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摘? ? 要:沉浸是學習、工作時的最佳體驗,基于沉浸理論構建思政課活動型課堂,可提升學生的參與感和獲得感,賦能教學。教師可圍繞“四線合一”,以問題為聯(lián)動,創(chuàng)設“一境到底”的情境,營造沉浸氛圍,將學生導入情境,觸發(fā)其情感,使其深入情境,思想同頻、情懷深化。教師要推進情境、聯(lián)動發(fā)力,為“議”鋪好道路;注重評價、多元關注,為“議”提振信心;優(yōu)選活動、提質增效,為“議”提供載體;聚焦問題、串聯(lián)成鏈,為“議”指明方向。最后,教師還要有效升華主題情境,推動學習理念融入實踐,使學生實現(xiàn)“知、情、意、行”的統(tǒng)一。
關鍵詞:“一境到底”沉浸式課堂;情境;思政課活動型課堂
伴隨著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人們邁入以沉浸為重要特征的時代。心理學領域將沉浸理論稱為心流理論,心流指做某件事情時,達到全神貫注、忘我投入的狀態(tài)。沉浸理論最早由美國心理學教授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提出,沉浸是學習、工作時的最佳體驗,它帶來內在滿足感,使人在完成任務時充滿興趣,忘記疲勞,不停探索,進而不斷達成新目標。基于沉浸理論構建活動型課堂,能最大限度地滿足“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并期望學生和課堂融為一體,不自覺地完成知識構建、內化素養(yǎng)。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要構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主導的活動型學科課程。而“一境到底”(即以一個主情境貫穿課堂)的沉浸式課堂學習,圍繞“四線(主題情境線、知識主干線、主體互動線、價值引領線)合一”,追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身心的完全投入,使其在“境身合一”時空中獲得積極的學習體驗并將之貫穿整個學習過程,著力“共情”“共鳴”“共行”“共知”,提升學生的參與感和獲得感,賦能活動型課堂。下面,筆者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教學為例,談談“一境到底”的創(chuàng)設策略。
一、共情:一境創(chuàng)設,營造沉浸氛圍
布魯納指出,刺激學習行為的最佳方式是選取讓學習者感興趣的材料?!墩n程標準》指出,要“著眼于學生的真實生活和長遠發(fā)展,使理論觀點與生活經驗有機結合”。《課程標準》有72次提到“情境”一詞,以此強調運用情境的重要性。相對于一課多境,學生更易一心一意在解決一境問題中自己搭橋,從被動的灌輸者轉為主動的汲取者。有計劃、有目的地創(chuàng)設一境,可推動學生在精神層面不斷“浸入狀態(tài)”,實現(xiàn)情感從淺層向深度,沿著引情、共情、生情三個層級遞進,提高學習的情感濃度,助力議學活動。
(一)引情:導入情境,情感觸發(fā)
“未成曲調先有情”,情通則理達。學生的認識是一個由感性到理性逐步提升的過程。教師不僅要關注傳遞的知識理念,更要關注在何種環(huán)境中以何種方式呈現(xiàn)內容。教師要用好“課始三分鐘”,說景、談人、敘事,以撥動人心的情境為牽引,搭建學生情感生成的“腳手架”。如全球疫情、氣候變暖、能源危機、生物多樣性等社會大課堂的真實素材,都蘊含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道理,能成為激活課堂的活水。
(二)共情:深入情境,思想同頻
澆花澆根,育人育心。只有將思政大道理講深,講到學生心坎上,引發(fā)學生同頻共振,方能打動學生、感染學生,進而影響學生,使學生身體力行。在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用導入情境切入主題、吸引學生后,接著就切換情境、啟用新的學習素材,這容易造成學生還未深入情境就被迫遷移等問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涉及政治、安全、經濟、文化、生態(tài)五大領域,用五個案例情境來一一解說,雖然會將原理解析得更透徹,但學生容易被眾多情境淹沒,其情感易處于游離狀態(tài),知識獲取易碎片化。實際上,學生在被首個情境觸發(fā)點激發(fā)情感后,教師若順勢深入推進情境,學生的情感狀態(tài)就會持續(xù)升溫,并主動參與高階思維活動。
