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梓君
詩人、作家都習慣用世上最溫暖、最美好的詞語來形容“家”。是的,從平民百姓到社會精英,從善良正義之輩到惡貫滿盈之徒,提及“家”,心里都會升騰起一股柔軟。再鐵石心腸的人,“家”都是他的軟肋。所以,當我念及《為何家會傷人》這本書的題目時,首先驚詫于作者的直白,以愛為名的家還會傷人?情感上卻漸漸不可思議地萌生出一種共鳴,心下一軟,仿佛心里的堅冰慢慢融化了,似是受了天大的委屈一般。這種感覺很復雜,于是便產(chǎn)生了往下讀的沖動。沒想到,這無心之舉卻成就了一次治愈心靈的旅程。
書中用很大篇幅分析了父母對孩子的傷害與束縛。隨著一個個案例的展開,我看到了一個個孩子在學生時代被父母寄予過高期望而發(fā)生的悲劇,也看到了這些案例背后所反映出來的,來自父母的焦慮、絕望以及扭曲而極端的情緒。所以,當“父母都是無條件愛孩子”這句被人們奉若真理的話在書中被作為謊言無情地拆穿時,我竟有一絲快慰。
我從書中的少年身上仿佛看到了過去自己的影子。作為大家族小輩中最大的孩子,“大家姐”這個身份壓得我?guī)缀醮贿^氣來。從小長輩耳提面命的都是“要優(yōu)秀”“當好榜樣”“不能輸”這樣的話。因為優(yōu)秀永無止境,所以我對自己越來越苛求,事事都要做到最好,不管付出多大的努力。做好了是理所應當?shù)?,做不好就被狠狠批評,還被指責沒有給弟弟妹妹們樹立好榜樣……在他們期望我飛得更高時,根本沒有人關(guān)心我的感受。一步步走來,我小心翼翼如同走鋼絲,疲累卻不能停下腳步,因為身后有太多注視的目光。
不知從何時開始,我習慣了事事靠自己,不再輕易向外界袒露心聲、表現(xiàn)軟弱。隨著年齡的增長,這樣的性格開始往極端的一面發(fā)展:在人際交往中,我慢慢形成了冷漠、疏離型人格,過于自立,冷淡,不懂建立甚至漠視親密關(guān)系。這種回避親密的情況直接影響了我的交友。每當跟一個好朋友發(fā)展得比較親近時,心里總會抑制不住產(chǎn)生一種距離感。這樣的感覺一旦冒出來,我的意識和行動就會一致選擇逐步疏遠原本親近的朋友。對于伴侶的情況也一樣。“愛無能”這個詞語形容的大概就是我這樣的人吧。
我曾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對自己這種不正常的心理感到無比痛苦。后來機緣之下讀了這本書,閱讀里面的案例,像是在看一場場案情回放,不僅看到了自己受過的傷,也看到了背后深層的原因。
其實,我們每個人沒有任何主動選擇的權(quán)利,就降生到一個個家庭里,這就是我們的原生家庭。我們在這個家庭里遇見了自己的親生父母,并被迫進入到一個已經(jīng)運行多年的家庭系統(tǒng)中。我們被迫要適應這個家庭系統(tǒng),在適應的過程中,我們被迫以及不知不覺形成了自己的性格。兒時的我們根本無法選擇自己的生活環(huán)境,無法改變原生家庭發(fā)生的悲劇,無法阻擋來自父母的謾罵與指責,或是在他們打罵自己時,狠狠落下的手。
所以,我們首先要意識到:永遠也不會有完美的父母,也不會有完美的童年。我們總是習慣把家美化,也會把父母美化得很好。的確,父母是偉大的、神圣的,但不可否認的是——父母也是普通的人。人都會犯錯誤,即使這個人充當?shù)氖恰案赣H”或“母親”的角色,他們也還是會犯錯誤。也許這些錯誤就給我們的童年留下了不同程度的傷痕。由此看來,這些傷痕是我們成長的必需品。所以我們要承認父母也會犯錯誤,重視我們自身的感受,客觀看待問題的存在,而不是去逃避。
其次,要相信即便傷痕累累,即使童年充滿了不幸,但是我們依然有可能在長大以后得到療傷的機會,得到治愈的可能。沒有不能愈合的傷口。我們通過婚姻,通過朋友,通過心理治療,通過各種途徑,去治療我們受過傷的心靈,這治療本身就是一個成長的過程。所以,不要把原生家庭的傷害當作不肯成長、不肯改變的借口,因為我們的幸福、快樂掌握在自己手中。過去在原生家庭中發(fā)生的一些事情,我們不需要負責任。但是,從今天開始,我們所做的每一個選擇,都要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對社會負責。
最后,認清自己無法改變的部分,不再為曾經(jīng)的病態(tài)經(jīng)歷而自責;不再被它們所控制、傷害;不因曾經(jīng)愛的缺失而陷入一段相似的糟糕關(guān)系;不因自己受過太多的約束、壓力,而把這種做法轉(zhuǎn)嫁到別人身上;通過直面過去、立足當下來主動改變自己、體驗生命的完整,不再讓未來籠罩曾經(jīng)的陰影……嘗試著去接受、原諒曾經(jīng)的痛苦,時刻提醒自己:若我有一天為人父母,成為自己孩子的原生家庭時,一定不要犯跟父母同樣的錯誤。因為“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蛟S,如何在消逝的時光中學會目送一個背影,看著另一個人走下去,才是我們要不斷學習的人生課題。
不可否認,原生家庭塑造了我們的過去,也影響著我們的現(xiàn)在和未來,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的成長完全取決于它。因為再多的遺憾都只不過是生命的過程。想起張德芬在《遇見未知的自己》中的一句“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是的,人能控制的只有自己。若能與自己相處好,不需要多少理論,更不需要去期待外界的改變。而治愈自己的方法則在于對自身過去的勇敢直面與冷靜看待,以及對自己的珍愛。愿我們都能往前走,用現(xiàn)在和未來填補過去的空白,治愈已有的傷口,帶著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