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中古時期佛教乘牛神祇與乘鳥神祇組合圖像探賾①

        2022-06-24 12:06:38南京工程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江蘇南京211167
        關鍵詞:濕婆摩羅印度教

        張 聰(南京工程學院 藝術與設計學院,江蘇 南京 211167)

        耿 劍(南京藝術學院 美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3)

        一、云岡石窟乘牛神祇與乘鳥神祇組合圖像

        北魏時期,乘牛神祇與乘鳥神祇組合圖像即已出現(xiàn)在云岡石窟第8窟后室門道東西兩壁,二者多被釋讀為摩醯首羅與鳩摩羅天。東壁摩醯首羅(圖1)表現(xiàn)為三頭八臂形象,中間一頭戴三面冠,頂飾仰月,兩側二頭戴尖頂帽,右側(以圖像自身為基準,下同)四臂分別持日(或月)輪、弓箭、葡萄等,左側四臂多有殘損,左前臂呈叉腰狀,坐于回首臥牛之上。西壁鳩摩羅天(圖2)表現(xiàn)為五頭六臂形象,中間一頭較大,五面皆露笑意,卷發(fā)無冠,辮發(fā)披肩,顏如童子,上部二臂托舉日月,中部左臂持弓箭、右臂殘損,前部左臂于胸前持一鳥形持物(公雞)、右臂叉腰,上身袒露,坐于回首銜珠之鳥背上。云岡石窟第12窟后室窟頂平棋藻井中,亦有類似的組合圖像。

        圖1 摩醯首羅

        圖2 鳩摩羅天

        1.乘牛神祇之原型

        云岡石窟第8窟后室門道東壁的摩醯首羅形象應源自印度教神祇濕婆。濕婆具有多重神格,“Mahe?vara”是濕婆的眾多名稱之一,音譯即“摩醯首羅”,意譯為“大自在天”。唐代慧苑撰《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音義》記:“摩醯首羅正云摩?濕伐羅,言摩?者此云大也,濕伐羅者自在也,謂此大王于大千界中得自在故?!?/p>

        印度教美術中的濕婆形象對云岡石窟第8窟乘牛摩醯首羅圖像產(chǎn)生了直接影響。多面濕婆的形象在印度時有可見,就三面濕婆形象而言,中間冷靜的面孔被稱為“瞬生”(Sadyojata),右側殘暴的面孔被稱為“無懼”(Aghora),左側恬靜的面孔被稱為“喜天”(Vamadeva)。多臂是大多數(shù)濕婆形象的顯著特征,而具有“手托日月”圖像元素的濕婆造像,早在約公元1世紀的克沙塔巴(K?atrapa)時代已經(jīng)出現(xiàn)?!赌υX婆羅多》記述了濕婆以弓箭摧毀阿修羅三座城池的事跡,所以弓箭也是濕婆常見的持物之一。其標志性坐騎是長著黑尾巴的白牛,名為南迪(Nandī,意譯“歡喜”)。

        由此可見,云岡石窟第8窟摩醯首羅圖像幾乎完全符合濕婆的形象特征。同時,早期漢譯佛經(jīng)對摩醯首羅的描述也與濕婆形象一致,后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卷第二記:“如摩醯首羅(秦言‘大自在’),八臂,三眼,騎白牛。”

        2.乘鳥神祇的兩種身份

        云岡石窟第8窟后室門道西壁的鳩摩羅天形象應源自印度教戰(zhàn)神室建陀(Skanda)。印度教神系中,室建陀被視為濕婆的兒子之一。通過各種自相矛盾的出生傳說與一系列的神話敘述,其取得了較高的神階地位。室建陀通常被認為是一位英俊的青年,故也得名鳩摩羅(Kumāra,意為童子),“鳩摩羅天”是其在漢譯佛經(jīng)中常見的譯名。

        印度教美術中的室建陀形象直接影響了云岡石窟第8窟乘鳥鳩摩羅天圖像。印度教神話傳說中,昂星團(K?ttikā)化身的六位天女爭相撫養(yǎng)初生的室建陀,于是后者就長出六個腦袋,如此六位女神便都可以哺育他,故其亦名迦絺吉夜(Kārttikeya),此即其多面形象的來源。室建陀常表現(xiàn)多臂形象,作為戰(zhàn)神,其持物主要是武器(如矛、弓箭、戰(zhàn)旗等),其他典型而特殊的持物是公雞與鈴鐺??兹甘瞧錁酥拘宰T,因為孔雀象征著不朽,所以與永恒的青春之神室建陀密切相關。

