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東
(貴州三策工程設計咨詢有限公司,貴陽市 550081)
架橋水庫[1]位于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縣小七孔鎮(zhèn)架橋村,地處東經107°41′,北緯25°28′,距小七孔鎮(zhèn)直線距離6.1km,距荔波縣城直線距離20.7km,交通條件較好,有鄉(xiāng)村公路到達壩址。 水庫壩址擬建在架橋河下游,架橋河發(fā)源于獨山縣境內,河流發(fā)源于馬鞍坡,流經上司、甲里等村鎮(zhèn),在干拉組、拉把林組、郭寨處分別潛伏,經地下暗河后主要在閉流區(qū)A5處養(yǎng)寨出水點S2以及琴寨出水點S3出露,流經豆寨、月亮,在月亮處潛伏進入地下暗河后, 在明流區(qū)S1泉水處出露進入架橋河,河流再流經架橋、岜文、上臺村,在小河村匯入方村河。
根據區(qū)域巖溶水文地質條件的分析, 架橋水庫壩址以上水庫的補給范圍由架橋河明流區(qū)及閉流區(qū)組成,壩址以上水庫集雨區(qū)面積為261.2km2,其中明流區(qū)面積8.17km2、閉流區(qū)面積253.03 km2,集雨面積示意圖如圖1 所示。
圖1 設計流域集雨面積示意圖
架橋河明流區(qū)河段發(fā)源于架橋村無名山頭,海拔高程970.7m,由西向東經過拉門、把路洼、江豪、S1泉水、架橋、岜文、上臺村,在小河村匯入方村河。 架橋河明流區(qū)全流域面積為37.8km2,主河道長12.2km,河道平均坡降6.3‰。 架橋水庫明流區(qū)集水面積8.17km2,主河道長4.44km,主河道平均坡降16.58‰。
閉流區(qū)來水出露于S1泉水, 位于架橋水庫壩址上游1km。 閉流區(qū)總集水面積為253.03km2,由6個巖溶閉流區(qū)組成:閉流區(qū)A2—A7區(qū)。S1泉水發(fā)源于貴州省獨山縣境內馬鞍坡,流經上司、甲里等村鎮(zhèn),在干拉組、拉把林組、郭寨處分別潛伏,經地下暗河后主要在閉流區(qū)A5處養(yǎng)寨出水點S2以及琴寨出水點S3出露, 流經豆寨、 月亮 (河道距離6.5km),在月亮處再次潛伏進入地下暗河后,沿途接納閉流區(qū)A2、閉流區(qū)A3、閉流區(qū)A4、閉流區(qū)A6通過地下暗河匯入的水量后, 于明流區(qū)S1泉水處出露進入架橋河,泉水距壩址距離約1km。
架橋水庫設計流域參數特征如表1 所示。
表1 水庫壩址流域參數特征值表
水庫所在設計流域附近有荔波氣象站和甲良雨量站。 本次統(tǒng)計荔波氣象站1959—2019 年實測最大一日暴雨量資料, 得其統(tǒng)計參數為:1 日=87.1mm,Cv=0.35,Cs=3.5Cv; 統(tǒng) 計 甲 良 雨 量 站1964—2019 年實測最大一日暴雨量資料 (含插補延長), 得其統(tǒng)計參數為:1 日=79.4mm,Cv=0.32,Cs=3.5Cv。
查《貴州省暴雨洪水計算實用手冊》上“貴州省年最大24h 點雨量均值等值線圖”及“貴州省年最大24h 點雨量Cv值等值線圖”, 設計流域最大24h 暴雨在90mm 左右,位于暴雨低值區(qū),變差系數在0.40 左右。
查《貴州省暴雨洪水計算實用手冊》年“最大1h 點雨量值等值線圖”和“年最大1h 點雨量Cv值等值線圖”, 年最大1h 暴雨均值在45mm 左右,變差系數Cv為0.35—0.40 左右。
根據荔波氣象站及甲良雨量站降水統(tǒng)計參數結果, 并結合等值線圖分析貴州省暴雨區(qū)域分布規(guī)律, 確定設計流域暴雨參數:H24h=90mm,Cv=0.40,Cs=3.5Cv;H1h=45mm,Cv=0.38,Cs=3.5Cv。
“雨洪法”是貴州省水利專家根據陳家琦工程師推薦的推理公式法,結合省實際情況,推導出計算貴州省中小流域的洪水公式, 并在貴州省得到了廣泛推廣應用, 由于設計流域內無實測水文資料,因而采用“雨洪法”進行洪水計算。
