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耀祥
工具準備
檢疫隔離籠舍:用于接收新收容的鳥類個體及發(fā)病個體的隔離。應結(jié)構(gòu)牢固,能防害獸、猛禽等天敵動物的攻擊,能防逃逸;四周宜用黑色布料或塑料薄膜等遮擋視線,頂面應保留足夠透光面積;籠舍四周地面以下埋設500 毫米深度以上的鐵絲網(wǎng),防止鼠類動物危害;有足夠隱蔽區(qū)域;籠舍內(nèi)應設棲架,粗細根據(jù)鳥腳大小定,應適合鳥站立和適當橫移,應能避風、避雨,防護程度以避免鳥類個體直接受到上述危害為宜。
飼養(yǎng)康復籠舍:籠舍分內(nèi)室和外室,內(nèi)室可用磚混結(jié)構(gòu),外室可用鋼架結(jié)構(gòu),金屬網(wǎng)孔徑≤ 1 厘米,能防止黃鼬等天敵捕食,籠舍內(nèi)應適當豐容,放置天然棲木,粗細根據(jù)鳥腳大小定,應適合鳥站立和適當橫移;設便于隱蔽的小障礙物;外室設沙池。
野放訓練籠舍:面積至少300 平方米以上,模仿野外生態(tài)環(huán)境,種植適宜植被,放置適當障礙物,地面宜有一定起伏和溝坎,外圍用金屬架結(jié)合軟網(wǎng)。
運輸容器:運輸籠箱應安全、黑暗及通風良好,箱的兩側(cè)應有通風孔,箱子應結(jié)構(gòu)堅固,不易塌下,在運輸或保管動物時不易變形,箱子應可以清洗,在每次使用前均須消毒。可用實心輕質(zhì)木板(有數(shù)行排氣孔)為宜。如雨燕目鳥類腿短具爪,善于抓爬,箱內(nèi)可以放置軟毛巾或人工草坪,供其抓持,避免鳥類在運輸途中產(chǎn)生應激反應。鸚形目鳥類喙堅硬而有力,破壞力強,箱子應該堅固耐用、不易毀壞,宜用木質(zhì)籠箱或運輸犬貓的航空運輸箱??筛鶕?jù)鳥的大小和習性,適當調(diào)整容器尺寸。尺寸規(guī)格(高、寬、長)為:雨燕科為300×200×250 毫米;鸚鵡科為500×300×500 毫米;畫眉科為500×300×300 毫米。
捕捉工具:宜用可伸縮的柄或固定長柄的捕鳥網(wǎng),柔軟、無打結(jié),開口略大于鳥的身體。捕捉工具宜用黑色布料、6 號鋼筋、輕質(zhì)鋼管或硬塑管制作成帶柄網(wǎng)兜,如鸚形目鳥類喙堅硬有力,捕捉時應佩戴防咬手套,捕捉網(wǎng)應用堅韌的尼龍粗網(wǎng);網(wǎng)孔、口徑、深度根據(jù)不同種類個體大小確定,手柄長度1200 ~ 1500 毫米。
救護人員的安全防護:救護人員應戴手套、口罩、護目鏡,必要時要帶頭罩,并盡可能穿長袖衣服和長褲。接觸鳥后應及時洗手,清洗消毒救護工具。
初步診斷
問診。問診是開展救治工作的第一步,主要是詳細詢問受傷鳥被發(fā)現(xiàn)的地點及周圍情況,是否能進食,被救護前精神狀態(tài)等基本情況。
體檢。收容救護的動物應該置于溫暖、安靜的環(huán)境進行檢查,盡量減少環(huán)境壓迫。體檢應該全面而簡短,一般不超過10 分鐘。主要包括:頭、眼睛、喙、口腔、耳道、頸部、胸部、翅膀、體況、體重、體溫、呼吸、心跳、皮膚羽毛、腿、能否自主站立或站立行走、肢體有無骨折、受到外界刺激時反應的敏捷程度等檢查。
