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琪 ,劉俊雁 ,吳彥 ,何恒果 ,廖雨辰 ,謝雨 ,李詩琦
1.西華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2;2.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41
景觀審美是人對環(huán)境的一種景觀體驗,因人群的審美標準視角不一而存在感官差異。隨著社會進步和城市化發(fā)展帶來的視覺污染,景觀的美學價值日益受到社會關注,人們逐漸意識到景觀資源生態(tài)價值、美學價值的重要性。因此有研究者開始了對景觀體驗感受的研究——景觀美學。傳統(tǒng)的觀念認為景觀美學是一種視覺感受,現代以來對景觀美學的理解逐漸轉向是人們的感官(包括視覺、嗅覺、聽覺、觸覺)對于景觀的體驗[1]。其中,視覺是美學感受的主要方式之一,一般人所理解的景觀主要是美學意義上的景觀,即感知層面上的景觀。經過幾十年的發(fā)展,該領域形成了四大學派:專家學派、心理物理學派、認知學派、經驗學派[2]。
近年來我國生態(tài)旅游與森林游憩等生態(tài)產業(yè)方興未艾,自然景觀資源開發(fā)成為山區(qū)轉型發(fā)展的主攻方向。自然景觀美學價值定量評估既是指導生態(tài)旅游景區(qū)和風景園林設計的主要指標,也是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價值評估、生態(tài)資產核算和建立生態(tài)補償機制的主要依據。景觀美學已融入林學、生態(tài)學、風景園林等傳統(tǒng)學科,成了相關研究的熱點領域。景觀美學的研究主要涉及景觀美景度評價[3]、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文化價值[4]、色彩量化[5]、景觀配置[6]和景觀設計[7]等領域,取得了一定研究進展,發(fā)表了大量研究論文,但由于景觀美學研究涉及多學科高度交叉融合,各個領域研究報道較為零碎,缺乏系統(tǒng)的趨勢分析與梳理。尤其是對景觀美學評價的研究雖開展很多,但方法各異,有必要對景觀美學的研究現狀進行總結歸納。
文獻計量分析是根據論文發(fā)表規(guī)律,運用數理統(tǒng)計,客觀評價該領域的研究熱點、研究演變趨勢的方法[8],本文以科學計量可視化軟件CiteSpace 為工具,對1991—2020 年國內外景觀美學領域研究成果進行系統(tǒng)性分析,探討了景觀美學的研究態(tài)勢及熱點前沿,并對我國景觀美學研究進行了展望,以期為未來我國景觀美學研究提供參考。
本研究分別收集了外文文獻和中文文獻數據。外文文獻數據源自“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數據庫(WOS)文獻檢索平臺,該數據庫在國際上具有較高權威性和查全率。中文文獻數據來源于中國學術期刊出版總庫(CNKI),檢索日期為2021 年3 月20 日。WOS 和CNKI 數據庫作為知識基礎索引工具,數據源被廣泛用于文獻計量研究[9]。
對于外文文獻數據,為確保文獻的集中性與精確性,將檢索策略設定為主題:(“l(fā)andscape aesthetic”;“l(fā)andscape esthetic*”;“scenic beauty”),語種:(English),文獻類型:(Article),將檢索時間跨度設置為1991-2020 年。兩條檢索結果合并后,經過人工去除不相關文獻,最終確定樣本量為1 455 篇文章。將檢索到的文獻記錄下載保存為純文本文件,格式為“全記錄和引用的參考文獻(Full Record and Cited References)”導出,作為本文分析數據樣本。
對于中文文獻數據,以“景觀美學”或“美景度”作為主題詞,精確匹配檢索結果,時間跨度設置為1991—2020 年,獲得1 209 條檢索文獻。對檢索結果進行人工去重、刪去不相關文獻,最終整理得到1 048篇文獻。將篩選出的文獻數據選用“RefWorks”格式作為樣本導出。
利用科學計量可視化軟件CiteSpace 為工具,對景觀美學研究的文獻進行處理和分析,依據發(fā)文量、研究對象類型、研究方法、關鍵詞共詞頻率等指標對主要研究對象、方法進行整理歸納,對高頻關鍵詞突現、聚類分析,對比分析國內外發(fā)文年度動態(tài)變化和機構、作者,總結分析了不同時期國內外的景觀美學研究熱點,直觀展示了國內外該領域的研究異同,揭示景觀美學評價領域的研究特點和研究演變。
從圖1 的國內外景觀美學研究發(fā)文量變化趨勢圖可知,從1991 年到2020 年發(fā)文量總體呈穩(wěn)步增長趨勢。國內研究起步雖晚,但后勁十足,近幾年發(fā)文量顯著增加,個別年份甚至超過國外。1991—1998 年尚處于景觀美學研究的萌芽期,研究成果較少;1999—2011 年開始了緩慢發(fā)展,呈現波形增長形勢,但年增長量相對較低且不穩(wěn)定;2012 年至今,表現出比較迅猛的增長趨勢,顯示國內外對景觀視覺美學研究變得十分活躍。
