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厚強 李佳桐
摘 要:[目的/意義]本研究旨在揭示作為替代計量數(shù)據(jù)源的中國新聞平臺的特點,深化對我國新聞替代計量數(shù)據(jù)來源的認識,為構建本土新聞替代計量指標提供參考。[方法/過程]基于Altmetric數(shù)據(jù)庫獲取的34 460條中國新聞替代計量數(shù)據(jù),從多個維度對提及學術成果的中國新聞平臺進行分類分析,并結合統(tǒng)計分析和案例分析揭示中國新聞平臺的特點。[結果/結論]①綜合內外部特點共識別了15種作為替代計量數(shù)據(jù)源的細分類別中國新聞平臺,發(fā)現(xiàn)新興網(wǎng)絡平臺(占68%)和政府官方新聞平臺(占46%)占主導,設立專門的科技版塊(占59%)是主流,絕大多數(shù)(占79%)是綜合新聞平臺,且全部是原創(chuàng)新聞和轉載新聞兼有;②這些新聞平臺主要將學術成果作為科研最新進展的來源、作為新聞內容的支撐和作為新聞報道的對象,新聞語言呈現(xiàn)出專業(yè)性、趣味性和通俗性的特點;③這些新聞平臺的新聞作者不僅是科學記者、科學編輯和科研工作者,更多的是科技達人、科學愛好者和科普作家,新聞內容集中在傳播科學知識、報道科學家(及其研究)、解讀科學熱點以及科學與社會的相關主題。這些結果表明,不同類型新聞平臺的新聞提及可能傳遞不同的內涵,并且新聞數(shù)據(jù)用于評價目的時還需建立質量控制機制。
關鍵詞:替代計量學;新聞提及;新聞平臺;學術成果提及;新聞替代計量指標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22.06.014
〔中圖分類號〕G250.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22)06-0138-10
Abstract:[Purpose/Significance]The study reveal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 Altmetrics Data Source News Platforms,in order to deepen the knowledge of news platform regarding their altmetrics data,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setting up Chinese Altmetrics indicators system.[Method/Process]On the basis of 34460 Chinese news altmetrics data records,which is derived from Altmetric Explorer database,the research categorized Chinese news platforms reporting academic achievements into multiple dimensions,and further showcas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mention on academic achievements by means of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case analysis.[Result/Conclusion](1)Fifteen sub-categories of altmetrics data source news platforms were identified according to the extrinsic and intrinsic characteristics,and it was found that emerging online platforms(68%)and official news platforms(46%)dominated.The establishment of a spec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ction(59%)was mainstream,and the vast majority(79%)were general news platforms,with comprehensive news platforms dominating(79%),and all of them had both original news and reprinted news as news content sources;(2)These news platforms mainly used scholarly outputs as the source of the latest progress in scientific research,as the support of news content and as the object of news coverage.The news language presen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ofessional,interest and popularity;(3)News authors were not only science journalists,science editor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ers,but also more onl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fessionals,science enthusiasts and popular science writers.And news content on our news platforms focused on disseminating scientific knowledge,reporting on scientists(and their research),interpreting scientific hotspots and science and society.
