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翰程 王軍濤
宋濂在描寫傳記類散文時會突出其人物的特點,對某一個點有著集中的側(cè)重。由徐柏容、鄭法清主編,高志忠、高天選注的《宋濂散文選集》對于傳記類散文可分為四類:“事傳”“情傳”“德傳”“奇?zhèn)鳌?,而筆者認為此處分為三處也可更加直觀概括宋濂散文的分類。首先,是對大人物廉政愛民體恤民情的親和表現(xiàn);其次,是對小人物品德高尚生不逢時的惋惜;最后,是對人物情操志節(jié)的贊譽。無論是對官吏大人物的描寫,還是對普通小人物的刻畫或是對情操志節(jié)的凸顯都彰顯出宋濂別具一格的文章特色。宋濂通過細膩的描繪,勾勒出一個個生動形象、具體化的人物,并且通過這些描繪彌補了歷史空缺。
一、對官吏大人物廉政愛民的描寫
在《浦陽人物記卷上·政事篇》中有記載:“政事于人大矣,操厚倫惇俗之具,執(zhí)舒陽慘陰之柄,御賞善罰惡之權(quán),任出生入死之急寄……能以一善自效于官者,豈可使之泯泯無聞乎!”其中不難看出他對官吏的關(guān)注,而注入其中的《楊璇傳》對于人物描繪更是繪聲繪色:
是時,蒼梧、桂陽猾賊相聚,攻郡縣,賊眾多而琁力弱,吏人憂恐。瓏乃特制馬車數(shù)十乘,以排囊盛石灰于車上,系布索于馬尾,又為兵車,專彀弓弩,克期會戰(zhàn)。乃令馬車居前,順風(fēng)鼓灰,賊不得視,因以火燒布,布然馬驚,奔突賊陣,因使后車弓弩亂發(fā),鉦鼓鳴震。
此段落對于戰(zhàn)爭中敵眾我寡和百姓憂心忡忡有著很詳細的介紹,主要思想體現(xiàn)在凸顯楊璇不畏強敵、足智多謀、以少勝多、智勇雙全的形象。另一方面戰(zhàn)場備戰(zhàn)情況的描寫也非常細膩,比如放置石灰、布匹相系、兵車弓弩的籌備都有著詳盡描述,鼓鳴聲震天可見戰(zhàn)場陣仗氣勢鼎沸和規(guī)模宏大。而在關(guān)于楊璇正義凜然一面也有非常精彩的描寫:
防禁嚴密,無由自訟,乃噬臂出血,書衣為章,具陳破賊形勢,又言凱所誣狀,潛令親屬詣闕通之。
在上書路途中防守嚴密,楊璇不能親自前去,于是把手臂咬出血,用血在衣服上面寫好奏章,具體陳述了打敗賊兵的情況,且說明趙凱誣告自己的緣由,秘密地告訴親屬去朝廷通報。楊璇那果敢和剛正之氣在簡短的敘述下被描繪得栩栩如生,仿佛呈現(xiàn)在世人眼前。
《胡長孺?zhèn)鳌穭t是突出人物秉性和品格,以典型事例來凸顯人物的個性特征:
歲丁未,浙東大侵,戊申,復(fù)無麥,民相枕死。宣慰同知脫歡察議行賑荒之令,斂富人錢一百五十萬給之,至縣,以余錢二十五萬屬長孺藏去,乃行旁州。長孺察其有干沒意,悉散于民。閱月再至,索其錢,長孺抱成案進曰:“錢在是矣。”脫歡察怒曰:“汝膽如山耶!何所受命,而無忌若此!”長孺曰:“民一日不食,當有死者,誠不及以聞,然官書具在,可征也?!泵摎g察雖怒,不敢問。
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浙江東部鬧饑荒,麥子沒有收成,老百姓餓死人數(shù)眾多。胡長孺在這個大背景下果斷把賑災(zāi)剩余錢財散盡給受災(zāi)村民,及時阻止了宣慰使脫歡把錢財貪掉的想法。當對其問責之時,胡長孺則全身而退地將公文案卷提交給他,也使得他啞口無言。通過這樣的事情顯示出他果敢、機智和剛正不阿。再比如對胡長孺另一處描寫:
民荷溺器糞田,偶觸軍卒衣,卒抶傷之,且碎器而去,竟不知主名。民來訴長孺陽怒其誣械于市,俾左右潛偵之,向杖者過焉,戟手稱快,執(zhí)詣所隸,杖而償其器。
此小事件列舉不難看出胡長孺愛民之心,在為了尋找士兵之時所用對策也讓人拍手稱快,而這一系列描述使得胡長孺那聰慧過人的形象更加具體,通過對士兵的懲戒也給事情交出了完美的答卷。
在《宣慰曾侯嘉政記》中則描述了深受民眾愛戴的大將軍形象,對士兵清肅管理,對軍營紀律嚴明,不與百姓相犯,獲得了百姓的青睞:
師還,邦人德其善馭士卒而弗擾也,思之不置。
當部隊走時百姓戀戀不舍,在文章開頭之處率先闡述了百姓對曾侯的愛戴和歡迎,而同時也對后面《宣慰曾侯嘉政記》內(nèi)容的展開埋下伏筆。
往歲,大將軍趙野遜臺,首統(tǒng)軍道浦陽。涂逢農(nóng)賈及浮屠、黃冠,師不問能不能,以徽纏縶頸,使肩輜重?;蜓鞑恢?,出即殺以徇。
隨后文章又對先前軍隊對待百姓的欺壓有了詳細描寫,凸顯了蠻橫的統(tǒng)治和對百姓的摧殘。通過百姓被屠殺的具體事件來描述當時人民的凄苦和悲涼,這與先前極受百姓愛戴的曾侯形成了強烈反差。而宋濂本人對于此事情的看法,文中也有闡述,同時也說明了他對曾侯的高度贊揚:
濂雖不識曾侯,竊聞所至以愛民為務(wù),今來浦陽,會大府有驗畝征糧之科,為之惻然,亟白部使者罷之。則其及物之功,又不特善馭士卒使弗擾而已也。濂因弗敢辭,為文其事于石。然而,石可泐也,文可滅也,曾侯之功,簡在縣民之心者,千百載猶一日也。
宋濂在知曉曾侯得民心之時,發(fā)出了許多感嘆。雖然宋濂不認識曾侯,卻知道他受到百姓愛戴,其原因不僅僅是嚴禁士兵去騷擾百姓,還有他免除田畝征收的舉動。宋濂通過一個個待民如子、親民至上的形象來樹立其剛正不阿的價值觀點。再者,這些人物塑造中也擁有著機智過人,與惡人斗智斗勇的精彩描述。通過這一個個立體形象的塑造來體現(xiàn)出在宋濂心中對于官吏人才的標準和定性。
二、對普通小人物的刻畫
比如《周節(jié)婦傳》講述的是一名節(jié)婦含辛茹苦養(yǎng)育兒子成長的故事。周節(jié)婦無論對丈夫哥哥家的孩子還是對自己的孩子都體現(xiàn)出了強大的責任心和為人之母的博愛之心,同時也為兒子們的操行樹立了典范。當她面對苦難時有人提議她改嫁:
“呱呱者何足恃,奚為自苦也?”節(jié)婦怒,不與言,剪鬢發(fā)示之,厲色峻辭,使人莫敢近。
在艱難困苦情況下改嫁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可是卻被周節(jié)婦義正詞嚴地拒絕了。她認為再次改嫁對孩子成長不利,隨即剪下鬢發(fā)并嚴聲懼厲地對他人發(fā)出警告,使別人不敢靠近她,這體現(xiàn)了周節(jié)婦的果斷與決絕。而在教育孩子方面,周節(jié)婦也是格外重視:
市詩書,教諸子,夜焚松脂于室,坐諸子兩旁而口授之?;虻∷赘?,輒笞咄不少恕。及長,遣從名師游,所友善士相過則喜,為之置酒;否則,憤嘆竟日。
