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辰瑋,莊志強,林偉棟,沈鴻輝,黃慶生,陳元奎
(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漳州中醫(yī)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寰樞關節(jié)半脫位是臨床上兒童常見的上頸椎疾患,好發(fā)于3~7歲[1]?;純号R床癥狀較為典型,常因寰樞關節(jié)的結構紊亂、失穩(wěn)松動,出現頭頸部傾斜、疼痛及活動受限等典型癥狀,少數患兒還會出現惡心、嘔吐等椎-基底動脈缺血表現[2]?,F代研究認為,該病的病因可能與頸部外傷、先天畸形、上呼吸道感染、頸部炎癥等相關[3-5],呼吸道感染是常見的病因[6]。中醫(yī)認為,小兒臟腑嬌嫩,易受以風熱、風陽、風溫為代表的外感溫熱之邪侵襲,而致熱郁肌膚腠理,衛(wèi)表失常,初起即為發(fā)熱癥狀[7]。在病程中,因小兒“陽常有余,陰常不足”,易出現表里熱盛,陰精虧損;至病程后期,易熱極生風,陰虛肝風內動,因風性輕揚向上,易侵襲上部頸項,兼之肝不足以藏血養(yǎng)筋,繼而導致頸項部筋脈失養(yǎng),出現頸部固定向一側傾斜、活動受限、動則疼痛難忍的表現,即小兒寰樞關節(jié)半脫位。依據其中醫(yī)學病程演變特點,患兒溫病后期常因熱盛陰傷、虛多邪少[7],從而易致寰樞關節(jié)半脫位。本研究采用清營湯加減方聯(lián)合枕頜帶牽引治療溫病后期小兒寰樞關節(jié)半脫位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在漳州市中醫(yī)院骨傷三區(qū)住院治療的溫病后期寰樞關節(jié)半脫位患兒80例,按照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例。對照組男20例,女20例;年齡5~12歲,平均(8.3±0.6)歲;平均病程(2.5±0.5)周。觀察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5~12歲,平均(8.1±0.7)歲;平均病程(2.5±0.5)周。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醫(yī)學研究基本倫理規(guī)范原則。
1.2 診斷標準 ①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脊柱影像診斷學?中小兒寰樞關節(jié)半脫位的臨床表現:頭、頸部傾斜,活動受限,或伴有枕大神經痛;頸椎張口位片顯示齒突與寰椎兩側塊之間的間隙不等寬;CT橫斷位顯示偏于一側的齒狀突,且其到寰椎兩側塊之間的間距不等寬[8]。②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yī)筋傷學?中骨錯縫的診斷標準:起病急,疼痛伴見活動受限[9]。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發(fā)病前均有明顯呼吸道感染史;舌質紅絳、脈細數者;患兒精神無障礙,意識清醒,能配合治療;經患兒家屬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曾有頸部骨折或手術史;患有嚴重疾病不適宜接受本治療方案者;顱底或寰樞椎有先天性畸形及骨關節(jié)疾病、神經功能缺陷者;在行本方案前接受過其他相關治療者;不能完全配合及有多動癥者。
2.1 對照組 采用枕頜帶牽引治療。牽引期間患兒須絕對臥床,取仰臥位,肩背部墊軟墊,枕頜帶作用于枕骨粗隆及下頜,使頭后伸并向頭頂方向牽引,保持頸椎處于輕度過伸位,且頭兩側放置鹽袋以防止患兒頭頸位置偏移,牽引重量為0.5~3.0 kg,根據X片或CT的復查結果調節(jié)牽引重量,以不超過患兒體質量的1/10為度,牽引時間2~3周不等,復位后繼續(xù)頸托固定4周。
