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榮
中華民族燦爛的農(nóng)耕文明逐漸遠去,懂鄉(xiāng)禮的鄉(xiāng)紳和知農(nóng)事的農(nóng)民逐漸消失。昔日熱鬧繁華的故鄉(xiāng)村落只剩下留守婦女、兒童和空巢老人。孤寂的村落靜靜地矗立在風(fēng)中,梢枝的鴉雀低沉的叫聲成了村落單調(diào)且唯一的聲音。
勁風(fēng)拂村落,老槐哽聲泣。年關(guān)臨近,北風(fēng)蕭寒。村西老漢駕鶴去,昨夜風(fēng)雪伴行程,天地同泣,萬物披白孝。嗩吶凄苦哀樂聲,靈前奠祭親族友,行孝皆是五服侄,嬉笑玩鬧應(yīng)差事,重孫白孝頂紅帶,遠嫁長女泣聲絕。
總管披著勞保大衣,雙手捧著茶杯,二兩白酒下肚,以示酒量充沛,雙耳架著香煙,嘴角再斜叼一根,聲線故意抬高,訓(xùn)喝代勞之人;羊湯滾滾,香飄內(nèi)外,燴湯大廚頭戴高高的白帽,戴著白線手套,揮舞湯勺,操作嫻熟,有條不紊;幾個精力充沛的光棍青年,來回穿梭在席口和灶臺之間,目光搜索漂亮女青年;沏茶倒水的紅臉大個兒,說話結(jié)巴,閑暇時站在棚口抽煙;手插褲兜出進閑轉(zhuǎn)的始終是那幾個像游狗的人,無事可做;忙碌的女人們,拾碟洗碗,手和臉凍得通紅;主喪大叔點燃一根香,虔誠地跪拜門宗三代靈牌;帥氣的喪子手持喪棒來回走動,雙膝的泥土吸引了不少眼球;迎送的幾位中年人立在墻根說著天南地北的閑篇;手筒在袖口的婦女,伸頭瞭望棚里吃席的人們,期待能坐個好位置;吃完席的人手提塑料袋,耳朵夾著煙,剔著牙,臉紅撲撲地打著飽嗝,緩慢地走到棚外;周席的小伙迅速打掃完桌子,地上的垃圾還沒等掃完,等待不及的婦女們已經(jīng)蜂擁般擠進來搶了位置……
沉寂的村落,鄉(xiāng)親們能在一起聚集的時刻大多是在喪事的席口間。本該是莊嚴肅穆的喪事,曾幾何時變成了熱鬧的聚會。
幾束煙花點亮了安靜的村落,起靈了。黑暗中靈柩放置在了墳?zāi)箖?nèi),老人融入了他一生視為生命的土地中,他回歸到了忙碌了一生的田間地頭,凸起的土堆守護他著曾經(jīng)揮汗灑淚的熱土。為這片貧瘠的黃土而生,又回歸于操勞一生的黃土,這幾乎是村里所有人最后的歸宿。
與其說是一場喪事,還不如說是一場盛大的聚會,麻木的村民在席間送走一個又一個,社會悄然進入老齡化,而我的村子也在悄無聲息地進入老齡化,曾經(jīng)一個個熟悉的臉龐每年呈遞增式的減少。曾經(jīng)聲聲呼喚我“羔兒”的親切之聲,也許再也不會聽到。記憶中以為很年輕的那些長輩早已在不知不覺中頭發(fā)染霜,在陽光溫和的冬日午后聚集在他們年少時玩過的場畔老墻根下玩著幾毛錢的小牌,粗糙皴裂的手,顫抖地沾著唾沫接起一張又一張早已發(fā)軟的撲克,數(shù)著人生的倒計時??粗粡垙埵煜びH切的慈祥面龐,也許今年、明年、后年誰先退場了,愿時光停留,能讓他們多玩幾圈。
當(dāng)下物質(zhì)和財富的豐富,使他們不會再考慮餓肚子的問題,然而,人情冷暖如此淡化和缺失,在我們這一輩斷流,我們該拿什么傳承給子女們,我們是否能守得住我們的村莊,我們的根,我們的黃土地。
故鄉(xiāng)還在,村子還在,村口的老槐樹還在,村魂卻沒了,依附在老人們的襟下,尋找殘缺的依戀。但愿他們一個都不少。我愿摒棄一切站在嶺上,為我的村子祈禱,以護佑我的后人。00249847-785E-4D3F-8A21-78B2952380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