        云岡石窟第8窟鳩摩羅天基本符合室建陀的形象特征,《大智度論》所記載的鳩摩羅天形象亦與室建陀形象一致:“如鳩摩羅天(秦言‘童子’),是天擎雞持鈴,捉赤幡,騎孔雀?!?/p>

        另有觀點認為,云岡石窟第8窟后室門道西壁的多首多臂形象是那羅延天——源自印度教神祇毗濕奴(Vi??u)。漢譯佛經(jīng)多將其譯為那羅延天(Nārāya?a)、韋紐天、毗紐天、尾瑟努天等,后三者明顯是Vi??u的音譯。唐代慧琳撰《一切經(jīng)音義》卷第六記:“那羅延,梵語欲界中天名也,一名毗紐天,欲求多力者,承事供養(yǎng),若精誠祈禱,多獲神力也?!?/p>

        《摩訶婆羅多》有記:“那羅延坐在金翅鳥上,手持法螺、輪寶和仙杖。”其亦存在多面多臂的形象,除前述三種持物外,他有時還手持弓、箭、盾或蓮花?!洞笾嵌日摗酚涊d了佛教中韋紐天的形象:“如韋紐天(秦言‘遍悶’),四臂,捉貝持輪,騎金翅鳥。”這樣的描述與毗濕奴的形象如出一轍。

        鳩摩羅天與那羅延天的坐騎分別是孔雀與金翅鳥,單從云岡石窟第8窟后室門道西壁神祇的坐騎圖像似無法判斷其具體身份。但若從“童子形象”與“手持公雞”這兩點來看,將該形象推定為鳩摩羅天更為合適。

        二、敦煌石窟乘牛神祇與乘鳥神祇組合圖像

        莫高窟第285窟西壁正龕與南北副龕間各繪五尊神祇。正龕與北龕間除下部的二天王外,另繪三尊神祇(圖3)。身型較大者三頭六臂,主首佩戴頭冠,左右側首似分別呈兇惡相、和善相。上部二臂托舉日月;中部二臂,左手似持箭,右手似握鈴;下部二臂置于胸前,左手似持弓,右手持物不清。該形象上身裸露,坐于青牛背上,應為摩醯首羅。

        圖3 摩醯首羅、鳩摩羅天與毗那夜迦

        正龕與南龕間除二天王外,亦另繪三尊神祇(圖4)。身型較大者三面八臂,主首佩戴頭冠,左右側面分別表現(xiàn)為黑色與綠色。上部綠色二臂托舉日月;中部白色二臂屈肘上舉,雙手緊握;中部黑色二臂,左手持法輪,右手持螺貝;前部二臂置于胸前,右手施無畏印。通過持物與手印特征判斷,該形象應為那羅延天。

        圖4 那羅延天、帝釋天與梵天

        那羅延天下部的兩位神祇造型相似,皆頭戴冠飾,頭冠兩邊繒帶上揚,上身裸露,下身著裙。右側者額間繪有第三只眼,印度諸神造像除濕婆及其眷屬外,表現(xiàn)第三眼者當推帝釋天,故此神可初步推定為帝釋天。張文玲認為帝釋天左側者應為梵天,并以帝釋天與梵天在印度早期佛教美術中的配對關系、二者宗教地位的升降以及梵天與毗濕奴的潛在關聯(lián)等因素加以佐證論述。

