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da Jiang
肖像圖片提供 視覺中國 圖片提供 Molteni&C、Poltrona Frau、Cassina
被譽為“意大利現代設計教父” 的Gio Ponti集建筑師、設計師、藝術家、出版人于一身。從其大量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Ponti是傳統與現代、手工與制造、藝術與設計、形式與功能、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橋梁搭建者。他創(chuàng)作于20世紀50年代的“超輕椅”(699 Superleggera Chair)挑戰(zhàn)了一張座椅的重量下限,就連10歲孩童都能用手指輕松勾起。椅子僅重1.7千克,卻異常堅固。據說,設計師曾親自將椅子從四樓扔向街上,結果只是彈起了幾次,而沒有損壞?!俺p椅”的靈感來自傳統的嘉瓦利椅(ChiavariChair),Ponti在其基礎上引入弧形椅背設計以減少不必要的部件,同時也矯正了使用者的不良坐姿。從1952年到1957年間,Ponti從選材、造型和結構出發(fā),不斷對座椅進行改進,最終達到理想的輕盈狀態(tài)。“超輕椅”和他二戰(zhàn)前為Betrami設計的厚重座椅形成了鮮明對比。這種對簡約的追求,與其說是設計師對19世紀由嘉瓦利椅掀起的“輕”潮流的延續(xù),不如說是其自身對現代生活的領悟與體會。他說:“我們理想的好生活和高品位,是通過我們的家居、生活方式表達出來的,”從而把家具設計和生活方式表達推向了新的高度。就在“超輕椅”最終版問世的同一年,Ponti將它用在了自己位于米蘭的via Dezza公寓中。這間約為110㎡的住宅充滿了Ponti在20世紀50年代設計的各類家具作品。除了“超輕椅”外,由Poltrona Frau推出的Dezza扶手椅以及出產于Molteni&C的D.555.1茶幾、D.153.1扶手椅和D.355.1懸掛式書架,無不體現了Ponti“創(chuàng)意改變生活”的設計哲學。Ponti不僅在生活中思考,在思考中創(chuàng)作,還積極投身設計教育,創(chuàng)辦多部設計刊物,留下豐厚的設計遺產以激勵后世的設計師們。
1.Round D D.154.5 扶手椅,Molteni&C 2.D.154.2 扶手椅,Molteni&C 3.Dezza 扶手椅,Poltrona Frau 4.D.153.1 扶手椅,Molteni&C 5.D.151.4 扶手椅,Molteni&C 6.699 Superleggera chair“超輕椅”, Cassina 7.D.156.3 扶手椅,Molteni&C
1.Charlotte Perriand 1953年攝于日本,攝影師JacquesMartin ? Archives CharlottePerriand ADAGP2022
?2.LeCorbusier ? Le CorbusierFoundation ? FLC, ADAGP2022
3.Le Corbusier、PierreJeanneret 和Charlotte Perriand合影? Archives CharlottePerriand, ADAGP2022
Le Corbusier在現代設計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他參與發(fā)起的純粹主義運動開創(chuàng)了全新的繪畫藝術,他所撰寫的《明日之城市》對當下的城市規(guī)劃仍有借鑒意義,他激進地推崇“功能主義”為現代建筑搖旗吶喊,而他與Pierre Jeanneret 和Charlotte Perriand共同創(chuàng)造的“LC”系列,同樣顛覆了世人對家具的審美與認知。與Corbusier在《走向新建筑》中提出“住宅是居住的機器”的觀點相呼應,他將家具同樣類比為“坐的機器”。Jeanneret熟諳各種材料和加工技藝,從而很好地協助表兄Corbusier將想法落地。作為工作室里唯一的女性,Perriand喜歡爵士樂,愛聽LouisArmstrong,也曾對金屬流露出無比的喜愛:“金屬對家具的意義就像水泥對建筑一樣,而且更加具有詩意。