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茜
湖南省長沙市第四醫(yī)院檢驗科 410000
冠心病患者出現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主要是因冠狀動脈狹窄或閉塞導致心肌出現缺血所致,多發(fā)于中老年群體,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1]。目前,臨床常采用冠狀動脈造影術對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程度進行評估,因手術具有創(chuàng)傷性,故尋找簡單、安全檢查方法是臨床研究的重點。本文深入分析了ApoAⅠ、GGT、Visfatin與冠心病患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程度的關系,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9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88例冠心病患者作為觀察組,其中男45例,女43例,年齡62~73歲,平均年齡(67.20±5.13)歲,病程2~12年,平均病程(7.01±2.01)年。根據Gemsini評分分為輕度組30例(Gensini評分≤12分)、中度組29例(Gensini評分>12分,且<32分)和重度組29例(Gensini評分≥32分)。另選同期89例因胸悶行冠狀動脈造影者為對照組,其中男46例,女43例,年齡63~72歲,平均年齡(67.15±6.21)歲;病程1~9 年,平均病程(5.21±1.32)年。兩組患者基礎資料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1.2 選擇標準 (1)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心血管病預防指南(2017)》中冠心病診斷標準[2];②研究前均無行冠狀動脈造影者;③年齡均<80歲;④均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①缺血性腦血管疾??;②先天性心臟?。虎坌摹⒏?、腎異常患者;④不適合進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患者。
1.3 方法 (1)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為了確保檢查準確性,均由同一醫(yī)師對88例患者進行檢查,在對冠狀動脈觀察期間采用Judkins方法完成相關操作,左右冠狀動脈觀察及投照體位應分別>4個與2個。造影檢查后,由專業(yè)醫(yī)師對檢查結果進行分析與評估,在評估期間應嚴格遵循相關評估標準:使用Gensini對左前降支、左主干、回旋支、右冠狀動脈百分率進行評分,同時評估不同冠狀動脈血管狹窄及病變程度。Gensini評分=每支血管狹窄程度×評分系數。(2)實驗室檢查:患者于入院后2d清晨在空腹狀態(tài)下抽取6ml靜脈血,以3 000r/min轉速離心,為了確保離心效果,離心時間需持續(xù)10min,將離心后血液在靜止狀態(tài)下1h后放于低溫環(huán)境中保存,以-20℃為宜。血脂指標測定選用日本日立7600-210生化自動分析儀,采用ELISA法檢測,入院后次日清晨抽取空腹靜脈血5ml,分離血清(3 000r/min,10min),后置于-80℃超低溫冰箱保存待檢,待測指標包含高三酰甘油(TG)、血清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高敏C應蛋白(hsCRP)、載脂蛋白AⅠ(ApoAⅠ)、載脂蛋白B(ApoB)、載脂蛋白比值(ApoB/ApoAⅠ)、γ-谷氨?;D移酶(GGT)指標,試劑盒購置于美國R&D公司。
1.4 觀察指標 分析各組TG、TC、LDL-C、HDL-C、hsCRP、ApoAⅠ、ApoB、ApoB/ApoAⅠ、GGT指標;分析冠心病患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程度影響因素。
2.1 兩組觀察指標比較 觀察組hsCRP、ApoAⅠ、ApoB、ApoB/ApoAⅠ、GGT指標較對照組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觀察指標比較
2.2 冠心病患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程度影響因素分析 本研究因變量為冠心病患者冠狀動脈病變程度,自變量為ApoAⅠ、GGT、Visfatin。通過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發(fā)現,ApoAⅠ、GGT、Visfatin是與該疾病相關的重要指標,可對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程度產生較大影響。見表2。