架橋水庫鑒于集水面積分明流區(qū)和閉流區(qū)的情況,本次水庫壩址處設計洪水采用“明流區(qū)設計洪水” 過程線+“閉流區(qū)地下洪峰流量計算公式的S1泉水處洪水”過程線的錯峰疊加后的成果;其中S1泉水洪水過程線由閉流區(qū)A7+A5, 閉流區(qū)A2、閉流區(qū)A3、閉流區(qū)A4、閉流區(qū)A6的洪水過程線疊加而成。
(1)明流區(qū)洪水
架橋水庫明流區(qū)集水面積8.17km2,主河道長4.44km,主河道平均坡降16.58‰,根據確定的暴雨參數,按《貴州省暴雨洪水計算實用手冊》和《貴州省特小流域暴雨洪水計算手冊》(修訂稿) 中規(guī)定的公式計算, 相關取值參數: 設計流域為丘山為主,中等或部分強巖溶,植被一般,屬Ⅰ1區(qū),匯流系數取下限值0.335, 洪峰徑流系數C 取均值,暴雨衰減指數n3=0.80, 暴雨折減系數Δn3分區(qū)為7區(qū)[2]。
據此,計算得到明流區(qū)設計洪水成果如表2。
表2 架橋水庫明流區(qū)天然設計洪水成果表
(2)S1泉水洪水計算
架橋水庫閉流區(qū)A7區(qū)河流發(fā)源于馬鞍坡,流經上司、甲里等村鎮(zhèn),在干拉組、拉把林組、郭寨處分別潛伏, 經地下暗河后主要在閉流區(qū)A5處養(yǎng)寨出水點S2以及琴寨出水點S3 出露, 流經豆寨、月亮,在月亮處潛伏進入地下暗河后,在明流區(qū)S1泉水處出露。
①閉流區(qū)A7區(qū)(出水點為S2、S3)下泄洪水計算
閉流區(qū)A7區(qū)集雨面積161.6km2, 河流發(fā)源于馬鞍坡,流經上司、甲里等村鎮(zhèn),在干拉組、拉把林組、郭寨處分別潛伏,經地下暗河后主要在閉流區(qū)A5處養(yǎng)寨出水點S2以及琴寨出水點S3出露,經歷史洪水調查, 兩處出水點的洪水淹沒情況基本相同,因此,將其擬化為一個其中出水點進行洪水計算[3]。
據當地居民反映, 該處年年受洪水淹沒小洪水時淹沒時間約2 天左右, 遇到大洪水時淹沒時間為6 天左右,擬定A7區(qū)淹沒時間在2—6 天間變動。
因此, 本次閉流區(qū)地下洪峰流量計算公式采用《貴州省特小流域暴雨洪水計算標準》研究報告中對閉流區(qū)洪水的計算公式, 代入上述的相關參數,可計算得各頻率下閉流區(qū)A7區(qū)下泄洪峰流量,成果見表3。②閉流區(qū)A5區(qū)(出水點為S1)下泄洪水計算
表3 架橋水庫閉流區(qū)A7 區(qū)各頻率下泄洪峰流量計算成果表
閉流區(qū)A5區(qū)洪水主要其自身集雨面積產生的洪水與養(yǎng)寨、琴寨處洪水疊加而成,該區(qū)內河流發(fā)源于下墨寨,流經麻然、琴寨、豆寨、月亮,在月亮處潛伏進入地下暗河后,在明流區(qū)S1泉水處出露。根據當地居民反映,月亮處經常被淹沒,小洪水的時候淹沒約2 天,發(fā)大水的時候淹沒約6 天,擬定A5區(qū)淹沒時間在2—6 天間變動。
由于A5區(qū)存在淹沒,其淹沒時間與A7區(qū)下泄的洪量存在一定聯(lián)系。本次計算A5區(qū)洪水時,其各頻率設計洪量采用A5區(qū)各頻率下24h 設計洪量與相應頻率下A5區(qū)淹沒時間對應的A7區(qū)下泄的洪量之和。
同理采用 《貴州省特小流域暴雨洪水計算標準》研究報告中對閉流區(qū)洪水的計算公式,代入上述的相關參數, 可計算得各頻率下閉流區(qū)A5區(qū)下泄洪峰流量,成果見表4。
表4 架橋水庫閉流區(qū)A5 區(qū)各頻率下泄洪峰流量計算成果表
③閉流區(qū)A2區(qū)、A3區(qū)、A4區(qū)及A6區(qū) (出水點為S1)洪水計算
根據歷史洪水調查情況可知,閉流區(qū)A2區(qū)、A3區(qū)、A4區(qū)及A6區(qū)洪水淹沒情況基本相同, 其出水點均為S1泉水,小洪水的時候淹沒約2 天,發(fā)大水的時候淹沒約5 天,擬定淹沒時間在2—5 天間變動。
同理采用 《貴州省特小流域暴雨洪水計算標準》研究報告中對閉流區(qū)洪水的計算公式,代入上述的相關參數, 可計算得各頻率下各閉流區(qū)下泄洪峰流量, 由于閉流區(qū)A2區(qū)、A3區(qū)、A4區(qū)及A6區(qū)洪水淹沒情況相同,故將其統(tǒng)一概化,成果見表5。