2.2 治療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清營湯加減方治療。處方:水牛角8 g(先煎),生地黃10 g,麥冬6 g,丹參3 g,玄參6 g,淡竹葉1 g,金銀花5 g,連翹3 g。由本院中藥房代煎,每日1劑,少量多次口服,治療3周。若兼肺陰虛者,可加川貝母、沙參滋養(yǎng)肺陰;兼胃陰虛者,可加玉竹、石斛、山藥滋養(yǎng)胃陰;若陰傷熱重者,可去生地黃,加天花粉、桑葉以增強養(yǎng)陰清熱之力。
3.1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標準 ①臨床療效。參照?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10]及?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1]制定。痊愈:治療后患兒疼痛消失,頸部外觀正常,頸部活動正常,生活無影響;顯效:治療后患兒疼痛基本消失,頸部外觀基本正常,頸部活動基本正常,生活基本無影響;有效:治療后患兒疼痛明顯減輕,頸部外觀未見明顯傾斜,頸部活動輕微受限,生活基本無影響;無效:治療后患兒疼痛稍減輕,頸部外觀仍明顯傾斜,頸部活動明顯受限,對生活有一定影響。痊愈率=痊愈例數/總例數×100%。總有效率=(痊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FLACC評分。即通過臉、腿、活動度、哭鬧、可安慰性5種疼痛行為類型進行評分的評估標準,分值為0~10分,分值越高表明疼痛越嚴重[12-13]。③頸椎旋轉活動度。通過本院康復科全身康復評定系統(tǒng)測量患兒頸椎左旋、右旋角度,計算活動度。④寰齒間距(ADI)。在CT圖像中選取矢狀位測量寰椎前弓與齒突的間距。⑤兩側寰齒側間隙差值(VBLADS)。在CT圖像中選取冠狀位測量寰椎兩側塊與齒突外側緣的間隙差值。
3.2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3 結果
(1)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痊愈率及總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寰樞關節(jié)半脫位患兒臨床療效比較
(2)臨床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臨床指標均較治療前改善,且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寰樞關節(jié)半脫位患兒治療前后臨床指標變化情況比較(±s)
表2 兩組寰樞關節(jié)半脫位患兒治療前后臨床指標變化情況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FLACC評分(分) 頸椎旋轉活動度(mm)觀察組 40 治療前 3.21±0.21 44.52±5.21治療后 0.30±0.09△▲ 90.11±3.21△▲對照組 40 治療前 3.18±0.26 45.14±4.86治療后 0.60±0.17△ 80.33±4.77△組別 例數 時間 寰齒間距(mm)兩側寰齒側間隙差值(mm)觀察組 40 治療前 4.18±0.77 2.75±0.62治療后 1.17±0.12△▲ 1.22±0.21△▲對照組 40 治療前 4.22±0.69 2.77±0.54治療后 1.44±0.22△ 1.61±0.18△