        自此之后,敦煌石窟的乘牛神祇與乘鳥神祇的圖像絕大多數(shù)出現(xiàn)在千手千眼觀音經(jīng)變中。大英博物館藏唐代千手千眼觀音經(jīng)變絹畫(以下簡稱“大英藏絹畫”)中繪有乘牛神祇與乘鳥神祇,但二者并非左右相對出現(xiàn)。根據(jù)榜題,觀音左右兩側繪有“磨醯守羅天王”與“摩訶迦羅”(圖5、圖6)。前者三面六臂乘于牛背,六手持有三叉戟、鈴鐺等物,其左膝上所坐眷屬值得注意,此圖式明顯來自濕婆與帕爾瓦蒂的組合圖像。后者三面六面踏于蛇身,上部二手撐舉白象皮(象皮上部正中可見象頭形象),中部二手各執(zhí)長戟,下部二手合執(zhí)一戟。觀音左右下方各繪一身乘鳥神祇,分別題為“金翅鳥王”與“孔雀王”(圖7、圖8)。前者呈現(xiàn)四臂菩薩形象,后部雙手上舉,前部右手持一圓形物。金翅鳥通體金黃色,以紅色線條勾畫鱗狀羽毛,鳥喙短促略有彎曲,鳥冠與肉裾為紅色,脖頸至鳥胸的羽毛作等距狀。后者呈現(xiàn)三面四臂童子形象,上部雙手舉持葡萄與棒(?),下部雙手分持鈴鐺與公雞??兹竿w青醬色,鳥喙直而尖銳,畫師著意描繪了其華麗的冠羽與尾羽。

        圖5 摩醯首羅

        圖6 摩訶迦羅

        圖7 金翅鳥王

        圖8 孔雀王

        吉美博物館藏北宋太平興國六年(981年)千手千眼觀音經(jīng)變絹畫(以下簡稱“吉美藏絹畫”)中同樣繪有乘牛神祇與乘鳥神祇。根據(jù)榜題,主尊左右兩側所繪分別為摩醯首羅與迦毗羅神(圖9、圖10)。前者四臂乘于青牛背上,四手握持短柄雙頭三股杵、金剛杵、花卉等。后者三目八臂踏于蛇身之上,頭戴骷髏冠,四對手臂自前向后表現(xiàn)為合持一戟、分扯裸身形象頭發(fā)、各執(zhí)三叉戟、撐舉白象皮。主尊左右下方各繪一身乘鳥神祇,分別題為“金翅鳥王菩薩”與“孔雀王菩薩”(圖11、圖12)。前者呈現(xiàn)三面六臂菩薩形象,六手握持葡萄、念珠、花卉、羂索等物。金翅鳥通體金黃色,以墨線勾勒鱗狀羽毛,鳥喙短而彎曲,鳥冠與肉裾為紅色,項羽與尾羽呈三角狀。后者亦呈現(xiàn)三面六臂菩薩形象,六手握持葡萄、蓮花、花卉、摩尼珠等物??兹竿w青醬色,鳥喙細長尖銳,冠羽和尾羽符合孔雀翎毛的特征。類似的組合圖像,還見于榆林窟第36窟(五代)南壁千手千眼觀音經(jīng)變。

        圖9 摩醯首羅

        圖10 迦毗羅神

        圖11 金翅鳥王菩薩

        圖12 孔雀王菩薩

        三、其他乘牛神祇與乘鳥神祇組合圖像

        佛利爾美術館藏北周交腳菩薩一鋪七尊石雕像(F1911.412)背面刻有盧舍那法界佛圖像,立佛左右大腿部位分別雕刻乘鳥神祇與乘牛神祇,二神形象相似,皆具四臂,持物均為矛、弓,呈對稱狀,常青依據(jù)李靜杰的相關論證將二者分別推定為韋紐天(那羅延天)與摩醯首羅。

        同館所藏隋代盧舍那法界佛像(F1923.15)像體表面遍刻圖像,立佛正面左右大腿部位同樣雕刻乘鳥神祇與乘牛神祇(圖13)。左側神祇乘于鳥形坐騎之上,身具六臂,其中向上伸展的四臂手中各托一物,二主臂屈肘前伸作駕馭狀。右側神祇騎于臥牛之上,身具六臂,其中四臂屈肘向上各托一圓形物,二主臂雙手彈奏樂器(琵琶?)。除以上2件盧舍那法界佛像外,河南高寒寺的北齊盧舍那法界佛像中也出現(xiàn)了手執(zhí)阮咸、珠、輪、日、月等持物的乘鳥多臂人物形象與手執(zhí)寶珠、鈴、日、月等持物的乘牛八臂人物形象。

        圖13 盧舍那法界佛像拓本局部

        重慶市大足區(qū)圣水寺第3龕造像(約中晚唐)主尊為千手觀音,龕內(nèi)左右上方分別雕刻乘鳥神祇與乘牛神祇。左側神祇似呈拱手狀,乘于鳥形坐騎之上。右側神祇一首四臂,騎于牛背之上。

