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小東
“學科課堂模型”是有別于“教學模式”的一個概念,著重于提煉學科課堂的關(guān)鍵要素,尤其是“目標、思維、技能”三大要素。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時,要達到“目標可達、思維可視、技能可練”的要求,構(gòu)建課堂的基本模型,形成有效的操作流程,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思維與技能。下面,以部編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阿長與〈山海經(jīng)〉》為例進行說明。
一、目標可達:兩符合+兩規(guī)范+兩匹配
教學目標分課程教學目標、單元教學目標和課時教學目標,與教學直接關(guān)聯(lián)的是課時教學目標。部分教師對課時教學目標的認識與設計存在問題,教學目標經(jīng)常成了教案中的一個擺設,雖然放在開頭,看似很重要,實則可有可無。要在課堂上實現(xiàn)“目標可達”是相當困難的,難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與控制教學質(zhì)量,而要實現(xiàn)學教評一體化則更難。
要實現(xiàn)“目標可達”,在擬定課時教學目標時,需要遵循“兩符合、兩規(guī)范、兩匹配”(“三個兩”)的要求。
“兩符合”是指課時教學目標設定要“符合課標要求和單元主題要素,符合班級學情”。語文課程標準是語文學科教學設定教學目標的根本依據(jù),是大原則;單元主題和語文要素具體落實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是對標準的細化,進行課時教學時,要將兩者落實到每篇課文、每個課時的教學中,即要在課時教學目標中確定下來,不應隨意增減。同時,擬定課時教學目標也要考慮班級的實際學情,教讀時有所側(cè)重,有所詳略。
“兩規(guī)范”是指“課時教學目標表述的文字句式要規(guī)范,課時教學目標的呈現(xiàn)與反饋要規(guī)范”。課時教學目標表述時,要盡可能用“手段+任務+目標”的句式,將向來比較簡略地表述的“教學目標”細化為更具體的“學習目標”,即使沒有教師解讀,學生也能通過看目標明白本節(jié)課要用什么學習手段,要完成什么學習任務,以及要達到怎樣的學習要求。課堂開始時,要有專門的課時教學目標呈現(xiàn)環(huán)節(jié),帶著目標開始教與學;課堂結(jié)束前,要有專門的目標實現(xiàn)與否的反饋環(huán)節(jié),與開頭的目標呈現(xiàn)形成一個教學閉環(huán)。
“兩匹配”是指教學過程中的主要環(huán)節(jié)與課時教學目標高度匹配,課堂練習和課后作業(yè)與課時教學目標相匹配。要特別強調(diào)教學過程的主要環(huán)節(jié)與目標相匹配,教學過程應是落實課時教學目標要求的過程。同樣,課堂上的練習、課后布置的作業(yè)也要與教學目標相匹配。
《阿長與〈山海經(jīng)〉》教學需用3個課時,除了常規(guī)的生字詞、語句品讀等教學目標之外,每個課時要圍繞一個教學重難點設計教學目標。某教師在一次公開課上設計了如下課時教學目標:
1. 從標題和詳略安排把握文章的寫作重點;
2. 抓住典型細節(jié),理解阿長的人物形象;
3. 轉(zhuǎn)換敘事視角,抓住結(jié)尾抒情句,體會作者對阿長復雜而深沉的情感。
對照課時教學目標設計“三個兩”的要求來審視這幾個目標的設計,這三個目標“符合課標要求和單元主題”。第三單元要學習的語文要素是:“本單元的學習注重熟讀精思,要注意從標題、詳略安排、角度選擇等方面把握文章重點。還要從開頭、結(jié)尾、文中反復及特別之處發(fā)現(xiàn)關(guān)鍵語句,感受文章的意蘊?!钡诒硎錾希Z言過于簡略,學生看了這些目標,并不能準確把握本課時的學習重點,也難于理解要達到什么標準。另,“把握文章的寫作重點”應改為“把握文章重點”,“理解阿長的人物形象”應改為“分析阿長這一人物形象”。
課時教學目標是每節(jié)課上教師“教”和學生“學”的“路線圖”,學生看了目標,就知道本節(jié)課要學什么、怎么學,因此,需要將課時教學目標的表述概括成“通過XX教學手段+完成XX學習任務+達到XX目標”這一基本格式,以清晰地表述該課時的學習過程與結(jié)果。按這一格式,本課的課時教學目標可設計如下:
1. 通過限時默讀全文,概括文章的主要事件,學會從標題和詳略等方面把握文章重點;
2. 通過精讀文中的典型細節(jié)和開頭結(jié)尾句、反復句等關(guān)鍵句,分析阿長這一人物形象,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3. 通過文中描寫“寫作時的回憶”與“童年的感受”的語句,揣摩文中“成年的我”和“童年的我”兩個視角的不同之處,了解回憶性散文“時空交錯”的寫作特點。
二、思維可視:主問題——問題鏈——邏輯思維
課堂教學過程是培養(yǎng)學生學科思維方法與訓練學科技能的過程。“思維可視”是指課堂教學要有清晰的邏輯思維過程,在課堂上實現(xiàn)思維可視化,是課堂教學改革最核心的任務之一,主要體現(xiàn)在如下三方面:一是課堂所學知識要有邏輯,教師要對課文進行分析解讀,形成清晰的學科知識脈絡和學科素養(yǎng)系列,發(fā)掘出能夠培養(yǎng)學生學科素養(yǎng)的知識點、教學點和訓練點;二是教師的講授要有邏輯,要有清晰的教學思維過程,既給學生講解清楚了問題,也能夠給學生良好的示范;三是學生的表達要有邏輯,能夠清晰準確、有理有據(jù)、多角度地表述自己的思想觀點、思考過程與思維結(jié)果。
在課堂實際操作中,達到思維可視的主要手段是圍繞課時教學目標畫出思維導圖和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主問題”。畫思維導圖主要是理清知識脈絡,從書面表達上“看見”學生的思考過程,在這里不作詳述。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主問題”則著重從口頭表達上“看見”學生的思考過程,通常的操作是:一個教學目標設計一個“主問題”,在“主問題”引導下形成“問題鏈”,解決“問題鏈”的過程就是實現(xiàn)課時教學目標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與批判性思維能力。
設計“主問題”的方法,主要依據(jù)課時教學目標的內(nèi)容,參考課文后的“思考探究”類問題,結(jié)合教師教學風格和班級實際學情進行設計。以《阿長與〈山海經(jīng)〉》一課為例,圍繞上面的三個課時教學目標,可以設計如下三個主問題:
1. 默讀全文,說說文章圍繞阿長詳寫了哪些事情,略寫了哪些事情,這些事情與題目有什么關(guān)系?
