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覺珵 白云怡 陳青青
近段時間以來,香港對于一些錯誤的“固有概念”進行修改。例如,香港最新公民與社會發(fā)展科課本全部明確表示,“香港不是殖民地”,引起廣泛關注。專家認為,這些修改對“一國兩制"與“愛國者治港”具有根本重要性。
除了上述涉及課本內容以外,香港特區(qū)行政長官林鄭月娥2020年時表示',香港特區(qū)的政治體制是“行政主導”而普“三權分立”。當時中聯辦就表示贊同和支持。中聯辦曾提到,鄧小平1987年在會見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時,就強調香港不能照搬西方的一套,不適宜搞“三權分立”。實行以行政長官為核心的行政主導政治體制,是確保“一國兩制”全面準確貫徹實施的重要制度安排。
然而對于不少香港人、尤其是年輕人來說,他們自小的觀念就是“一國兩制”約等于中央管不到香港、香港曾是英國“殖民地”、香港政體是“三權分立”等等。這背后是否有西方國家做意識形態(tài)的推手?香港特區(qū)第一屆立法會主席范徐麗泰在接受《環(huán)球時報》 記者采訪時曾詳細介紹稱,中國代表1972年要求聯合國非殖民化特別委員會把香港和澳門從殖民地名單中刪除,這一提議以99票對5票大比數通過。根據聯合國有關規(guī)定,有“殖民地”地位的地區(qū)人民有“自決權”,并可建立獨立國家。因此,一些外媒大肆炒作有關內容,實質上還是在試圖推動“港獨”“自決公投”等長年以來滲透香港的錯誤概念。
目前,部分善港課文以補充資料說明“殖民地與殖民統(tǒng)治”的分別,如果一個國家宣布一地區(qū)為該國殖民地,該國家就享有該地區(qū)的主權和治權;但如果一個國家對一地區(qū)實行殖民統(tǒng)治,該國“只擁有該地區(qū)的治權,并不擁有主權”。
北京航空舟亢天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田飛龍19日接受《環(huán)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香港的“殖民地”認知問題,實際上是“一國兩制“法理學及香港社會歷史觀的前提性問題。要注意的是,否定香港的殖民地法律屬性,不等于否定英國對香港的實際殖民統(tǒng)治及其殘酷壓迫性質。1997年香港回歸時曾有過“法律適應化”,具有“去殖民化”的性質和作用,但不夠完整深入,觸及與改變非常有限,留下巨大隱患。
田飛龍表示,港英當局的殖民主義對香港意識形態(tài)和認同架構進行了長期塑造和控制。首先,殖民主義教育有意淡化中國完整的歷史教育,將“文化中國”與“政治中國”對立。其次,殖民當局對香港人從“殖民臣民”切換為回歸后的“世界公民”,始終回避和阻斷其對國家的政治認同教育。從歷史觀來看,香港并存著“殖民史觀”“本土史觀”和“愛國愛港史觀”,香港人的國家認同遭殖民主義毒害和扭曲,此前的“愛國者治港”的社會政治基礎并不牢固。
那么,未來香港的觀念矯正工作,還有哪些更廣泛的層面?田飛龍?zhí)岬剿狞c:其一,“一國”是“兩制”的前提和基礎;其二,中央權力不限于國防和外交,而是以“全面管治權”進行重新定位和制度調整;其三,“兩制?與兩地不再彼此隔離,而是在國家的主體戰(zhàn)略框架下相向而行;其四,“五十年不變”不是指香港一切都不變,而是基本原則與框架不變,但需根據香港發(fā)展和國家利益進行針對性改革,要辯證結合。田飛龍表示,只有認清香港的非殖民地性質,以及殖民主義危害性,并轉化為強大的社會共識,“一國兩制”下一個25年的新篇章才能有序寫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