龐宇 孫玙賢 張立杰 謝仕恒 劉宇紅
國家“十二五”規(guī)劃以來,我國醫(yī)藥衛(wèi)生改革不斷深化,結核病防治服務體系也逐漸由以結核病防治所為主的模式向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定點醫(yī)療機構-基層醫(yī)療衛(wèi)生機構分工合作、密切配合的“三位一體”的新型結核病防治服務體系發(fā)展。新型防治服務體系對各級結核病定點醫(yī)療機構承擔的臨床診療工作及公共衛(wèi)生任務提出更高要求。但是,新轉型的各級定點醫(yī)療機構的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良莠不齊,優(yōu)質的結核病診療資源分布不均,需求與能力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亟需對定點醫(yī)療機構的專業(yè)人員進行長期、系統(tǒng)化的培訓,以及針對臨床具體問題的技術指導和支持。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日益提升和信息化手段的不斷發(fā)展,傳統(tǒng)的“培訓班”和“面對面會診”的模式已難以滿足新時期診療及技術培訓工作的巨大需求,基于互聯網技術的遠程培訓和遠程醫(yī)療模式正逐漸成為彌補傳統(tǒng)培訓及診療模式不足、解決醫(y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的有效方法。為滿足各級結核病定點醫(yī)療機構醫(yī)務人員日益增長的培訓需求,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胸科醫(yī)院/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結核病防治臨床中心自2012年起,建立了“全國結核病遠程醫(yī)療咨詢與培訓平臺”(以下簡稱“遠程平臺”),面向我國結核病定點醫(yī)療機構常規(guī)開展各類遠程培訓、遠程教育、遠程會診、遠程會議等,旨在提升全國各級結核病醫(yī)療機構的服務能力與服務質量。該平臺發(fā)展至今已成為全國結核病領域最大的遠程平臺之一。筆者通過對該遠程平臺建立至今在培訓、咨詢、病例討論、會診等方面的開展情況進行分析,總結其建設和使用經驗,為基于互聯網技術的診療及培訓模式更好地服務于我國結核病防治規(guī)劃提供依據。
采用回顧性研究方法,搜集2012年3月至2021年12月通過遠程平臺開展的各類活動情況,包括培訓和學術講座、培訓班和學術會議、病例討論和查房、病例會診和咨詢,以及工作會議。通過查詢遠程平臺后臺數據及既往活動記錄,獲得活動相關數據,包括覆蓋的醫(yī)療機構數量、開展各類活動的次數、各類活動的參與人次數等。
1.培訓和學術講座:指聚焦一個主題的培訓、講座、報告和學術交流活動,一般每次時長≤0.5 d,每次1~4名講者。
2.培訓班和學術會議:指通過線上形式舉辦的學術會議或培訓班,一般每次時長≥1 d,每次有多名講者,或有多個分會場。
3.病例討論和查房:以培訓和交流為主要目的的病例討論和查房。
4.病例會診和咨詢:以解決具體臨床診斷和治療問題為目的的病例會診和咨詢。
5.工作會議:包括課題會、項目例會、工作例會等非學術會議。
遠程平臺覆蓋單位數從2012年建立初期的10家增加到2021年底的286家,增長了28倍,覆蓋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qū)),年均增長率為45.15%,見圖1。
圖1 2012—2021年全國結核病遠程醫(yī)療咨詢與培訓平臺覆蓋醫(yī)療機構情況
1.總體情況:2012—2021年,通過遠程平臺開展各類活動共計1446次,參與活動的總人次數為1 641 133,2012—2020年開展活動的次數及參與活動人次數均呈逐年上升趨勢,但2021年較2020年明顯下降?;顒娱_展次數及參與人次數的最高值均在2020年,分別較2012年增長了50倍和1978倍(表1)。
表1 2012—2021年全國結核病遠程醫(yī)療咨詢與培訓平臺各類活動及參與人次的變化情況
2.不同形式和類別活動開展情況:將活動按培訓和學術講座、培訓班和學術會議、病例討論和查房、病例會診和咨詢,以及工作會議進行分類統(tǒng)計,發(fā)現各類活動開展次數及參與人次數總體上呈逐年增加的趨勢。2012—2021年累計開展次數最多的活動為培訓和學術講座(617次),其次為病例會診和咨詢(568次);累計參與人次數最多的活動為培訓和學術講座(860 093人次),其次為培訓班和學術會議(699 038人次)。各類活動的開展次數及參與人次數均在2020年為最高,2021年有較為明顯的下降(表2)。
表2 2012—2021年全國結核病遠程醫(yī)療咨詢與培訓平臺各類活動及參與人次的構成情況
2012—2021年遠程平臺開展的活動形式和類別隨時間發(fā)展有一定變化。2012—2016年的培訓多以單次、單一主題的講課和學術講座為主;2017年起,一些大型的、綜合性的學術會議和培訓班也逐漸開始利用遠程平臺開展,利用遠程平臺開展的病例會診、病例討論、各類工作會議也逐漸增多。盡管培訓和學術講座開展次數和參與人次數的絕對數總體呈逐年上升的趨勢,但其構成比下降最多,開展次數構成比由2012年的8/9下降至2021年的37.98%,參與人次數構成比由2012年的89.58%下降至2021年的53.92%。病例會診和咨詢舉辦次數的構成比上升最多,由2012年的0升高至2021年的46.29%,而培訓班和學術會議參與人次數的構成比上升最多,由2012年的0升高至2021年的39.68%(表2)。
