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賓
二月杏花雨,三月桃花風。3月14日,北營村王福臣先生舉辦的“杏會北營話列人”文化研討活動還是因特殊原因取消了。此刻的王福臣站在閣樓上,凝望著寂靜的農家小院,迎風而開的杏花,妖嬈多姿,風姿綽約,花叢間蜂飛蝶舞,他泡上一壺清茶,聽著一曲《高山流水》從音響中緩緩流淌而出,腦海中慢慢呈現出了一幅畫面:古列人城郊外,漳水緩緩流過,農夫牽牛荷鋤從河邊盛開的杏花林穿越而過,向著農田走去……
北營村位于肥鄉(xiāng)與曲周交界處,村東就是廣袤的古漳河道舊址,經過考證、查閱資料,他認為古代列人城就在北營村。列人城為炎帝列山氏所筑,古代《水經注》《太平寰宇記》等文獻均記載,其城在肥鄉(xiāng)東北,歷史上很多有名的故事,如:慕容農列人城復國起義、大將程明振大戰(zhàn)劉黑闥等都發(fā)生在這里。
王福臣在村東漳河沿岸考察時發(fā)現了三國時期的八角墓,根據史書記載及當地出土的唐代姚禮墓志銘和家中發(fā)掘地道出土的漢代磚墻、河馬牙齒等,他準確找到了列人城、列人堤、列人埤的位置。
福臣先生愛杏花,我是深有體會的。宛若陶淵明愛菊,獨守“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家園。深知他最喜杏花嬌艷三變之風姿,最愛杏花凌寒而綻之品質,一如他剛強耿介的個性和孤芳自賞的人生追求。他雖然孤身一人,家貧不富裕,但是他特立獨行,把滿腔的激情和熱血都獻給了北營村這方熱土。他關注北營村人文歷史,考證歷史文化遺跡,修建根祖文化廣場。他收集各個時代生活用品、生產工具,辦起農家博物館。他挖掘地道,發(fā)現古塔和不同文明層遺跡,豐富了肥鄉(xiāng)歷史文化。他歷時十幾年寫出《北營村史》一部,以一己之力毅然辦起了長達三十余年的正月十三文藝年會。他傳承民俗文化,宣傳黨的政策,普及科學知識。在每年的重陽節(jié)舉辦愛老敬老活動,成立雪花集市,方便群眾購物,促進經濟發(fā)展。
福臣先生祖上世代栽種杏樹為生計,自幼耳濡目染,對杏樹有很深的家國情懷在里邊。他也曾效仿孔子坐乎杏壇之上,開班辦學,弟子讀書,弦歌鼓琴。他在街巷、家中遍植杏樹,釀青杏酒,在根祖廣場修建杏花亭。為展示杏花風姿綽約、淡雅素凈之神態(tài),他可以連續(xù)多日,不分晝夜待在杏樹前,抓拍形態(tài)各異的杏花。然后,精挑細選,舉辦杏花圖片展,邀請文藝學者撰寫杏花詩詞,連續(xù)多年舉辦杏花詩會,擊鼓傳花,猜詞行令,在肥鄉(xiāng)周邊文壇傳為佳話。
如今,王福臣的農家小院已成為王家文化大院,每天來他家參觀農家博物館和逛地道看地宮的人絡繹不絕。在區(qū)文廣新局的大力支持下,他成立了北營威風鑼鼓隊,帶領熱愛文藝的群眾一起排練節(jié)目,參加各種文藝會演。隨著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實施,福臣先生的故鄉(xiāng)必將變得更加美好。
春已至,花已開。若有機會到北營農家小院,與福臣先生同賞杏花嬌姿,看王福臣懸掛“列人故里”的招牌,聽他談列人城的故事,豈不幸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