圖1 國內外發(fā)文年際動態(tài)變化Fig.1 Inter-annual dynamic change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publications
中文文獻通過CNKI 進行研究對象分析發(fā)現,將森林景觀作為研究對象,該類文獻有172 篇;其次是人工園林景觀、城市景觀、公園景觀、道路景觀等,分別有112 篇、117 篇、108 篇、83 篇;對于居住區(qū)景觀、校園景觀等小型景觀有一定的關注,發(fā)表了30 篇、27 篇(見表1)。外文文獻通過Web of Science 進行研究對象分析發(fā)現,聚焦于城市景觀和森林景觀較多,分別有197 篇、190 篇文獻;其次較為關注水域景觀、農業(yè)景觀,分別為123 篇、92 篇文獻。對自然保護區(qū)景觀、荒野景觀、濕地景觀等自然生態(tài)景觀有一定關注,分別有28 篇、25篇、24 篇文獻(見表1)。總的來說,國內外均把更多的目光投向森林、城市等景觀,但國內研究區(qū)域更為局限,對于濕地、農業(yè)等生態(tài)景觀的關注相對較少。
表1 主要研究對象信息表Tab.1 Information table of main research objects
景觀美學研究的主要方式是開展景觀美學評價,常用的評價方法分別有美景度評價法(Scenic Beauty Estimation)、比較評判法(Law of Comparative Judgement)、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語義差異法(Semantic Differential)、問卷調查法(Questionnaire)、平衡不完全區(qū)組-比較評判法(Balance Incomplete Block Dcsign-laws of Comparative Judgment)[10],以及模糊綜合評價法、德爾菲法(Delphi)[11]、粗糙集[12]等其他評價方法。其中,美景度評價法因為其經濟、簡便的優(yōu)點得到廣泛的應用[13]。國內外對于景觀美學評價方法雖然多樣,但缺乏對不同類型景觀使用方法的歸納總結,對于評價方法的使用上還需要進一步制定標準;距離建立更加科學、系統(tǒng)的景觀美學評價體系仍任重而道遠。
從研究方法的發(fā)展來看,國外的研究中,Salma Samiei 從計算機視角度量城市街道的視覺影響,使景觀美學研究更加客觀數字化[14],Julie Vercelloni 通過虛擬現實技術,量化了基于人們感知的珊瑚礁美學特征[15],減少室內評價與室外評價的審美誤差,Boris T 使用社交媒體數據對景觀價值進行大尺度的量化,打破了采用社會調查等方式的局限性[16]。國內學者采用的研究相對局限,尚處于定性評價與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過渡階段[17]。因此,如何將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tǒng)、虛擬現實技術、大數據等科技手段應用于景觀美學價值研究,是國內學者下階段亟待的努力方向。
2.4.1 發(fā)文量年度變化
關鍵詞能高度反映文章的研究內容,頻率較高的關鍵詞可了解該領域的研究熱點和趨勢[18]。繪制景觀美學關鍵詞共現圖譜(見圖2),根據關鍵詞共現分析結果,得到關鍵詞共現網絡的主要信息表 (見表2)。從表2 中可以看出,CNKI 中景觀美學、美景度評價法(SBE)、景觀評價、景觀、評價、美學評價等關鍵詞有較高的中介中心性(Betweenness centrality)值和共現頻率,對景觀美學研究的發(fā)展有重要影響,可以認為是該領域的研究熱點。Web of Science 中頻次最高的是景觀(landscape)、感覺(perception)、管理(management)、美景度(scenic beauty)、美學(aesthetics)、偏好(preference),此類出現次數較多的關鍵詞,初步判斷為國外該領域的熱點。中心性較高的關鍵詞包括管理(management)、景 觀(landscape)、感 覺(perception)、美學(aesthetics)、保護(conservation)、偏好(preference),此類關鍵詞多出現于20 世紀90 年代后期,在景觀美學中重要性較高,與其他關鍵詞關聯度密切,同一時期的研究以此為中心,主要關注:景觀(landscape)偏好;景觀美學;景觀的后期保護和管理效果。
圖2 關鍵詞共現網絡Fig.2 Keywords network of co-occurrence
