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堅
老茶館既沒有豪華的裝修,也沒有過度的包裝。
茶館兩面臨街,木柱木梁,灰青小瓦,前后門口全是長長的木質(zhì)舊鋪板。
茶館的西門口有一個簡易的理發(fā)鋪,除了理發(fā),茶客們還可以刮胡子、剪鼻毛、清眉毛、洗睫毛。
茶客們有的看電視、有的看報紙、有的在擺龍門陣。
蓋碗茉莉花茶,喝茶十元,拍照十元,喝茶拍照十元。這是李強經(jīng)營的這家茶館的唯一招牌。
李強的茶館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雙流縣的彭鎮(zhèn)馬市壩街,楊柳河畔、人民橋旁,兩條小街盡頭夾著一溜綠蔭蔽日的古舊矮房,兩面臨街,木柱木梁,灰青小瓦,前后門口全是長長的木質(zhì)舊鋪板,既沒有車馬喧囂,也沒有茶旗招展,是典型的川西民居風格。2016年,這個茶館被列為成都市第五批歷史建筑保護名錄。
茶館距成都市區(qū)約25公里,常到這里的老茶客說,茶館至少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早年這是一棟樓,新中國成立前的一場大火席卷了這座樓,樓上的樓閣損毀,一層茶館幸免,成了平房。茶館里供著一座觀音菩薩像,所以,“觀音閣老茶館”的名稱也由老輩們口口相傳得以延續(xù)至今。
從那些老掉牙的竄架梁柱、籬笆墻、千腳泥和長滿青苔的大石缸、老虎灶來看,分明可以感受到它久遠厚重的歷史。特別是墻上粉刷的一幅幅偉人畫像和語錄格外醒目,可以瞬間勾起了人們對一段紅色歷史的回憶。
老茶館是青磚加木質(zhì)結構,在風雨的侵蝕下,石灰墻早已脫落,可見到原先打底的竹籬,四壁已經(jīng)有些斑駁,也可以說有些破敗。它既沒有豪華的裝修,也沒有過度的包裝,陳設非常簡單,一個灶臺、數(shù)十張竹制桌椅、幾把老銅壺、上百個大碗茶杯、還有一池清泉水。
進了茶館,幾只高懸的白熾燈有些昏暗,正中屋檐處一扇天窗和兩頭的進門處能透進些許自然的光線。當一抹陽光從狹小的天井照射進來,灑在灰白的老虎灶上,這家有著300多平方米的茶館明暗交錯,更顯歲月的滄桑。
茶館的地面既沒有鋪設地磚,也沒有水泥硬化,而是保持著原本的硬土,只是茶客走得多了,形成了坑坑點點、錯落不平的紋理,地面雖然不平但卻堅實有力,宛如百年大樹蔓延的根莖。
圍著圍裙的老板李強,忙前忙后招呼著茶客們。
屋子正中央是一方斑駁的老虎灶,灶上整齊地擺放著一溜蓋碗兒,銅水壺在爐灶上呲呲地冒著蒸汽,老虎灶旁的大石缸里盛著一池清水,這是從地下深井汲取出來的水,用它泡出的茶清澈甘甜,回味無窮。
早起的老茶客們不約而同相繼來到茶館,愛搓麻將的湊一桌,打撲克下象棋的又是一桌,聊天嗑瓜子又是一桌,有的看電視、有的看報紙,更多的是在擺龍門陣,老茶客們風風雨雨幾十年,有著過關斬將的得意,也有敗走麥城的失落,榮華富貴、功名利祿在這家茶館里宛如浮云,所謂,門前花開花落,天上云卷云舒。
最值得看客留意的是茶館里的“龍門陣”,老茶客們聊著家事、國事、天下事,可以從天上講到地下,從東北講到海南,有真有假,亦虛亦實,總之無人會去探究其真假對錯,更無人會指責,老茶客盡管酣暢淋漓地抒發(fā)出胸中之意,直到口水講干了,喝口茶,繼續(xù)接著來。
1995年,李強從姑姑的手中接管了茶館,如今已經(jīng)經(jīng)營了整整27年。每天凌晨4點,李強夫妻就要起床,生火、燒水、洗杯子,打掃衛(wèi)生,5點鐘就得開門開窗、擺好桌椅。這么一個不大不小的茶鋪,一天至少也能賣茶一百來杯。
茶館里的茶并不高級,大都是當?shù)刈援a(chǎn)的茶,便宜放心又解渴。茶客們把自己埋在竹靠椅里,捧上一杯清茶,悠閑地等待茶葉在開水中慢慢舒展開來,熱氣伴著幽幽的茶香升騰,與空氣一起輕舞飛揚,直到使空氣也沾上淡淡的茶香。這一碗茶,可以喝一個上午,也可以喝一整天,沒有人催促,也不會有人吆喝。杯里的茶水淺了,自有眼明手快、提著茶壺巡行茶桌之間的伙計過來續(xù)水。
隨著時間的推移,有許多小生意也常年得到茶館的福蔭,如擦鞋的、賣報的、掏耳朵的、賣瓜子花生的,好不熱鬧。茶館的西門口還搭建了一個簡易的理發(fā)鋪,除了理發(fā),茶客們還可以刮胡子、剪鼻毛、清眉毛、洗睫毛。
老竹椅、老茶碗、老葉子煙,這是老茶客們的標配。
有許多小生意也在茶館里完成,比如掏耳朵。
一個灶臺、幾把銅壺,都是茶館用了很多年的老家伙什兒。茶館墻上粉刷的偉人畫像很有些年頭,也格外醒目。
若是肚子餓了,只要坐下來,打個招呼,隔壁飯館就立馬將熱氣騰騰的飯菜用土碗端過來,呷上兩口小酒,品地道的農(nóng)家川味,這樣的日子閑適而幽靜,充滿了川西市井生活的別樣風致,也保存了完好的獨具地方特色的人文風情。
在人生道路且行且停間,老茶客們坐看風起云落,輕輕吹開水面的幾片茶葉子,在嘴邊抿上一口,這有滋有味的人生龍門陣便又要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