        柏孜克里克石窟第20窟(約高昌回鶻時期)千手千眼觀音經(jīng)變殘缺僅存下部。壁畫中,池畔左右分別為婆藪仙與一女性神祇(功德天或辯才天),左右下方可見象頭毗那夜迦與豬頭金剛面天。壁畫上緣左右可見殘損的乘鳥神祇與乘牛神祇。

        勒柯克在《Chotscho》中曾記載伯孜克里克主平臺最北端一座廟宇的小佛殿(現(xiàn)已不存)中繪有一幅壁畫(圖14),原主尊圖像僅剩位于壁畫中央位置的寶座部分。寶座下方的城門左右兩側分別繪有乘牛神祇與乘鳥神祇,值得注意的是乘鳥神祇所乘之鳥的形象及手中的螺貝;乘牛神祇的三目多首形象及手中的武器。乘牛神祇與乘鳥神祇外側還各繪有一身神祇,皆呈忿怒相。格倫威德爾在《Alt-Kutscha》中記載了與之極為相似的一幅壁畫,位于柏孜克里克石窟前的寺廟中,約屬于高昌回鶻時期。

        圖14 伯孜克里克平臺北端廟宇壁畫

        四、兩種釋讀方式

        1.摩醯首羅與鳩摩羅天

        以源自印度教的神祇作為佛教石窟入口守護神的設計,在云岡第二期石窟(約465-494年)中屢見不鮮。除第8窟的摩醯首羅與鳩摩羅天以外,還可舉第9窟后室明窗東西側壁的梵天與帝釋天,這種現(xiàn)象應與繼貴霜美術后接力傳來的笈多美術圖像粉本有關。雖然笈多諸王大多信奉印度教,但對佛教等異教均采取寬容政策,故各宗教間較為和諧。此時印度的佛教美術臻于鼎盛,而印度教美術蔚然勃興,二者相互借鑒、彼此交融。這類印度教色彩濃郁的諸神圖像,正是彼時隨著西來的印度祖本沿著絲綢之路進入了云岡石窟。

        有學者認為云岡石窟第8窟乘鳥神祇應理解為那羅延天,因為鳩摩羅天的神格層級低于摩醯首羅,不應與其并列分踞門道兩側,故“毋寧將其看成那羅延天”。此觀點的產(chǎn)生有其根據(jù):濕婆與毗濕奴在印度教中分別司掌毀滅和保護的職責,具有明顯的對立和異質(zhì)屬性。也正因如此,二者在諸多時候都呈現(xiàn)對應出現(xiàn)甚至組合出現(xiàn)的情況。然而筆者認為,探討云岡石窟第8窟相關組合圖像的神祇尊格時,應當回歸其印度原始圖像語境。

        笈多王朝時期(約320-540年)的印度教中,毗濕奴與濕婆是最受崇敬的兩大神祇,信徒們在祭拜的實際活動中形成了兩個主要派別——毗濕奴派與濕婆派。但需要了解的是,笈多諸王將毗濕奴奉為王朝的守護神,因此在其治下的北印度各地大量制作了毗濕奴及其化身的雕像,而相對來說濕婆的單獨造像遠不如毗濕奴造像普遍。此時期,甚至還出現(xiàn)了以毗濕奴為主尊,濕婆、室建陀等印度教神祇共同作為其輔神的雕刻作品。

        5世紀末6世紀初的代奧格爾(Deogarh)十化身窟神廟“躺在舍沙身上的毗濕奴”浮雕(圖15)上層雕刻中,自左而右可見乘牛的濕婆(與帕爾瓦蒂)、乘蓮花的梵天、乘象的因陀羅以及乘孔雀的室建陀,這5位神祇的體量遠小于下方的毗濕奴,從而明確地體現(xiàn)出毗濕奴的崇高地位。外側的濕婆與室建陀,雖然神格層級不同,但仍然并列出現(xiàn)且共同作為毗濕奴的輔神。云岡石窟第8窟隸屬于云岡第二期石窟,對應印度笈多藝術盛期,該窟后室門道東西兩壁圖像極可能與上述乘牛濕婆與乘孔雀室建陀的組合形象密切相關,正如云岡石窟第9窟后室明窗東西側壁圖像即源自乘蓮花梵天與乘象因陀羅的組合形象。

