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谷媽媽
我曾經打過我侄子,而且打得特別狠。
當時是他想吃早餐,叫我媽媽給他端過去。我媽媽在廚房洗碗,說忙不過來,叫他自己過去吃。然后,侄子大發(fā)脾氣,開始怒罵。在一旁的我聽后,別提有多生氣了。
“爺爺奶奶一天到晚好吃好喝伺候你,你就這么對他們的?你的良心去哪兒啦!”我一邊吼叫,一邊拿起棍子就狠狠地朝他身上打去。
侄子被我打到蹲在墻角落里,縮成一團。他沒有哭,也沒有求饒,只是努力用手擋著自己。當時是夏天,他穿著短袖,而我的棍子也結結實實落在了他身上。
后來我自己當了媽媽,每當回想起這一幕,我都會自責、心疼和愧疚。如果重新回到那個場景,我想我會抱抱他,雖然這很難,聽起來也不可思議,但我一定會這么做。
侄子性格倔強也很頑劣,用我爸爸的說法就是,不打一頓他根本不聽你的。
有一次吃飯,他因為不聽我爸爸的話,頂了幾句。我爸爸反手就是一巴掌,侄子愣在那兒,半響沒說話。我看見他的眼淚在眼眶里打轉,但他還是把眼淚硬生生憋了回去,他努力控制著自己,但我看到了他眼里的憤怒,無邊無盡。那一刻我知道了,不敢發(fā)脾氣的孩子,他的憤怒,全變成了恨。這種恨,會讓他忘記了恩情,忘記了親情。
當對親人稍有不滿的時候,他的怒火就會噴涌而出,多難聽的話,都能說出口。那次對我媽媽,就是這樣。
侄子還很不自信。有一次侄女問我:“姑姑,我和弟弟,你更喜歡誰?”在一旁的侄子自嘲地笑了笑,說:“姑姑肯定喜歡你啊,我這么不聽話,誰會喜歡?”
我回答,你們兩個我都喜歡。
然后我對侄子說,你有很多優(yōu)點啊,經常不用我說就幫我的忙,買了好吃的還會帶回來跟家人分享,多好的孩子啊。侄子聽完這話,眼睛里閃耀著光芒,既不敢相信,又無比欣喜。我才知道,不敢發(fā)脾氣的孩子,他其實會對內進行“自我攻擊”,他會在潛意識覺得,自己是個“壞孩子”,不會被人愛和喜歡。
侄子還很怯懦。我聽他的同學說,他在學校被高年級的孩子欺負,不敢回嘴,也不敢還手。而我們,甚至都沒聽他在家里說起過。當孩子在家不敢發(fā)脾氣時,他其實是學會了退縮,不敢表達自己的情緒,也不敢爭取自己的利益,甚至還形成了討好型人格。
因為父母在家用行動告訴他,即便受了委屈,也不許發(fā)脾氣!我這才明白,不敢發(fā)脾氣的孩子,他把所有的委屈都揉碎了往肚里吞,不敢聲張、不敢表達,甚至不敢求助。
看到孩子大發(fā)脾氣、扔東西甚至打人時,我想,脾氣再好的父母,也忍不住想要擼起袖子打他一頓。不教育孩子怎么行?難道要縱容嗎?
當孩子發(fā)脾氣時,我們要當心心理學家魯?shù)婪蛱岢龅囊粋€“陷阱”——權力之爭。
孩子發(fā)脾氣、哭鬧甚至打人,想要父母妥協(xié);父母責罵、動手,想要孩子服從。這種情景,不就是父母與孩子在進行“權力之爭”嗎?
父母讓步,孩子贏了,下一次孩子就學會了如何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權益。父母用簡單粗暴的方式讓孩子服從,看似暫時贏了,但孩子卻越來越叛逆,越來越愛跟父母對著干,常惹父母生氣。這就是“權力之爭”的必然后果,都想贏,結果雙方都疲憊不堪,甚至對彼此還有些怨恨。
所以,當孩子發(fā)脾氣時,我們要提醒自己,我們和孩子之間,是否在進行“權力之爭”?
