俊霖
管仲名夷吾,年輕時和鮑叔牙有過交往。管仲家境貧困,總是喜歡占鮑叔牙的便宜。他們曾經(jīng)一起做生意,分利潤時,管仲總是多給自己分一些,鮑叔牙知道管仲家里窮,從來不跟他計較。
后來,鮑叔牙輔佐在莒國避難的齊國公子小白,管仲則輔佐在魯國避難的齊國公子糾。當(dāng)時兩位公子正在爭奪齊國國君之位。后來,公子小白搶先一步成為國君,史稱齊桓公。
齊桓公即位后,魯國國君擔(dān)憂齊國入侵,下令處死了公子糾,囚禁了管仲。鮑叔牙知道管仲很有才能,便向齊桓公推薦管仲,請齊桓公不計前嫌,不要為解一時之氣而浪費人才。于是,齊桓公任用了管仲。后來,管仲身居齊國國相,鮑叔牙甘愿位居其下,兩人一同輔佐齊桓公成就了一代霸業(yè)。
管仲曾這樣回憶鮑叔牙:“我曾多次做官,多次被國君驅(qū)逐,鮑叔牙卻不認(rèn)為我是個不成器的人,只是覺得我是沒有等到合適的機遇;我曾多次在打仗的時候逃跑,鮑叔牙也不認(rèn)為我是個貪生怕死的人,他理解我家里有老母親需要贍養(yǎng)?!?/p>
無論他人如何評論管仲,鮑叔牙都不為所動,一如既往地包容與支持管仲,這便是對“朋友”最好的注解。“管鮑之交”被傳為千古佳話,管仲那句“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既飽含了他對鮑叔牙的感激之情,也詮釋了友誼的真諦。
惠子,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哲學(xué)家。他曾經(jīng)擔(dān)任魏國的相國,后來到了宋國,與莊子成為無話不談又喜歡互相斗嘴的好朋友。
后來,惠子去世了,再也沒有人可以跟莊子斗嘴了,莊子感到有些寂寞。有一天,莊子給人送葬時路過惠子的墓地,不由得駐足并回頭對隨從們說:“郢有一個人,鼻子上不小心沾了一點白土,這白土又薄又小,就像是蒼蠅的翅膀。他讓一個名為‘石的木匠替他削掉。石揮斧如風(fēng),白土隨斧而去,而鼻子沒有受到絲毫傷害,郢人站著一動不動,面不改色?!?/p>
隨從們聽后,一頭霧水,莊子接著說:“宋元君聽說了這件事,就叫人把石找來給他削鼻子上的泥土。石卻說:‘我的確曾用斧子削過鼻尖上的白土,但是那個讓我施技的人已經(jīng)去世很長時間了。從那以后,我再也沒有干過這種事了!”
講完故事,莊子嘆息道:“自從先生去世后,我再也找不到可以辯論的對手了!”隨從們這才恍然大悟,原來莊子是在用郢人與石之間的友誼,來形容自己和惠子之間相互信任、心靈相通的情誼。
對郢人來說,因為他絕對信任石的技藝,所以才能在石的斧頭揮向自己時面不改色、紋絲不動。而對石來說,他知道郢人信任自己,所以才能沒有心理壓力地掄起斧子。這就好比莊子與惠子,他們足夠信任對方,所以才能夠在爭辯時無所顧忌。這也告訴我們,好朋友之間,并不需要完全認(rèn)同對方,而是能求同存異、互相包容、彼此欣賞。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44歲的白居易任江州司馬,這是一個徒有虛名的職位,無疑白居易正處于職業(yè)生涯的低谷期?;倚膯蕷獾乃盏搅藭r任通州司馬的好友元稹寄來的《敘詩寄樂天書》,感動不已,于是寫下了這封感情真摯的《與元九書》。
在這封書信中,白居易寫道:“我現(xiàn)在被貶到潯陽,除了起居、飲食外也沒別的事,就天天看你去通州上任時留下的二十六卷文章,打開它們閱讀,領(lǐng)會其中的含意,就像和你會面談心一樣。長時間積聚在我內(nèi)心的想法,我想一吐為快?;谢秀便备杏X你還在我面前,竟忘記了你是在遙遠(yuǎn)的通州?!?/p>
白居易和元稹一同在朝為官,二人惺惺相惜,為莫逆之交。在那個年代,他們只能用當(dāng)時最流行的方式保持聯(lián)絡(luò):寫詩唱和。據(jù)統(tǒng)計,白居易和元稹在二十多年的交往中,唱和詩詞多達900多首,幾乎創(chuàng)下了世界紀(jì)錄。
大和五年(公元831年),元稹去世。直到許多年以后的一個夜晚,白居易依然夢見與元稹同游的日子,醒來后還提筆寫道:“夜來攜手夢同游,晨起盈巾淚莫收……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兩人之間深厚的友誼,令人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