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澤艷 陳士云 楊銀虎 王福銀
(1.鐘祥市花山寨林場,湖北 鐘祥 431901;2.鐘祥市林木良種場,湖北 鐘祥 431937;3.鐘祥市大口林場,湖北 鐘祥 431931)
鐘祥市位于湖北省中部、漢江中游,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qū),具有雨水豐富、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和無霜期長等特點,物種資源比較豐富。杜仲成活率高、樹形優(yōu)美、生長快、藥用價值高,是湖北省廣泛種植的優(yōu)質(zhì)鄉(xiāng)土樹種,多用于庭前屋后、四旁行道樹等園林綠化栽植和規(guī)模造林藥用種植。
杜仲又名膠木,為杜仲科杜仲屬植物,分布于長江中游及南部各省,是我國特有藥材。其樹皮味甘、微辛、性溫,可作滋補藥材及強壯劑,對各類腰膝病、高血壓、風濕等病癥有良好的療效,被《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上品。
杜仲為落葉喬木(見圖1),樹高可達15.0 m,胸徑最大達0.5 m,樹皮灰色、縱裂,葉卵形或橢圓形,雌雄異株,花期4—5月,果期10—11月。杜仲喜溫涼濕潤氣候,能耐-20 ℃低溫,忌瘠薄、強酸性土壤,在微酸性、中性、微堿性及鈣質(zhì)土壤上均能良好生長。
圖1 杜仲速生林
杜仲繁育方式有播種、嫁接、壓條、扦插和分蘗等,生產(chǎn)上以播種、扦插、壓條為主。
2.1.1 種子采集。每年10—11月從樹齡10 a以上、長勢良好的杜仲雌株上采集種子,要求種皮黃褐色、有光澤、籽粒飽滿。種子采集完成后,去除癟殼和雜質(zhì),經(jīng)過充分干燥,裝入麻袋、箱、缸等容器中,置于通風、干燥的庫內(nèi)貯藏,以防受潮霉爛和鼠害。
2.1.2 苗地選擇。苗圃地一般選擇排水良好、地勢平坦的熟地或1°~3°的緩坡地,以土壤肥沃、灌溉方便、交通便利的微酸性土壤地塊為宜。土黏雨多的地區(qū),宜選用3°~5°的坡地作為苗圃地,以利于排水。在山區(qū)坡度較大的地方開設苗圃地時,可選擇南坡或東南坡、土層深厚的地塊,并修成水平梯田。
2.1.3 整地與施肥。于深秋或初冬將圃地上的一切雜物清理干凈,并進行一次深粗耕,深度不小于35 cm,不耙散。冬閑時沿苗圃地四周挖寬40 cm、深35 cm的排水溝(俗稱圍溝)。經(jīng)過一個冬季的翻曬和凍垡,加快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zhì),促進苗圃地土壤風化改良,盡量減少地下害蟲和病原體。來年2月下旬,用機械進行“三耕三耙”,耙碎垡塊和結(jié)皮,667 m施腐熟廄肥2 000 kg或硫酸鉀型復合肥[(N)∶(P)∶(K)=16∶16∶16]75 kg或發(fā)酵腐熟的餅肥200 kg,配施過磷酸鈣50~75 kg,施肥后輕微鎮(zhèn)壓土壤、平整土地。
2.1.4 開溝做床。杜仲播種一般采用平床,按1.50 m寬劃線開廂溝。苗床寬1.20 m,廂溝寬0.30 m、深0.25 m,長度控制在15 m以內(nèi)。為使幼苗免受日灼傷害,苗床長邊一般以東西向為宜,但在坡地應使苗床長邊與等高線平行。如果苗圃地過長,需要開挖排水溝,使外溝、中溝、廂溝、圍溝等溝溝相通。合理分布的溝道有利于排水及人員行走作業(yè)。
2.1.5 苗床消殺。播種前,需要對苗圃地進行一次嚴格、徹底的殺菌殺蟲。苗圃地殺菌一般667 m用70%五氯硝基苯粉劑1 kg或硫酸亞鐵粉劑20 kg撒于土壤表層或播種溝中,整地時翻入表土層滅菌。苗圃地殺蟲可667 m用3%克百威顆粒劑5 kg混拌適量細土撒施。
