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斌
圖1 低品位銅礦與高品位銅礦的可磨度試驗和細度試驗
通過可磨度試驗和細度試驗結果可得,磨細度在-200目占80%左右選別指標比較好,在以后試驗中磨細度均為-200目占79.37%。
原生硫化銅礦石一般采用浮選的方法加工。根據(jù)原礦物質組分研究結果,確定浮選試驗方案進行試驗。本試驗采用一粗一掃,精礦合并磨礦精選的浮選原則流程。
粗選探索試驗流程包括粗選和掃選兩部分。探索試驗調整劑為CaO,捕收劑A為丁基黃藥,捕收劑B為黑藥,試驗探索了兩種捕收劑對比試驗流程,見圖2。
圖2 原礦的粗選和掃選流程圖
表1 探索性試驗捕收劑對比試驗結果
從上表可以看出,單一使用捕收劑A比使用混合捕收劑效果好,確定以下試驗單一使用捕收劑丁基黃藥。
根據(jù)礦石性質,將調整劑放在磨礦前加入可以和礦物接觸更充分并加長了調整劑在礦漿中的攪拌時間。
圖3 調整劑用量及捕收劑用量后原礦的粗選和掃選流程圖
通過表2調整劑用量試驗結果發(fā)現(xiàn),隨著調整劑用量的增加,精礦的回收率和品位均有提高,但調整劑用量在大于1500g/t時,精礦的回收率已無明顯變化,故選用調整劑用量為1500g/t。捕收劑用量為粗選60g/t,掃選30g/t時指標較好。
表2 調整劑用量試驗結果
由于粗選所得的精礦品位在8.5%左右,因此需對粗精礦進行精選提高精礦的品位。
圖4 藥劑條件試驗
試驗流程如下,精選藥劑制度:⑴調整劑:0g/T,捕收劑:0g/T;⑵調整劑:300g/T,捕收劑A:0g/T;⑶調整劑A:300g/T,捕收劑A:5g/T。試驗結果見下表。
表3 精選藥劑條件試驗結果
試驗結果可得:精選時加適量調整劑對銅礦物的回收是有利的,而增加捕收劑用量沒有明顯作用,因此確定精選加入調整劑300g/T。在此基礎上進行精選再磨試驗,試驗表明,粗精礦再磨精選,可顯著降低精礦的產率和提高精礦的品位,所以選擇粗精礦再磨精選試驗流程,以求達到更好的選別指標。
(1)浮選條件。浮選時間:粗選3.5min;掃選3.5min;一段精選6min;二段精選4min。浮選濃度:粗選33%,精選10%左右。
(2)選礦最終產品檢查。
表4 精礦化學多項元素分析
(3)低品位原礦物理性質。堆密度:1.62t/m3;堆積角:36.8°;摩擦角:26.1°;原礦真比重(-2mm):2.80t/m3。
(4)繪制數(shù)質量流程圖。
圖5 原礦粗選和掃選數(shù)質量流程圖
將浮選尾礦配成30%的礦漿濃度。選用1000ml量筒進行試驗,攪勻礦漿,待液面基本平靜開始計時,測定不同時間的界面高度,尾礦沉降試驗結果見下表。
表5 浮選尾礦沉降速度結果
流程見下圖。
圖6 原礦粗選和掃選的閉路試驗流程圖
本次閉路試驗共做了6個試驗,試驗未能達到閉路平衡,將后三個試驗結果列于下表。
表6 閉路試驗結果
由閉路試驗結果可以看出,中礦產生累積,未能有效分選,對該礦的選別造成不利影響。為了查明原因,將該中礦制成砂光片進行鑒定,片中見到的金屬礦物碎屑絕大多數(shù)為黃鐵礦,單體黃銅礦含量很低,單體黃銅礦在鏡下呈棱角狀分布,已與黃鐵礦等解離開。黃銅礦連生體在鏡下很少見,一般與黃鐵礦連生,此外還有微量的黝銅礦單體。由于中礦中大多數(shù)黃銅礦已單體解離,磨細度不應是中礦不能分離的原因,建議中礦單獨處理。
為了確定浮選中礦的可選性,將閉路試驗的中礦再磨后做浮選試驗,試驗結果見下表。
表7 中礦再選試驗結果
從上表可以看出,中礦單獨浮選有明顯的分選效果,但中礦1的品位仍較高,至使精礦的回收率較低。
(1)本次試驗研究的銅礦物主要是黃銅礦、黝銅礦和斑銅礦,粒度不均勻,在0.01mm~0.6mm±,少數(shù)在0.005mm~0.01mm之間,多數(shù)以連晶的方式呈聚粒狀分布或以獨立單體,浸染分布于脈石礦物之間或沿石英裂隙分布,只有少量細粒--微細粒黃銅礦包在黃鐵礦或脈石礦物中。
(2)選礦試驗研究結果表明新疆某銅礦屬于易選性礦石。低品位礦浮選指標為:精礦品位19.27%,產率1.71%,回收率85.73%,高品位礦浮選指標為:精礦品位27.25%,產率2.38%,回收率91.25%。
(3)本次試驗中鉬品位≤0.01%,未對其回收方法展開相關試驗研究試驗。但鉬和銀在銅精礦中有很大的富集,其中鉬品位在0.10%左右,銀品位在50g/t~60g/t左右。
(4)本次試驗所用藥劑制度和工藝流程簡單,操作方便。閉路試驗的中礦產生累積,中礦單獨浮選有明顯的分選效果,因此建議中礦單獨浮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