Key words:Altmetrics;news mention;news platform;mention of scientific product;news Altmetrics
科學研究過程中會發(fā)生一系列的行為,在互聯(lián)網(wǎng)高度發(fā)達的當代,許多科研行為記錄和保存到了在線學術工具和平臺之中。同時,科學家越來越多地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來提高自身的可見度,通過網(wǎng)絡平臺進行學術成果的討論與傳播[1]。這些構成海量數(shù)據(jù),為替代計量分析奠定了數(shù)據(jù)基礎[2]。替代計量學(Altmetrics)追蹤學者的學術軌跡,通過各種工具獲得學術社交網(wǎng)絡、文獻管理網(wǎng)站、開放存取平臺(Open Access)、新聞媒體等網(wǎng)絡平臺上學術成果的相關數(shù)據(jù),對這些數(shù)據(jù)進行匯總和統(tǒng)計,并基于這些數(shù)據(jù)構建和衍生出一系列替代計量指標(Altmetrics Indicators),用以對學術成果在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的傳播、利用和影響力情況進行測度。
替代計量指標一直是替代計量學研究的重點之一,與科學交流、科技評價密切相關。多項相關性研究[3-5]表明,大部分替代計量指標與引文指標呈現(xiàn)較低的正相關性,所以替代計量指標反映與傳統(tǒng)引文指標不盡相同的內涵。為了更好地理解替代計量指標,學者開展了對替代計量指標情境數(shù)據(jù)的研究,例如,探討數(shù)據(jù)生產(chǎn)者的身份分布[6-7]、地理分布[8-9],通過內容分析[10-11]和訪談調研[12]研究了替代計量數(shù)據(jù)的生產(chǎn)動機,從而深入揭示了替代計量指標的內涵以及替代計量數(shù)據(jù)用于科學交流的內在機制。這些研究都表明指標本身的內涵是多樣性的,應當根據(jù)具體研究問題選取相應的數(shù)據(jù),而不是籠統(tǒng)使用。
隨著研究的深入,替代計量學的理論得到了發(fā)展。Moed H F[2]認為,替代計量學的本質是科研活動計算機化運動的一種體現(xiàn),在科研的每個環(huán)節(jié),包括數(shù)據(jù)收集、研究方法的開發(fā)、科學信息的處理、成果的交流和評估,都經(jīng)歷了計算機化的變革。顯然,Moed H F將替代計量學置身于更廣闊的科學背景下進行了闡釋。Haustein S等[13]則從傳統(tǒng)引文理論和其他相關社會理論中汲取營養(yǎng),一方面提出了獲取、評價到應用的交互程度遞增模型,一方面將相關經(jīng)典理論應用于解釋具體的替代計量活動。為了擺脫替代計量學在研究范疇界定上的困難,以及進一步發(fā)展替代計量學的理論,Costas R[14]提出了科學的社交媒體研究(Social Media Studies of Science),指出替代計量學不僅是研究學界向社會的流動,而且要研究社會對學界的影響,科學交流在社交媒體環(huán)境下是一種雙向互動,從而使得替代計量學不再局限于科學交流和科技評價,而且深入到了更廣泛的社會情境,解決社會問題。
不僅如此,學者還豐富了替代計量學的方法體系。由慶斌等[15]從事件要素出發(fā),通過移植引文分析方法,構建了替代計量學的方法體系,該體系綜合考慮替代計量與引文分析在不同應用場景中的共性與差異,包括社交媒體事件的特征分布分析、替代計量計數(shù)分析、文本分析、網(wǎng)絡分析和自提及分析。在此基礎上,劉曉娟等[16]進一步以博文為例,驗證了將全文引文分析方法引入替代計量分析并進行衍化的可行性及價值,并指出要探究提及學術成果這一行為背后的情感和動機。Costas R等[17]則提出了替代計量學語境下的網(wǎng)絡分析,突破了以往替代計量研究關注結點層次的頻次指標,系統(tǒng)論述了基于替代計量數(shù)據(jù)分析潛在耦合關系和網(wǎng)絡結構。