        圖15 代奧格爾十化身窟神廟浮雕

        中國佛教石窟窟門守護神一般都具備明顯的勇武屬性,例如金剛力士或天王等?!皻缰瘛睗衿排c“戰(zhàn)神”室建陀顯然具備這種勇武屬性,反觀那羅延天的原型毗濕奴,則更多體現(xiàn)了“維持者”所蘊含的仁慈與善意。這可能也是云岡石窟第8窟設計者選擇摩醯首羅與鳩摩羅天作為窟門守護神的原因之一。

        2.摩醯首羅與那羅延天

        摩醯首羅與那羅延天組合圖像主要存在于三種經(jīng)變之中。

        莫高窟第285窟西壁正龕南側那羅延天雖未以乘鳥形象出現(xiàn),但其手持毗濕奴的典型持物——法輪與螺貝。張元林認為,該窟西壁壁畫表現(xiàn)了《法華經(jīng)·序品》中的諸天眾赴“法華會”的場景,且壁畫中的神祇在經(jīng)文中幾乎皆有涉及。同時期的莫高窟第249窟中也繪有與該經(jīng)品相關的圖像。

        如果說云岡第二期石窟出現(xiàn)的印度教神祇稍顯零散而缺乏系統(tǒng)化,那么莫高窟第285窟西壁的印度教神祇則體現(xiàn)出秩序感與明確的譜系,這實際與彼時南亞印度教藝術的發(fā)展與成熟密切相關。莫高窟第285窟完工時間約為539-542年左右,對應笈多王朝晚期。笈多王朝時期,印度教逐漸取代佛教在印度的主導地位,之后的印度中世紀時代更是印度教藝術的全盛時期?;跁r間節(jié)點考慮,該窟中出現(xiàn)系統(tǒng)化的印度教神祇組合圖像符合時空邏輯。

        與云岡石窟第8窟相關圖像相比,此處以那羅延天替代了鳩摩羅天,這實際間接反映了當時濕婆在印度教中地位的進一步提升(不再與其子室建陀并列出現(xiàn),而是與毗濕奴相對出現(xiàn))。與宗教范疇內(nèi)毗濕奴信仰、濕婆信仰的此消彼長呼應,藝術領域中二者形象也表現(xiàn)出相應的變化。以埃洛拉石窟為例,因早期遮盧迦諸王崇拜毗濕奴而之后的拉什特拉庫塔諸王崇拜濕婆,故早期遮盧迦時代開鑿的石窟中以毗濕奴造像為主,拉什特拉庫塔時代開鑿的石窟則以濕婆造像居多??梢韵胍?,這種由統(tǒng)治階層信仰轉(zhuǎn)變所導致的變化極可能是迅速且顯著的。埃洛拉石窟第29窟大致是埃洛拉石窟最早的濕婆神廟,與之時代相近的濕婆神廟還可舉6世紀中葉開鑿的埃勒凡塔石窟第1窟濕婆神廟。可見在6世紀的印度藝術中,濕婆的形象呈現(xiàn)明顯的增長趨勢。

        濕婆與毗濕奴的圖像關聯(lián)性還體現(xiàn)在一類被稱為訶利訶羅(Harihara)的藝術形象中。早在5世紀左右,由毗濕奴(訶利Hari)與濕婆(訶羅Hara)合為一體的訶利訶羅造像即已出現(xiàn)。一般來說,訶利訶羅造像的半邊軀體呈現(xiàn)濕婆的形象,另一半軀體表現(xiàn)為毗濕奴的形象,這也從圖像角度證明了二者藝術形象的深度綁定。

        除了與《法華經(jīng)》經(jīng)文的經(jīng)像互映以外,彼時印度教美術的蓬勃發(fā)展、濕婆與毗濕奴的密切聯(lián)系,皆是莫高窟第285窟出現(xiàn)摩醯首羅與那羅延天組合圖像的重要原因。

        無論是高寒寺盧舍那法界佛像,還是佛利爾美術館藏F1911.412、F1923.15,均與《華嚴經(jīng)》教主盧舍那佛相關,其中具體圖像的佛經(jīng)依據(jù)應為東晉佛馱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簡稱《六十華嚴》),相關圖像體現(xiàn)了“蓮花藏世界海觀”。