診斷。血液檢查:采血部位為腋下靜脈,采血量不超過體重的1%。檢查血常規(guī),判斷脫水情況及感染病菌情況。X 光檢查:部位是胸背、側(cè)面和首尾,用于檢查骨折和是否吞服異物。病毒性疾病篩選檢測:主要對禽流感和雞新城疫篩查,采集咽喉拭子、肛門拭子用禽流感病毒抗原病毒快速診斷試劑條和雞新城疫病毒抗原病毒快速診斷試劑條檢測。細菌性疾病檢查:無菌采取膿腫、分泌物、以及氣管沖洗物等進行分離培養(yǎng),常見病菌有沙門氏菌、大腸桿菌、魏氏梭菌、巴氏桿菌、葡萄球菌和曲霉菌等。中毒檢查:中毒藥物主要是氨基甲酸酯農(nóng)藥、有機磷農(nóng)藥,最多是呋喃丹。中毒鳥類依中毒深淺,表現(xiàn)為腿軟弱無力、支撐不起身體,趴在地上,或雖能站立但是站立不穩(wěn)。有的則全身顫抖,似怕冷狀,或兩翅拍打無力,飛不起來。嚴重的兩翅不攏,無力垂下。嘴里流出很多黏液,拉長呈絲狀。黏液可導致呼吸困難,氣管發(fā)出“呼哧、呼哧”的聲音。有的左右晃動頭部以吐出黏液,嚴重的則抬不起頭來,或頭搭在地上,糞便呈稀狀。針對檢查情況,判斷是中毒、感染疾病、機械損傷還是其他病因。
治療
應急治療。針對呼吸微弱(或過于急促)、心跳無力(或過快)、體溫下降(或上升)、不能站立行走、對外界刺激反應弱的動物個體,所采取的應急治療方法為肌肉注射頭孢拉啶0.5ml、地塞米松0.5ml、鹽酸洛貝林0.5ml 注射液,可以防止心衰和應激。把鳥類放到溫暖安靜的環(huán)境內(nèi)中,情況特別緊急的可以放置到ICU 動物護理病房中進行急救。
對救護的個體應進行補液。輕度脫水可口服。中度脫水可皮下注射,部位在腹股溝或背肩無毛區(qū),一般補液3 天,溶液為復合氯化鈉注射液。補液前應將注射液升溫至與鳥體溫接近,第1 天,按體重的5% 皮下注射2 次,第2 天~ 3 天,按體重的3.7% 每天皮下注射2 次。
損傷治療。有外傷的個體,應立即對傷口進行處理。一般用生理鹽水沖洗傷口,用蘸有絡合碘的紗布按壓止血消炎;大的傷口,應適當縫合后消炎;舊傷且已化膿,用0.05% 洗必泰沖洗創(chuàng)面,再用生理鹽水沖洗干凈后用絡合碘消炎,應采取全身性抗生素治療。簡單、閉合性骨折或粉碎性骨折可用X 光檢查骨折情況,用繃帶穩(wěn)定骨折部位。開放性骨折,應先清理異物,生理鹽水沖洗,絡合碘消毒,合理閉合并包扎傷口,鎮(zhèn)痛消炎1 周左右。
中毒治療。根據(jù)動物嘔吐物化驗是什么類型的毒物中毒,然后注射相應的解毒藥,如有機磷農(nóng)藥中毒可用氯解磷定或碘解磷定。
細菌性病治療。把分離培養(yǎng)的病原體進行藥敏試驗,選取敏感性藥物肌肉注射或口服治療,同時在飲水中添加維生素,對環(huán)境和飼養(yǎng)籠舍定時消毒,勤更換食具水具,鞏固和促進治療效果。
寄生蟲病治療。組織滴蟲病宜用甲硝唑50mg/kg,口服,每天1 次,連用5 天。球蟲病用藥時應采用輪換用藥和穿梭用藥,常用藥物及喂藥方法:0.0001% 地克珠利混飼、0.0125% 尼卡巴嗪混飼或0.0025% 妥曲珠利溶于飲水中,同時在飼料中補充維生素A 和維生素K。消化道線蟲病宜用丙硫咪唑5mg/kg ~ 20 mg/kg,或左旋咪唑25mg/kg 一次口服。體表寄生蟲病用0.005% 溴氰菊酯噴灑鳥類身體、籠舍,同時用1mg/kg 的阿維菌素預混劑拌料飼喂,每周2 次,至少連用2 周。
康復飼養(yǎng)
康復籠舍。必須模擬野外生境,并且在籠舍內(nèi)設立一個能夠為動物提供隱蔽環(huán)境的場所。