在替代計量學研究中,新聞提及(News Mention)是非常有價值的一種替代計量數(shù)據(jù)。新聞在學術成果傳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能促進公民科普教育[18]、提高學術成果被引頻次[19]、提升學術成果獲得的整體關注度[20]等,新聞中的學術成果傳播為新聞替代計量指標的形成和構建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和數(shù)據(jù)基礎。余厚強等[21]基于大規(guī)模數(shù)據(jù)集的統(tǒng)計分析,揭示了新聞替代計量指標的分布特征與內在機制。然而,目前針對新聞替代計量指標的研究還較少,迫切需要通過研究去揭示其特點和屬性,尤其是尚未見到針對國內新聞平臺提及學術成果的研究。本研究采用Altmetric數(shù)據(jù)庫中追蹤到的中國的所有新聞替代計量數(shù)據(jù),通過統(tǒng)計、分類和分析主要回答了以下兩個問題。
1)中國替代計量數(shù)據(jù)來源新聞平臺的基本特點是什么?將從媒介狀態(tài)、平臺主體、新聞版塊分布、信息綜合程度和新聞原創(chuàng)程度這5個維度,揭示中國替代計量數(shù)據(jù)來源新聞平臺的基本特點。
2)中國新聞平臺提及學術成果的特點是什么?具體來說,包括被提及學術成果的學科分布,新聞平臺提及學術成果的方式、提及學術成果的語言特點、提及學術成果的新聞內容和提及學術成果的新聞作者。
1 數(shù)據(jù)獲取與處理
1.1 數(shù)據(jù)獲取
Altmetric數(shù)據(jù)庫是當前開展替代計量研究的權威數(shù)據(jù)庫,也是最早開展新聞提及數(shù)據(jù)收集的數(shù)據(jù)庫,從2011年開始不斷增加追蹤的新聞平臺范圍,所追蹤的新聞平臺是聲望較高并且可能提及學術成果的。雖然無法評估Altmetric數(shù)據(jù)庫對中國替代計量來源新聞平臺追蹤的全面性,但是根據(jù)Altmetric數(shù)據(jù)庫選取追蹤新聞平臺的原則,其所追蹤的平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用于探索性研究。本文檢索了該數(shù)據(jù)庫中截至2020年12月的中國新聞平臺新聞提及學術成果的所有記錄,檢索時間是2021年3月1日,共獲得來自75家新聞平臺的34 460條記錄,構成本研究的初始數(shù)據(jù)集。每條新聞數(shù)據(jù)記錄了學術成果提及類型、新聞提及時間、學術成果標題、學術成果所屬學科、替代計量指數(shù)等共計26項元數(shù)據(jù),其中6項是新聞的元數(shù)據(jù)(新聞提及類型、新聞提及日期、新聞平臺名稱、新聞標題、新聞所屬國家、新聞鏈接),8項是學術成果的元數(shù)據(jù)(標題、來源期刊、學術成果類型、所屬學科、作者所屬研究機構、發(fā)表日期、替代計量指數(shù)、詳細信息鏈接),剩余的12項為該數(shù)據(jù)庫可識別的唯一標識符。
統(tǒng)計顯示,Altmetric數(shù)據(jù)庫追蹤到的被我國新聞平臺提及的學術成果類型,其分布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我國新聞平臺報道的學術成果類型有學術論文、新聞、專著、圖書章節(jié)、臨床試驗研究記錄和數(shù)據(jù)集。其中學術論文仍然是被提及最多的學術成果,占所有學術成果的94.8%,其次是新聞(2.91%)和專著(1.95%)。
1.2 新聞平臺分類維度編碼
為了揭示這些新聞平臺的基本特點,本文從5個維度對其進行分類分析,編碼表如表2所示。這5個維度分別是媒介狀態(tài)、平臺主辦主體、科技新聞出現(xiàn)的版塊、新聞信息綜合程度和新聞來源原創(chuàng)程度。