2.1.6 層積催芽。為確保杜仲種子出芽整齊,播前需要進行層積催芽。催芽前先用0.3%~1.0%硫酸銅溶液對種子進行消毒,并在45 ℃左右溫水中浸泡一晝夜。準備濕度不低于60%的河沙,要求手握成團、松開即散。選擇干燥通風、便于觀察的房間,先在地面上鋪一層約10 cm厚的濕沙,再將杜仲種子和濕沙按1∶3的比例交叉層積、混合堆放?;旌隙迅叨纫话悴怀^50 cm,最上層覆蓋濕沙,在濕沙上間隔一定距離插入透氣竹筒或木制通氣孔,便于空氣流通。也可將種子與濕沙按1∶3的質(zhì)量比混合,裝入帶有通氣孔的木箱、木筐或木桶內(nèi),放置于通風的室內(nèi)。層積催芽期間應密切關(guān)注種子堆的溫濕度情況,定期翻動檢查種子催芽情況,溫度較高時要進行人工翻倒,以防種子霉爛變質(zhì)影響出芽率。杜仲種子層積催芽天數(shù)一般以40~60 d為宜。
2.1.7 播種。待杜仲種子翅果頂端缺口處稍露白頭,裂口種子數(shù)在30%以上時,即可進行播種。為使播種行通直,要劃線開一條播種溝,溝深2~3 cm,行距25 cm,開溝深度要均勻。將杜仲種子用篩子過篩,將飽滿的種子均勻地條播在溝基內(nèi),667 m可撒播種子10 kg左右。撒播后覆蓋2 cm厚細土,再在溝上覆以鋸末、谷殼、稻草、松針等,用以保墑、防鳥害,營造良好的種子發(fā)育環(huán)境。播種后需一次性澆足水,后期要根據(jù)天氣情況保持土壤濕度適宜。15 d左右杜仲種子即可發(fā)芽出土。為防日灼傷害幼苗,應搭遮陽棚,并逐漸揭去稻草、松針等覆蓋物。通常,每天10:00關(guān)閉遮陽棚,16:00或17:00后打開遮陽棚。每隔10 d左右,要用50%多菌靈或者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噴于苗床殺菌。667 m可產(chǎn)苗3萬~4萬株,待幼苗出齊后,轉(zhuǎn)入苗期日常管理。
杜仲扦插繁殖分硬枝扦插和嫩枝扦插,硬枝扦插主要在早春杜仲新葉未萌發(fā)前進行,嫩枝扦插可在6—8月進行。
2.2.1 硬枝扦插。杜仲硬枝扦插在早春2—3月進行,主要是用一二年生木質(zhì)化枝條進行扦插。
2.2.1.1 苗地整理。可從山上運來富含腐殖質(zhì)的黃心土,與圃地土壤混合,施足基肥,做成寬1.2 m的龜背形苗床,兩側(cè)用15 cm高的擋板固定。扦插前24 h用0.1%高錳酸鉀溶液對苗床充分澆灌殺菌。
2.2.1.2 搭遮陽網(wǎng)。根據(jù)苗圃扦插地地形搭好遮陽棚,裝上50%遮陽網(wǎng)。苗圃地四周要打地樁,將遮陽網(wǎng)用鐵絲及繩子固定在地樁上,遮陽網(wǎng)接頭之間要用鐵絲連接固定,以防風吹倒伏。
2.2.1.3 采穗扦插。3月初,選取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杜仲樹,剪取樹上一二年生未萌芽枝條,用濕布纏裹,置于陰涼背風處。邊短截,邊扦插。將枝條短截成10~15 cm長,每穗留兩三個頂芽;上端平剪,上切口離最上面芽1 cm;下端切口面剪成馬蹄形;要求上下切口平滑,防止劈裂表皮及木質(zhì)部。然后用0.1% IBA溶液速蘸扦穗基部5 s,稍稍晾干即可扦插。扦插深度為扦條的2/3,行距30~80 cm,株距10~30 cm。待一廂苗地插好后用噴壺一次性澆透澆足水,并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噴灑苗床殺菌。再用竹片搭建保溫小拱棚,在小拱棚兩頭分別搭一個“十”字架用作檢查封口,用寬2 m、厚0.03~0.04 mm的中厚膜覆蓋在小拱棚上,薄膜四周用土塊或石塊封實以保溫保墑。為直觀掌握棚內(nèi)溫度變化,可內(nèi)掛溫濕度計,以便隨時觀察調(diào)整。
