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琦
說起明清時期的大眾文化,人們腦海中浮現的大概率是市井中勾欄瓦肆里人們喝茶看戲聽說書的日常場景,再加上趕市集逛廟會拜神仙等地方性節(jié)慶型事件。各種書肆的盛行和圖書的流行,也是不可或缺的標配。
在這些鏡像中,大眾文化的基本要素便或明或暗地浮現出來。首先得有大眾。這里的大眾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蕓蕓眾生,得是粗識文字的、有著文化消費需求的、且有著基本消費能力的人群。而且他們還不僅僅是受眾和消費者,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大眾文化的生產者,尤其涉及國家和民間宗教儀式的生產和再生產時。
這就離不開所謂的市場。既是指有形的市場,在其間人們進行物質的生產和消費,為自己攢下錢財和閑暇,進而在市場上進行文化的生產和消費。而且因為身處市場,揮別了此前鄉(xiāng)間的熟人社會和情感支持網絡,人們需要新的道德資本和情感空間的構建方式,也希望有新的滿足情感需求的方式。這些都構成了對文化消費新的迫切需要。
同時也是指無形的市場。在這里,文化資本和文化權威的構建,流行觀念的炮制,流行文化的生產和分發(fā),有著無形之手在加以推動,也通過看不見的網絡在進行流轉。其間的供求關系從來不是恒定的,市場的榮枯興衰雖有規(guī)律可循,但也常變幻莫測。
而所謂的大眾文化不一定就是俗文化,就是所謂的小傳統(tǒng),和代表大傳統(tǒng)的精英文化截然對立。精英和官方文化之于大眾文化不是單向街,而是雙向互動的關系。精英和官方文化需要轉譯式宣講和通俗化商品化來滲透大眾的頭腦,與此同時官方也需要對充滿勃勃生機的大眾文化尤其是民間神祗進行收編式認可,通過官式封圣來進行官民文化互動和融合,并消解其可能的反叛意味,比如對天后和關帝的拔高與推廣等。
在這種上傳下達的過程中居間操作的是所謂的幫閑文人,大眾文化的練成與他們密不可分。幫閑分幫官、傍款和為人民服務三種,其中最精明能干者則能集這三個角色于一身,既能入得廳堂和達官貴人及士林領袖們詩詞唱和,又能和西門慶們觥籌交錯,也能閉門造車倚馬千言,為平頭百姓炮制各種戲文善書寶卷等精神食糧、心靈雞湯。
人們的欲望和需求是分層的,因此市場和供給也是需要細分的,需要直達不同受眾的痛點。比如圍繞隋唐演義中關鍵人物李密的命運展開的文本中,從文人小說到戲劇,從側重于人性的糾結、命運的糾纏到簡單粗暴的因果報應,有著若干不同的版本,分別對應著不同段位的受眾。
凸顯市場經濟氛圍之入腦入心的,不僅有細分的市場和多層次的供應,連道德規(guī)訓也在某種意義上被資本化,除了源遠流長的積德行善和因果報應這種涉及代際善惡資本轉移的形式之外,晚明的人們還發(fā)明了“功過格”這種散發(fā)著強烈的資產負債表氣息的德行賬簿,以期通過復式記賬的方法實現功過相抵并有盈余,最好還能將德行紅利遺澤后人。
作為大眾文化主推手的小地主家庭出身幫閑文人的出現,一般總是伴隨教育的普及和市場經濟的擴大,前者大批量制造著科場不第需要在官場以外謀生的體制外知識分子,后者則為他們提供了大量的客戶和不斷增長的可供施展的空間。當然,如果年景凋零,最容易離心離德的也是這幫失意文人,因為他們的飯碗已經和市況緊密相連。
把握住“市場”這個機樞,則小地主知識分子階層能成為歷次農民起義領導集團的“奧秘”也就迎刃而解了。通過參與文化市場的構建,他們既熟稔上層權力運作的原理和軟肋,也熟知基層的民情民意,知道他們的精神情感訴求和各種隱秘的渴望,以及如何號準他們的脈并加以有效動員。從明清到近代,無數鮮活的史實證明了體制外市場型知識分子建設與破壞的雙重能量。如何善待體制外市場型知識分子,至今仍是不少后發(fā)達國家面臨的治理難題。
這也解釋了改革開放之前和之后人們對市場驅動型大眾文化觀感的嬗變。改革開放之前,出于對市場經濟的反感,人們總覺得脫胎于其中的大眾文化散發(fā)著腐朽沒落的氣息,從明清到民國,從西門慶之流到揚州鹽商再到十里洋場的闊少,在人們心目中無不成為反面的封建大眾文化的代表人物。