(三)生情:升華情境,情懷深化
思政教師肩負立德樹人使命,情懷一定要深,要做好有溫度、有情懷的引路人。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學生在成“線”的統(tǒng)一情境中參與學習活動,其言諄諄、其意切切,內外聯(lián)動、循序漸進、逐層遞進,觸生體驗情感、積累情感、感染情感。教師在此基礎上升華情境,面向現(xiàn)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可讓整個學習過程溫情脈脈,可為學生厚植家國情懷,使其彰顯世界胸懷。
筆者用熱點話題“糧食危機”開啟“一境到底”(如圖1),將情境的導入、開展、結束與教學內容相結合,主題情境統(tǒng)一、教學線索清晰、問題梯次展開,促使學生興趣盎然,深度體驗,在“沉”入境中后“浸”得真味。
二、共鳴:一境呈現(xiàn),驅動沉浸思維
以一境貫穿整節(jié)課,有助于將知識融入情境,層層展開,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步深入,推動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同一個情境中,主動探究、思考和交流。教師要以生動的情境、聯(lián)動的問題、驅動的任務、靈動的評價等要素,有機組合并呈現(xiàn)一境,引導學生在互動的議學中保持良好的參與狀態(tài),獲取最佳的學習生成狀態(tài),逐步將知識轉化為學習能力和學科素養(yǎng)。
(一)推進情境、聯(lián)動發(fā)力,為“議”鋪好道路
多境往往彼此獨立,相互間割裂,這可能會導致學生學習動機的逐步消退。而一境展開過程中,上一個分情境將成為下一個分情境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這樣可驅使學生的內部世界與外在信息持續(xù)發(fā)生反應,由此課堂不斷生成,推動學生不斷去深化知識。要使一境貫穿始終,選擇的情境就不能是片段的、靜態(tài)的,教師要尋找契合主干知識的不同切入口,創(chuàng)設具有發(fā)展性的動態(tài)情境,并系列化鋪開,以有效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連貫思維,強化學習動機,進而使知識講解有針對性、整體教學系統(tǒng)化(如圖2,見下頁)。
(二)注重評價、多元關注,為“議”提振信心
心理學研究表明,自我表現(xiàn)欲是人類的基本欲望之一,是個人展示和實現(xiàn)自身價值的內在動力。好的一境,更能觸發(fā)學生的真情實感,讓學生有話說、敢說話、能說好。教師要鼓勵學生參與評價,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自評、互評機會,為學生展示智慧創(chuàng)造“用武之地”。學生成為評價主體,評價成為任務,這樣就更能推動學生主動投入情境中,去積極思考、認真傾聽、及時反饋。學生在肯定的評價中品嘗“成功體驗”,在點撥的引導中攀登“思維階梯”,能激發(fā)出更多的勇敢表達。這樣不僅能拓展思維的深度和廣度,也能增加教學的溫度。例如在分情境1的教學中,筆者運用師生雙主體評價的方式進行教學互動,讓學生點評和教師評價相輔相成、學生表達和教師點撥相映生輝。
【分情境1】天下“糧”荒:直面危機,尋原因
《2021年全球糧食危機報告》出爐,央視報道全球糧食危機。
任務:(1)分析全球糧食危機為何產生;(2)對學生發(fā)言進行點評。
生1:極端天氣和自然災害增多,大范圍蝗災;全球疫情加速危機蔓延;部分國家采取禁止或限制糧食出口。
生2:阿富汗戰(zhàn)爭、黎巴嫩戰(zhàn)爭、敘利亞內戰(zhàn)等,因政治、文化等沖突引發(fā)的局部戰(zhàn)亂。
生3:(評價)大家都看到了密切相連的疊加危機和各國依存程度日益加深。
生4:(評價)從這些原因中可以總結得出:糧食危機產生的原因不是“天災”就是“人禍”。
師:(點撥)為這位同學能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的能力點贊。這些天災人禍啟示我們要處理好哪些關系?