一種新的抒情美在數理科學中得到重生?!彼贑orbusier充滿理性的作品當中添加了人性的情感?!癓C”系列以裸露的鋼管框架為顯著特征,擁有協調的比例和純粹的幾何構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LC1 Fauteuil àdossier basculant扶手椅、LC3 Fauteuil Grand Confort沙發(fā)椅和LC4 Chaise longue à reglage continu休閑躺椅等都是從人們生活的實際需求出發(fā),實踐了Corbusier的功能主義理論。比如為交談場景制作的LC1 Fauteuil à dossier basculant椅輕便、緊湊,金屬框架十分便于清潔打理;被稱為“滿是墊子的盒子”的LC3Fauteuil Grand Confort沙發(fā)椅則為放松而生,皮墊中沒有任何支撐物,全靠金屬框架裹住墊子,卻能讓人在包裹狀態(tài)下感受舒適的坐感體驗;用于休息的LC4 Chaise longue à reglage continu休閑躺椅靈感源自一位旅人靠在樹根上睡覺的樣子,它可以根據使用者的需求調整角度,從而貼合到人體最放松的姿態(tài)。三人之間的緊密合作被Perriand形象地比喻為“一只手上的三個手指”。盡管他們在1937年宣布解散,其大膽的精神、前衛(wèi)的態(tài)度、系統性的思考以及基于功能邏輯的設計理念至今仍然具有重大的啟發(fā)意義。90D8E3CE-2707-447F-888A-3C208D158891
4.LC4 Chaise longue à reglage continu 休閑躺椅, Cassina 5.LC8 Siège tournant, tabouret 座凳,Cassina 6.Ombra 座椅,Cassina 7.LC9 Tabouret 座凳,Cassina8.LC7 Siège tournant, fauteuil 扶手椅,Cassina 9.Indochine 小扶手椅,Cassina 10.Doron Hotel 扶手椅,Cassina 11.LC1 Fauteuil à dossier basculant 扶手椅,Cassina
Finn Juhl坐在“酋長椅”上
與Arne Jacobsen,Hans J.Wegner和B?rge Mogensen并稱“丹麥四大巨匠”,Finn Juhl的設計之路顯得有些特立獨行。在丹麥哥本哈根皇家藝術學院主修建筑之前,Juhl潛心于藝術史學研究,對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風格的繪畫和雕塑情有獨鐘。因而,Juhl沒有盲從于“功能追隨形式”的主流思潮,而是以內心的藝術追求為源泉,對現代設計藝術與傳統手工藝進行結合,創(chuàng)作出鵜鶘椅(The PelicanChair)、45號椅、詩人沙發(fā)(The Poet Sofa)和酋長椅(TheChieftain Chair)等頗具浪漫主義色彩的“有機設計”杰作。然而,在丹麥設計人才輩出的20世紀中期,Juhl的國內接受度并不高,其代表作鵜鶘椅還因為過于大膽前衛(wèi),而被保守的評論者戲謔為“慵懶的海象”。然而,在創(chuàng)作中不拘一格的Juhl很快卻引來了國際關注。曾任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館長的Edgar Kaufmann Jr.贊譽他為“人類歷史上少有的家具設計大師”,稱其設計的作品集舒適、精巧的結構和優(yōu)雅的造型于一身。Juhl從此在美國迎來了產品和室內設計的黃金期,同時也為“丹麥設計”走向世界邁出了一大步。在Juhl的信念里,家具不該有所謂的正面和背面,需要經得起360°的全方位審視,所以他的設計大多線條流暢,包裹感強,兼具有機的形式和獨特的結構。他還認為,一件作品只有融入室內空間和人的生活,才值得推向市場。他這種“由內而外”即“家具創(chuàng)造室內,空間映襯整體”的設計哲學在當今室內設計界中仍起著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與其說Juhl創(chuàng)作的是家具,不如說它們是“優(yōu)雅的藝術”。也許正因如此,他的作品很難被大規(guī)模生產。時隔數十年,Juhl創(chuàng)作的那些經典系列仍然是家具藏家們的心頭好,盡管價格不菲,但仍備受青睞。
