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德爾呼 烏尼爾 曲學斌 戴立新 李翕然 杜金玲
摘要 7月17—18日,呼倫貝爾市大興安嶺東部出現(xiàn)區(qū)域性暴雨,其中,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簡稱“莫旗”)、阿榮旗、扎蘭屯市出現(xiàn)較大范圍的大暴雨,莫旗境內的寶山(區(qū)域站)24 h降水量為279.7 mm,創(chuàng)呼倫貝爾市有氣象資料以來單日降水量新高。當?shù)囟鄺l中小河流出現(xiàn)特大洪水,導致莫旗境內永安水庫、新發(fā)水庫相繼決口潰壩。呼倫貝爾市旗兩級氣象部門及時發(fā)布準確的氣象災害預報預警信息,地方政府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預案,緊急轉移安置下游群眾,在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澇災害中實現(xiàn)未出現(xiàn)人員傷亡的新局面。在此次防災減災工作中,政府主導、預警為先、部門聯(lián)動的基層氣象災害防御體系成效顯著。
關鍵詞 暴雨;特大洪水;水庫潰壩;氣象服務
中圖分類號:P426.61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2)04–0150–03
1 事件概述
7月17—18日,受高空低渦影響,呼倫貝爾市遭受強降雨襲擊。18日,阿榮旗國家氣象站降水量103.2 mm,超過日降水極端閾值,莫旗國家氣象站降水量為153.4 mm,超過歷史極值。莫旗境內區(qū)域站寶山降水量為279.7 mm,創(chuàng)呼倫貝爾市有氣象資料以來單日降水量新高。此次降水致使牙克石市、阿榮旗、莫旗、扎蘭屯市等地引發(fā)了暴雨洪澇、水位上漲、城鄉(xiāng)積澇,農(nóng)作物受災、公共設施沖毀,對興安嶺東南部地區(qū)的水利、農(nóng)牧業(yè)、交通、電力等行業(yè)造成了嚴重的影響。此外,18日下午莫旗境內永安水庫決口、新發(fā)水庫垮壩。根據(jù)地方民政部門統(tǒng)計,此次暴雨洪澇災害造成4個旗市區(qū)130 895人受災,農(nóng)作物絕產(chǎn)、牲畜死亡、房屋倒塌、水庫垮壩、橋梁、公路等基礎設施被沖毀的直接經(jīng)濟損失共計102 948.31萬元。值得強調的是,決口和垮壩水庫下游受災群眾全部提前安全轉移,未發(fā)生人員傷亡。
2 事件發(fā)生背景
2.1 自然環(huán)境分析
受災地區(qū)位于蒙古高原東緣,地處大興安嶺山脈的中段東麓、松嫩(遼)平原西側[1]。地域廣闊,山丘起伏,由西北向東南呈階梯式下降,海拔從1 706 m逐漸過渡到198 m,相對高差達1 508 m。河谷縱橫,水資源豐富,境內有80余條大小河流,17座水庫,年平均地表徑流量在18.71億~147.4億m3之間。地形復雜,地貌形態(tài)以淺山區(qū)為主,包括中低山地、丘陵和平原。海拔800 m以上的山地為棕色針葉林土,500~800 m的山地多為暗棕色土壤,而海拔低于500 m的平原以黑土為主,土壤有機質含量高。
2.2 風險要素分析
(1)受災區(qū)本年度雨季的降水充沛。2021年入汛期以來,當?shù)赜晁l繁。監(jiān)測數(shù)據(jù)顯示,2021年6月1日—7月16日的累計降雨量與歷年同期相比偏多4%~5%。受其影響,當?shù)夭粌H土壤含水量處于飽和狀態(tài),中小河流水位也明顯上漲,各類大小水庫均高水位運行。因此,暴雨洪澇導致水庫、河壩、橋梁等設施被沖毀的風險高[2]。
(2)受災區(qū)氣候條件優(yōu)越,人口密集。屬于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地產(chǎn)豐富,是呼倫貝爾市氣候條件最優(yōu)越的地區(qū)。由此成為了人口最為聚集的區(qū)域,且作為遠離海洋的內陸地區(qū),鄉(xiāng)鎮(zhèn)村落的分布呈現(xiàn)逐水而居的特點,多居住在地勢較低的地帶。暴雨洪澇導致人民生命財產(chǎn)、基礎設施受損的風險高[3]。
