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樹超
【摘要】在建筑項目的建設施工過程中,土木建筑工程的整體施工力量。對于建設項目施工過程中的安全系數以及建筑項目在日后投入使用以后的維修頻率都能夠帶來決定性的影響。無論建筑項目的大小以及規(guī)模如何,在項目開始投產之前,相關專業(yè)的技術人員都需要對施工地域展開科學、詳細的地質勘察工作。并以該項工作最終取得的數據結果,來制定科學合理,且具有高度可行性的建筑項目施工策略與技術,在土木工程項目的地基勘察過程中,最常見的一種地質類型則是軟土地基。該種地基由于存在非常多的缺陷,因此在工程施工過程中,如果沒有對其進行科學處理,隨著建筑工程項目施工環(huán)節(jié)的不斷深入,土木建筑工程所承受的荷載將會逐漸加大,由于軟土地基的載荷能力較差,因此會造成土木建筑工程的地基發(fā)生不同程度的沉降。并且土木工程建筑中的地基沉降。對于建筑工程的墻體以及整個建筑工程的混凝土結構,都會造成非常不利的影響,為建筑工程日后投入使用帶來了非常大的安全隱患。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深入,隨著現階段內城市人口的不斷增多,城市的國土空間資源已經非常緊張。為了有效提升城市內國土資源的利用率,現階段建筑工程領域內的相關人員對于軟土地基的處理技術都呈現出高度重視的現狀,隨著技術不斷發(fā)展。現階段軟土地基處理技術已經逐漸發(fā)展成熟,并取得了廣泛的應用層面,為城市內的經濟發(fā)展以及建設水平起到了良好的助推作用。本文將以土木工程中的軟土地基作為研究背景,對軟土地基的概念以及特點展開論述,分析在土木工程的建設過程中,如遇到軟土地基能夠造成的問題,探討在土木工程建設過程中,對軟土地基處理的相關技術。
【關鍵詞】木建筑地基;基礎工程;軟土地基;施工處理技術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2.13.029
引言:
軟土地基是土木工程建設過程中經常會遇到的一種地基類型。在土木工程建設過程中,一旦遇到軟如地基,相關工作人員需其進行科學勘測,并妥善處理,如此方能夠確保土木工程的地基能夠符合建筑工程施工過程中的載荷要求,最終有效提升這一地基的載荷能力以及穩(wěn)定性。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為我國建筑行業(yè)帶來了全新的發(fā)展局面,對于軟土地基的處理,相關工作人員亦提出了多元化的處理方式。因此,在土木建筑工程投產之前,相關工作人員需對投產地域進行詳細勘察分析,并根據軟土地基的類型以及特點,選擇科學合理的處理技術。如此方能夠確保土木建筑工程的整體施工質量,使我國建筑行業(yè)能夠得到比較穩(wěn)定的發(fā)展局面。
1、軟土地基概述
1.1軟土地基概述
軟土地基其主要是指地區(qū)內距離水資源相對較近,或者地勢比較低洼的一些地理位置。這些地理位置的地層都具有同一個特點,即土層內部的含水量非常大。隨著我國城市內的國土資源的緊張以及社會大眾對周圍生活環(huán)境的要求不斷提升,現階段很多建筑工程都會建立的距離城市內的水資源相對較近,如此不僅能夠提升我國城市內國土資源的利用率,同時也為社會大眾帶來了比較悠閑、舒適的生活環(huán)境[1]。在對這種類型的地基進行處理過程中,由于前期具有含水量較大,并且土層之間的壓縮性能相對比較高等特點。因此在這種類型的地基上進行建設過程中,一旦建筑結構的荷載達到一定數值,則會使軟土地基該發(fā)生沉降現象,最終造成土木工程建筑中的結構或者外部墻體出現裂縫狀態(tài),最終為建筑項目的安全性以及穩(wěn)定性起到了非常不良的影響,嚴重者還會為建筑工程日后投產以后造成一定的安全隱患。在工作人員對軟土地基進行勘察過程中,在確定地基的結構、性能以及地層條件的基礎上,還應當根據建筑工程的項目建設類型、建筑形式。建筑規(guī)模等基本信息,對軟土地基的處理方式進行綜合分析,最終選擇最科學合理的處理技術,最終有效規(guī)避軟土地基對土木建筑工程的不良影響,提升建筑地基的載荷能力。
1.2軟土地基特征
(1)結構疏松多孔