        上述三件造像中均出現(xiàn)乘牛神祇與乘鳥神祇,應為摩醯首羅與那羅延天,此二者皆作為護法神出現(xiàn)在《六十華嚴》中。該經(jīng)卷一“世間凈眼品”與卷十六“金剛幢菩薩十回向品”的相關經(jīng)文體現(xiàn)了二者鮮明的護法屬性,這與佛教吸收印度教高等級神祇作為護法神的造像傳統(tǒng)有關。

        F1923.15中的乘牛神祇手持琵琶,樂器類持物的出現(xiàn)可作為其神格的輔證。印度教美術中,“作為音樂大師的濕婆”(Vī?ādhara-Mūrti,持七弦琴相)是濕婆眾多形象之一,其手持維納(Vī??。灰暈橐魳返膶?,且通常有白色公牛相伴左右。上述琵琶或可視作維納在漢地的異化。

        仔細觀察F1911.412、F1923.15中的神祇所乘之鳥,不難發(fā)現(xiàn)其尾羽呈現(xiàn)寬束狀,與金翅鳥尾羽形式更為接近,而并非孔雀尾羽的樣式;其鳥喙也似前述金翅鳥般短而彎曲,亦非孔雀般細長尖銳。此外,《六十華嚴》中并未提及鳩摩羅天,故將此類華嚴經(jīng)變中的乘鳥神祇理解為那羅延天更為合適。

        前述圣水寺第3龕千手千眼觀音經(jīng)變中,乘鳥神祇與乘牛神祇仍作左右相對,但其他千手千眼觀音經(jīng)變中的情況則有所不同。

        ①敦煌地區(qū)

        大英藏絹畫、吉美藏絹畫、榆林窟第36窟千手千眼觀音經(jīng)變中的相關情況較為復雜,可見乘牛神祇、踏蛇神祇、乘金翅鳥神祇與乘孔雀神祇。松本榮一曾對此四位神祇做過考證,分別將其判定為摩醯首羅、摩訶迦羅、那羅延天與鳩摩羅天。他認為,上述絹畫中的眷屬主要依據(jù)伽梵達摩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jīng)》(以下簡稱《千手千眼陀羅尼經(jīng)》)等漢譯經(jīng)軌而作,且吉美藏絹畫中的“迦毗羅神”為“摩訶迦羅”之訛誤。

        榜題為“金翅鳥王”與“孔雀王”的乘鳥神祇確可解讀為乘金翅鳥的那羅延天與乘孔雀的鳩摩羅天。文獻方面,《千手千眼陀羅尼經(jīng)》記述千手觀音眷屬時,所提及的“摩醯那羅延”與“孔雀王”,應即為此二乘鳥神祇。圖像方面,孔雀王體現(xiàn)出鳩摩羅天的諸多圖像特征,如大英藏絹畫中孔雀王的童子形象與其持物公雞、鈴鐺等。

        值得注意的是,此處與乘牛的摩醯首羅相對出現(xiàn)的并非乘鳥神祇,而是踏蛇的摩訶迦羅(Mahākāla)。其最為明顯的特征是以骷髏為瓔珞與身后出現(xiàn)象皮,類似的圖像還見于江藤濤雄藏紙本淡彩畫稿(圖16,唐末宋初)。相關形象的文獻描述可見于《大黑天神法》:

        圖16 摩訶迦羅

        大黑天神者,胎藏界梵號云摩訶迦羅天,亦云大黑天神。用普印,三摩耶形劍。青色三面六臂,前左右手橫執(zhí)劍,左次手執(zhí)人頭(取髻提也),右次手執(zhí)羊牝。次左右象皮張背后,以髑髏為瓔珞也。

        摩訶迦羅也是濕婆的化身之一,表現(xiàn)為世界毀滅者的形態(tài)。Mahā意為大,Kāla意為黑色,故亦稱大黑天。千手千眼觀音經(jīng)變中同時出現(xiàn)摩醯首羅與摩訶迦羅,是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

