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十根
摘? ?要: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推廣應用,人們的生產生活逐步邁入智能化時代。智能化時代的到來不僅給財務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而且也對地方高校會計人才培養(yǎng)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對智能化時代下地方高校會計人才培養(yǎng)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進措施。
關鍵詞:智能化;地方高校;會計;人才培養(yǎng)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 ?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22)17-0087-03
引言
在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之際,我國順利完成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目前正朝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在此進程中,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不斷發(fā)展并迅速在生產生活中應用開來。智能化時代的到來,不僅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而且也極大地影響了會計職業(yè)的發(fā)展,并進一步對會計人員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zhàn)。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深圳經濟特區(qū)建立四十周年大會上著重指出:“要大力發(fā)展會計現代服務業(yè)。”財政部發(fā)布的《會計改革與發(fā)展“十四五”規(guī)劃綱要》提出了“切實加快會計審計數字化轉型步伐”、“培養(yǎng)造就高水平會計人才隊伍”等目標。
在智能化背景下,作為會計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陣地,地方高校在會計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上能否順應智能化時代提出的新要求,培養(yǎng)和打造出一支符合時代背景要求、滿足經濟社會發(fā)展需求的高素質會計人才隊伍,對于提升會計行業(yè)服務質量、更好助力我黨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
一、智能化對會計行業(yè)以及會計人員的影響
(一)智能化對會計行業(yè)的影響
伴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我國會計行業(yè)也逐步向智能化時代邁進。這些新技術的出現給傳統會計行業(yè)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具體來說,傳統會計行業(yè)主要注重會計核算和監(jiān)督,而智能化正在重塑會計行業(yè)的功能。隨著智能化的不斷發(fā)展,會計行業(yè)的職能由基礎的核算和監(jiān)督轉變?yōu)榉治?、預測和控制。在智能化時代,企業(yè)財務和業(yè)務的結合也更加緊密,業(yè)財融合已成為一種重要的趨勢。在此過程中,會計在企業(yè)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將進一步提升。
(二)智能化對會計人員的影響
智能化不僅會對會計行業(yè)產生影響,而且會對會計人員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戰(zhàn)。首先,越來越多的大中型企業(yè)以及事務所逐步引入了財務機器人。財務機器人可以更為高效地完成填制憑證、登記賬簿、生成報表等煩瑣的基礎工作,有助于將會計人員從基礎且煩瑣的財務工作中解放出來,從而大大提高會計人員的工作效率。與此同時,財務機器人等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必將對傳統基礎性會計崗位形成嚴重的沖擊。其次,智能化在推動會計行業(yè)由傳統的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變的同時,勢必會對會計人員的能力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具體來說,智能化時代下的會計人員不僅應當具備扎實的財務核算和監(jiān)督能力,而且還應掌握計算機及人工智能相關技術,即由單一的財務人才向既懂財務又懂人工智能技術的復合型人才轉變。
二、智能化時代下地方高校會計人才培養(yǎng)存在的問題
智能化時代要求會計人員既具備扎實的財務專業(yè)技能又掌握一定的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技術。作為會計人員培養(yǎng)的重要陣地,地方高校在會計人才培養(yǎng)方面存在以下不足。
(一)課程體系未能很好契合智能化的要求