2.2.1.4 插后管理。杜仲硬枝扦插完成后,前30 d應保持小拱棚內(nèi)空氣相對濕度在90%以上,土壤含水量在60%左右。扦插30 d后,部分穗條開始生根,當多數(shù)穗條開始生根后逐步開膜通風,降低土壤含水量。當穗條全部生根或50%以上穗條發(fā)芽后,可逐步去除薄膜煉苗,此時應注意保持土壤有一定濕度,每隔15 d使用50%多菌靈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噴霧,并及時將病株、死株、枯苗拔出燒毀。9月以后,可揭除遮陽網(wǎng),苗床開始全光煉苗。
2.2.2 嫩枝扦插。嫩枝扦插是指利用杜仲樹當年生半木質(zhì)化狀態(tài)較好的枝條(具有細胞分裂旺盛、生根快、成活率高等特點),于6—8月在全光間歇噴霧大棚內(nèi)進行扦插育苗的繁殖方式。
2.2.2.1 苗床準備。苗床寬度一般為1 m,長度控制在10~15 m,苗床與苗床間隔30 cm。苗床底部先鋪一層河沙以利排水,再把蛭石、珍珠巖和泥炭土按質(zhì)量比2∶1∶1充分混合鋪在上面,在苗床四周用15 cm厚的擋板固定基質(zhì)。一次性噴灌澆足水,并在扦插前24 h用0.1%高錳酸鉀溶液澆透基質(zhì)殺菌。
2.2.2.2 采穗母樹管理。林農(nóng)應加強對杜仲母樹的水肥管理。在春季,半環(huán)穴施農(nóng)家肥或復合肥1次并覆土。如遇干旱天氣,可澆水稀釋,促進杜仲母樹吸收營養(yǎng)。采集扦條前10 d,可用0.2%~0.3%磷酸二氫鉀+50%多菌靈1 000倍液對杜仲樹噴霧1次,5 d后再噴霧1次。經(jīng)過上述處理的杜仲母樹枝條活力強、病蟲害少、易于生根成活。
2.2.2.3 采穗扦插。杜仲嫩枝扦插采條應在早上日出之前或陰雨天進行。插條以當年生半木質(zhì)化、健壯的嫩枝最佳,采集后需用濕布纏裹捆扎放于陰涼背風的室內(nèi),并經(jīng)常噴水保持濕潤,以防脫水。原則上要求當天采條當天扦插。一般將枝條短截成6~10 cm,需去掉插條下部的兩三片葉子,留上部一兩片葉,多數(shù)為1~4個節(jié)間。插穗上端要在芽上2 cm處平剪;插穗下端在葉片或腋芽之下,剪成馬耳形斜切口,以利于生根。為減少葉片水分蒸發(fā),也可將葉片減半。剪好的插條以50根為一捆捆扎整齊,再用100 mg/kg吲哚丁酸(IBA)或者ABT溶液浸泡插條基部1~2 h,稍稍晾干即可扦插,現(xiàn)泡現(xiàn)插最好。插條入土要淺,深度一般在1~5 cm。插條的葉片應盡量朝一個方向,以利于插條均勻受光。扦插密度以插條葉片互不遮擋為宜,插完一廂后應盡快澆水保濕。
2.2.2.4 全光間歇噴霧管理。杜仲嫩枝扦插完成后,可采用全光間歇自動噴霧管理方式。插穗生根前,為保持大棚內(nèi)有適宜的空氣濕度,晴天應每間隔10~30 min噴霧10~30 s,陰天及夜晚可減少噴霧次數(shù)。一般在杜仲葉片上水膜蒸發(fā)剩1/3時開始噴霧。當插穗開始生根后,可在葉面水分完全蒸發(fā)后再進行噴霧。晴天2~3 h噴霧1次,陰雨天或夜晚可不噴霧。插條完全生根后,可只在中午前后高溫時間噴霧,視天氣狀況靈活掌握。另外,應及時清理苗床上的腐爛杜仲插穗并移除燒毀。為提高插穗成活率,每天傍晚停止噴霧后,可用50%多菌靈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噴霧滅菌。
杜仲壓條育苗多在雨水充沛的早春或生長旺盛的6月下旬進行。將杜仲一二年生枝條彎曲,壓入濕度適宜的土壤中,深15 cm,部分枝條或梢部露出地面。壓條后加強水肥管理,保持土壤濕潤。待壓入土中枝條萌發(fā)新根,第2年秋季落葉后,從母樹上斷開,挖出假植。
為使杜仲幼苗在夏季免受高溫干旱或日灼傷害,一般苗圃地需搭2 m高的遮陽棚,布設50%左右的遮陽網(wǎng)。一般9月后應拆除遮陽網(wǎng),增加苗木受光時間,以增強苗木的抗性,提高幼苗適應自然環(huán)境的能力。