媒介狀態(tài)反映了新聞平臺的基本屬性,包含媒體呈現(xiàn)形式和業(yè)務范圍兩個基本點。已經(jīng)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傳統(tǒng)媒體,例如人民日報,在創(chuàng)辦網(wǎng)絡平臺以后,由于有實體傳媒作為基礎,往往擁有更高的公信力。新興網(wǎng)絡新聞平臺,例如知乎,需要通過積累用戶口碑來提高影響力。并且,專業(yè)從事新聞業(yè)務的平臺,比那些除了新聞業(yè)務還從事其他業(yè)務的網(wǎng)絡平臺,顯得有更高的專業(yè)度。
科技新聞出現(xiàn)的版塊體現(xiàn)了科技新聞在該新聞平臺上的地位,雖然都是新聞平臺,但是有的新聞平臺專注做科技新聞,有的新聞平臺有科技新聞頻道,有的新聞平臺只是在其他版塊里提到學術成果。新聞版塊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提及學術成果的情境,也會影響到科技新聞的可信度。
平臺主辦主體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新聞平臺的新聞政策,決定著新聞平臺的整體報道風格和傾向。例如,政府主導的官方新聞平臺,其新聞公信力較高,也往往更為嚴謹,涉及較多的公共政策。商業(yè)機構主導的新聞平臺,其新聞可能更加關注特定領域,更加貼近日常生活。對平臺主辦主體的分類邏輯,首先是區(qū)分官方新聞平臺和非官方平臺。官方平臺根據(jù)行政級別分為國家官方新聞平臺和地方官方新聞平臺兩種;非官方平臺由于種類眾多,采取的是自下而上的編碼過程,即先標注新聞平臺的主辦主體,再對其進行歸納,共得到科普新聞平臺、社會新聞平臺、教育機構新聞平臺和商業(yè)機構新聞平臺4種。
信息綜合程度有綜合類和垂直類之分,是體現(xiàn)新聞網(wǎng)站聚焦范圍的基本屬性,綜合類新聞平臺通常由于涉獵范圍廣而專深性不足。
新聞原創(chuàng)程度體現(xiàn)了新聞平臺的新聞政策,一定程度上也體現(xiàn)了平臺的實力。例如,完全發(fā)布原創(chuàng)新聞的平臺,擁有自己完整的新聞采編人員和穩(wěn)定的新聞來源渠道,發(fā)布的新聞代表了平臺的觀點和態(tài)度。而完全發(fā)布轉載新聞的平臺,依靠從別處爬取的新聞,發(fā)布的新聞代表了篩選信息的策略,這種新聞平臺通常資源有限。
1.3 案例新聞平臺的選取過程
在分類分析的基礎上,選取典型新聞平臺開展案例分析,從而揭示中文新聞平臺提及學術成果的特點。具體而言,首先,統(tǒng)計了每個新聞平臺報道學術成果的數(shù)量;然后,對上述5個分類維度下每個細分類型的新聞平臺,各取提及學術成果數(shù)量最多的平臺作為典型平臺,由于新聞來源原創(chuàng)程度維度下最終只有一個細分類別,因此5個分類維度下共有15種細分類型新聞平臺,典型平臺存在重合,經(jīng)去重共有9個典型平臺,如表3所示;最后,針對這些典型新聞平臺開展案例分析,揭示其提及學術成果的特點。
1.4 案例新聞平臺的分析內容
首先,針對全樣本的新聞平臺數(shù)據(jù)開展統(tǒng)計分析,揭示被提及學術成果的學科分布。然后,在此基礎上,針對案例新聞平臺開展更深入地分析,主要從以下4個維度進行。
第一,我國新聞平臺提及學術成果的方式。新聞平臺對學術成果的提及,可能是專門對學術成果的報道,也可能是利用某學術成果作為支撐論據(jù),還可能是其他方式。通過揭示我國新聞平臺提及學術成果的方式,有助于了解我國新聞中提及學術成果的動機。
第二,我國提及學術成果的新聞的語言特點。新聞的語言特點是為受眾量身打造,同時又影響著受眾人群,進而影響學術成果在新聞中傳播的速度與范圍,這對評估學術成果全面影響力有重要啟示。
第三,提及學術成果的新聞內容。提及學術成果的新聞內容可能是傳播科學信息知識,也可能是介紹科研產(chǎn)品,還可能是其他內容。通過分析提及學術成果的新聞內容,可以了解學術成果更傾向于在哪些新聞平臺傳播,有助于完善對我國新聞平臺提及學術成果的追蹤。
第四,提及學術成果的新聞作者。是專業(yè)科學記者、科研人員還是科普達人?通過探究科學傳播的過程中不同群體的作用,有助于了解我國新聞中的學術成果是怎樣在群體中傳播的。
2 研究結果
2.1 中國替代計量數(shù)據(jù)來源新聞平臺的分類分析結果
對75家新聞平臺進行編碼,發(fā)現(xiàn)有3家新聞平臺(Tuxi,Chuansong.me,Shandong News)已無法訪問,編碼過程中將其剔除。
