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欣
【摘 要】教師應運用多元評價的理論做支撐,對學生進行全面的、發(fā)展性的科學評價,以達到通過評價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形成認真負責的學習態(tài)度,培養(yǎng)學生樂于探索、實事求是、能夠獨立思考的精神以及樂于合作、共同進步的核心素養(yǎng)的目的。根據現(xiàn)階段本校學生的特點,本文通過“積分制評價”的評價策略,關注全體學生,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同時,客觀全面地對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評價,促進他們內化校園生活的行為規(guī)范,提升自我管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他們的科學精神以及自律、自理、有擔當?shù)暮诵乃仞B(yǎng)。
【關鍵詞】多元評價 科學精神 自我管理 核心素養(yǎng)
筆者在科學課標解讀中對學生的科學精神進行了投射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樣本的總體的合格率僅為27.4%,東部略高為38.7%,中部為20.8%,西部為24.8%,北京為23.9%。由此可以看出,小學生的科學精神相當薄弱,各地區(qū)合格率均遠低于半數(shù)??茖W精神是科學素養(yǎng)的核心因素,缺乏科學精神,不敢懷疑或不會探究、驗證的人是無法真正領悟科學的。利用“多元評價理論”,通過主體多元化、內容多維化、方法多樣化這幾個維度的具象化評價,可以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為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助力,而這一評價標準和體系正是現(xiàn)在的科學教學中所欠缺的。
學習評價有多種不同的方式,就科學課而言,主要有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兩種。為了更好地讓評價為培養(yǎng)科學精神服務,結合多元評價理論中“內容多維化,方法多樣化”的思想,根據現(xiàn)階段本校學生的特點,筆者制訂了“積分制評價”策略,分為過程性評價、終結性評價和拓展性評價三種,學期末按照累計積分比例計入綜合考評。這樣既關注了全體學生,客觀全面地對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評價,又激發(fā)了他們對科學學習的興趣,鍛煉了他們的創(chuàng)造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了他們的科學精神。
一、過程性評價
過程性評價指的是在學習過程中進行的,與學生的學習交融在一起的,包括課前、課中、課后等三個階段針對學生的學情及學習表現(xiàn)進行的評價活動。從理論上看,過程性評價主要針對的是學生對學習任務和學習目標的認識、學生學習的方式以及掌握知識的情況。因此,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制訂了過程性評價標準。(見下圖)
在過程性評價標準中,學習任務評價和學生學法評價是無法完全分開的,但在具體實施策略中會具體到學生的學習行為,同時結合學習效果來進行融合評價。同時,這幾個方面的呈現(xiàn)形式也不是單一的,而是結合終結性評價和拓展性評價來綜合判定,這符合“多元評價”中“內容多維化,方法多樣化”的論述。
二、終結性評價
終結性評價指的是在學生的學習進行到一個階段之后,針對學習的效果進行檢查的評價活動。這個評價是以管理者的角度來進行的評價,主要任務是檢查學生學習所達到的水平,以此對教學效果和學生的成績給予評判,對社會、學校和家長等給予反饋,同時改進教師的教學。
“評價”通常所用的方法就是考試。為了讓考試更加全面、客觀地反映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的效果,筆者按照課標和教學參考書制訂了“雙向細目表”,在能力層次采用“了解”“認識”“理解”“操作”等四個目標分類,完成從簡單、基本到復雜、高級認知能力的考核。(見下表)
三、拓展性評價
為了讓學生能夠全面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不局限于課堂學習,在每個學期中以成長記錄的方式讓學生有機會把自己喜歡的“科學”呈現(xiàn)出來,幫助他們保持持久的興趣和探究欲望,筆者在中年級設立了“期中小報”的拓展性作業(yè),在高年級設立了“期中演講”的拓展性作業(yè),通過拓展性評價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核心素養(yǎng)。
四、科學日常評價策略(實施標準參考:以科學課為例)
(一)課堂過程性常規(guī)評價
[要求]
認真做好課前準備:按要求帶好《小學科學實驗冊》,記錄需要材料,并做好課前、課后的資料收集。
上課要求:認真聽課;積極發(fā)言和討論;配合組長進行小組活動。
作業(yè)要求:用黑色簽字筆完成,字跡工整認真。
考勤:由于某些原因不能來上課的,(除病假、事假外)算曠課,超過4次的,按4的倍數(shù)×5分扣分。(如共曠課10次,扣10÷4×5=2.5×5=12.5分)
[評分標準](積分制)
平時:由“課堂積分+小組積分+期中小報”組成。
課堂積分:按回答問題的質量計分(具體分值看手勢)。1分(黃、粉色小夾子);2分(藍色小夾子);5分(紅色小夾子)。(說明:回答問題質量為三個層次:1分,簡單回答,依據不夠充分;2分,簡單回答,可以提供實例或書本上的語言作為證據;5分,有理有據,可以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
