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淑敏 王麗亞 宋 青 羅 霜
菏澤醫(yī)學??茖W校護理系,山東菏澤 274000
炎癥性腸?。╥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組慢性非特異性腸道炎癥性疾病, 其病因不明,包括克羅恩?。–rohn′s disease,CD)和潰瘍性結(jié)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 近些年來,IBD 的發(fā)病率呈明顯增長趨勢,其已居于亞洲首位[1]。IBD 是一種慢性疾病,病程長,病情易反復發(fā)作,不但對患者家庭帶來了極大的經(jīng)濟壓力[2],而且對其身心及生活質(zhì)量造成了巨大影響[3]。隨著信息化的快速發(fā)展,基于微信平臺的健康教育開始被應用于許多慢性疾病的延續(xù)護理中,并取得了顯著效果。 本研究探討基于微信平臺的延續(xù)護理對IBD 患者出院后的心理、生活質(zhì)量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干預效果。
選取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在菏澤醫(yī)學??茖W校附屬醫(yī)院消化科住院的76 例IBD 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采用奇偶數(shù)分組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干預組,按患者入院順序標號,偶數(shù)為干預組,奇數(shù)為對照組,每組各38 例。 對照組中,男18 例,女20 例;年齡18~66 歲,平均(36.64±9.26)歲;UC 患者22 例,CD 患者16 例。干預組中,男22 例,女16 例;年齡17~65歲,平均(35.83±8.92)歲;UC 患者21 例,CD 患者17 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分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簽訂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患者符合2012年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IBD 協(xié)作組制定的診斷標準[4];②患者溝通能力正常,意識清晰;③會使用手機微信功能。 排除標準: ①患有其他影響生活質(zhì)量和精神狀態(tài)的疾病者;②半年內(nèi)使用過抗抑郁或抗焦慮藥物者; ③中途退出,不能繼續(xù)參與者。
對照組:出院時護士對患者發(fā)放健康知識宣教卡片,囑其按時服藥,定期復診。院外采用傳統(tǒng)的延續(xù)護理模式,即每月1 次電話隨訪,包括用藥指導、囑患者適當休息和合理飲食,定期復診,持續(xù)3 個月。
干預組: 出院時給予和對照組相同的健康宣教,院外由延續(xù)性護理小組采用基于微信平臺的延續(xù)護理模式完成離院后3 個月的延續(xù)性護理,具體方法如下。(1)組建微信平臺干預小組。創(chuàng)建“呵護腸道”微信平臺, 干預小組由5 名消化內(nèi)科的專業(yè)人員組成,其中組長由1 位高年資的主管護師擔任,成員由臨床經(jīng)驗豐富的醫(yī)生、護士各2 名組成,需要干預小組人員加入微信群,并修改群內(nèi)名片,明確身份。(2)具體干預方法。 ①患者出院前協(xié)助其掃碼加入微信群,并修改群名片確定身份。 微信群全天開放,每天19:00~20:00為在線答疑時間,醫(yī)患、護患之間可以通過微信實時溝通。 每周由組員定時發(fā)放圖片、視頻、音頻、文字等豐富的宣教資料,內(nèi)容包括:飲食指導、服藥指導、不良生活方式的糾正等,宣教內(nèi)容均由本科室專家審核后制定。 每2 周進行一次專題講座,其內(nèi)容主要包括疾病的基礎知識、健康行為方式、飲食和運動指導、藥物治療知識等。 ②互動交流。 每次專題講座后,醫(yī)患、護患、患患之間可相互交流,分享經(jīng)驗,相互監(jiān)督;同時干預人員根據(jù)交流的信息,及時處理患者存在的健康隱患及知識盲區(qū),糾正偏差。 若觸及患者隱私宜在私聊狀態(tài)完成,如觸及到法律分歧的信息,應由主管醫(yī)生慎重回復或復診時當面答復。干預人員可適當引導患者針對某一話題,開展適當討論,在討論中引導患者樹立正確的觀念, 增強其對干預小組的歸屬感,提升自我效能感。 ③定期反饋。 干預小組定期收集患者提出的問題,不能及時答復的問題,可交由專人集中反饋到講座中來。 根據(jù)患者反饋的情況,定期從藥物治療、飲食、運動、作息和復診等方面提醒患者,改善患者依從性。 ④心理疏導。 每周安排一次線上心理疏導,若發(fā)現(xiàn)IBD 患者存在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時,及時開展科學的疏導,緩解其心中的不安情緒。
干預3 個月后, 比較兩組患者的焦慮和抑郁評分、生活質(zhì)量、自我管理技能評分及再入院率。①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5]和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6]評估患者的焦慮、抑郁情況,均采用Likert 4 級評分法進行評分,得分越高說明焦慮、抑郁程度越重。②生活質(zhì)量測評:采用中文版IBD 患者生活質(zhì)量問卷(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questionnaire,IBDQ)進行,分數(shù)越高生活質(zhì)量越好,該量表Cronbach′s α 系數(shù)為0.986,折半信度為0.987,具有良好的信效度[7]。 ③自我管理行為評估: 采用IBD 患者自我管理技能量表進行,該量表包括7 個維度,即用藥管理、飲食管理、疾病監(jiān)測、情緒管理、運動管理、日常生活管理、資源利用,共36 個條目,分數(shù)越高,自我管理能力越好,該量表的總體Cronbach′s α 系數(shù)為0.945,重測信度為0.929[8]。④再入院情況: 統(tǒng)計兩組患者3 個月內(nèi)再入院情況,比較再入院率。
采用SPSS 23.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 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SAS、SD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3 個月后,干預組患者的SAS、SDS 評分低于干預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患者干預3 個月后的SAS、SDS 評分與干預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3 個月后,干預組患者的SAS、SD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SAS、SDS 評分的比較(分,±s)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SAS、SDS 評分的比較(分,±s)