2.1.1 媒介狀態(tài)維度
從媒介狀態(tài)維度來看,提及學術成果的中國新聞平臺類型分布如表4所示。新興網(wǎng)絡新聞平臺占據(jù)主導,達68%,其次是傳統(tǒng)媒體網(wǎng)絡版,占比29%,非純新聞平臺占比最少,僅為3%。這表明新興網(wǎng)絡新聞平臺是傳播學術成果的主陣地。
2.1.2 平臺主辦主體維度
平臺主辦主體影響了新聞平臺的行動方向和原則,從新聞平臺主體維度來看,提及學術成果的中國新聞平臺主體類型分布如表5所示。由表5可知,國家官方新聞平臺和商業(yè)機構新聞平臺數(shù)量最多,分別占總數(shù)量的33%和29%,其次是社會新聞平臺(占14%)和地方官方新聞平臺(占13%),科普新聞平臺和教育機構新聞平臺數(shù)量最少,占比僅為7%和4%。
國家級的政府官方新聞平臺具有時政類信息新聞的采訪權和首發(fā)權,包括有關社會突發(fā)事件的報道、評論的權利。例如,中國網(wǎng)(China.org)擁有數(shù)百名國內外各領域專家學者,該網(wǎng)站提及學術成果的新聞主要為獨家編發(fā)的各種公共事物解讀。地方官方新聞平臺是以地方性新聞為主,例如,上海日報網(wǎng)(Shanghai Daily)主要報道上海及國內的經(jīng)濟、社會和文化活動,同樣會涉及學術成果。科普新聞平臺通常將科普與科技熱點、民眾生活緊密結合,激發(fā)閱讀興趣,有利于提高公眾科學素養(yǎng)。例如,果殼網(wǎng)(Guokr.com)的“一周科技”專欄每周分享有趣的科技熱點發(fā)現(xiàn),傳播科學信息知識,同時還提供話題性科學事件解讀,專業(yè)人員的解讀能夠增強社會科學認知,特別是權威專家的科學建議對公眾更有指導性引領作用。社會新聞平臺主要提供網(wǎng)絡媒體及綜合服務,例如新浪網(wǎng)(sina.com)報道的新聞數(shù)量龐大,新聞提及的學術成果所屬學科高達20余種,提及學術成果的新聞內容也十分豐富。教育機構新聞平臺以科研匯報、學術交流等科學活動相關內容為主,例如中國科學院網(wǎng)(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在專門的欄目報道科學研究進展的論文。商業(yè)機構新聞平臺的最大特點是信息平臺內容與機構的商業(yè)方向相關。
2.1.3 新聞版塊分布維度
新聞版塊反映了新聞平臺提及學術成果的基本模式,如表6所示,純科技新聞網(wǎng)站占比為17%,新聞網(wǎng)站中具有科技版塊的平臺有57%,新聞網(wǎng)站中無特定版塊的平臺有26%。可見,在新聞網(wǎng)站中開設科技版塊是提及學術成果的新聞平臺的主流形式。值得注意的是,平臺為了吸引眼球,會將熱度很高的新聞(國際熱點、科研重大發(fā)現(xiàn)、國家最新政策等)在不同頻道重復轉發(fā),造成內容有重復的現(xiàn)象。
2.1.4 信息綜合程度維度
信息綜合程度體現(xiàn)了新聞平臺的聚焦程度,分類結果如表7所示,綜合性新聞平臺占比為79%,垂直性新聞平臺占比為21%。綜合性新聞平臺的新聞信息涵蓋的領域廣、信息量大、內容多元化,適合大眾隨意瀏覽閱讀,獲取感興趣的新聞內容。例如,新浪網(wǎng)在整個新聞平臺結構上基本覆蓋了各個方面,因此,新聞提及學術成果的領域也較多,有醫(yī)學與保健科學、化學科學、生物科學、教育學、歷史與考古學等。垂直新聞平臺集中在某些特定的領域和需求,提供有關這個領域或需求的全部深度信息和相關服務。例如,生物通是定位于中國生物技術的專業(yè)網(wǎng)站,網(wǎng)站新聞集中于生命科學領域,提供科研動態(tài)新聞、科研成果新聞、投資政策新聞等。
2.1.5 新聞原創(chuàng)程度維度
新聞來源原創(chuàng)程度反映了新聞平臺生產(chǎn)內容的基本情況,通過對樣本新聞平臺的分析,發(fā)現(xiàn)并沒有純粹的原創(chuàng)新聞平臺或純粹的轉載新聞平臺,也就是說,我國替代計量數(shù)據(jù)來源新聞平臺均是原創(chuàng)新聞和轉載新聞兼具的新聞平臺。例如,新浪網(wǎng)除了原創(chuàng)科技新聞之外,也會轉載來自“環(huán)球科學”“生物谷”“澎湃新聞”等其他來源的科技新聞。