周節(jié)婦雖然經(jīng)濟困乏,但是在孩子教育方面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無論是在對孩子嚴格程度上,還是在跟隨名師學(xué)習(xí)教育理念上,都對孩子培養(yǎng)有著極其積極的作用,這為其子日后的成才之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
《秦士錄》則描繪了鄧弼懷才不遇、生不逢時、報國無門的悲慘人生。雖宋濂描繪的是小人物,但其內(nèi)涵揭示了封建統(tǒng)治下對人才埋沒,空有壯志未能報國的遺憾。從文中不難看出鄧弼是一名文武雙全之奇才,在此處描寫例如:
身長七尺,雙目有紫棱,開合閃閃如電。能以力雄人,鄰牛方斗不可擘,拳其脊,折仆地;市門石鼓,十人舁,弗能舉,兩手持之行。然好使酒,怒視人,人見輒避,曰:“狂生不可近,近則必得奇辱?!?/p>
這里對鄧弼人物形象有著直觀刻畫,凸顯出鄧弼身體條件優(yōu)勢和能力,他作為一介武夫和壯士,有著“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能力,卻在另一方面也顛覆了人們對壯士的刻板印象,他雖然豪放,卻不粗獷,因為他同時對文化和經(jīng)史子集方面有著深刻的了解和豐富的知識儲備。
四庫書從君問,即不能答,當血是刃……遽摘七經(jīng)數(shù)十義扣之,弼歷舉傳疏,不遺一言。復(fù)詢歷代史,上下三千年,纚纚如貫珠。
鄧弼與書生對峙之時以生命作為賭注的想法,足以看出內(nèi)心對知識能力的篤定。而他對知識倒背如流、無一遺漏的表現(xiàn)也是羨煞旁人,這讓開始看不起他的書生對他刮目相看、無地自容,雕蟲小技的舞文弄墨使文中出現(xiàn)了人物刻畫反差,凸顯了鄧弼的才華。而在戰(zhàn)場上鄧弼也有著極其不錯的表現(xiàn):
暨弼至,眾槊并進。弼虎吼而奔,人馬辟易五十步,面目無色。已而煙塵漲天,但見雙劍飛舞云霧中,連斫馬首墮地,血涔涔滴。
鄧弼上戰(zhàn)場后對敵方大殺特殺,他血染沙場在戰(zhàn)場上有著卓越的表現(xiàn),戰(zhàn)場上無人不懼怕鄧弼的驍勇善戰(zhàn),這其中也用自己的表現(xiàn)證實了自己。而后來因為朝廷內(nèi)斗他卻無用武之地,使他能力被埋沒,不禁發(fā)出感嘆:“天生一具銅筋鐵肋,不使立勛萬里外,乃槁死三尺蒿下,命也,亦時也。尚何言!”這種對命運的無奈使讀者對人才被埋沒深感遺憾,也體現(xiàn)了當時小人物面對世俗不公的悲壯。
《李疑傳》則體現(xiàn)了小人物重情重義、輕財重德的君子形象。在渾濁世間,這種清廉君子形象與之形成鮮明反差,從中表明了宋濂對李疑的贊賞和欽佩。李疑無論是對范景淳的細心照料還是冒險對耿子廉妻子的收容,都成了渾濁社會中的一股清流。在文中李疑對這兩件事情的表態(tài)凸顯了他的清正和熱心:
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還之。二子以半饋,卻弗受,反贐以貨,遣歸……人孰無緩急,安能以室廬自隨哉!且人命至重,倘育而為風(fēng)露所感,則母子俱死,吾寧舎之而受禍,何忍死其母子乎?