(3)受災區(qū)耕地面積大,易造成嚴重的經(jīng)濟損失。太陽輻射強,日照豐富,雨水充沛,無霜期平均在115 d以上,是呼倫貝爾市玉米、大豆等農(nóng)作物的黃金產(chǎn)地。而且當?shù)乜衫猛恋孛娣e大,農(nóng)作物種植面積達100萬hm2,所以暴雨洪澇導致農(nóng)牧業(yè)等主要產(chǎn)業(yè)受損風險高。
3 暴雨事件過程分析
3.1 預警情況
3.1.1 提前預警搶先防范 針對此次暴雨天氣過程市旗兩級氣象臺發(fā)布暴雨藍色預警6期、暴雨黃色預警7期、暴雨橙色預警3期(表1)。媒體傳播渠道覆蓋呼倫貝爾市旗兩級電視、廣播及政府融媒體平臺,呼倫貝爾市氣象局自營微信公眾號、新浪微博、人民網(wǎng)新聞客戶端、抖音、快手等新媒體平臺,向市旗兩級預警責任人和預警聯(lián)系人發(fā)送手機短信25 410條。
從暴雨預警的及時性上,全市暴雨藍色預警發(fā)布時間提前4~6 h,其中,莫旗提前5~7 h、阿榮旗提前1~3 h、扎蘭屯市提前3~5 h;但暴雨黃色預警信號的提前量明顯縮短,全市暴雨黃色預警信號發(fā)布時間提前1.5~3 h、莫旗和阿榮旗提前1~3 h;而發(fā)布市級暴雨橙色預警信號時,莫旗和阿榮旗多地3 h降雨量已經(jīng)突破了50 mm,預警略滯后。
3.1.2 聯(lián)防互動成效明顯 市氣象局密切關注此次降雨天氣過程,積極與自治區(qū)氣象臺進行天氣會商,加強對旗市局的指導,電話叫應市應急管理局、水利局、水文勘測局、自然資源局等相關單位。根據(jù)強降雨預報,市氣象局在7月17—18日連續(xù)2 d,與市水利局聯(lián)合發(fā)布山洪災害黃色氣象風險預警2期,稱受強降雨的影響,預計7月17日20:00至7月19日20:00,牙克石市南部、鄂倫春自治旗南部、扎蘭屯市、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和阿榮旗發(fā)生山洪氣象風險較高。與水文勘測局聯(lián)合發(fā)布中小河流洪水黃色氣象風險預警2期,稱受強降雨的影響,預計7月17日20:00至7月19日20:00,牙克石市南部、鄂倫春自治旗南部、扎蘭屯市、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南部和阿榮旗發(fā)生中小河流洪水的氣象風險較高。
在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災害預警的及時性上,全市提前8 h以上,扎蘭屯市提前7~9 h,阿榮旗提前8~10 h,莫旗提前了10~12 h。氣象部門精準的研判和較強的憂患意識為贏得此次防災減災工作的勝利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3.2 救援情況
在市應急管理局的統(tǒng)一調集下,第一時間調集專業(yè)救援力量和軍隊奔赴災區(qū),市防汛指揮部調用2架通用航空公司飛機,7家直升機,莫旗當?shù)叵蛭魍郀枅D鎮(zhèn)兩水庫下游村屯派出專業(yè)救援隊伍530余人次,下游各村出動2 400余人次,動用專用運輸車輛16輛、履帶裝甲車1輛及拖拉機、卡車1 100余輛實施搶險救援,持續(xù)加大對水庫下游潰壩洪水影響區(qū)的巡查頻次和力度,密切掌握現(xiàn)場防汛、水利工程運行和群眾受困情況。
4 暴雨事件社會反饋
4.1 社會公眾反饋
莫旗漢古爾河鎮(zhèn)三合村62歲的村民李少伍“當時雨下得很大,我家就在水庫附近,俺們早早就收到預警和撤離通知,收拾好了村里來人把我們接走了,這是救了俺們的命啊?!蹦旖逃志珠L王金奎說,“我們蹚著一米深的水,用鏟車將教師從學校救出,幸好氣象部門及時發(fā)布預警信息,否則后果不堪設想?!?/p>
4.2 媒體評論
此次呼倫貝爾市大范圍強降雨天氣過程,受到中央電視臺、內蒙古電視臺、央視新聞網(wǎng)、中國氣象報、呼倫貝爾日報等各級主流媒體的廣泛關注。在7月22日早晨中央電視臺“朝聞天下”欄目中以“受強降雨影響內蒙古兩座水庫相繼發(fā)生潰壩,緊急轉移群眾超? ? ? ?4 000人,無人員傷亡情況”為標題播出。中國氣象新聞網(wǎng)7月21日第二版以《氣象預警“開通”生命搶險通道》、網(wǎng)易新聞7月27日以《極端暴雨,零傷亡背后的預警者》為標題,報道根據(jù)氣象部門的提前預警,在水庫潰壩之前把重點險情險段人員已轉移安置的有效應急處置工作。
