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燕
學習支架,也稱“腳手架”,指的是教師在學生學習困難的時候,提供知識、范例、思維等方便的幫助,以達成教學的目標。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寫作困難,搭建合適的支架,幫助學生進行寫作。下面以統(tǒng)編版一次研討會上,一位教師執(zhí)教五年級下冊習作《神奇的探險之旅》為例,分析支架的搭建和運用。
一、課堂回放
(一)視頻激趣,導入課題
播放探險家貝爾的探險視頻片段,激發(fā)學生的探險欲望。
(二)精心構(gòu)思,指導選材
1.入險地,說環(huán)境
出示險地圖片,提問:本季節(jié)目為大家提供了以下場景,你想去哪里探險呢?
2.遇險情,談危險
根據(jù)你選擇的險地,預設:你可能會遇到什么危險?指導學生根據(jù)險地的特點預設可能發(fā)生的危險。
3.脫險境,選材料
課件出示可供選擇的人物和裝備,提問:當你遇到危險時,應該如何脫離險境呢?指導學生根據(jù)險情的需要選擇合適的隊友和裝備。
4.填攻略,演過程
(1)設計攻略: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構(gòu)思選擇險地、險情、人物及裝備。
(2)分享攻略
第一步:介紹探險攻略。指導學生把握環(huán)境、險情、人物、裝備的特點及相互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構(gòu)思探險故事。
第二步:模擬探險過程。指導學生在創(chuàng)編故事的過程中,要借助人物的特點、心情的變化,以及裝備的妙用推動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
(三)賞析例文,提煉寫法
1.入險地:運用視覺、聽覺和觸覺描寫渲染環(huán)境,烘托恐怖的氣氛;
2.遇險情:通過特寫人物遇險時的反應,突出情勢的危急;
3.脫險境:嘗試運用神奇的裝備、巧妙的辦法脫離險境。
(四)學生習作,師生評議
1.學生寫作,教師巡視指導
2.師生合作,交流點評
(五)課堂小結(jié),課后延伸
小結(jié):同學們能按照“入險地——遇險情——脫險境”的思路,創(chuàng)編一個精彩的探險故事,真了不起。課后可以繼續(xù)修改潤色,使你的故事更神奇。
二、案例分析
(一)教材中的支架設置
《神奇的探險之旅》是統(tǒng)編版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習作。習作的要求是讓大家編一個驚險刺激的探險故事。習作要求設計了問題支架和圖表支架,以幫助學生進行場景和情節(jié)的構(gòu)想。
第一個問題支架是“你希望和誰一同去探險,從下面兩列人物中各選一人,和你一起組成一支探險隊”
第二個問題支架是“你想去哪兒探險,打算帶上哪些裝備?可能會遇上什么險情?下面的提示供你參考?!?/p>
圖表支架也有兩個:一個是人物選擇的圖表,另一個是場景、裝備、險情的圖表。
為什么設置這四個支架呢?一是設計探險的場景,讓學生進入到具體的探險場景中。當學生看到“熱帶雨林”“海中荒島”“暴雨來襲”“斷水斷糧”等場景和險情時,就會調(diào)動已有的經(jīng)驗,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二是初定了故事情節(jié)。探險類故事的基本情節(jié)就是“遇險——脫險”。會遇到什么樣的險境呢?面對不同區(qū)域的學生,教材給出了五種情節(jié),既可以為閱讀探險類少的孩子搭建具體的支架,又給學生想象的空間。
三是設置了功能性人物。在“人物選擇”的支架中,教材給出了兩列,一列是有經(jīng)驗者,包括“經(jīng)驗豐富的探險愛好者”“知識淵博的生物學家”“見多識廣的向?qū)А?,另一列是同行人員,包括“好奇心強、性格活潑的妹妹”“膽子大但行事魯莽的表哥”“心細而膽小的同學”。
有意思的是,教材對于同行人員要求兩列人員各選一個,組成一支探險小隊。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非得要選兩個人,而且是從兩列人中各選一個?