1. The Poet 詩人沙發(fā),House of Finn Juhl 2.The Baker 沙發(fā),House of Finn Juhl 3.The Chieftain Chair 酋長椅,House of Finn Juhl4.The Reading Chair 閱讀椅,House of Finn Juhl 5.The 53 Chair 53 號椅,House of Finn Juhl 6.The Pelican Chair 鵜鶘椅,House of Finn Juhl7.The 45 Chair 45號椅,House of Finn Juhl
Jean Prouvé在巴黎 ? Centre Pompidou-MNAM/CCI-Bibliothèque Kandinsky
法國現代主義先驅Jean Prouvé有著較高的設計起點,父親 VictorProuvé是新藝術運動“南錫學派”的發(fā)起者之一,教父?mile Gallé也是當地知名的玻璃藝術家。在耳濡目染下,Prouvé早期的設計帶有明顯的裝飾藝術風格,將藝術與工業(yè)相結合的精神甚至貫穿于他設計生涯的始終。隨著規(guī)模化生產的興起和工業(yè)半成品的廣泛應用,他開始逐漸轉變風格,投身于現代主義的設計革命中。Prouvé為“邏輯性、均衡感和純粹性”的設計主張搖旗吶喊,作品中透露著強烈的現代工業(yè)美學氣息。以代表作Cité扶手椅為例,他獨創(chuàng)性地采用皮帶作為扶手材料,在簡化制作工藝的同時也提升了使用舒適度。而奠定了Prouvé產品設計地位的經典之作標準椅(Standard Chair)更是其設計理念和美學追求的縮影。為了滿足輕巧而堅固、且傾斜時不會折斷的要求,Prouvé采用彎曲的鋼制后基座來固定靠背,并結合更細長的管狀前腿支撐座椅。從1934年至1950年,Prouvé通過對人體坐姿的觀察和對不同材料的嘗試,推出了多個版本。座椅巧妙的結構與其建筑思維一脈相承,尤其是逐漸收窄的支柱元素和片狀的金屬加工方式,成為設計師的個性化標志。從EM餐桌、Campas Direction課桌、Fauteuil de Salon扶手椅、Guéridon桌中,人們不難看出Prouvé的設計語言連貫而統一。這些以鋼鐵和木質為主材料的家具雖然帶有明顯的工業(yè)量產痕跡,卻擁有一種質樸永恒的美感。因為Prouvé始終以最真摯的方式,同時根據現有材料來制定設計方案,恰如Prouvé所說的:“我不曾設計不能被生產的東西!”1950年中期后,Prouvé將注意力轉向建筑設計,沿用了產品設計中的拆解裝配理念,成為預制結構房屋的鼻祖,就連柯布西耶也對他贊許有加。90D8E3CE-2707-447F-888A-3C208D158891
1.Chaise Tout Bois 木椅,Vitra 2.Cité 扶手椅,Vitra 3.Fauteuil Kangourou 休閑躺椅,Vitra 4.EM 桌,Vitra 5.Standard Chair 標準椅系列,Vitra
蝴蝶凳 柳宗理
二戰(zhàn)后,柳宗理在Eames夫婦的指導下習得使用彎曲膠合板來制造家具的技術。經過反復實踐,由兩片熱彎膠合板、一根銅棒和幾顆螺絲連接而成的蝴蝶凳“破繭成蝶”,并在1957年米蘭設計三年展中一舉奪得金獎。蝴蝶凳具有西方現代主義設計的特點,又融合了日本傳統工藝的制作品質和美學精神,是日本現代工業(yè)設計的奠基作之一。
1954
Egg Chair
Arne Jacobsen
Egg Chair造型獨特,是丹麥現代設計的象征。為了實現富有雕塑感的弧形外觀,Jacobsen特邀模型師桑德爾對蛋椅的石膏模型進行反復雕琢。而對于座椅比例的考量,Jacobsen同樣達到了癡迷程度,在不斷進行真人實體測試和修正后,這件劃時代巨作才得以驚艷展現于哥本哈根SAS皇家酒店的大廳之中。
1958
B&B Italia
UP5_6 扶手椅
Gaetano Pesce
