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曉華
女兒今年15歲,我和《婚姻與家庭》的緣分也15年了。
第一次接觸這本雜志,是2007年“國慶”期間,大腹便便的我和老公從深圳坐火車回湖北鄉(xiāng)下婆婆家待產(chǎn)。在火車站附近的一個報刊亭發(fā)現(xiàn)了《婚姻與家庭》雜志,隨便一翻,發(fā)現(xiàn)里面有一篇文章是關(guān)于坐月子的,我就買下了。
那時火車很慢,從深圳到武漢要坐十幾個小時。我的肚子太大,臥鋪的床太窄,對面鋪位的人還鼾聲震天,睡不著的我就靠看雜志打發(fā)漫長旅途。記得看完雜志里的某篇文章,我“威脅”老公說:“月子期間你要是對我稍有不好,小心我記仇一輩子?!痹伦悠陂g,他對我真的沒的說。
時隔多年,那本雜志里的具體內(nèi)容我記不清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對我后來的生活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
月子里和婆婆鬧了矛盾,那本《婚姻與家庭》雜志里恰好有專家的文章,教我們?nèi)绾翁幚砥畔泵?。大概意思是兒媳不要把婆婆?dāng)成媽,別對她要求太多,婆媳一定要保持距離。我的確也那樣做了,果然婆媳矛盾很快化解了。
因為生活所迫,剛坐完月子,我和老公就回到了深圳,而女兒也成了留守兒童。
后來,我會不時去報刊亭買一本《婚姻與家庭》雜志,人生中的每個難熬時刻,它好像都能給我安慰并指明方向。雜志里有很多關(guān)于如何育兒、處理夫妻關(guān)系的文章,對于做了母親的我?guī)椭艽蟆?/p>
回深圳半年后,老公決定回去帶孩子。按理說回去的應(yīng)該是我這個當(dāng)媽媽的。但那時,我是廠里的小組長,工作相對清閑,收入也比老公高。經(jīng)過溝通后,我們一致決定讓老公先回去。他欣然同意,因為他也看《婚姻與家庭》雜志,懂得很多如何做奶爸的訣竅,也深知照顧陪伴孩子并不是媽媽“專利”。
女兒11個月大時,在北京工作的姐姐也要生孩子了。我們的媽媽去世得早,她希望我過去幫忙。她體恤我一個人在深圳很孤獨,女兒也沒有媽媽陪伴,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我們一家三口團圓。姐姐的意思是,我去北京幫她照顧孩子,老公去北京找工作?!皟蓚€娃相差不大,一起長大多好啊。”如果我不去幫忙,姐姐也得花錢請阿姨。所以她和姐夫商量后決定:讓我們帶著女兒去北京,照顧她和我自己的孩子,她還給我開工資。
2008年7月30日,我從深圳出發(fā),老公帶著女兒從武漢出發(fā),我們一家三口在北京的姐姐家團聚了,從此以后沒再分開。
來到北京后,發(fā)現(xiàn)姐姐竟然在《婚姻與家庭》雜志工作!從那之后,我隨時都有雜志看了。
因為要照顧兩個娃,《婚姻與家庭》下半月給了我很多指引和方向,從照顧嬰兒的吃喝拉撒到給予孩子高質(zhì)量陪伴,我也慢慢變得從容而淡定。姐姐經(jīng)常給我講一些夫妻相處之道、如何處理親子關(guān)系,因為她的領(lǐng)導(dǎo)和同事,都是經(jīng)營幸福家庭的高手,姐姐說她受益良多,我也沾了不少光。
前幾年,雜志下半月刊開辟了“孩子眼中的父母”欄目,聽說有稿費,女兒和外甥都躍躍欲試。最終,他倆都在雜志上發(fā)表了人生中的處女作。當(dāng)然,雜志社可不會因為他們是家屬就放松要求,一篇不到1500字的文章,兩個小家伙從琢磨內(nèi)容到下筆寫,再到一遍遍修改,前前后后折騰了兩個多月。拿到稿費那一刻,他們興奮又驕傲,后來在他們的號召下,他們的同學(xué)也紛紛給雜志投稿。
轉(zhuǎn)眼就是15年,從一開始背井離鄉(xiāng),一家人分居兩地,到如今我們相守團聚,我的日子越過越好。這越來越好的日子里,《婚姻與家庭》亦有一份功勞。它的出現(xiàn)和陪伴,在我們的生命長河里,占比也許不足1%,但影響卻不可限量。
未來更多個15年里,哪怕我姐退休了,我也依然會熱烈又欣喜地愛著你—我最親愛的《婚姻與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