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珊
一年前,當95后郎佳子彧決定把“面人郎”當成一輩子的事業(yè)時,父親提醒他:“做手藝人是一份很有挑戰(zhàn)性的工作,甚至都不一定能養(yǎng)活自己?!?/p>
如今,郎佳子彧以自己的方式消除了家人的擔憂——他不僅過得好,還在用年輕的方式分享著傳統(tǒng)文化。
“面人郎”又叫面塑,這項技藝正是郎佳子彧的爺爺郎紹安所創(chuàng)。作為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面塑藝術(shù)的第三代傳人,郎佳子彧總在家里看到父親郎志春用面團捏出的各種作品。5歲時,他正式跟隨父親學習手藝,喜歡的原因也非常簡單,因為可以短時間就能把一個小面團變成一個可愛的物件。
再大一點,郎佳子彧已經(jīng)開始在“面人郎”中融入更多想法與思考。
高考那年,面對驟然增大的學習壓力,他創(chuàng)作了《花季》——一副學生模樣的小面人,被困在課桌前,雙手和頭從桌板里穿出來。這也是郎佳子彧自己設(shè)計的第一件作品。
2020年疫情期間,一件以鐘南山院士為主要形象的面塑作品“百毒不侵 諸邪退散”引起眾多網(wǎng)友關(guān)注。鐘南山端正地“站”在中心,兩邊是火神與雷神,象征著鐘院士擔當起抗疫大任,火神山、雷神山醫(yī)院保駕護航。
2021年的夏天,蔡元培、朱自清、冼星海、鄧稼先、屠呦呦、鐘南山6位北大校友“齊聚”在一片草坪上,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相聚”,小到蔡元培眼鏡的鏡腿、冼星海手中小提琴的琴弦,都惟妙惟肖。
捏面人儼然成為郎佳子彧認知社會、思考問題和表達自我的方式。
“還能再做一個面人冰墩墩嗎?我有一對雙胞胎孩子,如果我只帶回去一個冰墩墩,麻煩就大了……”今年冬奧會期間,摩納哥親王阿爾貝二世在人民大會堂體驗面塑制作時想要一對冰墩墩的短視頻火了,給他做冰墩墩面人的,正是郎佳子彧。“這樣的認可非常重要,因為這是一個國際場合,我們展示的是中國文化和中國青年的風采?!崩杉炎訌f。
北大畢業(yè)生、國家非遺傳人、最強大腦選手……郎佳子彧身上的標簽有許多。當他碩士畢業(yè),決定把“手藝人”當作終身事業(yè)時,周邊人還是多有不解,“家人也建議說捏面人這門手藝能傳下去就可以了,沒必要把愛好當職業(yè),因為這樣不一定能過上太好的生活?!?/p>
但這位95后非?!皵Q”,他和兩個同學成立了工作室——他想讓“面人郎”這項小眾的非遺項目換一種方式得到傳承。
郎佳子彧通過微博、抖音、快手等社交媒體平臺,發(fā)布做手工藝的視頻、教程或是作品分享,也嘗試與品牌結(jié)合,用商業(yè)化方式向社會傳播推廣。
“非遺首先得讓大眾特別是95后、00后看到,才有機會去喜歡。”郎佳子彧說,希望更多像自己一樣的年輕人,能理解文化的脈絡(luò),喜歡上傳統(tǒng)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