小組積分:按課堂紀律、小組活動計分。(說明:小組評價積分主要是針對學生的合作實驗,相互配合,有目的、有思考的進行活動,同時,學會小組交流,形成質疑和有邏輯的思維等科學素養(yǎng))
[素質報告書](折算法)
一學期過程性評價表的積分+拓展性評價(小報/演示文稿演講)的積分總和降序排序。按班級學生總數(shù)的30%比例畫線為100分,后依次計算積分折算值。(例如:某班30%畫線積分為120,則≥120均按100計。A同學積分為115,則按照115÷120×100≈96保留到整數(shù)計入)按照同年級數(shù)學學科《素質報告書》分數(shù)填寫要求折算成等第計入該生《素質報告書》。
(二)期末終結性評價
根據“雙向細目表”編制滿分為100分的質量檢測問卷。按照統(tǒng)一要求折算等第計入該生《素質報告書》。
(三)期中拓展性評價
期中小報/演示文稿:合計10分。根據參與度、涉及內容、圖文效果、小組分工等方面給予評價。
參與度體現(xiàn)的是學生認真負責的學習態(tài)度,內容選擇體現(xiàn)了學生是否勇于探究新知的思想,圖文效果、合作辦報體現(xiàn)了學生實事求是,既敢于獨立思考又樂于互助合作的精神。最后評三等:一等獎10分,二等獎9分,三等獎8分。
五、策略實施反思
科學課程一直是以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為終極目標的,這一目標的重點并不在于科學知識體的傳授,而在于通過引導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從而提高其科學思維能力、科學實驗技能并培養(yǎng)其積極向上的科學精神。在課堂教學中運用“積分制”評價的方式對學生進行綜合評估,不僅幫助學生養(yǎng)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還為學生有秩序地自由學習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學生的學習效率大大提高了,與同學間的交流和合作也更加融洽了。
(一)以“積”促“學”,形成“自治”好習慣
積分制的評價方式,從作業(yè)、小組討論和實驗探究、學習習慣等幾個方面來進行積分,量化平時的學習行為,同時,將積分列入平時和期末的考核。期末,學生還可以用積分進行兌獎(一般是學生平時比較喜歡的小的學習用品)。這種策略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同時幫助學生養(yǎng)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以“強”帶“弱”,小組“互助”共進步
由于每個學生的背景、性格、知識系統(tǒng)等不同,他們之間有著較大的差異。在討論和實驗時,學生之間互相幫助,配合良好,形成小組,也有機會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加分。這樣一來,團隊合作的氛圍更加濃厚了,集體歸屬感加強了,組長的“權威”樹立了。為了能和小組的同學共同加分,平日里比較調皮的學生也能夠“靜”下來了。
(三)以“比”爭“先”,大家“合作”共成長
學生從黑板上的小組積分表,可以看到同年級的其他班級同學在學習習慣上的加分情況。學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弱項”是什么。不知不覺中,在一次次潛移默化地提醒和比較之后,學生養(yǎng)成了良好的實驗習慣,實驗室也越來越整潔了,學生的素養(yǎng)也得到了提升。
教師通過實施《科學日常評價策略(標準)》進行科學教學評價,使學生的科學核心素養(yǎng)得到了提升。學生學習態(tài)度越來越認真,他們能夠主動地完成各項學習任務,敢于探究,積極地參與教學實驗活動,能夠獨立思考,思維有邏輯并樂于交流、表達自己的思想,不怕犯錯,樂于在小組活動中參與合作、交流,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逐步建立起正確的科學價值觀。而且,課堂教學效率得到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也得到了提升,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但同時,我們也忽略了一些問題:
1.學生的前概念、認知水平差距較大
教師的課堂教學是基本統(tǒng)一的,但由于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他們所具備的前概念和認知水平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所以,在評價策略的實施中,教師要根據所教學生的不同進行適當?shù)恼{整。這樣的評價策略,才能有針對性地提高學生的科學精神以及核心素養(yǎng)。
2.做好家長溝通,配合學校的評價策略
要想真正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教師就必須取得家長的支持和配合。所以,通過什么樣的途徑和家長溝通,同時贏得家長的理解和支持也很重要,這不僅可以將培養(yǎng)的策略延伸到課外,還間接讓家長了解教育的目標和理念,這樣才能長久地對學生產生影響。
3.評價要持之以恒,也要有發(fā)展、有層次、有提升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中對不同學段的學生的評價是應該有層次的。如何把握這個層次,如何在進行教學評價的過程中提升核心素養(yǎng)?這些仍有待探索。
這些問題的存在都是不可避免的,更不是通過簡單改變評價策略就能解決的。這需要教師對整個教學的各個方面開展進一步研究,逐漸形成一系列的實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