5 暴雨事件處置管理
5.1 事發(fā)初期的應急指揮處置情況
呼倫貝爾市旗兩級氣象部門按照已經(jīng)啟動的汛期氣象服務應急響應的級別,向地方政府、應急管理部門以及自治區(qū)氣象局匯報出災情況,得到了上級部門的業(yè)務技術指導。內部嚴格實施市旗兩級氣象部門24小時全天候應急值守,嚴密監(jiān)視逐小時實降水量,加緊短時強臨近預報和氣象災害預警的制作發(fā)布,實時報送市防汛救災應急指揮中心,為搶險救災提供及時、準確的決策依據(jù)。
5.2 事發(fā)中期的應急指揮處置情況
18日晚,市氣象局在市防汛救災調度會上匯報了當前降水情況及未來的降雨變化趨勢。在搶險救災過程中,逐小時發(fā)布雨量監(jiān)測信息,按照氣象災害預警級別的嚴重程度,“叫應”相關部門,針對重災區(qū)按救災工作需要制作不同時間尺度的天氣預報保障搶險救災工作的順利開展。為保證監(jiān)測數(shù)據(jù)的準確無誤,全力搶修莫旗寶山、西瓦爾圖農(nóng)場等區(qū)域雨量站,及時跟進補傳監(jiān)測數(shù)據(jù)。
5.3 政府行政行為
呼倫貝爾市旗兩級政府部門在17日收到氣象部門暴雨預警后,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預案,對防汛工作作出具體部署。尤其莫旗高水位運行的永安水庫、新發(fā)水庫堤壩決口前采取果斷避險措施,及時轉移安置重點險情險段的? ? ? ?4 175人。出災后,根據(jù)天氣變化趨勢科學部署防災救災工作。
6 思考與啟示
6.1 專家觀點
氣象部門主動作為、領導重視靠前指揮、提前發(fā)布預警是奪取防災減災勝利的關鍵。預警及時、服務主動地為領導決策和群眾防災避險提供了科學依據(jù),并贏得了寶貴的時間,最大限度地減輕了災害損失。
政府重視、相關單位緊密配合是奪取防災減災勝利的根本[4]。市旗兩級政府部門依據(jù)氣象信息,緊急部署防汛工作,果斷啟動政府應急預案。組織氣象、防汛、水利、自然資源等部門共商防汛救災對策,及時采取科學有效的搶、防、撤、救等措施,最大限度地減輕了災害的損失。
6.2 部門專業(yè)解答
從氣象學的角度來看,產(chǎn)生強降水有以下3個重要原因。第一,水汽條件非常充沛?!案睙釒Ц邏骸钡漠惓1碧О蜒竺娴乃丛床粩嗟剌斔椭梁魝愗悹柹峡?。正常情況下,7月中旬,“副熱帶高壓”的位置在北緯25°~30°之間,但此次暴雨過程發(fā)生時,它的位置已經(jīng)到了北緯45°,沿著它西側的偏南氣流把海上的水汽源源不斷地向北方輸送,同時臺風“査帕卡”也幫助“副熱帶高壓”遠距離輸送水汽。
第二,冷空氣的入侵加劇了水汽的凝結。沿著副熱帶高壓外圍北上的暖濕氣流和貝加爾湖南下的冷空氣相遇在呼倫貝爾市上空,暖濕氣流不斷上升,而冷空氣又不斷下沉,冷暖空氣的這種交匯加速了水汽凝結成雨滴的速度,雨勢的強度明顯得到加強,導致大范圍強降雨。
第三,地形的阻擋作用[5]。從南邊來的暖濕氣流在大興安嶺的阻擋下,被迫快速抬升是興安嶺東南部地區(qū)的降水比別的地方更大的原因。
6.3 應急預案參考
6.3.1 應急預案對科學決策的支撐作用突出 《呼倫貝爾市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在此次暴雨洪澇災害搶險救災工作中起到了“指南針”的作用。在應急預案的支撐下,面對突發(fā)的暴雨洪澇災害沒有出現(xiàn)慌亂無章的狀況,而在第一時間,呼倫貝爾市人工影響天氣與氣象災害防御指揮部啟動應急響應,并組織協(xié)調氣象災害應急處置工作。各成員單位按照應急預案中的職責迅速進入應急工作狀態(tài),各就其位,各盡職責。其中,氣象部門內部再啟動“呼倫貝爾市氣象局Ⅱ級防汛氣象服務應急響應”,高效組織預報服務人員及時向地方政府部門報告氣象災害風險預警,跟蹤報告監(jiān)測雨情信息與研判逐小時天氣演變形勢無縫隙對接,為搶險救災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科學依據(jù)。