責罵是下策,講道理是中策
孩子不會無緣無故地哭,他發(fā)脾氣時,一定是內心有某些訴求沒有得到滿足。
有一句話說,孩子的行為是“木”,心理狀態(tài)是“林”。很多時候,我們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我們往往只看到了孩子的表面,他在發(fā)脾氣、他在無理取鬧、他既不尊重人又不講道理。
但我們沒有看到孩子背后真實的心理狀態(tài),以及如何正確疏導他的情緒。
如果我們責罵,這是下策。
因為責罵,有可能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讓他更加偏執(zhí)。而且責罵,只是消除了他的表面行為,卻沒有解決他內心的真正問題。等以后一有機會,這個問題依然會反反復復冒出來。
而如果講道理,這是中策。
因為當一個人情緒失控時,他的大腦會自動關閉理性思維。當孩子處于情緒中時,他發(fā)脾氣,你講再多的道理,他都是聽不進去的,反而會更加固執(zhí),直到達到自己的目的為止。
相信很多父母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孩子哭鬧時,你跟他講道理,效果為零,除了消磨我們自己的耐心外,毫無用處。
既然責罵是下策,講道理是中策,那上策是什么呢?
我認為,“贏得合作”就是非常好的處理方式。因為我們和孩子經常容易陷入“權力之爭”,誰都想贏,誰都想讓對方妥協(xié)。
有贏家就必然有輸家,這對親子關系,都是不利的。
所以,我們可以用“贏得合作”來應對,讓雙方從“競爭對手”轉為“合作伙伴”。
“贏得合作”有3個步驟:
1.理解孩子的感受
當孩子情緒失控、罵人、扔東西時,我們要嘗試理解孩子的感受。我想,這對父母來說很難。但理解一個人的感受,與他產生共鳴,這確實比責罵更加有效。
我們要通過孩子的行為,去看他背后的情緒以及問題,孩子為什么要發(fā)脾氣?比如我侄子朝奶奶發(fā)脾氣,他可能是愿望沒有達到的失落,有可能只是單純地希望奶奶能多陪陪他。
但他自己不會表達,所以,用最簡單的發(fā)脾氣來回應。如果我能說一句:“奶奶沒有及時回應你,你覺得很傷心,所以希望用發(fā)脾氣的方法讓奶奶滿足你的愿望是嗎?”也許侄子的情緒就不會那么激動,而是會平靜下來。因為他被理解了,他覺得有人站在他的角度看問題,與他產生了共鳴。
2.表達感受,拉回孩子的理性思維
當你做了上一個步驟后,孩子往往就愿意聽你的,因為他覺得你沒有站在他的敵對方。
這時候,我們不要急著講道理,而應該引導他思考,拉回他的理性思維。
最好的方式,就是告訴他別人的感受,喚起他的同理心。比如侄子朝奶奶大吼大叫,奶奶會是什么感受?她會不會傷心?奶奶如果這樣罵你,你會是什么感受?引導孩子思考和共情,讓他知道,自己的行為會帶來什么樣的后果。
3.想出解決辦法
處理完孩子的情緒,我們就可以著手處理問題本身了。孩子為什么發(fā)脾氣?因為他的訴求沒有得到解決。如何解決?我們不妨向孩子提問,問問他有什么好的辦法。
侄子想讓奶奶給他端早餐,但被拒絕。我們可以說:“每個人都會遇到挫折,并不是所有的愿望都能實現(xiàn)。遇到這種情況,你該怎么辦呢?下次奶奶再忙,你可以怎樣達成自己的愿望呢?奶奶覺得吃早餐是你自己的事情,她沒有義務幫你端過來,你該怎樣不讓自己餓肚子呢?”
我們可以不帶任何情緒和孩子探討這些問題,幫助他思考并且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這比我們發(fā)脾氣,以及不允許孩子表達情緒要好很多。
當孩子能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并且主動思考時,會讓他受益一生。如果當時聽到侄子朝奶奶發(fā)脾氣,我沒有拿起棍子,而是走過去抱抱他,告訴他:“我知道你很生氣,也很難過,你可以發(fā)泄出來,但不能傷害別人,要自己想辦法妥善解決問題。如果我當時這樣做了,該有多好!”
責編/伊和和
E-mail:yihehe@163.comE55CE0C0-EF5D-497F-940C-FF38527877E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