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石海芹
歷經六年多的精心籌辦,精彩、非凡、卓越的奧運盛會如約而至。對于曾參與北京冬奧工程建設的職工和勞動者而言,所有的努力都凝結為一種驕傲。
自2017 年3 月北京市冬奧工程建設“開工令”啟動以來,數萬名冬奧建設者以“一刻也不能停、一步也不能錯、一天也誤不起”的冬奧建設精神,投入到場館建設中。
山地的陡峭、超低溫嚴寒、運輸施工困難、技術難題……無一不考驗著冬奧建設者,但沒有什么能磨滅他們的斗志。在冬奧工程建設的過程中,他們以“日出而作,日落不息”的拼勁兒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克服了種種困難,實現(xiàn)了一個個從無到有的突破。此時此刻,讓我們回眸曾拼在一線筑夢冬奧的建設者們,看奧運場館建設難題如何被他們一一化解,看一座座冬奧場館如何由藍圖變?yōu)槊篮矛F(xiàn)實——
延慶冬奧村位于延慶賽區(qū)核心區(qū)南區(qū)東部,是運動員和教練員們的生活場地。遠遠望去,代表中國傳統(tǒng)建筑特點的坡型“大屋頂”和高挑的出檐掩映在山林之間。從高空中俯瞰,冬奧村的平面又與北京傳統(tǒng)的四合院民居相契合。
不過,這樣一座既有“高顏值”又有“高氣質”的冬奧村,建設起來卻并不容易。對于中建一局華江公司來說,從灌注樁澆筑到鋼結構施工,從二次結構砌筑到外幕墻裝修,從項目竣工驗收到整體運營調試……經歷了1000 多個日夜,這個總建筑面積達11.8萬平方米的龐大建筑群終于拔地而起。
延慶冬奧村施工場地處于小海陀山,海拔900 至1000 米,夏季多雨、冬季多雪,地勢落差大,極易發(fā)生滑坡。如果要在山坳中建造一座冬奧村,可山坡上的面積又不足以建設整個工程,那如何保證冬奧村整體地基結構的穩(wěn)定性、不受地勢影響,成為了困擾項目團隊的首要難題。
“即便是要打造地基,完成這種平地上最基礎的施工,在海拔1000 余米的山谷陡坡地也變得異常復雜?!表椖拷浝?、黨支部書記謝啟超介紹,“且項目所處的山地陡坡地段南北高差40 米,施工間距窄,坡度陡,無法滿足大型機械最小施工作業(yè)面要求,機械一旦上山,無異于在懸崖峭壁間‘作畫’,隨時有跌落的危險?!?/p>
“既然施工設備上不了山,那就依靠人力挖!”在謝啟超的帶領下,施工人員兩天挖一米,三天挖兩米,共開挖了140 個平均深度19 米、累計深度2700 米的抗滑樁,其中最深的樁達到27 米,深度相當于平地上的9 層樓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經過150 天的奮戰(zhàn),項目部完成了陡坡地段樁基施工,為延慶賽區(qū)冬奧村施工奠定了基礎。
為了讓冬奧選手展現(xiàn)最好的狀態(tài),冬奧村建設要求為運動員們提供適宜的居住環(huán)境,室內溫度保持在20—26℃的最佳區(qū)間。在接近30℃以上的室內外溫差情況下,如何讓運動員感到溫暖舒適呢?
