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新
現代醫(yī)學研究顯示,母乳中含有多種抗體及免疫因子,是嬰兒的最佳天然食品,母乳喂養(yǎng)不僅能夠滿足嬰兒的生長發(fā)育需求,還可增強母嬰感情,對于母體的產后恢復具有一定積極意義[1]。目前多數學者提倡母乳喂養(yǎng),但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孕婦在產后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泌乳量減少、泌乳遲緩甚至無乳汁分泌等情況,無法滿足嬰兒生長發(fā)育需求,是導致目前母乳喂養(yǎng)率逐漸下降的原因之一。相關研究顯示,產后出血、產婦乳腺疾病、產前母乳喂養(yǎng)知識不足、母乳喂養(yǎng)信心缺乏等原因會造成產婦產后缺乳[2]。隨著中醫(yī)學的不斷發(fā)展,中醫(yī)理論在臨床護理中發(fā)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研究顯示,中醫(yī)護理通過穴位按摩等方法,能夠明顯增加缺乳產婦的泌乳量[3];低頻脈沖理療作為一種新型物理治療手段,通過對相關部位進行刺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促進女性乳汁分泌。本研究中采用中醫(yī)綜合護理聯合低頻脈沖理療治療產后缺乳,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撫順市第二醫(yī)院婦產科2019年8月—2020年8月收治的產后缺乳患者97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就診順序進行編號,根據編號單雙數將其分為觀察組(49例)和對照組(48例),對照組年齡23~38歲,平均(29.21±2.36)歲;孕次1~4次,平均孕次(1.27±0.41)次;產次1~3次,平均產次(1.19±0.51)次;BMI 18.19~24.58 kg/m2,平均BMI(22.18±3.34)kg/m2;乳汁分泌情況:乳汁分泌減少者32例,無乳汁分泌者16例。觀察組年齡23~38歲,平均(29.21±2.36)歲;孕次1~3次,平均孕次(1.21±0.43)次;產次1~2次,平均產次(1.08±0.54)次;BMI 18.13~24.53 kg/m2,平均BMI(22.09±3.51)kg/m2;乳汁分泌減少者35例,無乳汁分泌者14例。2組一般資料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參考《中西醫(yī)結合婦產科學》[4]中關于產后缺乳的診斷標準明確診斷;②足月妊娠產婦;③經陰道分娩;④年齡20~40歲。排除標準:①合并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②合并先天性乳腺發(fā)育不良、急性乳腺炎等影響乳腺乳汁分泌者;③營養(yǎng)不良或嚴重貧血者;④巨大兒、多胎妊娠者。
1.3 方法對照組采用低頻脈沖理療,取仰臥位,采用普林格公司生產的YS-1型產后綜合治療儀對產婦進行治療,治療開始時在電極上涂上適量耦合劑,使用腹帶將電極分別固定于患者的兩側乳房,使用另一條腹帶將電極固定至患者的背部及下腹部,接通電源開始治療,治療時間控制在30 min/次。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中醫(yī)綜合護理:①按摩護理。取40 ℃的熱水3 L,將大小為20 cm×20 cm的2塊干毛巾浸入其中,擰干后熱敷患者雙側乳房,熱敷持續(xù)5 min;使用干毛巾擦干乳房,在乳房上均勻涂抹上精油3 ml,對雙側乳房進行環(huán)揉按摩,每側按摩3 min;取乳根、膻中、阿是穴,進行按、壓、揉等操作,每個穴位操作時間3 min。②飲食護理。根據患者中醫(yī)辨證分型,給予不同的飲食調理方案,給予母雞、羊肉、紅棗、花生、豬肚等食材,上述食材按需使用,1次/d,連續(xù)服用1周。③針刺護理。取穴膻中、氣海、足三里、下脘、中脘、少澤,使用0.35 mm×25 mm的毫針消毒后直刺上述穴位,得氣后留針30 min,1次/d,連續(xù)治療1周。