表2 關鍵詞共現網絡主要信息表Tab.2 Main information table of keywords co-occurrence network
需要指出的是,2005 年以后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ecosystem service)、指標(indicator)等關鍵詞開始顯現,說明景觀美學在生態(tài)價值核算、生態(tài)補償等方面得到了重視。
2.4.2 關鍵詞突現分析
采用突現主題術語算法分析關鍵詞詞頻,更好的分析該領域的研究前沿[19]。1991—2020 年CNKI中共有13 個關鍵詞出現了突發(fā),Web of Science 中則有14 個關鍵詞突發(fā)。由表3 可知,CNKI 中突發(fā)持續(xù)時間最長的關鍵詞森林景觀,為13 年,表明自2000 年至2012 年,研究者一直十分重視對森林景觀這樣的自然資源進行美學研究。風景林作為關鍵詞的突發(fā)強度最高 (7.06),突發(fā)持續(xù)時間為5 年,表明自2010 年以來研究人員對風景林美學研究開始重視。除檢索詞景觀美學以外,近幾年來突發(fā)性較強的關鍵詞有美學、風景園林、風景游憩林等,這代表了同行研究者對景觀林美學質量評價研究領域的關注以及近年來的研究趨勢。Web of Science 中景觀(landscape)的突發(fā)強度最高,突發(fā)持續(xù)時間為7 年,文化服務價值(cultural ecosystem service)和美學價值(aesthetic value)的突發(fā)強度較高,且突發(fā)時間為最近幾年,這表明近幾年研究人員關注的是從生態(tài)系統(tǒng)文化服務價值的角度來研究景觀的美學價值。結合關鍵詞可視化圖譜和文獻研讀分析,可以認為研究者的關注點在于觀賞游憩型景觀美學價值的評估和景觀的色彩量化,注重景觀創(chuàng)造的美學體驗。
表3 關鍵詞共現網絡主要信息表Tab.3 Main information table of keywords co-occurrence network
2.4.3 關鍵詞聚類分析
聚類分析作為統(tǒng)計分析常用技術能識別隱藏在文本數據中的語義主題[20]。根據術語的相對關聯度,聚類分析將若干個關鍵詞分為多個知識群組,有助于在研究領域內確定研究主題、趨勢及其相互聯系[21]。
圖3 為基于關鍵詞共引網絡的知識結構圖譜,CNKI 數據庫聚類關鍵詞得到7 個共被引簇,聚類塊分別為:#0 美景度,該類群主要是對景觀的美景度的研究;#1 景觀美學,主要是對景觀美學理論的探究[22];#2 色彩量化,研究集中在對植物景觀的色彩量化[23];#3 評價方法,這一聚類主要討論景觀美學價值評價的理論與方法[24];#4 審美測量,從主觀角度的人群審美[25];#5sd 法,常配合問卷調查法用于大尺度景觀美學評價的方法[26];#6 景觀設計,這一聚類反映的是景觀設計理論及方法以景觀美學為基礎[7];#7 景觀評價,最初的景觀評價主要是對景觀美學評價的研究[27]。對Web of Science 樣本數據的關鍵詞聚類,得到7 個共被引簇:#0 農用林業(yè)(agroforestry),該群組主要是對農用林業(yè)景觀的美學研究[28];#1 旅游業(yè)(tourism),該類群主要針對旅游地的景觀美學研究[29]:#2 視覺效果(visual impact),探討了景觀產生的視覺效果[30]:#3 持續(xù)性(sustainability),該群組通過景觀美學的持續(xù)性[31]:#4 景觀感知(landscape perception),研究被測者對景觀的感知效果[32]:#5 城市綠地(urban green spaces),主要關注城市綠地景觀的美學[33]:#6 美(beauty),主要是對景觀美景度的研究[34]。
圖3 關鍵詞共現聚類Fig.3 Keyword co-occurrence clustering
從關鍵詞知識群組可以看出,中文文獻表明國內學者更傾向于從觀賞游憩層面出發(fā),對景觀美學資源的評估與對比分析,而外文文獻表明國際上則更多關注景觀美學資源與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保護、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的關系研究。這提示國內學者在未來研究目標方面,要突破側重于景觀審美單一層面研究的視角局限,盡量交叉融合多個學科領域,深入探討景觀美學的生態(tài)服務價值和文化價值內涵,擴展景觀美學的研究的深入和廣度。