        周廣榮認為觀音與濕婆雖然分別是佛教與印度教的核心神祇,但二者在名號、經(jīng)典、教法、宗派、道場與影響等方面都存在諸多相似甚或相通之處,南亞次大陸的觀音(觀自在Avalokita-ī?vara)信仰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濕婆(大自在Mahe?vara或自在天ī?vara)信仰的影響,且這種情況在6至7世紀以后興起的觀自在密法中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觀音信仰對濕婆信仰行法存在明顯的吸收與融攝。無論在印度還是中國,觀音應化的根本道場,通常都是南印度的布呾洛迦山。在玄奘與法藏的記述中,都顯示出布呾洛迦山所在的南印度地區(qū)濕婆信仰的盛況。玄奘指出,該山下居民誠心祈禱時,觀自在菩薩會現(xiàn)身教化,且所現(xiàn)身形即為濕婆(大自在)或濕婆的信眾(涂繪外道)。法藏則指出,《十一面經(jīng)》的說法地點即在此山上。該經(jīng)是法藏時代已經(jīng)傳至漢地的十一面觀自在密法依奉的經(jīng)典,而十一面觀自在菩薩的原型實際即來自濕婆信仰。

        千手千眼觀音的形象還與濕婆原型樓陀羅的部分形象聯(lián)系密切,《白騾奧義書》第十三章記述樓陀羅“有千頭、千眼和千足,覆蓋整個大地,還超出十指”。此外,青頸觀自在的形象似乎也繼承自濕婆(青頸是濕婆最具標志性的體貌特征)。由此看來,千手千眼觀音經(jīng)變中同時且相對出現(xiàn)濕婆的兩種化身——摩醯首羅與摩訶迦羅也就變得容易理解了。

        ②高昌地區(qū)

        前述《Chotscho》所記載的壁畫中,主尊下方四位神祇從右至左可分別推定為摩訶迦羅、那羅延天、摩醯首羅、不知名神祇(下文詳述)。結合陳愛峰對現(xiàn)存高昌回鶻時期吐魯番觀音圖像的研究,可以基本判斷該壁畫主尊應為觀音。若輔以敦煌相關圖像佐證,其具體尊格為千手千眼觀音的可能性極大。

        壁畫下部外側兩尊神祇中,右外摩訶迦羅面目猙獰,一面逆發(fā)八臂,頭戴骷髏冠,手持三叉戟、羂索、金剛杵等物,乘騎于牛背之上,背后出現(xiàn)由二手向上撐舉的象皮,與高昌地區(qū)同類圖像中的象皮類似——在右上角勾畫象頭與象鼻形象。高昌地區(qū)的摩訶迦羅形象以牛為坐騎,似乎著意表明其乃濕婆化身之一,柏孜克里克石窟第39窟也可見此類摩訶迦羅圖像(圖17)。

        圖17 摩訶迦羅

        左外不知名神祇同樣面目猙獰,一面逆發(fā)八臂,前部二臂無持物,手置于膝,其余六臂左上手持輪,左中手持劍,左下手持索,右上手持獨股杵,右中手持索(?),右下手持鞘,該神祇與《十卷抄》與《別尊雜記》所記的兩種唐本八臂烏樞沙摩明王形象十分類似,特別是該神祇持有烏樞沙摩明王所特有的輪、杵、索等持物?!稊z無礙大悲心曼荼羅儀軌》記載了烏樞沙摩明王的形象:

        北門烏芻澀摩菩薩,發(fā)髻繞白蛇,身相大青色,金剛寶瓔珞,甚大忿怒相,六臂六足體,左理檀拏印,左定執(zhí)鉾鎊,左理握金輪,右慧執(zhí)寶劍,右智鉞斧相,金剛寶瓔珞,嚴身不可量,左理寶數(shù)珠,右慧執(zhí)三股,右智滿愿印。

        無獨有偶,敦煌地區(qū)部分千手千眼觀音經(jīng)變中所繪“火頭金剛”也呈現(xiàn)這一形象。松本榮一曾梳理研究相關千手千眼觀音經(jīng)變中的火頭金剛形象,并認為該神祇形象即源于烏樞沙摩明王。

        壁畫下部內(nèi)側兩尊神祇中,主尊右方的那羅延天一面八臂,持物螺貝與坐騎金翅鳥體現(xiàn)了其尊格。主尊左方的摩醯首羅同樣一面八臂,雙眉間的第三只眼與坐騎青牛強調(diào)了其身份。在此,二者再度呈現(xiàn)了左右相對的圖式。高昌地區(qū)的千手千眼觀音經(jīng)變,特別是其中的眷屬形象與敦煌地區(qū)的相關圖像存在明顯的相似性。雖然這類千手千眼觀音經(jīng)變中的眷屬組合表現(xiàn)出復雜而多變的形式,但乘牛神祇與乘鳥神祇的組合始終較為穩(wěn)定。