當范景淳的孩子前去找李疑之時,他將錢財如數(shù)奉還并拒絕了他們的好意。文中最后引用《伯夷列傳》一句話:“舉世混濁,清士乃見?!绷硗猓拔醾魉字壤?,傳其事以勸焉”這句話也是點睛之筆,是宋濂對李疑的高度評價。
三、對情操志節(jié)的直接表現(xiàn)
以《謝翱傳》為例,凸顯了謝翱一生志節(jié)。當文天祥對兒子們說出“癡兒莫問今生計,還種來生未了因”便英勇就義后,謝翱對他感情的祭奠更加濃重,無論是見山見水,還是碰到與文天祥相關(guān)的事物,都會悲痛難忍,失聲痛哭。
及宋亡,天祥被執(zhí)以死,翱悲不能禁,只影行浙水東,逢山川池榭、云嵐草木與所別處及其時、號相類,則徘徊顧盼,失聲哭。
當宋朝滅亡后,觸景生情的謝翱每次遇到與文天祥分別時相似的場景總是會失聲痛哭,謝翱對文天祥感情之深是難以掩飾的,他與文天祥有著難能可貴的知遇之情。與此同時,宋濂對謝翱志節(jié)也有著高度稱贊:
翱一布衣爾,未嘗有爵位于朝,徒以被天祥之知,麻衣繩屨,章皇山澤間,若無所容其身,使其都重祿,受社稷民人之寄,其能死守封疆決矣。翱不負天祥,肯背國哉?翱蓋天下之士也。
謝翱雖然不是高官爵位,可因為對文天祥有著知遇之情,他過著居無定所的日子,穿著破衣爛衫奔波于山林間。宋濂對其有著極高評價,無論對個人情操還是上升到對國家感情都有著極高的氣節(jié),并且宋濂將他與天橫相比較足以看出對謝翱的贊譽。
《采苓子傳》描述明代鄭濂的事跡。他善于辨識藥材卻不為官職,置身于山水中釋放自己的性情,只專心采苓,他生活充實且快樂,不被生活雜事所擾。甚至很多人都認為采苓子身份奇特并猜想他是不是隱者,采苓子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謂予為隱耶,吾從而隱之;謂予為非隱邪,吾從而非隱之。隱固非也,非隱亦非也。大塊既授我以形,顯之、微之、潛之、昭之,一將聽之。茍參之以人焉,則神分不全矣。神分則真漓真漓則道戾道既戾則吾將覓我且不可得況聽為隱與非隱者邪?
而此處鄭濂也給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說道如若雜糅人情世故,那么就會違背道德缺少人格真我,進而違背道德。他活得灑脫,跟隨自己最純粹的內(nèi)心,享受著山林中生活,不圖名、不圖利做好自己的事,這種情操節(jié)氣使宋濂在與他接觸時也不禁有所感嘆:
因與采苓子游,同步白麟溪濱,見其目光炯炯,射松桂上如月,疑其有道。
宋濂此處評價認為他與眾不同。將他對于目光的描寫與月光形成呼應(yīng),進而通過月光來映射鄭濂的特別之處。鄭濂這種悠然自得的狀態(tài)與早年宋濂生活非常相似,這也不難看出宋濂對他有著認可和贊許之情。
宋濂傳記類散文可以通過以上三個方面進行分類,無論是對官吏的刻畫,還是對小人物的描寫,或是對情操志氣的凸顯,宋濂筆下的人物都有各自特點,在散文中凸顯了各自背景和人情世故,這些傳記類散文在宋濂的記錄下栩栩如生。其散文不僅表達了他對人物的贊美和自己的觀點,另一方面還成為還原歷史人物中的重要信息。
本文系西藏大學(xué)研究生高水平人才培養(yǎng)項目“宋濂散文研究—以傳記類散文為例”(項目編號:2019-GSP-S01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