2. 找出并分析文中有關(guān)阿長的細節(jié)描寫,從中可以看出阿長是個怎么樣的人?并結(jié)合《朝花夕拾》一書中其他文章描寫阿長的相關(guān)片斷,思考:作者為什么要寫這樣一個人?0B8B5975-20E4-4D4A-A812-F0D7F35EAAB9
3. 分別找出文中有關(guān)作者“寫作時的回憶”與“童年的感受”的語句,說說作者對阿長的情感是怎樣變化的。
圍繞課時教學目標設計“主問題”,設問要有一定的深度,例如第1問,問“詳寫略寫了哪些事情”,比直接問“寫了哪些事情”,難度提高了一個層級,學生不僅要概括出事情,還要分清這些事情哪些是詳寫,哪些是略寫,還要思考“這些事情與題目的關(guān)系”,難度又升了一個層級。設問還要有一定的角度,不能直問直答,例如第3問,這一問是為了學習回憶性散文“時空交錯”的寫作特點,但不直接問,而是問作者在成年寫作時和童年時對阿長的情感變化,從中理解回憶性散文在敘事上交相錯雜、情感上不斷變化的寫作特點。
“主問題”的設問要有一定的廣度,例如第2問,通過本文中的細節(jié)描寫分析“阿長”這一人物形象的基礎上,“結(jié)合《朝花夕拾》一書中其他文章描寫阿長的相關(guān)片段”思考作者為什么要寫這樣一個人,引導學生從全書的角度分析人物形象,更全面地理解這一人物對作者的影響。
在“主問題”引導下進行教學時,因“主問題”難度較大、角度較寬,要設計幾個相對“淺”的問題組成“問題鏈”進行教學,例如第3問,可形成兩個“小問題”:(1)在“寫作時的回憶”中,作者對阿長的懷念充滿了溫情,你能從哪些語句中讀出來?(2)在“童年的感受”中,作者對阿長的印象和態(tài)度是怎樣變化的?“主問題”拆解成“問題鏈”,既有利于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思考,也能讓其形成思考、解決問題的邏輯思維。
三、技能可練:個人自學——分組訓練——全班展示
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是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思”技能的過程。課堂不僅是學生獲取知識的課堂,更是訓練學科技能的課堂。
在語文課堂上進行學科技能訓練,要解決三個問題:一是參與人數(shù)少,不能達到人人都有參與的機會;二是訓練時間短,教師急于講完教學內(nèi)容,很難充分展開訓練;三是訓練強度低或有效性低。為解決這幾個問題,實現(xiàn)真正的“技能可練”,就要將教學過程設計成既是解決教學“主問題”的過程,也是學科技能訓練的過程。以《阿長與〈山海經(jīng)〉》的教學過程為例,上面已經(jīng)設計了三個教學目標,并圍繞目標設計了三個“主問題”,教學過程中的基本操作流程應設計成“個人自學——分組訓練——全班展示”三個環(huán)節(jié)。
“個人自學”就是在教師提出了問題或?qū)W習任務之后,必須有一個學生自主學習的時段,自己找答案,獨自思考,形成初步答案。“分組訓練”就是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結(jié)合問題,除了進行討論,更主要的是由能力較強的組長進行講解和分析,然后讓組中能力較差的學生進行復述,再讓能力中等的學生進行補充,整個過程,既是為“主問題”找答案,也是訓練學生“說”的能力的過程,讓人人都有“說”的機會?!叭嗾故尽本褪怯尚〗M推薦人選在全班展示問題答案,以有理有據(jù)、語言流暢、聲量適中的答案展示過程,讓大家清晰地“看見”他個人或全組的思考過程與結(jié)果。以上三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過程,均有較充裕的時間來訓練學生的學科技能?!皞€人自學”環(huán)節(jié),能夠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分組訓練”環(huán)節(jié),讓人人都能參與,能力較強的學生能發(fā)揮出“小老師”的作用,基礎較薄弱的學生也能跟著學習;“全班展示”既能訓練學生的語文技能,也能對教學目標要求的內(nèi)容形成共識、解除疑惑。教學過程是圍繞“主問題”開展學科技能訓練的過程,而“主問題”是根據(jù)“課時教學目標”設定的,教學目標、教學過程、學科技能三者相輔相成、相互匹配,形成了一個緊密的教學閉環(huán)。
注:本文系佛山市順德區(qū)教育科研“十三五”規(guī)劃2020年度資助課題“基于學區(qū)教研一體化的學科課堂模型構(gòu)建實踐研究”(課題批準號:SDGH2020015)的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黃銘釗0B8B5975-20E4-4D4A-A812-F0D7F35EAAB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