與建設工程一般的地基結構相比,構成軟土地基的土體多為松散顆粒狀粘土和粉砂,土質松軟,形成松散多孔的軟土基礎結構。一方面,軟土地基松散多孔的性質造成土壤中電荷分布不均,嚴重影響地基結構性能。還有的軟土地基不僅由黏土組成,還混合有松散的沙子等雜質,進一步增加軟土地基中的空位量和孔隙的大小。雨水通過土層滲透到這些空隙中,進一步增加了軟土地基內部的含水量,顯著降低了地基結構的密實度和硬度,嚴重影響工程整體結構的穩(wěn)定性。對此,采用科學的軟土地基處理方法,有效改善土壤結構,確保軟土地基上的建筑物的穩(wěn)定性和安全性可以達到相關的要求和標準。
(2)流動性能較強
流動性也是軟土地基的一個重要特征。流動性的主要原因是軟土基礎松散,含有大量孔隙和水分。隨著外界壓力的增加,軟土地基中的空氣在壓實過程中不斷消散,致使軟土層不斷運動,表現出一定的流動性。再者,在軟土地基內部,飽含自然水,水分在溫度影響下,蒸發(fā)和擴散會導致周圍土壤不斷運動。建筑完工后,外力作用于建筑物,隨著外部壓力不斷增加,進一步加劇了軟土地基的不均勻沉降。這一問題的出現將導致更嚴重的地基坍塌和結構破壞。
(3)抗剪強度相對較低
軟土地基松散多孔的結構使其在高強度外荷載作用下難以保持相對完整的結構和良好的結構強度。因此,軟土地基的抗剪強度模量一般較低。同時,由于這種地基結構本身的壓縮性比較高,以這種軟土地基為主要地基結構的工程在承載力和結構穩(wěn)定性方面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例如,實際施工中常見的地基塌陷、下沉等問題,多是由于施工現場地基中存在未被發(fā)現的軟土地基結構。在這種情況下,因為地基的承載力不足以抵消上層建筑的重力和下沉趨勢,會出現質量和安全問題。
2、軟土地基施工管理不足引發(fā)的問題
2.1軟土地基治理效果不佳
近年來,隨著建筑工程項目建設過程中遇到的軟土地基的現象不斷提升,現階段這種類型的基地已經受到行業(yè)內相關人士的廣泛重視,但建筑領域內對該種地基的施工經驗修昂對比較匱乏,在進行這類地基的考察與勘測過程中,由于工作人員技術能力以及工作經驗相對有限,因此會對地基的處理技術進行錯誤的誤導[2]。最終造成這種地基的經過相關的技術處理以后,仍然沒有達到建筑工程對地基的載荷能力的實際需求,最終造成軟土地基的處理效果相對比較低迷,導致建筑項目在施工環(huán)節(jié)甚至日后投入使用過程中,都出現的墻體裂縫的現象。
2.2施工技術應用不到位
在現階段的軟土地基的處理過程中,隨著專業(yè)人員對該類型地基的全面掌握,現階段建筑領域內的相關人士已經逐漸總結出了多種比較成熟的地基處理技術。因此在面對這一地基時,相關技術人員需要根據地基的特性以及建筑工程的基本信息,選擇最合適的軟土地基處理技術。在此過程中,由于相關工作人員自身的工作經驗較少,且專業(yè)技術不強,因此在對地基的特性以及建筑項目進行綜合分析以后,并沒有選擇最佳的處理技術,因此造成該類型地基的最終處理結果不進入人意,造成后續(xù)一系列不良現象的發(fā)生。
2.3軟土層面積不足或處理不均勻
在土木建設工程的施工過程中,如遇軟土地基,通常意味著建筑目的地內部的軟土層的規(guī)模與面積通常會比較大。但在對其進行后續(xù)的處理過程中,由于在施工環(huán)節(jié)中對這一施工作業(yè)的質量以及作業(yè)進程沒有起到有效的管理,并且相關施工人員在作業(yè)過程中,并沒有嚴格按照相關標準進行,最終使地基在處理過后,仍然存在一些基礎強化不夠均勻,或面積較大的地基出現部分沉降等質量現象,最終造成工程在建設過程中,隨著施工環(huán)節(jié)的不斷深入,出現混凝土結構開裂等現象[3]。
3、土木建筑工程中軟土地基的施工處理技術
3.1換填處理技術
換填處理技術,其主要的作業(yè)原理是將土木工程建設地域內的軟土地基進行開挖處理,將軟土層挖出以后,運用一些具有非常強度壓縮性能以及自身具有一定強度的建筑原材料對地基下方進行填充,通過將軟土轉換成強度以及壓縮性能都比較高的材料,來實現對軟土地基的固化作用,進而使土木工程在日后投入使用過后,能夠滿足建筑施工項目對地基載荷能力的實際需求[4]。在此技術進行過程中,首先相關設計人員應選擇科學合理的軟土換填材料,根據建筑工程項目對于地基的實際需要進行充分考察以后,確保選擇出來的換填材料能夠切實滿足該地基對建筑的載荷需要以后,方能夠運用該類換填材料。通常來講,運用該技術進行軟土地基處理時,相關工作人員會選擇不同尺寸的砂石、碎石等。另一方面,在對兩個不同材料進行換填過程中,相關施工人員應嚴格遵守相關規(guī)定開展每個施工環(huán)節(jié),并在換填完畢后,運用相關機械設備對地基進行碾壓,有效提升地基的壓實度。在此需要注意的是,在確定地基的換填深度的過程中,相關工作人人員需根據項目的實際需求,來科學計算出地基換填的深度以及面積,確保這一類型的地基運用該種處理技術能夠更加符合建筑項目的實際需求。