通過對景觀美學相關文獻進行計量分析可以看出,景觀美學研究領域在迅速發(fā)展的同時也存在一些不足:國內景觀美學研究工作起步較晚,通常是根據國際較為成熟的理論方法及成功經驗,結合國情對實際案例進行研究[35,36],但存在研究方法客觀性、創(chuàng)新性不足,研究內容深度不夠等問題[37,38]。景觀設計規(guī)劃、生態(tài)旅游與森林游憩、自然景觀資源的生態(tài)服務價值核算等科技需求,景觀美學價值評估研究已融入林學、生態(tài)學、風景園林等傳統(tǒng)學科,成了相關景觀生態(tài)等相關領域的研究熱點[1]?;贑iteSpace 軟件,針對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中收錄的1 048 篇、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1 455 篇景觀美學研究文獻的計量分析,得出了以下結論:
(1)國內景觀美學起步較晚,近幾年科研產出量顯著增加,但與國際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
(2)森林景觀和城市景觀是國內外學者關注的主要對象。國內學者在偏向于小尺度的小型景觀,研究視野較為局限;國外學者對于濕地、荒野等自然生態(tài)景觀也給予了必要的關注。
(3)景觀評價方法雖然多樣,但缺乏系統(tǒng)歸納;研究手段參差不齊,評價結果的主觀性強,學界認可度不高;尚未形成科學系統(tǒng)的景觀美學評價標準與學科體系。
(4)國內外學者研究興趣多聚焦于觀賞游憩型景觀美學價值的評估和景觀的色彩量化,注重景觀創(chuàng)造的美學體驗。美景度評價是國內學者的研究熱點,景觀感知與管理保護是較為關注的方向。2005 年以后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ecosystem service)等作為關鍵詞開始頻繁顯現,學者們試圖從生態(tài)系統(tǒng)文化服務價值的角度來研究景觀的美學價值。這充分表明,景觀美學在生態(tài)價值核算、生態(tài)補償等方面得到了國內學者的高度重視。
(1)加強多學科交叉研究
景觀美學研究是集成多學科研究的理論,涉及景觀生態(tài)學、景觀哲學、文化生態(tài)學、環(huán)境心理學、環(huán)境地理學等領域。歐美國家關于景觀美學研究擁有相對成熟的知識體系,國內起步比較晚,在評估模型構建方面尚處于探索階段。國內學者雖然研究隊伍在壯大,發(fā)文量處于國際前列,但多為引進國外方法,研究較為淺顯,跟蹤性研究偏多,創(chuàng)新性不足。加強多學科交叉研究,加強國際合作交流,深化學科理論與方法創(chuàng)新、優(yōu)化景觀美學評估體系、提升景觀美學研究的科學性和綜合性。
(2)加強景觀美學研究與景觀價值轉化研究
通過生態(tài)旅游與森林游憩等途徑,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tài)價值轉化,既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現實需求,也是貧困山地轉型發(fā)展的戰(zhàn)略選擇。景觀美學價值研究,可為生態(tài)旅游規(guī)劃、自然景觀資源科學開發(fā)、風景園林景觀設計等提供科技支撐,對于評估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價值、精準核算生態(tài)資產、推動建立生態(tài)補償機制具有重要意義。國內學者目前的研究方向更多局限在對城市、街道等人工景觀的美學評估,雖然對于景觀配置和保護管理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但研究視野和學科發(fā)展的深度和廣度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建議國內研究者在景觀美學價值的研究與評價對象上,增強對自然生態(tài)景觀的關注度,系統(tǒng)研究不同類型景觀的美學價值形成機制、價值計量與評估模型、景觀美學的價值轉化與實踐路徑等學科方向;加強對景觀美學價值、生物多樣性保護、與人類福祉依存關系等方面研究。
(3)高度重視景觀美學研究手段的智慧化
國外近幾年的研究在積極探尋客觀數字化的研究方法,而國內的研究大多還停留在定性描述、定量計分的階段,存在信息化整體發(fā)展機制與技術創(chuàng)新不足等問題。建議國內外學者聚焦景觀美學價值技術體系研究,圍繞景觀美學評價要素篩選、景觀美學影響源強識別、關鍵評價指標參數率定、評估模型構建與優(yōu)化等基礎性研究工作,充分運用空天地一體化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tǒng)技術、全景虛擬漫游、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分析等高技術手段,探索景觀美學計量研究與評估的信息化與智能化方案,促進景觀美學研究手段的智慧化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