表2 冠心病患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程度影響因素分析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疾病不僅是脂質沉積,同時存在炎癥反應,致使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報道顯示,患者出現心血管疾病與脂肪氧化有較大關系,特別與低密度脂蛋白(LDL)氧化相關,所以臨床在治療期間常使用抗氧化劑,且應用越來越廣泛。在機體細胞中的抗氧化劑主要為谷胱甘肽,可作用于脂質過氧化中,以此使之降低,確保膽固醇含量減少,避免出現膽固醇持續(xù)堆積,縮小炎癥反應面積,可對內皮細胞有較好的保護作用,同時提高血小板的穩(wěn)定性,均能夠起到抗動脈硬化作用。若患者出現組織損害與再灌注時,谷胱甘肽可顯著減少并發(fā)癥。
在谷胱甘肽及西寧分解代謝期間,GGT在其中扮演著較為重要的角色,可將谷胱甘肽分解為半胱胺酸甘氨酸與谷氨酰殘基,其中半胱胺酸甘氨酸對離子有較高的依賴性,以此產生活性氧,參與LDL氧化,促使動脈粥樣硬化形成加快,谷氨酰殘基能夠通過胞膜進入細胞與谷胱甘肽合成。 Michele等[3]在研究中發(fā)現,GGT在冠狀動脈斑塊中大量存在,同時與氧化型LDL有相同的分布。 近年來,臨床報道了hs-cTnI可對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嚴重程度有效預測,同時也能夠對心血管事件發(fā)生情況起到較好的預測作用。 本文結果發(fā)現,觀察組GGT水平較對照組明顯升高。對于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而言,GGT水平低于冠心病患者,且與 FBG、TC、TG、LDL-C等影響因素呈正相關[4]。
HDL的載脂蛋白為ApoAⅠ,能夠酯化TC,以此使膽固醇轉運期間出現逆向轉運情況,促使細胞內膽固醇含量減少,尤其是對斑塊狀膽固醇,可起到較好的消除作用,以此有效保護HDL血管壁。在肝臟中可合成ApoB,并進入動脈血管壁,加快炎癥反應,促進斑塊形成,導致患者出現動脈粥樣化。ApoB/ApoAⅠ比值是載脂蛋白的比例,主要能夠體現機體抗動脈粥樣硬化與促動脈粥樣硬化因素的比例關系,可對該疾病有更高的預測作用。Mcqueen等[5]通過對比不同國家17 000例患者與健康者,并對研究人群進行了長期隨訪,結果顯示通過載脂蛋白比值能更好地反映血脂情況[6]。本文結果發(fā)現,各組間ApoB/Apo AⅠ比值有明顯增加,表明ApoB/ApoAⅠ比值與病變程度呈正相關,若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程度加重,該比值也隨之升高,為此可通過該比值對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嚴重程度進行有效評估,臨床價值較高[7]。
內臟脂肪素主要在內臟脂肪組織中生成,在進行mRNA表達期間,在脂肪較多人群中升高更為明顯,主要與脂肪在機體分布情況、體重等相關[8]。隨著體重增加,若出現肥胖,會增加內臟脂肪素水平,與是否伴有糖尿病無關,同時與脂肪分布呈現正相關。研究發(fā)現,內臟脂肪素與患者體重密切相關,并兩者呈正相關,對內臟脂肪素水平產生較大影響,可作為獨立影響因素[9]。由此可見,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患者中血清內臟脂肪素水平可隨著患者體重增加而升高[10]。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hsCRP、ApoAⅠ、ApoB、ApoB/ApoAⅠ、GGT指標較對照組高。差異明顯。通過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發(fā)現,ApoAⅠ、GGT、Visfatin是冠心病患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程度的影響因素。提示冠心病患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程度受到ApoAⅠ、GGT、Visfatin的影響。
綜上所述,冠心病患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程度與ApoAⅠ、GGT、Visfatin相關,以上指標會隨著病變程度逐漸加重而升高,與Gensini評分呈正相關,可作為臨床診斷該病與判斷是否出現加重的重要指標。本研究不足之處在于納入病例數較少,研究結果易受到某些外部因素的影響降低研究結果的真實性,因此所得結論需大樣本量進行驗證。本次納入患者均來自于本地區(qū),其研究結果對其他地區(qū)患者是否適用還需進一步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