2.2 中國新聞平臺提及學術成果的特點
2.2.1 新聞平臺提及學術成果的方式特點
根據(jù)對典型案例平臺的具體分析,可總結出提及學術成果的方式主要有以下3種。
第一種方式是以學術成果作為報道科研最新進展的來源。新聞內容以介紹最新前沿進展為主,該類新聞的謀篇布局較為單一,通常以介紹前沿科技、采訪科學家和背景交代3部分內容構成。例如,新華網(wǎng)上的一篇新聞(http://www.china.org.cn/world/Off_the_Wire/2019-12/17/content_75521068.htm),標題是“New Study Shows Past Climate,Human Impacts Shape Present Mammal Biodiversity”,新聞指出“目前整個世界熱帶和亞熱帶地區(qū)的哺乳動物多樣性模式是由過去和現(xiàn)在的氣候和人類影響構成的”,并且在開篇給出研究結論的來源是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一項研究,介紹完研究的主要結論和啟示后,采訪了馬薩諸塞州阿默斯特分校的相關學者,最后講了相關研究在理解生物多樣性和21世紀人類活動影響方面的意義。
第二種提及方式是將學術成果作為佐證觀點的理論支持。該類新聞的謀篇布局較為多樣,通常以鏈接的形式給出所依據(jù)的學術成果。例如,果殼網(wǎng)上的一篇新聞(https://www.guokr.com/article/4387 56l),標題為“補硒可以防癌嗎?”,新聞的觀點是“額外補硒的防癌奇效,也實在很難指望”,并引用了文獻來支撐自己的觀點,新聞中寫道,“在循證醫(yī)學數(shù)據(jù)庫考科藍圖書館(The Cochrane Library)對補硒防癌相關研究的系統(tǒng)評價中指出,目前仍沒有確切證據(jù)表明補硒真的能夠起到預防癌癥的作用[1]”,其中參考文獻[1]正是Vinceti等發(fā)表的一篇論文。
第三種方式是將學術成果作為直接的報道對象,著重介紹學術成果本身的研究情況。例如,中國科學院的一篇新聞(https://www.cas.cn/syky/201911/t20191115_4723970.shtml),標題為“成都山地所在青藏高原多年凍土河流溶解態(tài)碳輸移研究中取得進展”,新聞詳細報道了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huán)境研究所山地水文與生態(tài)研究團隊的研究成果,報道內容包括研究內容、結果和意義,在新聞結尾提供了學術成果的鏈接。
2.2.2 新聞平臺提及學術成果的語言特點
新聞的語言特點反映了新聞平臺對于潛在受眾、報道傾向等方面的考慮,新聞提及學術成果的語言特點主要可以歸納出3種。
第一個特點是專業(yè)性,是指未對晦澀難懂的學術成果進行二次編譯,直接引用原文。例如,這篇報道科研成果的新聞(https://www.cas.cn/syky/2020 10/t20201013_4762755.shtml),標題是“水生所揭示低氧誘導因子hif-3α增強魚類低氧耐受的分子機制”,新聞全程使用專業(yè)術語,對于非專業(yè)讀者來說理解難度較大。這種語言特點的新聞報道通常是面向同行科學家,在科學圈內部傳播學術成果進展。
第二個特點是趣味性,語言生動幽默容易激發(fā)閱讀興趣。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將學術成果中晦澀的結論描述出來,趣味十足。例如,這篇新聞(https://m.guokr.com/article/458687/),標題是“男變女,女變男?不是我說,動物性轉也太容易了吧!”,該新聞報道了發(fā)表在《Nature》上的關于動物雌雄嵌合體的研究,但是使用趣味性的語言將研究結果描述出來,例如新聞中寫到,“這就意味著天氣越熱,越多帶有雄性性染色體的后代發(fā)生了雌化,最終成為了‘姑娘’……變性‘媽媽’似乎更容易生下變性的‘女兒’……最終有可能成為一個‘男男’性轉生子的神奇世界”。這種語言特點的新聞通常是面向社會公眾,滿足其好奇心和未知欲,起到科普的作用。