注 SAS:焦慮自評量表;SDS:抑郁自評量表
組別 例數(shù)SAS 評分 SDS 評分干預組干預前干預3 個月后t 值P 值對照組干預前干預3 個月后t 值P 值38 51.37±4.17 38.02±2.03 27.110<0.001 53.97±4.24 44.26±4.61 20.297<0.001 38 t 干預前組間比較值P 干預前組間比較值t 干預3 個月后組間比較值P 干預3 個月后組間比較值53.32±4.62 52.66±4.88 1.534 0.133 1.930 0.057 17.049<0.001 54.65±4.11 53.50±4.47 1.944 0.060 0.714 0.477 8.864<0.001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IBDQ 各維度評分和總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3 個月后,干預組患者的IBDQ 各維度評分和總分均高于干預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干預3 個月后的IBDQ 各維度評分和總分與干預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3 個月后,干預組患者的IBDQ各維度評分和總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IBDQ 評分的比較(分,±s)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IBDQ 評分的比較(分,±s)
注 IBDQ:炎癥性腸病患者生活質(zhì)量問卷
組別 例數(shù) 全身癥狀 腸道癥狀 情感能力 社會功能 總分干預組干預前干預3 個月后t 值P 值對照組干預前干預3 個月后t 值P 值38 20.37±3.89 29.76±4.23 45.075<0.001 34.34±5.45 43.50±7.50 9.448<0.001 53.61±5.45 58.87±6.89 7.473<0.001 22.58±2.88 29.55±3.64 13.840<0.001 130.89±12.06 161.68±13.65 22.300<0.001 38 t 干預前組間比較值P 干預前組間比較值t 干預3 個月后組間比較值P 干預3 個月后組間比較值22.21±4.84 23.00±5.17 1.951 0.059 1.828 0.072 6.241<0.001 34.32±5.49 35.95±7.80 1.744 0.089 0.021 0.983 4.302<0.001 53.76±6.17 55.11±6.99 1.926 0.062 0.118 0.906 2.363 0.021 22.45±3.34 23.50±4.22 1.999 0.053 0.184 0.855 6.702<0.001 132.74±12.73 134.87±12.99 1.975 0.056 0.647 0.519 8.773<0.001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自我管理技能各維度評分和總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3 個月后,干預組患者的自我管理技能各維度評分和總分均高于干預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干預3 個月后的自我管理技能各維度評分和總分與干預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3個月后,干預組患者的自我管理技能各維度評分和總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自我管理技能評分的比較(分,±s)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自我管理技能評分的比較(分,±s)
組別 例數(shù) 飲食管理 服藥管理 情緒管理 自我識別 直腸給藥 總分干預組干預前干預3 個月后t 值P 值對照組干預前干預3 個月后t 值P 值38 6.61±1.50 14.24±3.14 20.192<0.001 7.63±1.85 14.74±4.47 11.303<0.001 7.95±2.09 17.53±5.04 11.420<0.001 6.82±1.14 14.05±3.86 12.532<0.001 7.08±1.84 9.66±2.96 6.591<0.001 36.08±5.63 70.21±9.52 23.546<0.001 38 t 干預前組間比較值P 干預前組間比較值t 干預3 個月后組間比較值P 干預3 個月后組間比較值6.92±1.48 7.29±2.15 1.125 0.268 0.925 0.358 11.245<0.001 8.11±2.02 8.53±2.52 1.497 0.143 1.064 0.291 7.459<0.001 8.32±2.26 8.76±2.75 1.619 0.114 0.738 0.463 9.414<0.001 7.03±1.40 7.58±1.93 2.000 0.053 0.719 0.475 9.247<0.001 6.82±2.02 7.26±2.19 1.604 0.117 0.593 0.555 4.008<0.001 37.89±5.90 38.68±5.56 1.951 0.059 0.842 0.402 17.633<0.001
出院后3 個月內(nèi),干預組再入院率為2.63%(1/38),對照組為21.05%(8/38),干預組患者的再入院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176,P=0.028)。