模擬女性身體曲線的UP5與球形腳凳UP6以一條繩子相連,是Pesce抒發(fā)女性關懷的重要代表作,也是意大利設計的符號。除了前衛(wèi)的造型,該系列還標志著沙發(fā)制作工藝上的突破。從一個偶得的迪士尼米老鼠玩偶身上,B&B Italia創(chuàng)始人獲得啟發(fā),用彈性良好、耐久度高、可塑性強的“冷發(fā)泡海綿”技術來替代傳統的沙發(fā)制作技藝,從而才有了經典的誕生。
1969
Hill House 高背椅
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
為“希爾住宅”度身打造的高背椅是Mackintosh對抽象線條和空間發(fā)展方式的戲劇性演繹。簡單的直線通過幾何形態(tài)的布局與編排賦予作品以驚人的視覺沖擊和象征寓意。許多時評人認為這不僅是一把椅子,還能從某種程度上引發(fā)人們的心理共鳴:層層遞升的后背猶如云梯,頂部的網格讓人放松身心,享受自然的安逸。
1902
Red Blue Chair 紅藍椅Gerrit Rietveld
具有激進的純幾何形態(tài)和高度的立體主義特征,“紅藍椅”被譽為荷蘭風格派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然而,在了解到風格派運動之前,Rietveld就已經完成了這把“沒有轉軸的椅子”。1923年,Rietveld依格式塔心理學理論正式為“紅藍椅”著色,三原色的色彩方案與蒙德里安的繪畫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在視覺上創(chuàng)造了一種和諧、抽象和平衡的秩序感。
1918
Valet Chair Hans J. Wenger
椅背上方搭腦形成衣架外形,翻開座板可以吊掛長褲,座板下的箱盒還具有儲物功能,Valet Chair融合了趣味性、立體主義造型和機能需求。最初的座椅版本為四條腿,經過不斷改進后,三條腿的ValetChair更顯優(yōu)雅輕盈。1951年,首次亮相于丹麥匠師協會年展的Valet Chair得到了丹麥前國王Frederik IX的極力贊賞,并當場訂下了8張,被傳為美談。
1953
PK0
Poul Kj?rholm
1950年,Kj?rholm對工業(yè)材料進行實驗,提出了“僅由兩塊層壓板組成一把單椅”的大膽構想。兩年后,由其親手完成打樣的PK0體現了純粹的雕塑形式。作品低調優(yōu)雅,呈現出簡潔的線條和精致的設計細節(jié)。由于種種原因,PK0在當時并未被投產。直到1997年,在Fritz Hansen誕辰125周年之際,品牌推出了限量版PK0,以饗全球設計家具愛好者。
1952
Heart Cone Chair Verner Panton
結合斯堪的納維亞現代主義理念和未來派波普藝術美學,Panton設計的Heart Cone Chair在沿襲Cone Chair優(yōu)點的基礎上打破了幾何常規(guī),通過重塑線條賦予傳統翼狀靠背以全新的設計思路。椅背輪廓形如心臟,又好似米老鼠的耳朵,優(yōu)雅地立于不銹鋼十字形交叉結構底座上,為空間增添趣味和時尚氣息。
1959
Paimio ChairAlvar Aalto
1928年,Aalto贏得芬蘭Paimio結核病療養(yǎng)院建筑競賽,需要完成項目的室內和家具設計方案。他以Marcel Breuer的Wassily鋼管椅為靈感,采用蒸汽加熱的白樺木來取代冰冷的鋼管基座,讓病患感受到溫暖感。而用彎曲膠合板制成的椅身更是為作品賦予了優(yōu)美的視覺張力,同時符合人體工學原理?;【€形椅身巧妙地落于梯形基座上,坐感輕盈,超級治愈。
1932
Groovy Chair Pierre Paulin
集雕塑感、圓角化和鮮明色彩于一身的Groovy Chair是Pierre Paulin“將家具設計變成一種藝術形式”的典范之作。該作品內部以金屬作為支撐,聚氨酯泡沫墊上覆蓋著一層毛圈面料包裹在椅子的曲線上,既符合人體工學設計,也體現了當時流行的有機主義設計風尚,讓人們從雕塑性與功能性的完美結合中找到生活的舒適感。
197390D8E3CE-2707-447F-888A-3C208D15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