在理論課程方面,很多地方高校會計專業(yè)理論課程體系仍然較為陳舊,人工智能、大數據、云技術等相關課程的開設明顯不足。地方高校會計專業(yè)主干課程仍然以《會計學原理》、《中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管理會計》、《審計》等傳統會計類課程為主,而對于《智能會計》、《大數據審計》、《人工智能概論》、《大數據技術》、《機器學習與自然語言處理》等體現人工智能、大數據以及將會計和人工智能相結合的課程開設較少。即使有的地方高校在課程體系中加入了《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技術》、《計算機實用技術》等課程,但是由于兼具財務背景和人工智能背景的師資較為缺乏,容易導致在實際教學中存在“兩張皮”的現象,以至教學效果難以保證。在實踐課程層面,地方高校主要開設有《會計基礎模擬實習》、《ERP(財務模塊)實習》、《企業(yè)稅務模擬實習》、《財務報表編制與審計實訓》、《管理會計專題實訓》等傳統的實踐課程,而對于《智能財會實訓》、《大數據分析與財務決策》等體現智能化要求的實踐課程則開設較少。
(二)師資隊伍未能較好滿足智能化的要求
在智能化時代背景下,由于受到多重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地方高校在會計人才培養(yǎng)方面面臨的一大難題是缺乏具有財務和人工智能復合背景的高素質師資隊伍。地方高校會計師資所接受的教育大多為傳統的會計教育,其會計專業(yè)功底較為扎實,但大多不具備人工智能相關的實務背景,基本上是從高校畢業(yè)之后直接進入高校從教。雖然很多地方高校越發(fā)意識到引入復合型高素質教師的重要性,并紛紛加大了對具有財務和人工智能復合背景教師的引進力度,但是由于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出現的時間相對較晚,高校所培養(yǎng)出來的博士、碩士等高層次的人才大多只具備單一的財務或者計算機背景,導致地方高校在引進兼具財務和人工智能復合型師資的過程中“舉步維艱”。此外,雖然很多地方高校將人才培養(yǎng)目標定位為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但很多地方高校在教師職稱評聘等方面大多存在“重科研、輕教學”等問題。繁重的科研考核壓力迫使大多數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將主要精力用于論文發(fā)表、課題申報等方面,而投入到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知識的學習的時間精力明顯不足。與青年教師相比,中老年教師雖然面臨相對較小的職稱晉升壓力,但是我國《企業(yè)會計準則》、《稅法》等的頻繁變更已經使得這些教師疲于應付知識更新,再加上受到年齡和精力的限制,中老年教師主動進行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知識和課程學習的積極性也有待提高。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導致地方高校的師資隊伍未能滿足智能化的要求。
(三)教學方式未能較好地適應智能化的要求
智能化背景下,地方高校在會計人才培養(yǎng)中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是理論和實踐教學的效果有待提高。在理論教學方面,地方高校教師在會計教學中依然以傳統的授課方式為主,教師在課堂上大多采用多媒體形式對理論課程相關知識進行講授,學生被動接受知識。有些核心課程由于受到課時的限制,任課教師為了“趕進度”而減少了與學生的教學互動。近年來,隨著教學改革活動的展開以及新的教學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多的地方高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翻轉教學法、案例教學法、任務驅動法等新的教學方法,同時積極嘗試運用愛課程、微課、云課堂等新媒體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線上教學資源。然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元化教學方法的比例仍然明顯偏低,很多教師還是習慣于采用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在實踐教學方面,地方高校對會計實踐教學的重視程度還有待提高、實踐教學效果也差強人意。一方面,地方高校在會計人才培養(yǎng)方面未能較好體現智能化的相關要求,對智能化相關實踐課程的重視程度也不夠。目前,地方高校所開設的會計實踐課程主要以《會計基礎模擬實習》、《ERP(財務模塊)實習》、《企業(yè)稅務模擬實習》、《財務報表編制與審計實訓》、《管理會計專題實訓》等傳統的實踐課程為主,而對于《智能財會實訓》、《大數據分析與財務決策》等體現智能化要求的實踐課程則開設的較少。另一方面,地方高校會計實踐課程的教學效果有待提高。從實踐課程的開設形式來看,地方高校在會計實踐教學中大多采用校外頂崗實習、校外集中實踐、校內模擬實驗、分散實踐等形式。然而,由于會計信息具有重要性和保密性,很多學生在實踐中未能真正接觸到重要的財務工作,校外集中實踐大多針對財務軟件的操作,而對智能會計、智能財務的學習和應用較為有限。由于受到教學條件的限制,校內模擬實驗大多采用傳統的實踐方式和實踐內容,實踐中較少融入智能化、大數據。分散實踐以學生自己找單位進行實習為主,學生真正借助分散實踐進行智能化、大數據等的學習和實踐的比例有待提高。
三、優(yōu)化地方高校會計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建議
(一)優(yōu)化人才培養(yǎng)方案,增加智能化相關課程