隨著市場經濟的重建和復興,人們再次經歷了商品化和城市化帶來的沖擊,而相伴而生的情感的疏離和心靈的失落等“大眾文化”中常見的劇目,也讓人們再次體驗了那些驅動大眾文化消費需求背后的物質和情感推手。民間社會空間的再次放大,市場力量與文化生產的再度聯手,大眾文化市場的再度勃興,也讓市場驅動型大眾文化再度扮演了填補閑暇時間、撫慰迷失心靈和提供心靈雞湯的傳統(tǒng)角色。
世道輪回之余再對明清時期大眾文化重新加以審視,不免覺得煙火氣十足,并倍感親切。而之前被視為有待“滌蕩”的、廁身于港澳臺地區(qū)的傳統(tǒng)的“殘渣余孽”,也重新散發(fā)出復古的迷人氣息。事實上,正是這些如活化石般的傳統(tǒng)市井型文化標本,為羅友枝等新生代海外中國研究者在中國大陸打開大門之前,提供了難得的近距離檢視“大眾文化”的機會。
雖然羅友枝等人當時提醒人們根據當代的“人類學成果”去倒推“歷史真實存在”的風險,但改革開放數十年來市場驅動型大眾文化的復興和再生的樣貌,再度證明了“明清時期大眾文化”頑強的生命力。這或許是因為市場和大眾的組合總會生成充滿人性光輝的文化底色,無論古今中外。
“明清時期大眾文化”因為有著熟悉的配方,因而散發(fā)著為當下的我們所熟悉的味道,已足以令人驚艷,而更令人訝異的是,許多我們自以為專屬于這個時代的特色文化供給方式,竟也早已是前人玩過的花活兒。比如眾籌出書,比如糅合各個門派之長的“靈修”,比如付費型知識分發(fā)等等。至于小眾、生態(tài)、圈層、網絡、平臺、聚焦、下沉,等等,無不可以在當時的大眾文化實踐中發(fā)現對應的話術、操作形態(tài)和手段,雖然前人不曾擁有我們如此發(fā)達的技術傳播手段。
“人性的,太人性的”,在亙古不變的人性面前,滿足人性需求的工具和手段,終究是萬變不離其宗,始終遵循同樣的原理和規(guī)則,除非面臨市場空間與大眾空間被雙重規(guī)制和擠壓的釜底抽薪之局。
《交換之物:大航海時代的商業(yè)和科學革命》
作者:[美]柯浩德
譯者:徐曉東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出版時間:2022年3月
定價:128元
本書是作者潛心研究20余年的經典作品,包攬多項大獎。作者將焦點放在荷蘭的黃金時代,將大航海時代的經濟史、社會史、醫(yī)學史、思想史整合在統(tǒng)一的框架內,發(fā)現科學革命是由商業(yè)、交換全球化引發(fā)的,科學革命的歷史就是一部交換的歷史。
作者:[英]丹·瓊斯
譯者:譚琦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甲骨文
出版時間:2022年5月
定價:118元
本書探討了中世紀歐洲史上最具宗教意義的歷史事件——十字軍運動,全景展示了基督徒與穆斯林對耶路撒冷的爭奪。這場持續(xù)了近四個世紀的中世紀沖突被反復書寫,但十字軍的時代從未被描繪得如此鮮艷奪目,十字軍的故事也從未被講述得如此酣暢淋漓。
《新社會契約:重系21世紀公民與社會的紐帶》
作者:[英]米努什·沙菲克
譯者:李艷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出版時間:2022年6月
定價:69元
米努什·沙菲克是世界銀行前副行長。本書中,她依據在國際經濟機構多年的工作經驗和大量專業(yè)研究成果,探尋當下社會廣泛存在的失望、焦慮情緒的根源,解構技術變革、人口壓力、女性角色的轉變、環(huán)境問題等如何導致了傳統(tǒng)社會契約的失靈。
《鮑勃·迪倫詩歌集:1961—2012》
作者:[美]鮑勃·迪倫
譯者:奚密 等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4月
定價:368元
本書收錄了鮑勃·迪倫1961年~2012年創(chuàng)作的共369首歌詞,以及大量珍貴的創(chuàng)作手稿圖,最大程度地覆蓋了鮑勃·迪倫的創(chuàng)作生涯,并由作者親自修訂。引用諾貝爾文學獎給他的頒獎詞:他的作品之美就是最高的等級,改變了我們關于“詩歌是什么”以及“詩歌何為”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