表5 架橋水庫閉流區(qū)A2 區(qū)~A6 區(qū)各頻率下泄洪峰流量計算成果表
④S1泉水處天然洪水
設計洪水過程線采用三角形概化過程線[4],結合歷史洪水調查洪峰出現時間, 擬定大洪水洪峰出現時間為5 個小時, 小洪水的洪峰出現時間為7—8 小時,一般洪水的洪峰出現時間為10 個小時左右。 將閉流區(qū)A5出水點(S1泉水)洪水過程線與閉流區(qū)A2區(qū)、A3區(qū)、A4區(qū)及A6區(qū)出水點(S1泉水)洪水過程線相疊加 即得到S1泉水處天然洪水過程線, S1泉水處洪水成果見表6。
表6 S1 泉水處設計洪水成果表
(3)壩址處設計洪水
架橋水庫壩址設計洪水過程線為 “明流區(qū)洪水”過程線與“S1泉水處洪水”過程線的疊加,考慮到S1泉水距壩址1.3km,錯峰時間較短,因此洪水過程線不考慮錯時疊加,其洪水成果見表7。
表7 架橋水庫壩址天然設計洪水成果表
從暴雨統(tǒng)計參數來看,以荔波氣象站、荔波水文站為主要參證站,暴雨統(tǒng)計參數與《貴州省暴雨洪水計算實用手冊》 中相關暴雨等值線圖是吻合的; 從區(qū)域綜合分析角度看, 設計洪水P=0.1%—20%洪峰模數為3.70—1.84m3/s·km2(面積影響指數n=0.69), 洪峰模數與鄰近流域其它工程相比偏小,主要原因是由于流域內巖溶發(fā)育強烈,對洪水的削峰作用極大; 從與歷史洪水成果比較看,2000 年歷史洪水重現期為80 年一遇, S1泉水處處歷史洪水調查流量為107m3/s, 與相應頻率下采用閉流區(qū)洪水公式計算的洪峰流量為104m3/s 較為接近;壩址處歷史洪水調查流量為116m3/s, 與雨洪法計算的相應頻率洪峰流量121m3/s 相差不大,洪水成果較為合理。
為驗證洪水的合理性, 本次計算的同時結合歷史洪水調查, 采用高切林公式對計算的閉流區(qū)A7、閉流區(qū)A5、閉流區(qū)A4的下泄洪峰流量進行計算。根據前述計算成果,閉流區(qū)A7區(qū)采用高切林調洪公式計算的80 年一遇的下泄流量為116m3/s,與閉流區(qū)地下洪峰流量計算公式計算的123m3/s 相差不大; 閉流區(qū)A5區(qū)采用高切林調洪公式計算的下泄流量為44.1m3/s,與閉流區(qū)地下洪峰流量計算公式計算的50.6m3/s 相差不大;閉流區(qū)A4 區(qū)采用高切林調洪公式計算的下泄流量為4.36m3/s,與閉流區(qū)地下洪峰流量計算公式計算的4.73m3/s 相差不大。 綜上所述,洪水成果是合理的。
綜上所述, 可認為架橋水庫壩址設計洪水計算分區(qū)區(qū)劃可行,疊加計算的設計洪水過程合理,其設計洪水成果也符合流域的暴雨特性及流域洪水特征。
(1)對復雜強巖溶地區(qū)的設計洪水計算,應基于地勘調查成果,并結合巖溶通道排泄形態(tài)、能力等因素,靈活劃分、組合各計算分區(qū),使復雜巖溶區(qū)域設計洪水疊加計算過程更具合理性。
(2)設計流域巖溶通道具有不規(guī)則性,對于多巖溶入口對應多出口的區(qū)域, 可將多出口擬化為一個出口,根據洪水淹沒的時間進行調整計算,并采用高切林公式進行復核,分析洪水的合理性;對于多巖溶入口對應一個出口的區(qū)域, 可根據出口處調查的歷史洪水水位計算歷史洪水, 反推多巖溶入口下泄洪水疊加成果的合理性。 本次S3+S2、S1泉水通道泄流試算成果與歷史調查成果基本相適應,因此,本次計算方法對復雜巖溶地區(qū)缺乏實測水位、 流量資料的洼地泄流能力分析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3)架橋水庫壩址處的設計洪水計算,結合設計流域洪水產匯過程, 各分區(qū)靈活采用錯時疊加S3+S2泉水、S1泉水的調洪演算出流過程,推算壩址處設計洪水成果。 該方法結合泉水歷史出流數據進行了詳細分析, 其計算的設計洪水成果較采用全流域計算更為合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