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迪,王 歡,李志鵬,勾鳴強
(1.山西中醫(yī)藥大學,山西 太 原 030024;2.山西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山西 太 原 030024)
血栓性外痔是肛腸科常見病和多發(fā)病,其癥狀以突然出現(xiàn)肛門疼痛、劇烈活動時加重為主,嚴重影響患者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目前治療血栓性外痔的方案多為口服或局部使用止痛類藥物,但藥物不良反應明顯[1],手術治療雖然效果快,但術后并發(fā)癥較多。擠壓療法由山西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任建國名老中醫(yī)首先提出并應用于臨床治療血栓性外痔,后在臨床實踐中李志鵬老師又與局部麻醉相結合并不斷改進,治療血栓性外痔療效肯定,使患者避免了手術的痛苦。本研究分別采用擠壓療法與血栓外痔剝離術治療血栓性外痔,對兩種方法的臨床療效進行對比,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12月在山西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肛腸一科門診就診的80例血栓性外痔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0例)和治療組(40例)。對照組年齡22~64歲,平均(45.20±12.07)歲;發(fā)病時間1~7 d,平均(3.32±0.64)d。治療組年齡21~65歲,平均(43.25±10.83)歲;發(fā)病時間1~6 d,平均(3.47±0.62)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中的醫(yī)學倫理要求。
1.2 納入標準 ①符合?痔臨床診治指南(2006版)?中血栓性外痔的診斷標準[2];年齡18~65歲;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②符合氣滯血瘀證的診斷標準:肛緣腫物突起,排便時可增大,有異物感,可有脹痛或墜痛,局部可觸及硬性結節(jié),舌紫,苔淡黃,脈弦澀[3]。
1.3 排除標準 妊娠期及哺乳期婦女;瘢痕體質者;有泌尿系炎癥、腫瘤、結核、梗阻者;有前列腺肥大者;合并有心腦血管、肝、肺、腎及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者;肝腎功能異常者;精神病者;合并炎癥性外痔、肛周膿腫及內痔者;不能按要求完成研究者。
2.1 對照組 給予血栓外痔剝離術治療。操作方法:囑患者充分暴露肛門部,取左側臥位,用碘伏棉球從肛門四周15 cm處向肛門中心依次消毒3次,每次消毒范圍逐漸縮小。消毒后取鹽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山東華信制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5249,5 m L∶0.1 g)2 m L與氯化鈉注射液(中國大冢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3271,10 m L∶0.09 g)2 m L混合后在血栓性外痔病灶處進行局部浸潤麻醉。麻醉滿意后,醫(yī)生戴無菌手套,用碘伏消毒肛管及直腸下段,然后在外痔腫物最高處正中做放射狀切口,慢慢剝離血栓,將血栓性外痔依次切除。若切口過大,可將切口進行縫合后,再用紗布壓迫固定。
2.2 治療組 給予擠壓療法治療。操作方法:囑患者充分暴露肛門部,取左側臥位,消毒方法和局部麻醉方法同對照組。麻醉滿意后,醫(yī)生戴無菌手套,用碘伏消毒肛管及直腸下段。然后將右手置于血栓外痔部位,拇指和食指輕輕提起血栓性外痔部分輕揉數(shù)次,囑患者放松后,用力向外擠壓數(shù)次(沿血栓方向),直至血栓部分全部捏碎,再用紗布壓迫固定。若有出血,則用干凈紗布擦拭干凈,碘伏消毒后再用紗布壓迫固定。
兩組患者治療后均控制大便1 d。排便后均以自擬痔裂瘺洗劑(山西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肛腸一科專利方,藥物組成:苦參30 g,馬齒莧30 g,白芷15 g,地膚子15 g,黃柏20 g,蛇床子20 g,魚腥草20 g,丹參20 g,青蒿15 g)外洗。每兩日1劑,每日1次,加入1 500 m L溫開水外洗,觀察兩組患者術后第7日的傷口變化情況。
3.1 觀察指標 ①主要癥狀: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制定。0分:肛門部無痛;1分:0分<VAS評分≤3分,為輕度疼痛;2分:4分≤VAS評分≤6分,為中度疼痛;3分:7分≤VAS評分≤10分,為重度疼痛。②主要體征:肛緣腫塊大小。0分:肛緣周圍無腫物;2分:肛緣腫物小于1/4肛周;4分:肛緣腫物在1/4至1/2肛周之間;6分:肛緣腫物大于1/2肛周[4]。③記錄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④安全性指標:一般體格檢查(體溫、脈搏、呼吸、血壓)、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等檢查,心電圖檢查,觀察局部皮膚有無過敏現(xiàn)象及其他不良反應。
3.2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擬定[3]。治愈:主要癥狀、體征消失,血栓性外痔完全消失;好轉:主要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血栓性外痔明顯縮小;無效:主要癥狀、體征均無明顯改變,血栓性外痔未改變??傆行剩?治愈例數(shù)+好轉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3.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且方差齊時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非正態(tài)分布時則采用秩和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4 結果
(1)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5.0%(34/40),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0.0%(36/40),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栓性外痔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2)主要癥狀、體征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肛門部疼痛、肛緣腫物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肛門部疼痛、肛緣腫物評分均低于治療前,治療組肛門部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肛緣腫物評分低于治療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栓性外痔患者治療前后主要癥狀、體征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血栓性外痔患者治療前后主要癥狀、體征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時間 肛門部疼痛評分 肛緣腫物評分治療組 40 治療前 2.15±0.70 4.00±1.57治療后 0△▲ 0.31±0.07△▲對照組 40 治療前 2.08±0.83 5.04±1.32治療后 0.81±0.33△ 0△
(3)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比較 治療后,治療組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為(4.10±1.66)d,短于對照組的(9.30±3.56)d,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4)不良反應比較 治療過程中,兩組患者均無不良反應發(fā)生。
血栓性外痔是肛腸科常見病,中醫(yī)認為,飲食所傷、久坐、情志內傷、房勞過度均可導致肛門部血行受阻,氣血凝滯,運行不暢,經絡交錯,積于肛周而發(fā)病[5-6]。西醫(yī)認為,血栓性外痔與腹內壓力升高、解剖學因素、遺傳因素等有關[7]。目前西醫(yī)多以口服改善循環(huán)藥、止痛藥物和手術治療為主,但手術治療后并發(fā)癥較多。
中醫(yī)認為,濕邪下注,則魄門經脈受損,血溢脈外,導致瘀積肛門,從而形成血栓,治法以活血化瘀、清熱利濕、通絡止痛為主。中藥外洗可與血栓性外痔直接接觸,使藥效直達病所,但中藥外洗作用遲緩,故多作為輔助療法或聯(lián)合其他藥物治療[8]。
擠壓療法是一種無創(chuàng)物理治療方法,是從傳統(tǒng)中醫(yī)擠壓類手法演變并改進而成的,其優(yōu)勢在于充分利用“按”“揉”“捏”法,使血栓性外痔在其部位吸收,從而達到治愈的效果。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血栓外痔剝離術與擠壓療法治療血栓性外痔,在總體療效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相較于血栓外痔剝離術,擠壓療法在改善臨床癥狀及體征方面效果明顯,且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較短,減輕患者的痛苦,可在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