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晉
問:談中國道路,人們總是把改革和開放連在一起。在開放過程中,又是怎樣跨越那些橫擋在路上的難關的?
答:對外開放,經歷了兩道難關。
第一道難關,是業(yè)務上不大懂。
負責對外開放的政府官員,還不完全清楚引進外資、搞合資企業(yè)是怎么一回事。后來擔任過國務院副總理的李嵐清,曾回憶他第一次和美國一家企業(yè)談合資的往事。對方提出搞合資經營,李嵐清沒有聽說過這個概念,問他什么叫合資經營?對方只好掏出自己的錢包,又讓李嵐清拿出自己的錢包,把兩個錢包的錢合到一起,說:咱們一起投資,賺了錢,按出資多少分紅。
第二道難關,是思想上不大通。
在創(chuàng)辦深圳等經濟特區(qū)過程中,把土地租給境外企業(yè),讓他們來投資辦廠,很容易讓人想起舊社會的租界,一些人心里接受不了。深圳經濟特區(qū)建設初期,曾提出一個口號,叫“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既要“錢”又要“命”,這好像與過去講的社會主義價值觀是兩回事,于是引來一場劇烈的討論。有位老干部到深圳考察后回到北京,感慨道:除了五星紅旗,都變了顏色。
眾說紛紜中,鄧小平同志1984年去了一趟深圳,明確表示,“深圳的經驗證明創(chuàng)辦經濟特區(qū)是成功的”,這才一錘定音。
在改革開放實踐中,中國共產黨還認識到,目前社會主義社會還處于初級階段,中國仍然屬于發(fā)展中國家,這是基本國情。這樣的國情,表明中國還不屬于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設想的在經濟高度發(fā)達的基礎上建立的社會主義社會,因此,不能搞完全的公有制,不能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
問:中國道路“走出來”的過程確實步步艱難。敘述這么復雜曲折的道路探索和選擇過程,最終想說明什么?
答:主要是想說明:中國道路不是拍腦袋想出來的,也不是純粹按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設想編織出來的。前人的探索總是給后人提供經驗或教訓,從而使后人的探索比前人更進步和科學。
在道路探索過程中,孫中山那一代人是先行者,毛澤東同志那一代人對中國道路有探索和奠基之功,鄧小平同志那一代人有開創(chuàng)之功,江澤民同志那一代人成功把中國道路推向21世紀,胡錦濤同志那一代人成功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和發(fā)展了中國道路,以習近平同志為代表的這一代人,在這條道路上推動黨和國家事業(yè)取得歷史性成就、發(fā)生歷史性變革,使中國道路進入新時代。
這就是我們關于中國道路的歷史觀。
問:讓人感到好奇的是,中國既然已經走出了和毛澤東時代不一樣的新路,比毛澤東時代發(fā)展得更好,而毛澤東已經去世將近半個世紀了,他去世前還搞了“文化大革命”,為什么還認為他對中國道路有探索和奠基之功?即使今天的中國,有人還把毛澤東當作神一樣看待。
答:把毛澤東當成神是不對的,理性的人們不會這樣。否定毛澤東也是不對的。之所以出現(xiàn)你說的已經走出一條新路,還仍然推崇毛澤東,理解毛澤東,在承認他晚年犯了嚴重錯誤的基礎上,繼續(xù)堅持和發(fā)展毛澤東思想,原因很簡單,毛澤東和那一代共產黨人在改變中國命運的過程中起了關鍵作用。
一個人不能一次跨越很寬的壕溝,每一代人都只能做他那一代人的事情。有的做對了,有的做得不對,怎么辦?
鄧小平處理得非常好。他說過幾句話,意思是:我們現(xiàn)在要做的事情,主要是把毛澤東那一代人做得對的堅持下來;把他們提出來、設想過但沒有去做的事情做起來;把他們做錯的事情改正過來;把他們做得不夠好但總體上還可以去做的事情,進一步完善起來;當然,還要做毛澤東那一代人沒有遇到過的新事情。
這就是形成中國道路的歷史邏輯。
趕路人的風景
問:中國道路的來龍去脈,大體清楚了。人們最想知道的,還是中國道路和普通人的關系?