小兒寰樞關節(jié)半脫位是小兒骨科常見的頸椎病變,因小兒頸椎解剖特點鮮明,故比成人更易發(fā)病[1]。小兒頭身比偏高,頸椎活動支點接近寰樞椎,故頸部受力多集中于寰樞椎,加之寰樞椎間關節(jié)位置幾乎水平,致使寰椎位置易前移。小兒頸椎鉤突、肌肉及韌帶尚在發(fā)育,肌肉及韌帶薄弱,使之較成人更難維持關節(jié)穩(wěn)定,導致易出現過彎形變及旋轉偏移,繼而發(fā)生本病[3-5]。研究發(fā)現,上呼吸道感染常導致頸椎上部及咽喉部淋巴回流重疊,包繞頸椎上段,導致寰樞關節(jié)滑膜分泌過快,出現滑膜炎性反應,骨充血性鈣流失,繼而導致上頸椎段周圍關節(jié)囊、韌帶的蓬松失穩(wěn),以及上頸椎段肌肉、軟組織的硬直痙攣,齒狀突相對位置改變,解剖對位丟失而導致脫位[6]。因上呼吸道感染的易感性,使其成為導致小兒寰樞關節(jié)半脫位的主要病因之一。
小兒寰樞關節(jié)半脫位可歸于中醫(yī)“骨錯縫”“筋出槽”“項強病”“痹證”“項痹病”等范疇,但各醫(yī)家對于具體的中醫(yī)辨證分型爭議較大,缺乏系統(tǒng)化、標準化的分型,臨床一般隨癥而治。吳鞠通在?溫病條辨·解兒難?提出:“臟腑薄,藩籬疏,易于傳變;肌膚嫩,神氣怯,易于感觸。”“小兒稚陽未充,稚陰未長。”表明小兒具有特殊的生理特點,即素體嬌嫩,腠理疏松,不足以抵御外邪,易于被外邪所傷。?素問·風論?提出:“風者,為百病之長也,至其變化乃生他病也?!北砻黠L邪因其特殊性質,易侵襲人體而產生諸病。?黃帝內經?記載:“東風生于春,病在肝。腧在頸項,其榮乎上;而疲滯于風也,應于臟腑……全身拘緊,筋僵肉酸。”描述風邪輕靈上揚的特性,易侵襲人體上部頸項,導致頸項拘緊、疼痛、僵硬。此外,當所犯外邪為風熱、風溫之溫熱之邪時,因小兒陽常有余而陰常不足的生理特點,常出現?傷寒論?所述“熱極則生風,此之惡風直欲引動內風”之征象,即因陽常有余而出現風熱引動陽盛,使小兒不足之陰愈加虧損,陰不制陽,肝風內動。?黃帝內經?言:“肝藏血,主筋脈?!薄笆硽馊胛?散精于肝,淫氣于筋?!北砻鞲闻c筋的聯(lián)系,當陰液虧虛、肝風內動時,肝不藏血,血不足以濡養(yǎng)筋脈,常導致筋脈痿軟無力或強直拘緊。加之小兒寰樞椎關節(jié)不穩(wěn)的解剖特點,當寰樞椎筋脈失去濡養(yǎng),則易發(fā)生病變。因此,在風熱溫病后期,即使外熱之邪已退,但熱邪入里,耗傷陰液,而致陰液虧虛,內生肝火,肝風內動,頸項部筋脈失于濡養(yǎng),成為小兒寰樞關節(jié)半脫位的病因病機之一。正如宋·錢乙所言:“蓋熱甚則生風,風屬肝,此陽盛陰虛也?!币虼?對于溫病后期熱傷陰液所致小兒寰樞關節(jié)半脫位,總以虛多邪少為基礎病理,虛以陰虛為主,邪以外熱少量留存兼內熱虛火未消。治療上不能拘束于筋脈拘緊的表象,而應重其本質,解表清里,固護陰液。
清營湯是溫病醫(yī)家吳鞠通所創(chuàng),主治熱入營分病證?,F代研究認為,營分證以熱傷營陰為主要病理特點,氣分余邪較為輕微,臨證時少見熱熾氣分,而多見營陰虧虛兼內熱,故須在養(yǎng)陰清營時配合少量輕清透泄之品,有熱清熱,無熱養(yǎng)陰,因此凡溫病后期陰傷均可使用清營湯法,不必拘泥于主癥[14-15]。本研究所用清營湯加減方中,水牛角清心涼營泄熱;生地黃、麥冬、玄參清熱降火,涼血滋陰;丹參清筋脈瘀熱,再佐以金銀花、連翹、淡竹葉輕清透熱,宣通氣機。全方重在養(yǎng)陰,又使營熱外達,透出氣分而解。
對于小兒寰樞關節(jié)半脫位,臨床一般采用枕頜帶牽引作為主要的治療方式[1-5]。本研究中,對照組采用枕頜帶牽引治療,觀察組采用枕頜帶牽引聯(lián)合清營湯加減方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痊愈率、總有效率、FLACC評分、頸椎旋轉活動度、ADI與VBLADS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清營湯加減方聯(lián)合枕頜帶牽引治療溫病后期小兒寰樞關節(jié)半脫位相比傳統(tǒng)枕頜帶牽引的療效更顯著,能更好地改善癥狀、體征,具備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筆者查閱相關文獻后發(fā)現,使用清營湯治療本病的臨床研究不足,故本研究也旨在為清營湯治療本病提供一定的臨床循證醫(yī)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