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軍 王瀛 周石
1978年12月20日,習仲勛撰文回憶:“1935年10月,毛主席率領中央紅軍勝利完成戰(zhàn)略轉移,長征到達陜北。從這時到1948年3月,一共13個年頭。黨中央和毛主席直接領導著陜甘寧邊區(qū)。我作為陜甘寧邊區(qū)的負責人之一,有幸在毛主席的直接領導下工作,多次聆聽他的教誨。這是一段難忘的歲月……1939年,毛主席在一幅約一尺長、五寸寬的漂白布上寫了‘黨的利益在第一位’八個大字,上款寫‘贈給習仲勛同志’,下署‘毛澤東’。這個題詞,我長期帶在身邊,成了鼓勵我努力改造世界觀的一面鏡子。”習仲勛帶著這面“鏡子”,在思想和行動上給予了陜甘寧邊區(qū)的黨辦大學、即后來的中國人民大學長期的關心和支持。
關中書記與陜公師生
習仲勛曾說:“整個抗戰(zhàn)時期,陜甘寧邊區(qū)在毛主席的領導下,開始了政治、經(jīng)濟、軍事、教育、文化等建設,逐步成為全國的模范抗日民主根據(jù)地。國內和海外的進步青年,不顧敵人的封鎖攔截,紛紛投奔到這里來?!币虼?,1938年4月底,中共中央書記處和組織部決定在陜甘寧邊區(qū)關中分區(qū)新正縣(現(xiàn)旬邑縣)湫坡頭鎮(zhèn)看花宮村增設陜北公學分校(簡稱“陜公”)后,關中分委書記習仲勛常到陜公作報告,給師生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史料記載:“習仲勛善于演講,講話富有激情和號召力。其時年僅20多歲,英姿勃發(fā),瀟灑利落,講話時常引起轟動效應。一次,陜北公學和當?shù)貙W校的幾千名學生在看花宮村聽習仲勛作報告。陜北公學的許多外地籍學生爭著以報告臺為背景拍照留念?!?/p>
據(jù)文獻記載:“習仲勛所在的分委機關每人每天只有3分錢的伙食費,買了油、鹽、菜,就沒錢買燒的(柴)。機關決定去大彎一帶打柴,仲勛同志讓其他同志留守機關,他自任一個組的組長和小伙子一起參加勞動?!泵鎸щy,為支持陜公辦學,習仲勛組織發(fā)起成立消費合作社,并在馬欄鎮(zhèn)建立鹽運公司,用鹽換取糧食、蔬菜、紙張、日用百貨和桌凳等,改善陜公辦學條件。與此同時,他也為陜公組織生源,扶持陜公辦學,并安排陜公畢業(yè)生就業(yè)。
1938年10月,中共中央向全黨發(fā)出學習競賽的號召后,習仲勛隨即派出五六十名干部到陜北公學工農(nóng)訓練班學習。12月,陜公校長回去傳達第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會議的決議,這個傳達,魯迅師范全體師生也都去聽了。作為分委書記,習仲勛十分注重選拔和任用青年知識分子,如高燕先、陳萬禎、劉天明、趙致祥、張效良、宋萬春、吳皋森、蘭仲英、溫志忠、張明、周鳴及萬世杰等,他們中的絕大多數(shù)在魯迅師范、陜北公學學習后,都被安排到重要崗位上工作且委以重任。
習仲勛注重陜公與關中分委間的良好關系。曾兼任陜甘寧邊區(qū)第二師范(簡稱“二師范”)校長的習仲勛,在1994年回憶:“1938年關中分委有魯迅師范,還有陜北公學,對發(fā)展邊區(qū)的文教事業(yè)有很大幫助。但兩個學校都遷走了,我們分委黨政和群眾是十分留戀他們的?!被谕瑯拥那楦校?940年3月15日,文學家、陜公總校校長成仿吾為二師范譜寫了一首校歌:“救救孩子的呼聲,喊在二十年前。/教育孩子的責任,落在我們雙肩。/嗨!我們,我們,我們第二師范的青年。/當日寇的炮火在黃河邊,/當將士戰(zhàn)斗在前線,/要艱苦地學習,艱苦地鍛煉!/才有健康的乳汁,去哺育孩子們。/他們是我們民族的明天!”
