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大同市博物館 陳嘉
魁星樓
大同市平城區(qū)武定街與大十字街交匯處,有一座供奉魁星像的八角五層樓閣,稱為“魁星樓”。這位魁星紅發(fā)青面,眼若銅鈴,喻意“赤心昌文運,火眼識俊才”。他左手執(zhí)筆,右手握錠,諧音“必定”。左腳踢斗,右腳立鰲,就是“獨占鰲頭”。在古代科舉人士的心里,魁星便是主管文運科舉,實現(xiàn)功名的神祇。
古人為魁星立廟祭祀,還得從我國封建社會科舉制度說起。史學界通常認為,科舉制起源于隋朝隋文帝楊堅時期,終結于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歷時1300多年。這是一種通過考試把讀書和選才聯(lián)系起來的中國古代選官制度。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選官制度曾經(jīng)歷了世卿世祿制、軍功授爵制、察舉征辟制、九品中正制等。但最終定格在科舉制上,這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大進步。
科舉制有嚴格的分級考試制度,大致分為六級。縣試,取得“童生”資格,即可被社會承認為讀書人;府試,取得“秀才”資格,這是成為讀書人的標志,取得“秀才”后可以不納糧,見官不拜;院試,取得“國子監(jiān)生”資格,“秀才”可以參考,也可不考;鄉(xiāng)試,一省考試,考中即為“舉人”,具有做官資格;會試,“進士”初選,考中即為“貢士”;殿試,皇帝監(jiān)考,合格者為進士(一甲),另外二甲為同進士,三甲為賜同進士,真正的進士為一甲。第一名賜狀元及第,次名榜眼,第三名為探花??婆e考試需經(jīng)過層層選拔、競爭激烈。其核心意義在于公平競爭,這便給一大批寒門子弟提供了一展才華的機會。同時,對當時教育的普及和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壁畫
隋以后的歷朝歷代通過科舉出現(xiàn)了許多名人,例如唐代的岑參、王昌齡、劉禹錫、白居易、韓愈、柳宗元等;宋代的王安石、范仲淹、陸游、蘇軾、歐陽修、文天祥等;明代的解縉、于謙、王守仁、海瑞、張居正、袁崇煥、史可法等。他們都是通過科舉步入政壇,名留青史的人物。但是,明清時期,尤其是清朝,隨著封建君主專制統(tǒng)治達到頂峰,科舉制度束縛了知識分子的思想,“八股文”盛行一時,削弱了科學研究的力量,產(chǎn)生了不少弊端。最后隨著封建社會的腐朽沒落,科舉制最終被現(xiàn)代的教育制度取代了。
在古代,由于條件的限制,能夠讀書學習的人很少,而通過考試進入仕途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但若經(jīng)過多年寒窗苦讀,能夠一朝及第,這便是學子們的最大追求。科舉是當時的天下大事,繁榮的科舉文化便應運而生。古代的中國,自然科學沒有發(fā)展普及,古人便認為天上的二十八宿主宰人間的運勢,其中北斗七星的首星“天樞星”主文運?!疤鞓行恰庇址Q“奎宿”。為了更形象,文人們將其改稱“魁星”。在神像塑造上,將魁星的形象賦予了深刻的寓意,總意便是“魁星點斗,獨占鰲頭”,這成了文人學子們?yōu)榭墙◤R、祭祀的目的。
祭祀魁星也有一套完整的程序,相傳,每年農(nóng)歷七月初七是魁星的誕辰,學子們先在蠟紙上寫好一篇“魁星寶誥”,然后敬凈水三杯,沉香數(shù)支,香花、水果幾樣,然后上香叩頭,默念“魁星寶誥”三遍,香盡之后,燒化蠟紙,將清水倒地,認為魁星大神已接受敬意,便能有上天眷顧,功成名就。就這樣年復一年,魁星樓香火旺盛,成了當時重要的文化現(xiàn)象。
當然,除了神像之外,魁星樓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