間苗應遵循“間小留大、間密留稀、去劣留優(yōu)、全苗等距”的原則。幼苗間苗一般要進行3次。幼苗高5 cm左右時開始第1次間苗,用小尖鏟將密集處幼苗輕輕鏟起,隨即補植在幼苗稀疏的苗床處,注意踏實起苗和補植處并澆足水,保證整個苗床幼苗分布均勻。第2次間苗補苗在第1次間苗后10 d左右進行。最后1次間苗在定苗速生期之前完成。定苗后的留苗數(shù)要大于計劃苗數(shù)的5%~15%。
種子發(fā)芽或扦插成活后,應根據(jù)苗田和大棚內(nèi)的苗木實際生長情況進行除草松土。對苗床、排水溝、圍溝、中溝、廂溝內(nèi)的雜草及時進行清除,減少雜草與幼苗爭肥、爭水、爭空間的機會,防止土壤板結(jié)。對扦插苗床,需要用小尖鏟仔細清除雜草,注意防止損傷苗木根系并澆水踏實。對排水溝、中溝、廂溝、圍溝內(nèi)的雜草,可采用化學除草方法,如將草甘膦用水稀釋噴霧,但需控制好噴霧器的噴霧范圍,嚴禁噴灑到幼苗上,以免形成藥害造成苗木損傷。應經(jīng)常進行松土除草,5—7月每月可進行2次,8—10月每月進行1次即可,促進幼苗快速生長。
合理進行水肥管理是保證杜仲幼苗正常生長發(fā)育的前提。播種初期,為促進種子萌發(fā),應少量多次澆水。梅雨季節(jié)必須加強清溝排澇;夏季干旱時應增加灌水次數(shù);秋冬季為使杜仲組織老健,盡量少澆水,可根據(jù)苗床干濕情況和天氣狀況來調(diào)整澆排水。在6—8月,應結(jié)合澆水對幼苗追肥。對杜仲扦插苗地,可用0.2%~0.3%的磷酸二氫鉀溶液進行葉面噴施,每間隔10~15 d噴施1次,連續(xù)噴施3次,可促進幼苗快速生長。對播種苗地,可將尿素用水稀釋后進行澆灌,并在澆灌后用清水洗苗,以免造成肥害。9月以后,為促進杜仲幼苗木質(zhì)化,應停止一切追肥,并在苗木根部覆蓋一層灶土灰,以提高杜仲幼苗的抗寒能力。
杜仲主要病害有立枯病、根腐病等,蟲害有金龜子、地老虎、螻蛄、刺蛾等。防治病害可用50%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倍液、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灌根,效果良好。防治蟲害可用90%敵百蟲原藥1 kg加餌料100 kg充分攪拌后均勻撒于苗床,或用50%辛硫磷乳油、50%氧化樂果乳油800~1 000倍液噴灑,治蟲效果良好。平時應加強苗床土壤管理,及時疏溝排澇,以減少病蟲害發(fā)生。
杜仲幼苗移植應盡早,一般可從秋季開始落葉到翌年春季苗木未萌芽之前進行。根據(jù)栽植需要,也可在雨季起苗。沿苗行方向,距第1行苗木20 cm處先挖1條淺溝,再沿溝壁下部挖1個斜槽,根據(jù)起苗的深度鏟斷主根,再切斷苗木側(cè)根,并把苗木輕輕推倒在溝中,即可取出完好的幼苗。不能用力撥出苗木,以防損傷苗木側(cè)根和須根。起苗深度在18~20 cm。
小苗需帶宿土,大苗應帶土球,最好隨取隨栽。如果需要運輸苗木,需用草包、聚乙烯袋、紙盒等對苗木進行包裝捆扎,并及時澆水保證苗木的濕度。
苗木定植后要一次性澆透水,施入適量的農(nóng)家肥作為底肥,平時注意通風透光,及時修剪過密枝條。杜仲的主要樹形是自然圓冠形,應注意培養(yǎng)主干,及時修剪側(cè)枝、病枝。
杜仲是湖北省栽植廣泛的一種藥用樹種,成林快、收益高。當前,創(chuàng)新杜仲繁育方式,大力推動杜仲規(guī)模造林,加快杜仲藥用價值開發(fā)和深加工,有助于美化鄉(xiāng)村環(huán)境、增加農(nóng)民收入、加快生態(tài)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