        五、結語

        中國中古時期佛教乘牛神祇與乘鳥神祇組合圖像存在兩種釋讀方式:摩醯首羅與那羅延天、摩醯首羅與鳩摩羅天。摩醯首羅、那羅延天、鳩摩羅天分別源自印度教神祇濕婆、毗濕奴、室建陀,這種吸收外部(其他宗教或民間信仰)神祇作為護法神以提高自身宗教地位的現(xiàn)象,在佛教文獻及圖像中屢見不鮮。源自印度教美術的特殊形象出現(xiàn)在中國佛教美術之中,體現(xiàn)了印度教神祇信仰的教外延伸與藝術形象之流變。而不同形式的乘牛神祇與乘鳥神祇組合圖像,實際上也反映了印度教相關神祇彼時宗教地位的變化。

        圖1:張焯.中國石窟藝術·云岡[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11:105.

        圖2:張焯.中國石窟藝術·云岡[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11:104.

        圖3:中國敦煌壁畫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敦煌壁畫全集·西魏卷[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107.

        圖4:中國敦煌壁畫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敦煌壁畫全集·西魏卷[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103.

        圖5: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全集·藏經(jīng)洞珍品卷[M]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5:58.

        圖6: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全集·藏經(jīng)洞珍品卷[M]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5:58.

        圖7: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全集·藏經(jīng)洞珍品卷[M]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5:58.

        圖8: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全集·藏經(jīng)洞珍品卷[M]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5:58.

        圖9: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全集·藏經(jīng)洞珍品卷[M]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5:82.

        圖10: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全集·藏經(jīng)洞珍品卷[M]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5:82.

        圖11: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全集·藏經(jīng)洞珍品卷[M]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5:82.

        圖12: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全集·藏經(jīng)洞珍品卷[M]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5:82.

        圖13:常青.金石之軀寓慈悲:美國佛利爾美術館藏中國佛教雕塑(研究篇)[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207.

        圖14:[德]勒柯克.高昌——吐魯番古代藝術珍品[M].趙崇民,譯.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42.

        圖15:[意]瑪麗亞·安杰利洛.印度:神秘的圣境[M].閻紀宇,譯.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3:114.

        圖16:[日]松本榮一.敦煌畫研究(下冊)[M].林保堯、趙聲良、李梅,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9:317.

        圖17:[德]A·格倫威德爾.新疆古佛寺:1905-1907年考察成果[M].趙崇民、巫新華,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506.

        猜你喜歡
        濕婆摩羅印度教
        印度教藝術
        家教世界(2022年1期)2022-02-23 13:40:04
        從伐由到烏悉帕卡:中古祆教風神的印度風
        敦煌研究(2021年3期)2021-09-12 10:22:03
        《嘆息真理本集》中的《嘆息之面》與“林伽現(xiàn)世”的神話
        理論觀察(2021年1期)2021-07-28 06:31:45
        濕婆神節(jié),上萬印度教徒跳入恒河
        喜迎春天
        中國慈善家(2020年2期)2020-09-09 09:04:09
        泉州開元寺印度教古石雕考
        流行色(2019年7期)2019-09-27 09:33:14
        永恒輪回中的“濕婆”
        從狂魔到圣者
        怕死族的黎明
        葉酸聯(lián)合摩羅丹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效果觀察
        国产亚洲精品av久久| 久久99精品这里精品动漫6| 国产成人色污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av一区二区四季| 高潮内射双龙视频| 国产亚洲av人片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入口蜜桃人妻| 国产精品自拍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综合另类小说色区| 亚洲伊人成综合网|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齐齐百度| 国产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国产第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精品久久久久人妻红杏ⅰ | 日本亚洲国产精品久久| 六月婷婷久香在线视频| 在线观看亚洲AV日韩A∨| 亚洲综合色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精品| 国产在视频线精品视频|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成人| 美女性色av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无码绿巨人| 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十八禁| 国内精品视频成人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全免费a敌肛交毛片免费| 综合网自拍|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一区| 嗯啊好爽高潮了在线观看| 欧美 变态 另类 人妖| 精品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人妻少妇偷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秋霞午夜无码鲁丝片午夜精品| 日韩在线手机专区av| 国产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人妻少妇久久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演员表| 日本黄色一区二区三区| 18禁黄污吃奶免费看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