這就涉及到故事中人物的功能。一個故事中的人物,是有不同功能,除了主角之外,還應該有配角和反角。不同的功能會影響著故事的情節(jié)發(fā)展。
在這兩列人物的選擇中,有經(jīng)驗者包括“經(jīng)驗豐富的探險愛好者”“知識淵博的生物學家”“見多識廣的向?qū)А彼膫€,這四個人的特點都是經(jīng)驗豐富,能想出脫離險情的辦法。另外一列的人物特點相對豐富,“好奇心強、性格活潑”“膽子大但行事魯莽”“心細而膽小”,具有這些特點的人物將會影響著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生和變化。比如,“膽子大但行事魯莽”就有可能在行程中造成失誤。
(二)案例中的支架評析及重構(gòu)
在執(zhí)教教師的課堂中,有這樣幾類的支架設計:
1.探險類情景支架
教師設計的情景支架為“荒野求生節(jié)目現(xiàn)場”,讓學生在這個情境中,選擇目的地、險情、隊友、裝備,完成探險攻略。
2.寫作范例支架
在學生完成探險攻略之后,教師讓學生觀看了一篇探險例文,大概講述的是貝爾在山洞遇到了黑熊,向?qū)擅畹亟栌脽o人機誘惑了黑熊,救出了貝爾。
教師在運用這個范例支架時,指導學生從“視覺、聽覺、觸覺”等方面描寫恐怖的環(huán)境,抓住人物的表情、語言、動作、心情寫出不同性格的人物的不同表現(xiàn)。從執(zhí)教的案例來看,教師有支架設計的意識,但是在具體的運用方面,還存在一些缺失。
(1)寫作語境的缺失
教師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是探險的情境,而不是寫作的情境。探險的情境是為了讓學生進入活動狀態(tài)而創(chuàng)設的情境。寫作情境,則是為了完成寫作任務而創(chuàng)設的情境,解決的是“為什么寫”的問題。根據(jù)榮維東教授提倡的“交際語境寫作”理論可知,讀者、作者、目的、話題、文體、表達是交際語境寫作的六要素。
在執(zhí)教老師的課堂中,除了“探險”這一話題外,其他要素均無涉及。如何在原有活動情境的基礎上進行改造,設計出合適的交際語境呢?不妨做如下改動:
大家好,這里是校報“荒野求生”欄目組,現(xiàn)在欄目組面向全校同學征集野外求生探險故事。大家可以根據(jù)要求進行想象,假設自己是探險隊的一員,會遭遇什么樣的險情,又是如何脫離險境的,將這個過程具體的寫出來,爭取讓人如臨其境。校報欄目組將選擇優(yōu)秀的故事刊登。
這一交際語境的設計,是從激發(fā)學生“為什么寫作”的角度出發(fā),交代了讀者是全校的同學,作者為探險隊的一員,目的是讓自己的故事在校報上刊登,話題為“荒野求生”,文體是故事,表達則盡量通過描寫的策略,具體地再現(xiàn)探險的場景。
這樣的情境支架,能夠讓學生置身在真實的交際情境之中,知道自己是寫給誰的,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用什么樣的方式來寫。
(2)情節(jié)支架的缺失
情節(jié)支架,解決的是寫什么的問題。應該說,神奇的探險故事,基本上就已經(jīng)設計好了故事的整體情節(jié),那就是“遇險境——脫險情”,這也是探險類故事的一般情節(jié)。
在這兩個情節(jié)中,“遇險境”的難度不大,關(guān)鍵點是險境要與所設計的場地一致,例如“遇到大黑熊”,就不能設計在沙漠中出現(xiàn)。“脫險情”,是本次寫作中最為關(guān)鍵的一個情節(jié),也是最能激發(fā)學生興趣和創(chuàng)造的情節(jié)。而在教師的課堂中,這個關(guān)鍵情節(jié)沒有進行有效指導。教師應該采取表格或者魚骨圖,在學生討論交流的基礎上進行梳理,提煉出“脫險情”的一般方法,以幫助學生設計具體的情節(jié)。例如,借助設備,在經(jīng)驗豐富的探險者的指引下脫離險境。而且這個情節(jié)的設計應該成為本次想象作文的主要情節(jié)設計。
(3)寫作支架的缺失
寫作支架,更準確地說應該是表達類支架,旨在幫助學生進行行文表達,解決的是“怎么寫”的問題。一般來說,這個時候需要借用范例。趙老師在教學中也引用了范例,如何用好這個范例,教師的指向是從“視覺、聽覺、觸覺”等方面描寫恐怖的環(huán)境,抓住人物的表情、語言、動作、心情寫出不同性格的人物的不同表現(xiàn)。
對于范例的引用和指導,可以分兩次進行,一次是描寫“險境”??梢越栌谜n內(nèi)的片段,如,《跳水》中的孩子遇險片段,也可以是課外的片段。范例的“范”,“范”在何處呢?“視覺、聽覺、觸覺”是一個角度,還可以有其他的角度。如果借用《跳水》片段,可以提煉出“直接寫、間接寫”,直接寫的是引發(fā)險情的事物,如,黑熊、蟒蛇、沙塵暴、洪水等,間接寫的是探險小隊的反應,如自己和同行人分別有什么反應。
另一次的范例應該是如何脫離險境。教師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表情、語言、動作、心情寫出不同性格的人物的不同表現(xiàn)。這一指向還是過于空泛。按照《跳水》中,船長幫助孩子脫險的情節(jié)看,作者的主要筆墨是聚焦在船長和孩子身上,而且要寫出層次來。船長第一次讓孩子跳,孩子不敢,第二次船長用槍逼著孩子跳,孩子才跳下水。因此,不防設計問題支架,讓學生設計具體的情節(jié),如:
誰來幫助大家脫險?
怎么幫助,用了什么設備和辦法?
具體怎么說,怎么做的?
險情中的事物或人物有什么表現(xiàn)?
一次就成功嗎?還是兩三次讓大家脫險?
……
這樣具體的問題支架,可以幫助學生對情節(jié)進行具體的設計,避免了空泛的表情、動作等概念化的術(shù)語。
三、結(jié)語
由此可見,支架的設計需要仔細分析,精心設計才能達成比較理想的效果。
責任編輯? 胡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