6.3.2 應急預案的基層搶險救災措施仍有薄弱環(huán)節(jié) 在本次搶險救災工作中,由于通訊中斷等原因造成信息共享不暢通,導致各部門奔赴前線的工作團隊所掌握的信息不一致,采取的措施和重視的程度不盡相同,指揮部對前線救援人員的指揮調度難度增加。因公路交通受損嚴重,外援也無法按時抵達重災區(qū),所以在危難時刻更多依靠受災區(qū)人民自身的應急處置能力。鑒于上述情況,建立適合易受災區(qū)域防災救險地特點的基層氣象災害應急預案,明確通訊中斷、道路被沖毀的情況下,當?shù)刈园l(fā)組織開展保護生命和財產(chǎn)安全的應急行動指南。并科學普及基層應急預案,不僅能夠關鍵時刻保障人民生命財產(chǎn)的安全,也有利于提升基層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增強公眾的氣象防災避險意識[6]。
6.4 啟示
(1)災區(qū)通信中斷后,區(qū)域自動站監(jiān)測數(shù)據(jù)無法正常傳輸,導致監(jiān)測信息不準確。因預報服務人員無法掌握當?shù)貙嶋H監(jiān)測情況而加大預報預警落區(qū)和時間的誤差。應加強氣象助理員與信息員的培訓和應急通訊設備的配備,保障特殊時期監(jiān)測信息的正常傳輸[7]。
(2)預報員過分依賴數(shù)值預報模式,缺乏主觀訂正能力,忽略地形等因素的影響,導致在預報重大、轉折性天氣過程時對時間和落區(qū)的把握不足,影響服務的精細程度。進一步提高預報服務能力刻不容緩。
(3)預警信號發(fā)布內容設計太籠統(tǒng),未能有效體現(xiàn)氣象災害風險區(qū)域,不利于開展針對性的防災減災工作。
(4)預警信息快速精準發(fā)布能力有待提高,尤其是針對偏遠山區(qū)、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質災害易發(fā)區(qū),應擴大手機短信等有效手段的發(fā)布范圍,利用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進一步擴大覆蓋面。
(5)災害應急聯(lián)動響應機制仍不健全。就本次過程而言,部門之間的聯(lián)防互動需要加強,山洪災害和中小河流洪水氣象風險預警的發(fā)布,均以氣象部門為主導,與水利和水文部門聯(lián)合發(fā)布。應聯(lián)合提煉相關指標,共同推進此項工作的科學規(guī)范性[8]。
(6)氣象災害預警和防災避險知識的普及深度不夠,公眾主動防災避險的意識薄弱,科普宣傳工作有待進一步加強。
參考文獻
[1] 袁成鑫,劉瑋,代青措,等.2018年8月1日—3日青海省強對流防災減災服務效益典型案例分析評價報告[J].青??萍迹?019,26(4):67-73.
[2] 鄧玲,李學敏,張思遠.暴雨災害氣象防災減災服務效益評估指標體系研究[J].湖北農(nóng)業(yè)科學,2021,60(17):188-193.
[3] 張曉靜.當前國內氣象防災減災預警服務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分析[J].南方農(nóng)業(yè),2021,15(18):206-207.
[4] 鄧玲,李學敏,譚姍姍,等.湖南省暴雨災害氣象防災減災服務效益評估研究[J].湖北農(nóng)業(yè)科學,2021,60(8):176-179,189.
[5] 鄧紅,張蒙蒙,鄭瓊.淺析防災減災氣象服務能力的提高[J].農(nóng)業(yè)災害研究, 2020,10(4):96-97,119.
[6] 王思海,沈芯璐,楊波,等.2018年8月19—20日大連市旅順口區(qū)氣象局暴雨應急響應氣象服務分析[J].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科技,2019(3):189.
[7] 鄧紅. 提高省級應急服務能力對策探討[C]//第32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S14第五屆氣象服務發(fā)展論壇——氣象服務與信息化.[出版者不詳],2015:294-297.