答:從根本上說,中國道路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依靠人民的奮斗得來的。它是一條造福人民,體現(xiàn)公平正義原則的道路;是一條以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xié)調,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道路;是一條重塑中國人的命運,讓中國人的生活品質和精神面貌發(fā)生深刻變化的道路。用的詞可能比較大,其實都離不開一個“人”字。
問:這個回答很干脆,但需要具體解釋一下。
答:人們常說,時代匆匆,其實,時代沒有“腳”,穿行時代的,總是那些筑路和趕路的人。
說中國道路是人民的道路,第一個含義,它不僅是歷史選擇的,也是人民選擇的,人民是中國道路的創(chuàng)造主體。
改革開放前,每個鄉(xiāng)的農民被組織在一個公社當中,下面分成若干生產大隊,生產大隊下面又有若干生產小隊。大家集體出工干農活,收獲的糧食,除了一部分交給國家以外,其余的由隊里分配。這樣的做法,時間長了,難以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讓人們吃飽飯,始終是最大的問題。1978年,一些地方的農民就自己想辦法了。他們悄悄把集體的土地,承包給每家農戶耕種,收獲的糧食只要交夠國家和集體的公糧,剩下的都是農戶自己的。這樣一來,農民起早貪黑地干,糧食產量上來了,農民也能吃飽飯了。
但這種做法是當時國家政策不允許的,農民們只有舍命共擔,才敢一試。安徽省有一個小崗村,為防止領頭承包土地的生產隊干部以后出現(xiàn)意外,社員們約定,萬一出了事情,大伙就把領頭人的子女撫養(yǎng)到18歲,并且在一份秘密契約上按上了各自的手印。
土地承包的辦法農民試了兩三年,年年糧食豐收。中央政府覺得效果不錯,正式把“農民土地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確定為中國道路的一項內容。
中國道路還有一項內容,叫建設生態(tài)文明,這是改善人們生存環(huán)境的大政策。在河北井陘縣冶里村,有兩個老頭,一個叫賈海霞,雙目失明;一個叫賈文其,失去雙臂。他們可以不勞動,在農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也能生活下去。但是,2001年兩人決定承包村里沒有人要的50多畝河灘地,村委會一分錢沒要就和他們簽了合同。每天早上,看不清道路的賈海霞就牽著賈文其的衣服去河灘種樹。過河時,賈海霞幫助沒有雙手的賈文其卷起褲腿,賈文其則背著賈海霞蹚過河去。種樹時,沒有雙手的賈文其用腳指頭把住水桶,給樹苗澆水;雙目失明的賈海霞就用手摸索著讓小樹苗不倒。
一個有手,一個有眼,你是我的手,我是你的眼。十幾年過去了,兩位老頭已經種下10多萬棵樹,硬是把50多畝荒涼的河灘打造成了綠樹林。賈海霞和賈文其用“非?!钡膭趧臃绞?,打造了一道生態(tài)文明風景,也打造了一道“筑路人”的人文價值風景。
問:中國道路在改變中國的同時,又給這些普通的創(chuàng)造者們帶來了什么?
答:機會和平臺。中國道路給人們提供全面發(fā)展的機會和成長平臺。
有一個綽號叫“北大屠夫”的陸步軒,從小生活在陜西省長安縣(今西安市長安區(qū))一個小鎮(zhèn)上。1985年,他以當?shù)氐谝幻某煽兛忌媳本┐髮W中文系,這算是“鯉魚跳龍門”。那時候,大學畢業(yè)生就業(yè)主要由國家分配。1989年,喜歡研究語言的陸步軒被分配到家鄉(xiāng)一個生產柴油機的工廠。這份工作似乎很不理想,他后來下海經商,干過不少行當,最后干脆開了一家賣豬肉的店鋪,成天戴著眼鏡在肉鋪里砍剁豬肉。
2003年,陸步軒的經歷引起輿論關注。有人說一個北京大學的畢業(yè)生去賣豬肉是浪費人才。礙于社會輿論,當?shù)赜嘘P部門給他在區(qū)檔案館重新安排了一份工作,但陸步軒已經在賣豬肉的職業(yè)路上難以回頭了。他撰寫的《豬肉營銷學》很出名,還辦起了與營銷豬肉有關的學校。這幾年,他的生意做得很紅火,和校友共同創(chuàng)辦的“壹號土豬”品牌,2018年入駐全國30多個城市,銷售收入達到18億元人民幣?,F(xiàn)在他還在抖音上當起“網(wǎng)紅”,跟年輕人聊聊豬肉,談談人生,發(fā)一條短視頻,就有許多人去點贊。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陸步軒的故事在中國道路上都是常見的。中國道路給人們帶來的是就業(yè)觀念、生存環(huán)境的變化,還有職業(yè)選擇、生活方式的自由。
問:陸步軒的成功,可能有僥幸的因素。他如果沒有北京大學畢業(yè)生這個身份,可能不會引起太多人的關注。
答:不排除這個因素。但從大環(huán)境看,當中又有必然因素。在開創(chuàng)和發(fā)展中國道路過程中,每一個關鍵節(jié)點上,都創(chuàng)造了一批“趕路人”。只要站在了時代風口,放飛自己的夢想,就比較容易創(chuàng)造出意味無窮的命運風景。