生(眾):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
(三)優(yōu)選活動、提質增效,為“議”提供載體
辯論賽、角色扮演、小組議學等活動情境的創(chuàng)設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思考的時間與空間,體現(xiàn)了“在做中學”的教育理念。但活動型課堂不能片面追求活動的數(shù)量、表面的熱鬧,而是要追求活動與教學內容、選用情境高度融合,做到形式與內容相統(tǒng)一。
基于合作共贏的全球治理觀是最佳方案嗎?為何是?為何認同?
以上問題是這節(jié)課教學的重難點。為此,筆者創(chuàng)設五國對話的角色體驗活動(分情境2),讓學生真實議、全面議、充分議。
【分情境2】天下“糧”策:解決危機,優(yōu)方案
A國:危機下自保自救就是貢獻。B國:有錢的出錢,有糧的出糧。C國:這只能救一時,出技術更有效。D國:最大糧商在我們這,要什么有什么,要多少有多少。E國:直接對接困難國,受助國也會回饋幫助。
活動:第1~3組為討論組:分組議學。第4組為評價組:關注過程,點評成果。
問題:對比五國不同舉措,尋找最佳方案。
組1:A國獨自解決。B國援助糧食和資金。C國提供技術支持。D國利用市場實現(xiàn)資源配置。E國采取互助方式。E國的方案最好,互助即有來有往,符合彼此國家利益,可長期合作。
組2: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C國方案最優(yōu)。具備糧食生產技術,就有能力應對風險,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
組3: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世界緊密聯(lián)系,五國攜手合作應對危機才是最佳路徑。我們想到袁隆平爺爺畢生有兩個夢,其中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
組4:三個小組都熱情投入,積極參與討論。第1小組對五國方案進行了總結概括,看到了互助這一合作模式的積極意義。第2小組重點對比了B、C兩國的舉措,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到了授人以漁的價值。第3小組結合中國的智慧實踐,強調了行動的力量。各國行動方案都是有效的,關鍵在落實,在攜手合作,正如今年世界糧食日的主題——“行動造就未來”。
學生對分情境1的糧食危機產生共情,作出命運與共的價值判斷。有了情感鋪墊后,學生繼續(xù)深入分情境2,參與情境體驗活動,對不同策略進行提煉、對比、優(yōu)化,在“動”中“靜”思,實現(xiàn)由“境”入“情”、從“情”升“理”。
(四)聚焦問題、串聯(lián)成鏈,為“議”指明方向
孔子說:“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庇蟹諊⒂袃群?、有深度的課堂教學離不開問題活動的帶動。多情境教學,基本是圍繞知識尋找相關情境,針對特定情境設計問題,滿堂的問題之間邏輯性聯(lián)系不強,缺乏張力。教師可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和學習需求,在一境中整體規(guī)劃設計問題,利用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問題鏈驅動思維,讓學生由淺而深,逐步感受邏輯的魅力,培養(yǎng)科學精神。依托于動態(tài)發(fā)展的一境,筆者設計如下三個核心問題。
(1)全球糧食危機為何產生?(2)危機背景下的中國能否獨善其身?(3)如何解決糧食危機?