籠舍豐容?;\舍的豐容以簡單實用為主?;\舍內(nèi)可設置供攀爬的耐用棲木、便于隱蔽的小障礙物、沙池等。夜鷹目鳥類不善于抓握,籠箱內(nèi)放置毛巾或枯樹葉供其伏臥即可。雞形目籠舍內(nèi)設便于隱蔽的小障礙物,外室設沙池。鸚形目鳥類活潑、好動,喙破壞能力強,棲木上懸掛小的玩具或設置洞穴供其玩耍、休息?;\網(wǎng)用堅實的點焊網(wǎng),不要有螺絲固定,鸚形目鳥類會將螺絲全部破壞掉。食盆、水盆最好用金屬盆或陶盆,防止損壞。咬鵑目鳥類為樹棲性、不喜結(jié)群的,善爬而不善走、跳,飛行力不強,棲木上懸掛食盆、水盆?;\舍地面鋪設10 厘米左右的枯葉。戴勝目鳥類棲息于森林或平原,籠舍放置食盆、水盆外,地面應鋪墊10 厘米厚的枯葉,將食物放入食盆或樹葉下供其啄食。
康復期食物。雞形目鳥類食物主要為:玉米、小麥、大豆、麥麩、魚粉、綠葉蔬菜、胡蘿卜、蘋果、西紅柿、黃粉蟲等,也可購買雞飼料,不同日期飼喂不同的飼料。夜鷹目食物主要為:面包蟲、杜比亞蟑螂、乳鼠、大麥蟲。一般每天至少飼喂兩次,飼料量以每次20g 左右為宜。鸚形目鳥類食物主要為:各種堅果、葵花籽、麻子、黍子、谷子、新鮮的玉米、各種水果、墨魚骨(少量添加)、商業(yè)鸚鵡飼料等。雨燕目鳥類飼料主要為:面包蟲、小杜比亞蟑螂。咬鵑目鳥類食物主要為:面包蟲、各種水果。每天飼喂兩次,飼料量30g 左右為宜。佛法僧目鳥類食物主要為:新鮮的小魚、面包蟲、大麥蟲等。一般每天至少飼喂兩次,飼料量根據(jù)鳥類的體重而定。戴勝目鳥類的食物主要為:面包蟲、大麥蟲、杜比亞蟑螂、蚯蚓、其他蠕蟲。一般每天至少飼喂兩次,飼料量20g 左右為宜。鴷形目鳥類食物主要為:面包蟲、大麥蟲,每天飼喂兩次。雀形目鳥類食物主要為:谷子、黍子、玉米、高粱、面包蟲、大麥蟲、葉菜、水果、商品飼料等。每天飼喂兩次,飼料量以每次恰好食完為宜。
野外放歸
受傷的鳥類,由于傷情的影響、受到驚嚇,在救治過程中攝食方式及食物的改變,生活環(huán)境聲、光、溫度等的變化,會暫時性喪失野外生存能力,為更好地幫助所救治康復的鳥類重新回到野外生存,必須做好康復動物的野外馴化工作,放歸前應進行野化訓練。訓練內(nèi)容主要包括尋找水源和食物、躲避天敵、尋找合適的棲身點等。
完全康復后應再次進行健康評估,符合放歸條件的個體應及時放歸。對于身體有殘疾的或者其他不再適應野外生存的動物,可以留做繁殖種源、科學研究或公益性質(zhì)的宣傳教育用途。
康復后,將所救護的野生動物重新引進到它生活的自然生境中,必須進行放歸評估。包括:運動能力、采( 捕)食能力、躲避敵害能力、發(fā)現(xiàn)或建立庇護所或巢穴的能力、復雜的環(huán)境中定位和導航的能力。只有上述幾項內(nèi)容的評估結(jié)果均為優(yōu)的個體,才能放歸自然。
放歸要求與注意事項:依據(jù)康復動物的習性和個體大小選擇合理的裝運工具,盡量避免對動物的傷害。放歸地的選擇必須為該物種(亞種)的現(xiàn)有棲息地。對于遷徙動物,必須選擇合適季節(jié)在其棲息地或遷徙經(jīng)過地進行放歸。放歸前進行檢疫,檢疫合格才能放歸。避免同一地點同一物種多次放歸。救護時間較長的個體,宜采用軟放歸形式放歸。外來物種禁止在我國境內(nèi)放歸。對放歸的個體,應進行體重體尺測量,并進行身份標識。對放歸的個體,應盡量佩戴監(jiān)測跟蹤儀器進行監(jiān)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