第三個特點是通俗性,將學術成果以通俗易懂的語言描述出來,新聞受眾易于理解。例如,這篇新聞(https://www.guokr.com/article/455946/),標題是“用DNA在眼鏡片里藏數(shù)據(jù)?我當場腦補了一部諜戰(zhàn)大片”,新聞用口語化的表達描述了發(fā)表在《Nature》上一項成果的研究過程,新聞中寫道:“研究者首先將要存儲的信息轉化成DNA編碼,然后將對應的DNA分子封裝在二氧化硅納米顆粒中加以保護。接下來,就可以將這些‘存儲顆粒’混入塑料材料,制造出各種帶有存儲信息的物品”。將一項研究過程用接近口語的方式表達出來,并且基本不使用專業(yè)術語,有利于讓更多的讀者理解和接受。
2.2.3 新聞平臺提及學術成果的新聞內容
提及學術成果的新聞內容主要有傳播科學知識、報道科學家及其科學研究、科學熱點新聞解讀、科學與社會這4種情形。
第一種為傳播科學知識,具體是指傳播科學知識、科學思想以及生活常識等。例如,這篇新聞(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2020-12-12/doc-iiznezxs6545199.shtml),標題是“生姜價格翻了近一倍,你家還有存姜嗎?”,新聞介紹了姜的6種健康益處以及背后的相關研究,傳播了健康知識和有關姜的常識,新聞最后有附上文中提及的學術成果的鏈接。
第二種為報道科學家及其科學研究,具體包括科學家的故事、全球學術成果、研究進展匯報等。例如,這篇新聞(https://www.guokr.com/article/442215),標題是“邢立達:為了發(fā)現(xiàn)中國的恐龍,他正在和推土機賽跑”,新聞講述了古生物學家邢立達的故事。再例如,這篇新聞(https://www.cas.cn/syky/201909/t20190929_4718619.shtml?from=singlemessage),標題是“云南天文臺太陽噴流的形成物理機制研究獲進展”,專門報道了發(fā)表在《Astrophysical Journal》上關于太陽噴流活動的研究進展。
第三種為熱點新聞科學解讀,對社會熱點話題進行科學性解讀,包括話題背景知識的普及、話題中專業(yè)名詞的解釋等。例如,這篇新聞(https://www.163.com/dy/article/FQ4C99OA0531MXCY.html),標題是“高福院士在大會上的30分鐘”,新聞對熱點事件“高福院士的講話”以及熱點話題“新冠病毒”進行了科學性解讀,內容包括對“ADE效應”之類的專業(yè)名詞進行解釋、對院士講話中提到的“Event 201”進行背景介紹、對高福院士會議中一些觀點進行解讀等,涉及到一些相關的學術成果。
第四種為科學與社會的互動,是指該新聞涉及到科學與人類社會之間的互動關系,包括社會政策的頒布、時政要聞等。例如,這篇新聞(http://en.people.cn/n3/2020/1123/c90000-9782965.html),標題是“專家稱,隨著新時代藍圖的展開,國家將改善人口政策”,新聞介紹了中國第十四個五年計劃中關于完善計劃生育政策的相關內容,提到了期刊《柳葉刀》中的一項學術成果,該成果中預測“到2100年中國將不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為我國人口政策提供背景支撐。
2.2.4 新聞平臺提及學術成果的新聞作者
網(wǎng)絡新聞平臺的誕生與發(fā)展不僅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更新、更快的科學信息發(fā)布、交流平臺,也為社會公眾創(chuàng)造了參與科學傳播的機會。原創(chuàng)新聞和轉載自其他平臺新聞的作者,已經(jīng)不僅僅是科學記者、科學編輯和科研工作者,更多的是網(wǎng)絡科技達人、科學愛好者和科普作家等,他們對學術成果傳播信息的反饋、參與和生產(chǎn),構成了科技新聞傳播信息再生產(chǎn)的一部分。例如,在果殼網(wǎng)上提及學術成果的新聞,其作者除科學編輯、該領域科研工作者外,還有果殼網(wǎng)本身簽約的科技達人、科普作家等。這些普通群眾憑借科學興趣,對學術成果單向傳播的信息進行獲取、理解,隨后通過撰寫新的科普文章對學術成果進行反饋與再生產(chǎn),發(fā)布在果殼網(wǎng)上,這樣對促進科學傳播和加強學術成果的影響力有著重要的作用。所以,公眾不僅處于單純的“接受”地位,還處于“再生產(chǎn)”地位,達到了學術成果的雙向傳播,為公眾走近科學、參與科學打下了良好基礎。