經過模擬實驗,項目部決定冬奧村建筑主體使用超低能耗工程技術,即高效的外保溫——保溫層比傳統(tǒng)的建筑更厚,外墻、屋面保溫層總厚度達到250 毫米以上,遠厚于常規(guī)建筑,就好比在冬天里給建筑穿了更厚的羽絨服,可以降低室內能耗,和一般的保溫層對比,能耗損失更低。同時,項目部還采用了被動房外窗,和一般的外窗相比,傳熱系數更小,隔熱性能更好。此外,門窗系統(tǒng)、玻璃幕墻系統(tǒng)均采用了斷熱橋設計,針對特殊節(jié)點進行優(yōu)化,幕墻的連接點均采用了仿生木進行斷橋處理,可以降低室內外的冷熱傳導,實現(xiàn)降低能耗的功能。
考慮到冬季舉辦賽事,冬奧村還專門設計建造了地下暖廊,各國運動員、隨隊官員無需再穿著厚重的外套就可以在各個組團之間完成就餐、健身、文化交流、器械保養(yǎng)等日?;顒?,為運動員及賽事組織人員的生活、工作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與傳統(tǒng)的施工圖相比,延慶冬奧村的施工圖紙多了些“特別”標記。對于這些特殊標記,謝啟超說出了答案:“開工前,我們全面普查了施工區(qū)域內需要保護的樹種、數量和分布的位置;施工中,用防護網將需原地保護的樹保護起來,澆水、施肥、治療病蟲害,那些無法原地保留的樹木,就近移植或遷到專用地塊保護起來;完工后,被移栽到山下的樹木將再回遷至原地?!边@一用心舉動,讓300 多棵原生樹木作為延慶冬奧村的主要景觀被保留下來。
為了盡量減少施工對周邊自然環(huán)境和小動物們的影響,項目團隊在施工現(xiàn)場搭起圍欄,建起了很多小木屋,為附近的小松鼠、野雞、野鳥新建了棲息的場所。這樣,一邊是施工生產,一邊是小動物穿梭在草叢和樹林中,構成了人與動物和諧共生的畫面,讓延慶冬奧村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原生態(tài)村落。
冬奧會后,延慶冬奧村將改造為山地旅游度假酒店群,成為兼具冬奧特色和中國傳統(tǒng)村落文化特色的度假地。
在崇禮冬奧核心區(qū),承擔著頒獎、賽事注冊等功能的太子城冰雪小鎮(zhèn)在青山環(huán)抱下顯得格外五彩斑斕。從高空俯瞰下去,有一座建筑群造型尤為奇特,大小不一的金屬屋面如片片雪花點綴山間,這就是文創(chuàng)商街金屬屋面項目。中建二局安裝公司以“奧賽級品質”為標準,為文創(chuàng)商街勾勒“雪花”屋面,讓二局口碑閃耀冬奧前線。
太子城冰雪小鎮(zhèn)文創(chuàng)商街由2008 年北京奧運會主場鳥巢總設計師李興鋼擔綱設計,文創(chuàng)商街以“雪花”為設計母體,超200 個單一金屬屋面和格柵屋面共同組成了68 個六邊形雪花狀屋面群,聚焦自然與冰雪,契合冬奧元素。
浪漫動人的冰雪世界背后,是一道又一道的施工難題。不同于機場、展館等項目的連續(xù)平整屋面,文創(chuàng)商街建筑群總面積3.1 萬平方米的金屬屋面相互獨立,68 片“雪花”其實相當于68 個單獨項目。
針對小屋面收邊收口多、處理細節(jié)多、材料損耗多等困難,項目團隊分“三步走”精準雕刻雪花“冰痕”,完美再現(xiàn)設計要求。首先是3D 建模,應用3D掃描技術,逆向建模輸出定位點數據,通過BIM 三維軟件建模出圖,保證模型圖1:1 還原現(xiàn)場實際。有了精準“藍圖”,下一步便是制作下料。通過模型圖跟現(xiàn)場實際測量相結合,形成近萬根檁條的獨特“身份”數據,數據同時包含加工安裝精度要求,可操作模型圖一鍵下料。最后,是現(xiàn)場實際安裝。根據BIM 模型提供的坐標體系,同步進行三維可視化交底,材料損耗可降低20%以上?,F(xiàn)場采用全站儀打點,準確地定位出每個雪花瓣屋面的形狀跟大小,以亞毫米精度進行屋面縫合,保證設計美感。
同時,“雪花”屋面厚20 多公分,僅比普通成年人手掌稍長。要靠如此“單薄”的屋面結構抵御寒風大雪,看似天方夜譚?!皠e看就這么厚一層,里面可是大千世界?!表椖拷浝硖茲杀硎?,為實現(xiàn)設計方案,項目團隊在屋面下方設置防結露層、防潮層、保溫層、隔離層等多層結構。20 多公分厚度中,新型專利保溫巖棉占一多半,不但能有效隔絕冬季室外寒風侵襲,還能實現(xiàn)保護管線、降噪透氣等功能。
金屬屋面跟鏤空格柵兩種板材在屋面交合,形成大量隱蔽銜接處及收邊收口處,這也是最容易被雨水“攻克”的地點。整個屋面上千個隱蔽接口,形狀角度各不相同,即使使用三維建模也捉襟見肘?!芭c其依靠計算機,不如試試‘笨辦法’!”項目團隊走出了一步險棋:自己測量制作對應構件。
