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宇
今年春季以來,新一輪新冠疫情暴發(fā),全國多地施行了嚴格的居家隔離政策。孩子們的日常生活發(fā)生了一些變化,特別是在停課的地區(qū),宅在家里減少了活動,更容易產(chǎn)生不良情緒,影響身心健康。
疫情對個人、家庭帶來的影響是不可否認的,作為孩子的父母,如何幫助孩子乃至整個家庭平穩(wěn)度過這段特殊時期,甚至把這段不尋常的歲月轉化為成長的養(yǎng)料?
疫情之下,很多孩子暫時無法返校,網(wǎng)課,便成了家庭中繞不開的坎兒。
關于網(wǎng)課,有一種說法特別貼切:就像讓孫悟空看管蟠桃園。面對電子設備和網(wǎng)絡,許多成人尚且不能自控,又如何能要求孩子日復一日地坐在屏幕前上課呢?況且,孩子需要克服的,不僅僅是對注意力的控制,還有孤獨。
在學校里學習,有上課、下課的場景轉換,有同學的嬉鬧和陪伴,還有同學之間的競爭、討論、相互幫助,這是孩子們在學習過程中愉悅感的來源。而在遠程的授課方式中,這些體驗被剝奪,取而代之的是冰冷的設備、習題,以及來自老師、家長的壓力。
與其像網(wǎng)絡警察一樣督促孩子的網(wǎng)課學習,不如換成課后請孩子當家長的老師,既幫助孩子復習了學習內(nèi)容,又能讓父母了解到孩子一天下來學習的收獲,讓孩子由被動看管,變成主動“匯報”。
在2020年的武漢,我做過網(wǎng)課老師,我們的課程是互動式的,學生可以舉手回答問題,老師可以指定學生回答,主動打開學生的攝像頭。當我點開一位一直沒有互動的孩子的攝像頭和麥克風,從屏幕里看到的是一堵白墻,聽到的是電腦游戲的聲音,看來這孩子“戰(zhàn)斗”正酣,絲毫不知道我已經(jīng)點過他的名,請他與我互動。我想這一定不是個例,孩子停課,正常上班的家長對于督促孩子的網(wǎng)課學習分身乏術。為此,家長想盡一切辦法:委托老人看護、用攝像頭監(jiān)督、記錄屏幕使用時間……無所不用其極,但卻收效甚微——孫悟空必然會偷桃。
因疫情而居家的大人和停課的孩子處于特殊時期,不能再用以往的心態(tài)來看待學習,家庭的重點需要往身心健康、關系和諧這方面傾斜。孩子是尚未定性的“孫猴子”,我們需要與他站在一起,幫助他克服網(wǎng)課學習的困難,而不是要求他去做成年人也未必能做到的事情。
幫助孩子梳理網(wǎng)課的科目,看看哪些課程需要非常專心才能保證不因疫情而落下,哪些課程可以放松一些,同時兼顧飲食等其他事項。這樣的共同梳理和“偷懶”,可以幫助孩子建立有張有弛的上課節(jié)奏,也能讓孩子不對父母和老師的要求太過排斥。
與其像網(wǎng)絡警察一樣督促孩子的網(wǎng)課學習,不如換成課后請孩子當家長的老師,既幫助孩子復習了學習內(nèi)容,又能讓父母了解到孩子一天下來學習的收獲,讓孩子由被動看管,變成主動“匯報”。
趁著停課的機會,讓孩子更多地參與家務勞動,把孩子的生活從網(wǎng)課的泥沼中“拯救”出來,變成生活為主、抽空學習??此泼刻煲龅氖虑樽兌嗔?,但其實進行不同形式的活動,是讓大腦休息、調整的最好方法——注意力更容易集中,學習效率自然也提高了。
我生活在武漢,回想2020年武漢疫情的時候,我的孩子才兩歲,我和孩子爸爸兩個人要照顧孩子,要做飯做家務,還要在線辦公,挑戰(zhàn)實在很大。
“封城”第一天,我和孩子爸爸完全“躺平”,家里的投影儀播放了一整天的動畫,放任孩子吃零食、看動畫。結果,本該晚九點睡覺的孩子到了晚十點多還不睡,因為腦力和體力都缺少消耗。
從那以后,我們吸取教訓,商量著交替帶娃。我倆分別列出了固定的工作時間,比如我上網(wǎng)課的時間、他開會的時間。此后,我們倆以一個半小時為周期換班帶娃,為此,我們還列了工作時刻表,貼在房間的門上。
宅家陪娃的活動也需要探索,起初只是拼積木、搭軌道、讀繪本,但作為兩歲的孩子,仍舊需要大運動釋放精力,否則不但身體得不到鍛煉,情緒也變得很差。我邊陪玩邊琢磨,最終把本就不大的房子分成了四個區(qū)域:客廳是“玩具房”;主臥是“蹦床和滑梯房”——我把榻榻米上的墊子拿到主臥的床上,再用被子、枕頭壘起來,變成滑梯;餐廳是“操場”,因為玩具集中在客廳,餐廳就可以自由跑動;而榻榻米房是我和孩子爸爸工作的房間,只有在大家都休息的午飯、晚飯時間,孩子才可以進入。就這樣,生活又變得不一樣了,從只能在“家”呆著,變成了可以選擇去“玩具房”還是“滑滑梯”或者“蹦床”,還可以去“操場”踢球,同樣是在家,但選擇一多,生活就不單一和枯燥了。
大一點的孩子還可以參與設計,把家變成社會的縮影,畫室、圖書館、茶水間……都可以被創(chuàng)造出來,這是非??少F的“無中生有”的能力。
某家長制作的疫情期間居家辦公作息表(祝字/攝)
除了空間功能設計,還可以在一日三餐上多一些創(chuàng)意。
比如,“封城”期間的蔬菜包里有很多大白菜,孩子爸爸就從網(wǎng)上學了個“開水白菜”,“吹噓”說這可是國宴菜,他滿懷期待給白菜幫澆上雞湯,我負責拍下白菜“開花”的過程,并發(fā)給親戚,既給平淡的宅家生活增加了趣味,又能讓同樣被封閉在家,或是在其他城市的親人安心。除了制作“國宴”,還可以川菜、湘菜、粵菜、西餐換著來,這也是疫情期間不可多得的娛樂感??!
