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宜臻
每一座城市,都擁有那些鐫刻了城市烙印和記憶的老街、建筑。就像上海的弄堂、北京的胡同,城市生活的精華往往就濃縮在這一街一巷之中。而在青島,里院這一特殊的民居形式飽經(jīng)滄桑,隨城市發(fā)展變遷,歷經(jīng)百年沉淀,凝固了最本土的城市文化元素,這些都是城市過往最真實的縮影,仿佛在時刻向人訴說著百年光陰的細碎片段。
想要探尋青島原汁原味的生活瑣碎,一定不能錯過毗鄰青島火車站的這條百年老街——上街里·銀魚巷。
在這條修繕的老街巷中,經(jīng)百年包漿的車輪石子會帶你回到百年前的里院生活。道路盡頭的銀魚巷微型博物館也更好地喚醒了“老街里”專屬的人文記憶,解讀出這座寫滿故事的城市,捕捉德租時期青島建設(shè)的痕跡。
銀魚巷微型博物館位于寧陽路銀魚巷的延伸處:湖北路33號丙。
登上幾節(jié)臺階,一座覆蓋著紅瓦的平房便映入眼簾,之所以稱之為“微型博物館”,就是因為它的展示區(qū)域面積小。雖然開放的面積小,但是卻飽含青島地道的人文元素。一進門便能看到區(qū)別于其他博物館的前言內(nèi)容:“安陽來,拜(別)說外地銀(人),老鼻子(很多)青島銀(人)都不知道俺這來到底待(在)哪來?!鼻鄭u本地人看到這樣的前言親切感大增,馬上就能用一口地道的方言讀出來,外地的朋友也會根據(jù)括號里的“翻譯”理解內(nèi)容,從方言入手,了解青島。不僅前言部分使用青島方言,在展廳中各個區(qū)塊的講解也是使用青島方言標注,使整個游覽過程都自帶本地方言的音效,趣味感十足。
小小的空間中充滿了濃濃的生活味道。老石板、舊房瓦、竹涼席、手電筒、臉盆架、古力蓋、木板凳、小鳥籠……眾多百姓生活必需品組成了一面老物件墻。整面墻體中嵌入的老物件都收集自當?shù)匕徇w的居民家中。
區(qū)別于大型博物館的莊重肅穆,銀魚巷微型博物館的整體定位更加活潑年輕,通過實物展示留住老城生活記憶,為年輕游客更好地了解這條百年歷史街區(qū)、了解里院文化,提供了平臺、打開了窗口。
除了老物件的展示,銀魚巷微型博物館還通過圖文的形式展現(xiàn)了出自這條“青島港兒上最洋相的路”的人物故事:掖縣商人劉子山、給愛新覺羅·溥儀當老師的學霸陸潤庠、軍機大臣吳郁生、懂金融的實干家周學熙、連任多年商會會長的傅炳昭……眾多“人物”讓游客更真實地接近這條老街所孕育出的文化。
春暖花已開,待空閑時刻來這里重溫百年老街老院留下的生活印記,將青島百年鮮活的老城文化傳承下去、衍生下去。843486C5-B57B-4A4A-8DAF-3B43C8275F6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