目前IBD 尚無根治辦法,大部分患者需終身服藥治療,且該病病程長,易反復發(fā)作;另外,患者對于疾病預后及治療費用的擔憂均給患者造成較大心理負擔,易產(chǎn)生焦慮和抑郁等情緒[9-10],同時精神心理問題會反作用于患者,誘發(fā)IBD 發(fā)生、促進疾病復發(fā)等[11]。本研究通過微信平臺的延續(xù)護理對院外IBD 患者進行干預,結(jié)果顯示,干預3 個月后,干預組患者的SAS、SDS 評分低于干預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干預3 個月后的SAS、SDS 評分與干預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3 個月后,干預組患者的SAS、SDS 評分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微信平臺延續(xù)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IBD 患者的焦慮和抑郁不良心理狀態(tài)。其原因在于,組建微信群后,一方面患者對于疾病相關的問題能在微信平臺得到專業(yè)醫(yī)護人員的及時解答,同時對干預組進行了心理干預,讓患者意識到負面情緒對該病的不益之處,指導患者通過放松、傾訴等途徑保持良好狀態(tài);另一方面患者可在微信群與病友相互溝通交流,彼此激勵,可緩解其獨自面對疾病的慌恐,增強抗擊IBD 的信心,進而使焦慮、抑郁狀態(tài)有所緩解。
IBD 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較低,主要影響因素有疾病活動度、心理社會適應、工作情況及用藥狀況,應引起醫(yī)院及社區(qū)醫(yī)務工作者的重視[12]。 目前,治療IBD 的目標除了強調(diào)降低病死率,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也逐步成為評估IBD 臨床療效的可靠指標。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干預3 個月后,干預組患者的IBDQ 各維度評分和總分均高于干預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干預3 個月后的IBDQ 各維度評分和總分與干預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3 個月后,干預組患者的IBDQ 各維度評分和總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微信平臺延續(xù)護理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 與以下因素有關:①通過微信平臺每周推送的內(nèi)容, 如IBD 基礎知識、用藥、活動及飲食相關注意事項,提高了患者對疾病的認識程度,增強了患者醫(yī)治的信心,同時利于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和行為方式。②IBD 患者可出現(xiàn)多種心理問題,最常見的是焦慮和抑郁,若患者一直沉浸在以上不良情緒中,可使患者腸道癥狀加重,降低疼痛的閾值,使疼痛感增加,影響其生活質(zhì)量[13]。 微信平臺健康干預過程中針對性地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使患者焦慮、抑郁不良情緒得到緩解,可一定程度上提升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
由于IBD 病程長, 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一般較差,從而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14-15]。有效的自我管理行為能改善患者依從性和治療效果,提高IBD 患者的一般情況[16-17]。 IBD 患者自我管理行為是其臨床癥狀的影響因素[18],傳統(tǒng)的健康宣教一般流于形式,而且缺乏出院后的持續(xù)追蹤,使患者不能踴躍加入到疾病的管理中。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干預3 個月后,干預組患者的自我管理技能各維度評分和總分均高于干預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干預3 個月后的自我管理技能各維度評分和總分與干預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3 個月后,干預組患者的自我管理技能各維度評分和總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微信平臺的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其原因在于現(xiàn)在微信已被廣泛使用,微信健康教育平臺有諸多優(yōu)勢,如成本低、操縱方便、時效性強,同時微信可以推送圖片、文字、語音、視頻等多種形式的宣教資料,并及時提醒患者參與學習;采取疑問解答、健康講座、互動交流和心理疏導等多樣性健康教育形式,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隨時滿足患者的需求;另外,干預小組成員和病友還可督促患者自覺進行有益于健康的行為。微信健康教育采取由院內(nèi)到院外延續(xù)健康教育方式促進患者在飲食、用藥、情緒等方面的行為管理,可提高IBD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本研究結(jié)果還顯示,干預組患者的再入院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微信平臺延續(xù)護理可有效降低患者再入院率,與通過微信平臺延續(xù)護理能改善IBD 患者的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和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有關。一方面,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改善后,可增加黏膜屏障功能,緩解IBD 癥狀;另一方面,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后,對疾病有了更好的認知,可促進患者自愿改變不良的行為方式和生活習慣;對藥物相關知識有良好認識水平,可提高患者服藥依從性,自覺堅持服藥,從而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減少再入院次數(shù)。
基于微信平臺進行延續(xù)護理模式能夠強化患者對IBD 相關知識的掌握并及時糾正認知誤區(qū),提高患者疾病知識水平, 進而加強患者的自我管理行為,減輕患者的焦慮、抑郁不良情緒,提高生活質(zhì)量,減低再次入院率。但考慮到醫(yī)護人員本身的院內(nèi)工作就很忙碌,目前的人員安排可能很難長期承擔延續(xù)護理的任務。 所以,在將來的研究中可思考能否對參與對象進行相關培訓,以達到協(xié)助醫(yī)護人員有效完成健康教育的目的,促進微信平臺延續(xù)護理進一步發(fā)展。另外,本研究樣本量偏少,干預時間較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為驗證本研究的觀點,以后的研究中可增加樣本量,延長干預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