針對課程體系未能較好滿足智能化要求問題,地方高校應當優(yōu)化會計人才培養(yǎng)方案,適當增加智能化相關課程。首先,會計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目標要適時進行調整。隨著會計工作由傳統的以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智能會計進行轉變,地方高校在制訂會計人才培養(yǎng)方案時應適時對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目標進行調整。在新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中,不僅應當要求學生掌握扎實的會計專業(yè)基礎知識,而且應當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數據搜集、數據分析、數據處理等技術能力以及專業(yè)實踐能力。其次,課程體系也應進行相應優(yōu)化。在理論課程層面,地方高校應當在會計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適當增加諸如《智能會計》、《大數據審計》、《人工智能概論》、《大數據技術》、《機器學習與自然語言處理》等體現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的課程。在實踐課程層面,地方高校應當適當增加《智能財會實訓》、《大數據分析與財務決策》等體現智能化要求的實踐課程。最后,地方高校應當多到其他高校以及企業(yè)中進行實地調研,并邀請知名院校專家或實務界專家對人才培養(yǎng)方案進行論證。
(二)采用“走出去、引進來”相結合的方式建設師資隊伍
雖然地方高校越來越意識到優(yōu)化會計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但是具備財務和智能化復合型背景的專業(yè)教師嚴重缺乏,導致地方高校在會計人才培養(yǎng)模式轉型中步履維艱。對此,地方高校可以采用“走出去、引進來”相結合的方式優(yōu)化師資隊伍。首先,立足于已有師資,地方高??梢约訌妼Ρ緦I(yè)中學習能力強、具備一定計算機基礎的教師的培訓。目前已經有一些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智能化會計教育和培訓方面進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實踐。此外,實務界中也有越來越多的大中型企業(yè)集團在智能化應用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地方高校一方面可以將教師送出去培訓進修,另一方面還可以通過校企合作,將會計教師送到大型企業(yè)集團進行實踐學習,即通過走出去的方式提高師資隊伍水平。其次,現在越來越多的知名高校已經在會計人才培養(yǎng)中加入了智能化相關課程,培養(yǎng)的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不僅具有扎實的會計專業(yè)功底,而且掌握了一定的智能化、大數據分析技能。通過積極引進這些兼具財務和智能化復合背景的優(yōu)秀師資仍然是快速提升地方高校師資隊伍的主要途徑。
(三)轉變教學模式,突出實踐應用能力
針對會計教學方式存在的問題,地方高校應當嘗試轉變教學模式,突出培養(yǎng)實踐應用能力。首先,地方高校應當加強網絡平臺建設,將更多的互聯網、新媒體技術融入到課堂教學之中,提高教學效果。在傳統的會計課堂教學中,教師大多采用PPT這一單一的多媒體平臺進行教學,教學效果參差不齊。在智能化時代下,隨著人工智能、互聯網、云計算等技術的不斷涌現,地方高校通過加強網絡平臺建設并在平臺中更多應用智能化技術,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好地進行預習、復習并與教師進行互動。其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如更多采用翻轉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等新的教學方法,同時積極運用愛課程網、微課等新媒體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線上教學資源以彌補線下教學的不足。再次,改進實踐教學,強化學生智能化相關技能的應用能力。一方面,地方高校應當重視會計實踐教學,適當增加《智能財會實訓》、《大數據分析與財務決策》等體現智能化要求的實踐課程;另一方面,地方高校應當通過校企合作方式建立智能化實習基地。通過定期將會計專業(yè)學生送到實習基地進行參觀和實習,真正讓學生感受智能化與會計的有機融合,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智能化相關技術的實踐應用能力。
結語
智能化時代的到來,不僅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而且正在對會計職業(yè)以及會計人員產生深遠影響。如何培養(yǎng)出合格的、能夠滿足智能化要求的會計人才是地方高校在會計人才培養(yǎng)方面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為此,地方高校可以通過優(yōu)化人才培養(yǎng)方案、打造優(yōu)秀的師資隊伍、轉變教學模式等措施,培養(yǎng)一支符合智能化要求、滿足經濟社會發(fā)展需求的高素質會計人才隊伍。
參考文獻:
[1]? ?周守亮,唐大鵬.智能化時代會計教育的轉型與發(fā)展[J].會計研究,2019,(12):92-94.
[2]? ?舒?zhèn)?,曹健,王華,趙栓文.我國會計本科人才培養(yǎng)的現狀、挑戰(zhàn)及對策[J].會計研究,2021,(8):177-189.
[3]? ?丁惠萍.智能時代高校智能會計人才培養(yǎng)面臨的挑戰(zhàn)及應對[J].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21,19(6):4-8.
[4]? ?馬婉瑩.智能化時代會計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路徑研究[J].經濟師,2021,(10):90-91.
[5]? ?孫潔.“互聯網+”時代高校的會計人才培養(yǎng)模式[J].財會學習,2021,(16):172-173.
[6]? ?王靜.財務轉型期管理會計人才培養(yǎng)模式實踐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21,(2):76-78,97.
[責任編輯? ?柯?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