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樂,蔣 鵬,耿 棟
(安徽省公路工程檢測中心橋梁與隧道工程檢測安徽省重點實驗室,安徽 合肥 230051)
某獨塔雙索面混合梁斜拉橋跨徑布置為(30+68+140)m,上跨引江濟淮航道。橋梁標準橋寬43 m,橋面為雙向六車道,兩側布置人行道、非機動車道,主橋主梁采用混合式疊合梁,主跨共計128 m長度范圍內主梁為鋼混疊合梁,其余98 m邊跨及主跨12 m長部分共計110 m長度范圍內主梁為預應力混凝土梁。疊合梁由兩側鋼邊箱、鋼橫梁、鋼托架、鋼小縱梁及混凝土橋面板組成。預應力混凝土梁段為邊主梁縱橫梁體系,橫梁標準間距為3.5 m。主塔采用H形造型,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塔梁固結,塔高80 m,上下塔柱為單箱單室截面;主跨拉索間距10.5 m,邊跨拉索間距7 m,全橋共24對48根。邊跨混凝土主梁采用現澆C50混凝土,為預應力混凝土邊主梁結構,全長97.9 m,伸入中跨12 m。在斜拉索錨固處及斜拉索中間均設有一道橫梁,間距為3.5 m。邊跨主梁標準截面距梁端54.4 m范圍內中間頂板厚60 cm,矩形邊主梁寬3.0 m;距梁端54.4~94.4 m范圍內中間頂板厚45 cm,矩形邊主梁寬3.0 m;在輔助墩及塔梁交接處邊主梁加寬至4.0 m。砼梁高為2.7 m。設計荷載:城-A級。主橋縱向布置示意圖如圖1所示。
圖1 主橋縱向布置示意圖(單位:m)
基于成橋竣工圖紙,利用MIDAS/Civil建立橋梁有限元模型,根據分析結果確定加載車輛及布置位置、各試驗工況的控制值及模態(tài)參數。
通過有限元計算分析,確定在設計荷載作用下的內力(或位移)最大值所在截面,并將其作為控制截面,由此確定8個主要內力(或位移)控制截面。受篇幅限值,本文以主跨、次邊跨為研究對象,分別代表鋼縱梁、混凝土縱梁部分,分析在試驗荷載作用下的結構承載能力。具體加載工況試驗效率見表1。主橋試驗工況布置圖如圖2所示。
表1 主橋靜載試驗效率系數(以南側縱梁控制)
圖2 主橋試驗工況布置圖(單位:cm)
2.2.1 應變測點
依據JTG/T J21—2011《公路橋梁承載能力檢測評定規(guī)程》的有關規(guī)定,在主跨L/4、L/2處及邊跨L/2處布置撓度測點,且沿南北兩側均布置測點;考慮到偏載沿南側加載,故在5#墩處南側索塔頂部設反光棱鏡進行索塔縱向位移測量;主跨鋼縱梁、次邊跨混凝土縱梁(以南側為主)布置應變測點,具體如圖3、圖4所示。
圖3 工況1主梁控制斷面應變測點布置示意圖(單位:cm)
圖4 工況2箱梁控制斷面應變測點布置示意圖(單位:cm)
2.2.2 撓度(位移)測點
塔頂位移采用全站儀進行檢測,以南側主塔頂部設置棱鏡;橋面撓度測量則采用精密水準儀進行各測點的撓度測量,具體在各控制截面處的南側、北側均設置撓度測點。
2.3.1 應變檢測結果各工況下的應變檢測數據及分析結果見表2。
表2 各工況試驗荷載作用下應變檢測數據 單位:με
以較為典型的第6跨最大正彎矩截面A為例,繪制在工況1試驗荷載作用下的應變-梁高關系曲線圖,如圖5所示。
圖5 工況1作用下第6跨最大正彎矩A截面應變沿高度分布圖
根據以上曲線圖分析,在城-A級等效試驗荷載作用下鋼縱梁A截面應變沿腹板呈線性分布,基本符合平截面假定。
由以上應變數據可以看出:在等效試驗荷載作用下,各控制截面的實測應變與理論應變的變化規(guī)律基本一致,且實測值均小于理論值;應變校驗系數在0.61~0.92之間,與同類型橋梁的實測結果基本相同,符合規(guī)范要求。