1.4 觀察指標①比較2組泌乳量及配方奶粉補乳量。②比較2組產婦乳房充盈程度,參考相關診斷標準中制定的乳房充盈程度分級[5],將乳房充盈程度分為Ⅰ、Ⅱ、Ⅲ 3級,其中乳汁可滿足新生兒需求,吮吸后安然入睡并拒絕再次吮吸,判定為Ⅰ級;乳汁被新生兒吮吸后,出現咂嘴唇,并有再次吮吸的欲望判定為Ⅱ級;乳汁被新生兒吮吸后,新生兒出現咂嘴、找乳房、哭鬧不止判定為Ⅲ級;其中Ⅰ、Ⅱ、Ⅲ級分別計分為6、4、2分。③比較2組治療效果,參考相關文獻根據產婦乳汁分泌情況將治療效果分為痊愈、顯效、好轉及無效[6],其中乳汁足、長時間不喂養(yǎng),乳房脹,溢奶且能滿足新生兒需求判定為痊愈;乳汁分泌量明顯增加,以母乳喂養(yǎng)為主,偶爾添加牛奶等判定為顯效;乳汁分泌量增加,但仍無法滿足新生兒需求,添加牛奶量有下降,判定為好轉;乳汁分泌量無增加甚至出現降低判定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總例數-無效例數)/總例數×100.00%。
2.1 泌乳量及配方奶粉補乳量干預后,觀察組泌乳量高于對照組,補乳量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產后缺乳患者泌乳量及配方奶粉補乳量比較
2.2 乳房充盈程度干預后觀察組乳房充盈程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產后缺乳患者乳房充盈程度比較 (例,
2.3 治療效果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產后缺乳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例,%)
目前多項研究證實,女性的乳汁分泌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生理過程,且受產后營養(yǎng)狀況、喂養(yǎng)姿勢、激素水平等多種因素的影響[7-9]。母乳作為嬰兒的最重要食物,含有多種蛋白質、抗體乳糖等,包含新生兒成長的幾乎所有營養(yǎng)物質。在多種因素影響下,目前產后缺乳的發(fā)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產后缺乳不僅造成新生兒發(fā)育不良,還會使產婦產生自我懷疑、自我否定等情緒,對產婦及新生兒的身心健康均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產后缺乳的干預方法一直以來都是醫(yī)療人員關注的熱點。西醫(yī)通常采用藥物進行干預,但部分藥物可通過乳汁進入嬰兒體內,對嬰兒健康產生影響,因此目前臨床上正積極探索安全有效的干預產后缺乳的方法。
本研究中對照組采用低頻脈沖理療治療產后缺乳,該方法為一種新型理療方法,利用離子導入、紅外輻射等物理效應,達到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加強局部新陳代謝、激活末梢神經等目的,進而治療產后缺乳。相關研究顯示[10],低頻脈沖理療可促進乳房血液循環(huán),使乳腺泌乳小管暢通,減少乳汁淤積,為泌乳創(chuàng)造條件。隨著中醫(yī)學的不斷發(fā)展,目前中醫(yī)療法在臨床多科室中均有一定應用,中醫(yī)認為產后缺乳的病機為乳絡阻塞及乳汁生化不足,并指出乳汁為血所化生,賴氣推動運行,脾胃虛弱則氣血生化不足,加上分娩過程中耗氣失血,氣血虛弱,沖任空虛,造成缺乳。本研究中觀察組采用中醫(yī)綜合護理,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泌乳量高于對照組,補乳量低于對照組,觀察組乳房充盈程度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中醫(yī)綜合護理能夠有效提高產后缺乳患者的泌乳量,提高乳房充盈程度,提高治療效果。分析后認為,中醫(yī)綜合干預采用了按摩護理、飲食護理及針刺護理等方法,其中按摩護理通過乳房熱敷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11],再按摩乳根、膻中、阿是穴等穴位,具有散結之功。飲食護理根據中醫(yī)“藥食同源”的理論,選取蛋白質含量豐富的食材,通過食療達到補血行氣的功效。本研究中觀察組給予針刺護理,取穴膻中、氣海、足三里、下脘、中脘、少澤,其中膻中為八會穴之氣會,針刺膻中可調氣通乳;足三里為全身強壯要穴,針刺可理腸胃、補中氣,益氣生血進而生化乳汁;針刺上述諸穴達到通乳、調氣、健脾、益氣之功效。故本研究中觀察組泌乳量、治療總有效率及乳房充盈度均高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中醫(yī)綜合護理聯合低頻脈沖理療能夠提高產后缺乳患者的泌乳量,提高乳房充盈程度,同時提高治療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