44CC9979-0114-48BC-99D8-8BFCC18605F1就這樣,生活又變得不一樣了,從只能在“家”呆著,變成了可以選擇去“玩具房”還是“滑滑梯”或者“蹦床”,還可以去“操場”踢球,同樣是在家,但選擇一多,生活就不單一和枯燥了。
長期封閉在家里,難免出現(xiàn)情緒問題,因為人是需要社交的。冰島人在疫情期間不是還用抱樹來緩解孤獨嗎?
對于學齡期的孩子來說,組織他們和小伙伴們一起通過視頻聊天、聊新聞,以及舉辦遠程兒童讀書會、興趣小組,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他們的社交需求。
對于大人來說,也需要不斷紓解焦慮,才能做好孩子的榜樣,避免把負面情緒傳染給孩子。在經(jīng)歷的兩次疫情期間,我都參加過一些線上讀書會,一起參加的成員中,不乏來自疫情防控區(qū)域、被封控在家的人。我們以文章、新聞作為載體,討論多元話題,分享自己看書、思考的收獲,雖然足不出戶,卻得到了珍貴的與他人深度交流的機會。甚至有成員直言,因為空間和交流對象的局限,悶在家里的她常常忍不住發(fā)火,而能夠坐下來和遠方的大家聊上一個小時,心火就能夠被撲滅。
如果現(xiàn)實允許,還可以加入志愿者,沒有比幫助別人更治愈的事情了!上海的小茹和孩子因為疫情封閉在家,而丈夫因工作原因一直戰(zhàn)斗在抗疫一線。后來,小茹也申請加入了小區(qū)的志愿者,本職工作加上志愿者的事務,讓她每天忙到不可開交,雖然也會受委屈,但更多的是收獲了來自鄰居的感謝。這些感謝滋養(yǎng)著小茹和她的丈夫,她在日記里說:生活在剝奪的同時,也在賜予。小茹覺得,等孩子長大,回憶起疫情期間這段時光,想到爸爸媽媽為戰(zhàn)疫留下的奔波忙碌的身影,疫情也會因此變得意義非凡。
“我們很不幸,遇到席卷全球的重大疫情,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又是幸運的,我們的生命中將留下疫情的烙印,這印記讓成長在物質過剩的年代的我們,懂得了珍惜;讓和平年代的我們,知道了這世界隨時可能出現(xiàn)變數(shù);讓奉行獨善其身的我們,明白了鄰居和伙伴的珍貴?!毙∪阍谌沼浝飳懙?,“在所有的困難中,一定蘊藏著寶藏——這是我們在經(jīng)歷疫情帶來的不便時,可以傳達給孩子的財富?!?h3>既來之,則安之
小云是東北某大型國企的一名干部,同時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小區(qū)封控第13天,小云家10歲的大女兒通過社區(qū)發(fā)放的自測試劑盒檢測出陽性,第二次、第三次仍是陽性,家里的空氣都因此凝固。不過,小云很快整理好情緒,上報社區(qū)、整理隨身衣物、安頓小女兒、通知家人……隨后不出半天,社區(qū)和醫(yī)護人員就來到家門口接引她們,社區(qū)允許小云陪護女兒。
那是母女倆兩周來第一天到戶外,然而目的地卻是方艙醫(yī)院。
因為缺少人手,方艙醫(yī)院各方面條件都欠佳,最糟糕的區(qū)域是廁所。本來是為了陪伴和照顧女兒才來的小云,開始拿起手機編輯文字,向方艙群內(nèi)發(fā)送消息——不過,她不是抱怨和斥責方艙醫(yī)院的管理,而是申請成為志愿者,主動承擔打掃女廁所的工作。
然而,由于一些原因,志愿工作需要的防護物資未能及時到來,眼看著廁所一天比一天臟,她心一橫,用塑料袋自制了防護服,從這天起,清潔女廁所成了她在方艙醫(yī)院的日常。
這次疫情,我們聽到周遭存在一些抱怨的聲音,然而,困難當前,我們也可以選擇像小云這樣,用實際行動為自己和孩子,也為周圍的人,創(chuàng)造更好的環(huán)境。
“既來之,則安之。”這是《論語》中流傳甚廣的一句話,體現(xiàn)了中國人堅韌、隱忍的品質。當我們面對無法立刻改變的現(xiàn)狀時,如能定下心來適應環(huán)境,再盡己所能去改變身邊的環(huán)境,進而通過自己的努力,潤物細無聲地去影響其他人,這便是中華民族延續(xù)千年的大智慧。
作為父母,越是非常時期,越是需要這樣的智慧。44CC9979-0114-48BC-99D8-8BFCC18605F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