[8] 李婷婷,周苑,袁穎.強降水災害性天氣應急氣象服務分析:以貴州省遵義縣“6·25”強降水為例[J].南方農(nóng)業(yè), 2017, 11(18):102-103.
責任編輯:黃艷飛
Benefit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Services of Rainstorm and Flood in Hulunbuir City, Inner Mongolia on July 17, 2021
YIDE Erhu et al(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Hailar District,Hulunbuir City,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Hailaer, Inner Mongolia 021008)
Abstract From July 17 to 18, there was a regional rainstorm in the east of Daxinganling in Hulunbuir city. Among them, there was a large-scale rainstorm in molidawaddaur Autonomous Banner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Moqi), Arong Banner and Zalantun city. The 24-hour precipitation of Baoshan (regional station) in Moqi banner was 279.7 mm, which was the highest daily precipitation since the meteorological data were available in Hulunbuir city. Several small and medium-sized rivers in the region had experienced catastrophic floods, resulting in the burst of Yongan reservoir and Xinfa reservoir in Moqi. The meteorological departments at the two levels of Hulunbuir city banner timely released accurate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prediction and early warning information. The local government immediately launched the emergency plan to urgently transfer and resettle the downstream people, so as to realize a new situation without casualties in the once-in-a-century catastrophic flood disaster. In this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work, the grass-roots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system led by the government, giving priority to early warning and departmental linkage had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Key words Rainstorm; Catastrophic flood; Reservoir dam break; Meteorological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