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遠漢
紋章瓷是從明代開始興盛的一種外銷瓷器。紋章瓷是把紋章,即歐洲諸國貴族、都市、團體等的特殊標志燒在瓷器上,屬于“來樣加工”的定燒瓷。紋章瓷由于是景德鎮(zhèn)的工匠們按照歐洲訂購商提供的種類、造型、式樣、紋飾、工期等進行彩繪燒制的,所以既有中國傳統(tǒng)制瓷工藝的特點,又能反映出當時西歐典雅的裝飾風格,加上其因采用了大量的描金,在視覺上給人一種富麗堂皇之感,且印有歐洲貴族家族的徽章,所以又被稱為“徽章瓷”“織金彩”。
從明朝嘉靖年間開始,葡萄牙開始向中國訂購紋章瓷。目前發(fā)現(xiàn)最早的紋章瓷標本是一件青花瓷壺,紋飾為葡萄牙國王馬努埃爾一世的紋章。清代寂園叟在《陶雅》一書中有關(guān)于紋章瓷的記述,他提到一件清康熙青花大盤時說:“盤中畫皇冕徽章,旁有兩翼之獅狗,分攀于其上。載有拉丁古文,陽歷年月。”事實上,的確是到了明末,紋章瓷才真正漸趨興盛。17世紀后期,法國首相馬扎蘭遵國王路易十四之命,建立了“中國公司”。該公司在廣東定制了大批帶有法國甲胄、軍徽、紋章圖案的瓷器,此后,紋章瓷便在歐洲流行起來。英國倫敦甚至出現(xiàn)一種專門為人訂制有特殊紋飾瓷器的商人,稱為“瓷人”。清康熙年間,外銷的紋章瓷一度達到了鼎盛。很多的王公貴族、富商巨賈、公司團體都委托當時著名的東印度公司到中國來訂購一些中華紋章瓷。
康熙年間的紋章瓷主要是彩色的紋章瓷和青花紋章瓷兩種。至雍正時期,粉彩紋章瓷開始占據(jù)主流地位。紋章瓷的彩繪產(chǎn)地也從原來的景德鎮(zhèn)轉(zhuǎn)向了外貿(mào)重地廣州。一般都是從景德鎮(zhèn)買了上好的白胎瓷,然后帶到廣州根據(jù)不同外商的喜好和要求進行燒制(廣州生產(chǎn)的釉上彩瓷被稱為“廣彩”)。清朝乾隆時期是“廣彩”的極盛時期。但到了清晚期,因為各國自己生產(chǎn)的紋章瓷也逐漸精美起來,所以中國紋章瓷的外銷量漸漸減少了。盡管我國那時是紋章瓷的燒制國,但其全部是用來外銷的,國內(nèi)紋章瓷的遺存量非常之少。如今紋章瓷在國外的身價日益高漲。近年來,國內(nèi)藏界的有識之士也開始將目光投向了外國原產(chǎn)自中國的紋章瓷。
1974年英國出版的《中國紋章瓷》中,收集紋章瓷2000件左右。據(jù)瑞典統(tǒng)計,有300多家貴族曾到中國定燒過紋章瓷。2003年,英國人大衛(wèi)·霍華德將自己近30年的研究成果結(jié)集出版,即《中國紋章瓷》(第二卷)。當下,歐洲、北美各大博物館和許多私人收藏家都珍藏有大量的中國紋章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