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字自上而下、由右向左的豎寫方式有幾千年的歷史,然而,這種書寫方式不合乎現(xiàn)代人們的習(xí)慣和視覺要求了。
當(dāng)近代漢文里經(jīng)常引用外文、書寫阿拉伯?dāng)?shù)字、使用新標點等情況后,漢字豎寫就更感不便了。提出漢字豎寫改橫寫的第一人,是我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qū)者、《新青年》雜志編輯錢玄同。在《新青年》1917年3卷3期上,刊載了錢玄同致陳獨秀的公開信,首次提出了漢字“豎改橫”的見解。他說:“人目系左右相并,而非上下相重。試立室中,橫視左右,甚為省力,若縱視上下,則一仰一俯,頗為費力。以此例彼,知看橫行較易于豎行。且右手寫字,必自左至右,均無論漢字、西文,一筆一勢,罕有自右至左者。然則漢寫右行,其法實拙。若從西方寫法,自左至右橫迤而出,則無一不便?!?/p>
此后,錢玄同又在《新青年》雜志上連續(xù)發(fā)表四篇公開信,積極倡導(dǎo)“豎改橫”的主張。陳獨秀、陳望道等學(xué)者也表示贊許。經(jīng)過《新青年》的大力倡導(dǎo),漢字橫寫逐漸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