這三個核心問題形式上像一條鎖鏈,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一問連一問,內容上是一個具有層次性、邏輯性、整體性的問題系統(tǒng),目標上緊扣教學目標螺旋上升、層層深入,可讓學生在聚焦“糧食危機”一境中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形成探求真知、培育素養(yǎng)的良好氛圍。
三、共行:一境升華,激發(fā)沉浸行為
贊科夫說:“教學法一旦能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方法就能發(fā)揮高度有效的作用?!彼枷胝谓逃且粋€提升認知、觸發(fā)情感、引領價值、指導實踐的過程,教師需要引導和幫助學生解決“知與不知”“認知與認同”“認知與踐行”等問題,實現(xiàn)“明理”“悟道”“篤信”“力行”等階段性提升。學生在“浸”入一境后完成知識接收、領悟,進入可觀、可觸、可行的升華情境實現(xiàn)轉化,即將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使知識轉化為德性,德性轉化為德行。
為此,一境沉浸教學要在實現(xiàn)學生“知、情、意、行”統(tǒng)一上下功夫。而利用好“課尾三分鐘”,有效升華主題情境,可打破書本與生活之間的障壁,推動學習理念融入實踐。在這節(jié)課的尾聲,筆者從“糧食危機”鏈接氣候危機、生態(tài)危機、能源危機等熱點話題(分情境3),讓學生回歸生活真行動。
【分情境3】天下“糧”行:鏈接危機,化行動
國際戰(zhàn)略大師基辛格說:“誰控制了糧食,誰就控制了人類?!?/p>
活動:評析名言,改寫名言。
問題:誰去解決糧食危機?誰去解決其他危機?
生1: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但不認同控制糧食從而控制人類的立場。誰解決了糧食問題,誰就造福了人類。
生2:在資本眼里,糧食是賺取利潤的商品,是稱霸世界的工具。但我認為,誰共享了糧食,誰就溫暖了人類。
師:(過渡提問)誰去解決糧食危機呢?
生3:一起。每個人都是行動主體,珍惜糧食、光盤行動、低碳出行……
師:(過渡提問)誰去解決氣候危機、能源危機、生物多樣性危機呢?
生4:共同。
生5:一起向未來。一起,是態(tài)度,是倡議,更是行動方案。
師:(情感升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體是世界各國,而不是一國。如果地球家園真的出現(xiàn)了大危機,我不會相信出現(xiàn)幾個美國電影里的超級英雄就能拯救世界。我更愿相信中國電影《流浪地球》中,成立聯(lián)合政府、發(fā)動全球數(shù)千個救援隊,集中所有力量形成共同體去創(chuàng)造奇跡。
四、共知:“四線合一”,收獲沉浸成果
《學記》中說:“君子之教,喻也。”源于真實生活中的表面化、淺層次的主題情境線(教學明線)是教師搭建的支架,是學生獲取知識的支點。教師在仔細分析教材內容后,梳理出一條邏輯清晰的知識主干線(教學暗線),這是課堂教學的基本內核。情境與知識明暗兩線交織,可串聯(lián)教學內容,使教學更加系統(tǒng)化,即“課程內容情境化,情境內容課程化”。落實思政課活動型課堂的主體互動線離不開問題這一核心要素,而問題往往出現(xiàn)于議題討論、角色扮演、辯論賽等活動中。它是連接情境和知識兩線的紐帶,能使學生在“境”中活動,在“動”中感悟,收獲知識,發(fā)展能力。習近平總書記用“培根鑄魂,啟智潤心”八字道出教育的真諦。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因此,承載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價值引領線是一境沉浸教學的立意所在。
總的來說,四條主線相互聯(lián)系,立體展開,用部分功能的配合推動整體發(fā)揮最佳效果(如圖3)。因此,四條主線的關聯(lián)度和教師對四條主線關系的處理是課堂成敗的重要因素,也是一境沉浸教學彰顯獨特優(yōu)勢的關鍵所在。
五、小結
佐藤學說:“學習是意義的關聯(lián)與建構?!惫P者多次在教學中嘗試創(chuàng)設一境,引導學生“沉浸”于境,“議”而生輝。在教學結束后,筆者也會復盤,肯定好的地方,找到不足之處,進而有意識地改進。筆者意識到:教學不能一味追求“一境到底”,生拉硬拽,試圖用一個淺顯的主題情境解讀一節(jié)課所有的知識點;一境不能一味迎合學生,追求趣味性,因為這樣會導致學生注意力不在知識上,使思維深度不夠。一境要在“真、透、深、活、廣、新”等方面下功夫,在落小落實落細方面下功夫。好的一境創(chuàng)設開發(fā)難度大,備課時間長,需要凝聚備課組的力量,共同開發(fā)教學案例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