西北局書記與西干大隊
1949年9月8日,《光明日報》作了題為《華大革大同學抵達西安》的報道,文中說:“北平華北大學和華北人民革命大學分發(fā)西北工作者一千八百多位同學,已經(jīng)在9月4號到達西安。他們在上月10號從北平出發(fā),在行軍途中,聽到蘭州解放的時候,情緒更加高漲,都希望趕快到達目的地接受新的任務?!边@支西北干部大隊(簡稱“西干隊”)到達西安后,9月18日即參加了歡迎大會,聽取了中共中央西北局書記習仲勛以《民主建設和民族大團結》為題的動員報告。習仲勛書記的報告使同學們了解了四川、陜西、甘肅、寧夏及青海五省區(qū)的民族和人文社會情況,知曉了祁連山脈森林、礦產(chǎn)資源的富饒。
聽了報告,隊員們有感而發(fā):“他講話,我們都特別喜歡聽,就因為他不說套話、大話,說得全都是實實在在的道理?!睌?shù)月后,一部分同學被分配到青海、甘肅、寧夏、陜西等地開展工作;一部分同學隨第一野戰(zhàn)軍下西南,走川康,為新中國的西北和西南建設作貢獻。
習仲勛對西干隊成員的教育和影響是潛移默化的。西干隊成員郝樹華說:“我在西北局黨校工作的時候,習仲勛書記兼任我們的校長……非常平易近人……我們見到他就愛說、想說,不管說什么都行。那時,習書記一來就問我們:‘你們最近的伙食好不好?’非常關心我們的生活。因為,我們都是從外地來的就問吃得慣吃不慣這里的飯?。课覀円矊嵤虑笫?,就說‘都是辣的,吃不慣’。確實一來的時候好多人都吃不慣這里的飯菜,西安的辣椒真是辣(笑)?!?/p>
西北局組織部派往華大迎接西干隊的何載隊長后來回憶:“在他們全心全意為西北人民奮斗的長河中,每個同志都作出了重要貢獻,也都從中鍛煉和提高了自己?!苯?jīng)歷數(shù)十年的奮斗,西干隊成員有的成為省部級領導干部,有的成為出類拔萃的精英。以西干隊赴甘肅成員趙之洵等成功主創(chuàng)的經(jīng)典舞劇《絲路花雨》為例。1979年10月1日,《絲》劇奉調進京,并在人民大會堂演出。同年12月,在習仲勛等國家領導人的支持下,《絲》劇遠赴廣東,傾倒羊城。20世紀80年代,《絲》劇先后在祖國各地連演,并遠赴日本、朝鮮、泰國、法國、意大利和蘇聯(lián)等國演出,敦煌藝術的無盡魅力享譽世界。由于西干隊對祖國大西北的無私奉獻以及期間取得的巨大成就,1997年12月25日,習仲勛為這支隊伍題詞:“西北干部大隊是一支革命生力軍”。
文教委書記與中國人民大學
1948年8月24日,黨親手創(chuàng)辦的第一所具備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學的多學科門類綜合大學——華北大學誕生了。此后,為有計劃、有步驟地培養(yǎng)建設新國家的各類干部,1949年12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會議通過《關于成立中國人民大學的決定》。前后不同的是,這所建立在原華北大學、華北人民革命大學和政法大學基礎上的新型大學,原有的自然科學和文藝學學科門類未得保留。為此,人大師生們始終惦念著這些學科門類的建設。
1952年9月,習仲勛受任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兼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書記。此間,正值教育部按照“以培養(yǎng)工業(yè)建設人才和師資為重點,發(fā)展專門學院和專科學校,整頓和加強綜合性大學”。據(jù)記載,其原則一是對許多大學的文、理、法學院或系合并,并組建多科性大學;二是將各大學的工學院和工科各系實行合并,組建多科性工學院。習仲勛參與領導了這項工作,并具體指導了一些大學的調整工作。中國人民大學也關注到這一契機。1952年底,人大副校長、黨組書記胡錫奎就調整問題致信政務院文教委,習仲勛十分重視,請示周恩來后于11月16日復信胡錫奎:“關于人大辦學方針問題,經(jīng)請示周總理,提出以下意見,即以現(xiàn)有財經(jīng)、政法系科為基礎。再求鞏固和發(fā)展,暫不辦自然科學和文學藝術部分,本此制定1953年的工作計劃;以后,財經(jīng)學院可考慮并入人民大學;至于是否與北京大學合并,需等兩三年后看情況再定?!比舜蟀凑樟曋賱讖托诺囊庖?,對院系和專業(yè)設置作了調整,成為一所以馬列主義為師資和財經(jīng)、政法干部為招生對象的綜合性大學,為國家大規(guī)模的經(jīng)濟建設培養(yǎng)了大批棟梁之材。
1986年,習仲勛為李維漢所撰《回憶與研究》一書寫《序》。正是在這本書中,曾于1938年3月上旬至1941年8月底先后擔任陜公副校長、校長的李維漢,不僅專門撰寫了《回憶陜北公學》一節(jié),并且在本書的相關篇章中也談到了有關陜公辦學及其與延安大學相銜接的史實。他說:“延大的成立,結束了陜公前后約四年的光榮歷史?!闭且驗橛辛曋賱椎年P心,才使今天的人大校史研究有了科學可靠的依據(jù)。
數(shù)十年來,習仲勛對人大人才培養(yǎng)的關懷可謂無微不至。自陜公創(chuàng)辦以來,習仲勛與黨所創(chuàng)辦的相關高校的領導和師生,諸如:成仿吾、李維漢、丁玲、浦安修、艾青、光未然及蕭三等人都結下了深厚的友誼。1987年10月23日,誕生在革命圣地延安的人大舉行建校50周年慶祝大會。下午3時,習仲勛等中央領導步入鮮花簇擁的慶祝大會現(xiàn)場,向人大師生表示祝賀,并給“吳玉章獎學金”首次獲得者頒發(fā)了證書和獎金。
自1937年至今,中國人民大學已走過85年的辦學歷程。感懷習仲勛,怎能忘記,他與這所高校結下的不解之緣;怎能忘記,他那總是帶在身邊的鏡子——“黨的利益在第一位”。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fā),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fā);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fā)點?!睂h忠誠,對人民忠誠,中國人民大學才能做到“黨辦的大學讓黨放心,人民的大學不負人民”,才能把學校特色優(yōu)勢轉化為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強大能力,使聽黨話、跟黨走成為人大師生的自覺追求。
(本文是中國高等教育學會2021年度專題項目“高等學校紅色基因的形成及傳承研究”〈項目編號:21DWZD02〉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王學軍,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會員、中國人民大學關工委委員;王瀛,北京理工大學管理與經(jīng)濟學院副研究員;周石,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教授、關工委委員)
責任編輯 / 鐘?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