開創(chuàng)中國道路,是從1978年開始的。這年春天,恢復大學入學考試制度后錄取的第一批大學生跨進了大學校門。幾天前,他們還身處農村的田野、工廠的車間、部隊的軍營,是社會基層的勞動者?,F(xiàn)在,他們被稱為“天之驕子”。
這年,作家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讓整個世界都認識了一個叫陳景潤的數(shù)學家。他身居斗室攻克數(shù)學難題的故事贏得社會普遍尊重,激勵了許多青年學子。知識分子再也不是“臭老九”,一下子空前地吃香起來。
1984年,中央下決心放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建立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體制。從農村開始的改革由此在各個領域全面鋪開,一些在計劃經濟體制內捧著“金飯碗”的人坐不住了。
此時在中國科學院做研究工作的柳傳志已經40歲。他同后來成為中科院院士的倪光南等人一起,懷揣中科院投入的20萬元開辦了一家“中國科學院計算機新技術發(fā)展公司”。沒有生意做,就去擺攤賣運動褲和家用電器。人們沒有想到,就是這家后來叫聯(lián)想集團的企業(yè),躋身世界500強企業(yè)行列。
除了柳傳志,這年前后下海經商后來成為著名企業(yè)家的還有不少。比如在房地產業(yè)呼風喚雨的萬科集團創(chuàng)始者王石,如今名滿全球的華為集團創(chuàng)辦人任正非,他們被稱為中國企業(yè)家中的“84派”。
1992年,開始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目標,掀起新一輪改革開放大潮,市場經濟開始全面進入人們的經濟生活。
拍賣的槌聲在這年此起彼伏響起。上海拍賣私車牌照,武漢拍賣虧損的國有企業(yè),到處都在拍賣吉祥電話號碼。青島電話號碼拍賣創(chuàng)出紀錄,一個號碼為908888的吉祥號,當時以11萬元的高價被一個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買下。上千萬人在這年蜂擁進入股市。為能夠買到新股,深圳的股民在炎熱的夏天提前一天排起長隊。
靠養(yǎng)鵪鶉起家轉而生產養(yǎng)豬飼料的四川人劉永好,1992年成立中國第一家經國家工商局批準的民營企業(yè)集團——希望集團。這一轉折使他和他的企業(yè)走上了快速發(fā)展的路子。
1992年是民營經濟成長的關節(jié)點,一批又一批體制內的精英主動拋棄了“鐵飯碗”下海經商。他們中的不少人,后來成為成功的企業(yè)家,還給自己找了一個共同的名號,叫“92派”。
屬于“92派”的陳東升,原本在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工作,辭職后創(chuàng)辦了嘉德拍賣公司和泰康人壽保險公司。他后來回憶說:“如果我80年代中期下海,別人肯定說我犯了錯誤;如果我1989年下海,別人肯定說我是混得不如意;但我1992年下海,別人的評價多是正面的,這就是社會主流價值觀有了一些變化,開始認同下海這個事了?!?/p>
問:你說的這些人的命運,結局都很好,有沒有結局不那么好的?
答:走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是很痛苦的過程。市場經濟是個“萬花筒”,它帶來市場繁榮,也帶來價格波動;它帶來擇業(yè)自由,也帶來失業(yè)風險;它帶來收入的普遍增加,也帶來收入差距的擴大。當然,它也帶來制度創(chuàng)新和人們的觀念更新。
1998年,為加快建立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讓國有大中型虧損企業(yè)擺脫困境,上千萬國有企業(yè)職工失去了工作崗位。當時還創(chuàng)造了一個新詞來指代他們的身份,叫“下崗職工”。
工人們下崗后,承受的經濟和社會地位的落差是顯而易見的。他們?yōu)楦母锔冻龅拇鷥r不能夠忘記。他們當中,一些人通過政府開設的轉崗培訓和再就業(yè)通道,重新上崗或另謀職業(yè);有的按工齡長短一次性領取相應的補償金,算是和企業(yè)斷了關系;年齡大一些的,就直接退休了。
大批下崗職工的出現(xiàn),促進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中國在此后相繼建立社會保障的制度體系,包括醫(yī)療保險、養(yǎng)老保險,等等。
“趕路人”的不同遭遇讓人感慨,也給人啟發(fā),說明趕路和筑路是一回事,都要付出代價。光趕路,沒有人筑路,道路很快到了盡頭,于是你不得不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光筑路,沒有人趕路,那新開出來的路又是給誰走的呢?趕路的人和筑路的人,事實上是一撥人,都要付出代價,這才有了路,所有的人才能夠不斷前行。
中國道路鼓勵人們主動去掌握自己的命運。著名歌唱家劉歡當時還演唱了一首很有命運感的歌曲,叫《從頭再來》,里面說,“心若在,夢就在,天地之間還有真愛??闯蓴?,人生豪邁,只不過是從頭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