2.3.2 撓度(位移)檢測結果
各工況下的撓度(位移)檢測數據及分析結果見表3。
表3 各工況試驗荷載作用下撓度(位移)檢測數據 單位:mm
根據以上實測結果,可以看出主跨及次邊跨橋面撓度校驗系數在0.85~0.92范圍內,各工況荷載作用下實測最大撓度為102.38 mm,小于規(guī)范限值L/400(350.00 mm);且經過各工況下的循環(huán)加卸載作用,結構產生的撓度能得到恢復,說明結構處于彈性工作狀態(tài),滿載幅值及彈性恢復情況滿足相關規(guī)范要求。
2.3.3 索力檢測結果
采用頻譜法檢測斜拉索索力,測試C斷面拉索(編號M6)在工況1作用下滿載實測結果和理論計算值,結果表明拉索索力增量校驗系數為0.62~0.65,略小于應變、撓度校驗系數,可能受拉索防護套對檢測的影響有關。M6拉索索力增量實測數據見表4。
表4 M6拉索索力增量實測數據
橋梁結構在接近白噪聲的自然環(huán)境(如地脈動、風、水流等)震源影響下,會產生隨機振動,利用測得橋上的這種微小隨機響應信號,通過頻譜分析得出該橋的自振頻率(固有頻率)、阻尼比和振型等。自振頻率反應力結構的剛度、質量分布和約束條件情況,通過定期檢測自振頻率的變化可以反映結構是否存在剛度減?。〒p傷、開裂)、支座退化等病害。
本次橋梁模態(tài)試驗將測點布置在邊跨四分點位置、次邊跨六分點位置、主跨十分點位置(支點除外,下同),具體布置在機動車道南北兩側,共有34個速度傳感器測點,依次從小樁號側向大樁號側編號為1#(1'#)~17#(17'#)測點,共34個測點,考慮到傳感器數量的限制,現場測試時進行分組測試。
對模態(tài)振動信號進行模態(tài)分析,可以確定相應的自振頻率、阻尼比和振型等,表5列舉了前三階模態(tài)分析結果。
根據表5,前三階實測主頻和理論計算值對比可以看出,實測各階自振頻率值均大于理論計算值,主橋實測頻率與理論頻率之比fmi/fdi在1.01~1.09之間,略大于理論剛度,表明橋梁結構整體剛度較好。
表5 主橋實測自振頻率與理論計算自振頻率比較表
行車試驗荷載采用1輛試驗車分別以車速為20、30、40、50、60 km/h不同車速通過橋跨結構,測試主要控制截面處動撓度情況,整理出不同速度下的時程響應曲線,最后計算相應的實測沖擊系數。受篇幅限值,列舉60 km/h行車時跨中動撓度時程曲線圖,如圖6所示。
圖6 60 km/h行車時跨中動撓度時程曲線圖(單位:mm)
根據不同速度下的動撓度時程響應曲線,計算相應的實測沖擊系數,具體見表6。
表6 主橋動撓度測點實測沖擊系數表
該試驗聯沖擊系數規(guī)范計算值為0.05(基頻小于1.5 Hz),從表中可以看出實測沖擊系數略大于規(guī)范計算值,可能與車橋耦合振動、橋面鋪裝不平整等原因有關。
(1)應變校驗系數在0.61~0.92之間,符合規(guī)范要求,且以主跨鋼縱梁為例說明了截面應變分布符合平截面假設。
(2)撓度校驗系數在0.85~0.92范圍內,各工況荷載作用下實測最大撓度為102.38 mm,小于規(guī)范限值L/400(350.00 mm),滿足相關規(guī)范要求。
(3)主橋實測頻率與理論頻率之比fmi/fdi在1.01~1.09之間,表明橋梁結構整體剛度較好。
(4)試驗車輛在20~60 km/h內的最大沖擊系數為0.063,略大于規(guī)范值0.050,可能與車橋耦合振動及橋面鋪裝不平整等原因有關。
(5)綜上所述,該橋承載力滿足設計荷載要求,結構受力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