誤差范圍要求已到毫米級別,每個造型轉角的防水折件,都只能依靠技術員一處一處親自測量計算后手工繪圖加工?!耙粋€小屋面就要畫上2 天,每一個線條、每一處搭接都要像裁剪衣服一樣,親手去縫制?!表椖靠偣こ處燑S開勝坦言,項目完成至今,經歷過夏季暴雨、淅瀝秋雨、冰雪消融的提前考驗,截止目前未發(fā)生一處漏水情況、未發(fā)現(xiàn)一個漏水點。
冬季施工,寒冷與積雪是不可避免的考驗。每次雪停達到施工條件,項目生產經理王曉偉總是第一個爬上屋面帶著工人們清理積雪,直至屋面完全看不出雪來過的蹤跡。“臉凍得通紅,里面衣服卻濕透;屋頂一切正常,地面卻銀裝素裹,每次都有穿越的感覺?!蓖鯐詡ゴ蛉さ?。
2021 年9 月3 日,隨著最后一片屋面板輕輕落下,歷時近一年,68 片“雪花”如期綻放。遠遠望去,“雪花”在陽光照射下泛著亮白的珠光,宣告著“奧林匹克”的至高標準,也預示著全民冬季運動的廣闊明天。
巍巍太行,紅色淶源,千峰聳立,綠水逶迤。由中鐵十六局集團承建的國家重大涉奧工程——淶源國家跳臺滑雪訓練科研基地坐落于群山之間,蒼茫壯闊,蜿蜒起伏。該項目是為中國冰雪運動健兒更好地備戰(zhàn)2022 年北京冬奧會,傾力打造的3 個國家級冰雪運動訓練基地之一。
淶源滑雪跳臺同崇禮滑雪跳臺“雪如意”本質相同,均由助滑道、著陸坡、停止區(qū)3 個部分組成。運動員腳著特制滑雪板,沿著跳臺的傾斜助滑道下滑,借助速度和彈跳力躍入空中,飛行約四五秒后,落在著陸坡上。
“基地建造的初衷,就是為了讓運動員更熟悉‘雪如意’賽道,助力國家跳臺滑雪隊備戰(zhàn)北京冬奧會?!表椖靠偣こ處熜靽f,賽道在設計中結合了當地獨特的山體條件,讓崇禮滑雪跳臺“雪如意”的兩條賽道按照1:1 的比例在此重現(xiàn)。
一個用于競技賽場,一個用于訓練場,看似區(qū)別不大,但對建設者而言,兩者又有著明顯的不同。崇禮“雪如意”滑道跳臺著陸坡采用的是鋼混結構施工,懸浮于空中,而淶源滑雪跳臺采用的是土方填筑施工,這不僅是國內首例,也是世界首例。
雖然在高速鐵路、深水橋梁、軌道交通等建設中積累了豐富經驗,但面對這個未知領域,中鐵十六局項目團隊還是有些不知所措。不僅沒有先例可參照、沒經驗可借鑒,還面對著日益緊迫的工期壓力?!鞍堰@樣光榮艱巨的任務交給我們,是對我們的信任!沒有任何退路,只有咬緊牙關,用行動證明實力!鐵道兵的隊伍走到哪里都是一面旗幟!”項目負責人張擁法為大家鼓勁。
淶源國家跳臺滑雪訓練科研基地包含6 個訓練跳臺、1 個風洞實驗室、造雪系統(tǒng)、纜車系統(tǒng)及市政工程等6 項內容,風洞建成后將成為世界最大、國內首個跳臺滑雪專業(yè)實驗室。該基地投入使用后,將結束國家跳臺滑雪運動員長期遠赴國外訓練的歷史,實現(xiàn)四季訓練需求,為提升競技水平提供場地保障。
項目管理團隊成員放棄春節(jié)與家人團聚的機會,跑步進場。在建設淶源國家跳臺滑雪訓練科研基地風洞實驗室過程中,在這座高17 米、長40 米、寬21 米的建筑空間內,涉及土建施工、水暖管道鋪設、機電安裝、鋼結構拼裝、設備調試等多個環(huán)節(jié)交叉作業(yè)。材料堆放空間不足,機械設備作業(yè)受限,幾乎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是卡脖子工程。
“晚上睡不著覺、頭發(fā)大把大把地掉,最高峰的時候,我們一天開過7 次現(xiàn)場協(xié)調會!”黨支部書記籍春雷感嘆。強者越挫越勇,弱者逢敗彌傷。這群平均年齡僅有30 歲的年輕團隊猶如打了雞血一般,多次迎難而上,多次組織技術攻關,白天跑設計院、勘測施工現(xiàn)場,晚上研究圖紙鉆研方案,通宵達旦卻激情滿滿。
在風洞施工中,項目團隊確定了先建筑、后安裝,先外、后內的施工順序,采用平行作業(yè)、流水作業(yè)和交叉作業(yè)相結合的方法展開施工。嚴格劃分平行作業(yè)區(qū)域,逐項排除交叉施工制約因素,將節(jié)點精確卡控到每一天、每小時、每分鐘。
從零經驗到創(chuàng)新驅動的領跑者,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場上,中鐵十六局建設者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國家體育總局現(xiàn)場頒發(fā)“全國體育事業(yè)突出貢獻獎”,并在感謝信中稱贊:“該工程實現(xiàn)了中國自主設計、自主建設現(xiàn)代化跳臺零的突破,不僅凝聚著央企之于國家的責任與使命,也彰顯著中國人克服困難、戰(zhàn)勝困難的信心與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