以互聯網平臺為載體的遠程培訓和遠程醫(yī)療,是將信息化技術、通訊技術、多媒體技術與醫(yī)學專業(yè)知識和醫(yī)療技術相結合,跨越時間和空間的障礙,實現零距離互動的一種新模式,是傳統(tǒng)培訓和醫(yī)療模式的補充和延伸,近年在結核病防治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1]。
筆者對遠程平臺自2012年建立以來的使用數據進行分析,結果顯示,截至2021年底,遠程平臺覆蓋的醫(yī)療機構數量、開展各類遠程活動的數量、參與各類遠程活動的人次數量分別較2012年增長了28倍、36倍和1422倍,充分說明這種新的培訓和交流形式受到廣大結核病專業(yè)技術人員的歡迎,同時展示出結核病防治領域培訓需求是巨大的。特別是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暴發(fā)以來,傳統(tǒng)培訓和學術會議受限于時間、地點及人員流動的不足凸顯,遠程平臺成為保證各項工作持續(xù)開展的重要手段。本研究結果顯示,2020年通過遠程平臺開展的各類活動次數是2019年的2.4倍,而參加各類遠程活動的人數為2019年的近8倍,體現了于“平時”建設并應用的遠程平臺在“戰(zhàn)時”發(fā)揮了更為重要且關鍵的作用。來自其他國家的報道也顯示,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暴發(fā)對醫(yī)療系統(tǒng)和醫(yī)療資源造成嚴重沖擊的情況下,遠程培訓和遠程醫(yī)療平臺被證實是一種有效工具,可以很大程度上幫助解決醫(yī)務人員接受培訓的需求,滿足患者就醫(yī)及獲得基本醫(yī)療服務的需求[2];同時,也可以大幅降低因人員旅行產生的交通和住宿成本[3]。
本次研究結果同樣顯示不同類型活動活躍程度的差異性。在遠程平臺所開展的不同類別的活動中,最初的遠程活動以較為單一的培訓和學術講座為主;隨著平臺運行的逐漸成熟、互聯網診療相關政策的出臺及專業(yè)機構對平臺期待和訴求的提升,遠程平臺的活動形式和類別也逐漸豐富,以教學培訓為目的的病例討論和查房,以及以解決基層疑難病例診斷和治療問題為目的的病例會診和咨詢活動逐年增加,一些大型的、綜合性的學術會議和培訓班也開始利用遠程平臺作為載體,或者作為線下會議的補充,為不能參會的專業(yè)人員得到最新培訓和學術交流訊息提供便利;同時,遠程平臺對講座和學術會議所實現的“回放”功能更是廣受歡迎。
本次研究顯示,2021年通過遠程平臺開展的各類活動數量及參加人次數量都有較為明顯的下降,其主要原因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后各類社會化、商品化的會議平臺和直播平臺涌現,造成一定沖擊。筆者認為,一方面,商業(yè)化平臺的百花齊放可以提供功能更為強大、信息化程度更高的專業(yè)化服務,為廣大用戶帶來更多選擇和便捷;但另一方面,結核病領域的遠程平臺有著與結核病診療防治機構及工作的天然緊密聯系,有著結核病領域強大的專家資源,有著商業(yè)化公共平臺所不具備的優(yōu)勢。在2021年遠程平臺活動總數以及參與人次數明顯下降的情況下,通過遠程平臺開展的會診、查房等活動的次數及參與人次數卻不降反升,正是體現了結核病專業(yè)化平臺的優(yōu)勢和需求所在。平臺管理者應該周期性地對平臺數據進行深入分析,對平臺用戶需求和應用體驗進行追訪和調研,同時應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強化規(guī)范化、層次化、創(chuàng)新性,不局限于固有形式,因地制宜,滿足不同地區(qū)、不同類型使用者的需求[4]。
綜上所述,基于互聯網技術的遠程平臺可以突破傳統(tǒng)培訓、會議、會診等以面對面集中交流為主要形式所帶來的地域、時間、人員層級等因素的限制,具有節(jié)約成本、節(jié)約資源、覆蓋廣泛等優(yōu)勢,特別是在當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的形勢下,可以使最新的信息、最優(yōu)質的醫(yī)療資源第一時間得到有效的傳遞。盡管社會化、商品化互聯網會議平臺和直播平臺的涌現對結核病遠程咨詢和培訓平臺造成了一定沖擊,但結核病遠程咨詢和培訓平臺擁有強大的專家資源、精準的目標受眾、個性化的內容設計,可以提供更專業(yè)化的服務,為廣大結核病患者及相關領域的專業(yè)群體帶來更多選擇和便捷。有理由相信,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手段迅猛發(fā)展和廣泛應用的時代,結核病遠程咨詢和培訓平臺將繼續(xù)在結核病診療和防控知識的培訓、政策指南的宣貫、基層能力提升、學術交流等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同時,我們也要加強對遠程平臺的精細化管理,以國家結核病防治規(guī)劃為導向,以各級結核病防治機構和專業(yè)人員的工作需求為導向,不斷完善平臺功能,提升應用效率。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龐宇、孫玙賢、劉宇紅:論文撰寫和修改;張立杰、謝仕恒:采集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