3.2夯實處理技術
在運用夯實處理技術的過程中,其主要工作原理是運用相關機械設備,將重錘吊起,在其達到相關高度以后,進行自由落體,利用重錘下落過程中產生的重大的力量對這一類型的地基進行加固。在這一處理技術應用過程中。工作人員需注意對夯實設備的質量以及作業(yè)過程中重錘設定的高度進行科學合理選擇。最終根據對軟土地基的夯實深度需求,來確定作業(yè)設備的夯擊能。最終通過對操作設備的作業(yè)頻率,作業(yè)高度以及重錘的大小的合理設定,有效提升這一類型的地基的處理水平[5]。施工方在采用強夯法加固軟土地基表面時,首先要準確測量軟土地基的受力點和基體的內壓,并結合測量數據合理設置強夯點,最大限度地提高軟土地基的強度。之后,需要用強化材料填充基礎以增加地基的整體密度。在選擇填充材料時,要選擇耐用、結實、堅硬、可塑性強的材料,這樣有利于更好地適應和填補軟土地基中的大量空隙。
3.3灌漿加固技術
在對這一地基進行處理過程中,利用灌漿加固技術亦能夠起到良好的處理水平。在該技術應用過程中,相關施工人員需要運用相關設備對地基下方鉆出一定深度的孔隙,并運用高壓灌漿設備將調制好的具有一定強度的化學漿液注入到地層中[6]。使地層中的土壤能夠與漿液發(fā)生一系列反應,最終使土層與灌入的化學漿液在發(fā)生反應以后能夠充分膠結在一起,進而有效加強地基的強度與載荷能力,使基地在日后建筑工程施工過程中,能夠擁有更加穩(wěn)定的字載荷能力,能夠完全支撐起土建工程的整體施工環(huán)節(jié)。在此需要注意的是,相關手表工作人員在運用這一處理技術的過程中,應根據地基中軟輔的實際情況與自身的特點,科學合理的配置化學漿液,進而使地基的加固效果能夠更加完善與穩(wěn)定,確保土木建設工程能夠順利開展。
3.4振動擠密技術
在軟土地基的處理過程中,運用振動擠密技術能夠對地基中出現的雜填土、黃土或呈現細小顆粒的土層類型進行有效處理。在振動擠密技術應用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需要對地基中的地層之間存在的孔隙進行處理,通過相關操作設備對其進行振動擠密,能夠有效提升地基中土層之間的緊實度,有效降低地基下方土層之間的控孔隙。在作業(yè)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首先需要運用具有一定強度的原材料進行回填,在將具有一定強度的原材料與軟土地基進行有效結合以后,在對其開展打實處理。該技術在應用過程中,能夠起到良好的治理作用,但對于軟土地基的處理類型具有一定的束縛性,因此在該技術應用之前,需根據地基的類型實際狀態(tài),來確定是否能夠運用該種處理技術。
結語:
綜上所述,在土木建筑工程日常施工過程中,對于軟土地基的處理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施工環(huán)節(jié)。在發(fā)現施工地域為軟土地基以后,相關工作人員首先需要對該地域的情況以及類型進行深入分析,在確定目標地域的土層特性以及土層類型以后。為其選擇科學合理,且能夠最大限度提升地基穩(wěn)定性與強度的處理技術,最終使土木工程在建設過程中能夠不受地基影響,確保施工整體質量。
參考文獻:
[1]沈麗君.土木建筑地基基礎工程建設的軟土地基施工處理技術[J].建筑技術研究,2019(1):96-97.
[2]銀萍.簡析建筑地基基礎工程建設中的軟土地基施工處理[J].建筑發(fā)展,2019(1):120-121.
[3]袁昌憲,高倩.簡析建筑基礎工程建設中軟土地基的施工技術[J].建材發(fā)展導向,2019,17(10):285.
[4]蔣其龍、錢玉、黃志杰.淺論土木建筑工程建設中的軟土地基施工處理[J].居舍,2020(23):49-50+58.
[5]曹林.土建基礎工程中的軟土地基施工處理技術分析[J].中國室內裝飾裝修天地,2019,(15):225.
[6]賈新軍.房屋建筑施工中地基基礎工程的施工技術處理措施[J].四川水泥,2020,(03):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