2.2.5 相關案例新聞平臺特點總結
將所有典型案例平臺各方面的特點進行匯總和比較,可歸納出以下5個特點。
1)大部分新聞提及學術成果的方式皆為來源提及、理論支持和成果介紹這3種。只有新聞內容以報道科學家及其科學研究為主的平臺,例如中科院網(wǎng)、生物通等,提及學術成果的方式僅為來源提及與成果介紹。
2)雖然有的新聞平臺具有專門的科技版塊,但是提及學術成果的新聞通常分布在網(wǎng)站的各個版塊,不局限于科技版塊。特例為中國科學院網(wǎng),該網(wǎng)站有專門報道不同系所研究進展的新聞平臺,且有專門匯報科研進展的版塊,因此,所有提及學術成果的新聞皆出現(xiàn)在一個固定科技版塊。
3)具有特定受眾群體的平臺,比如生物通、世界種業(yè)網(wǎng),其語言特點為專業(yè)性。除了這些平臺之外,其他平臺提及學術成果新聞的語言特點皆有通俗性。果殼網(wǎng)、新浪網(wǎng)這類受眾面廣的新聞平臺,語言特點皆有趣味性。
4)國家官方新聞平臺提及學術成果的新聞內容僅有報道科學家及其科學研究和科學與社會這兩種內容;地方官方新聞平臺、科普新聞平臺和社會新聞平臺這3類平臺具有科學熱點新聞解讀這一類內容的新聞。
5)國家官方新聞平臺和地方官方新聞平臺有專業(yè)的科學記者;所有新聞網(wǎng)站都有科學編輯;綜合新聞平臺以及科普新聞平臺有科普愛好者撰寫新聞內容。
3 結論與展望
新聞是公眾獲取科學知識的重要來源,新聞中的學術成果傳播與新聞替代計量指標有著密切關系,越來越多的研究關注學術成果在新聞中的傳播作用及其影響。相較于國外,我國新聞替代計量指標的探索還處于初期。本文基于Altmetric數(shù)據(jù)庫追蹤的中國新聞平臺進行統(tǒng)計與分析,旨在對作為替代計量數(shù)據(jù)源的中國新聞平臺的特點進行探索性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結論:
1)在新聞平臺的外在特點方面,從媒體狀態(tài)和主辦主體維度識別出了9種細分類別的替代計量數(shù)據(jù)來源新聞平臺。我國替代計量數(shù)據(jù)來源新聞平臺以新興網(wǎng)絡平臺為主(占68%),官方新聞平臺(占46%)和商業(yè)機構新聞平臺(29%)是運營主體。
2)在新聞平臺的內在特點方面,從新聞版塊、信息綜合程度和新聞原創(chuàng)程度維度識別出了6種細分類別的替代計量數(shù)據(jù)來源新聞平臺。我國替代計量數(shù)據(jù)來源新聞平臺大部分是在新聞平臺中設立專門的科技版塊(占59%),以綜合新聞平臺占主導地位(占79%),且全部都是原創(chuàng)新聞和轉載新聞兼有作為新聞內容來源。
3)在提及學術成果的方式和語言方面,我國新聞平臺提及學術成果的方式主要有作為科研最新進展的來源、作為新聞內容的支撐依據(jù)和作為新聞報道的對象,提及學術成果的語言呈現(xiàn)出專業(yè)性、趣味性和通俗性的特點。
4)在提及學術成果的新聞內容方面,我國新聞平臺的新聞內容集中在4個方面,即傳播科學知識、報道科學家(及其研究)、解讀科學熱點以及科學與社會的互動。
5)在提及學術成果的新聞作者方面,作為替代計量數(shù)據(jù)源的我國新聞平臺的作者不僅是科學記者、科學編輯和科研工作者,更多的是網(wǎng)絡科技達人、科學愛好者和科普作家。
這些結果表明:第一,在提及學術成果的中國新聞平臺中,專門致力于學術新聞傳播的較為罕見,專業(yè)報道學術成果的網(wǎng)站平臺亟需培育;第二,與國外[22]相比,中國官方新聞平臺的比例明顯更高,新興網(wǎng)絡平臺的比例較低,體現(xiàn)了我國官方媒體和傳統(tǒng)媒體在學術成果傳播中的重要作用;第三,鑒于不同新聞平臺提及學術成果的方式和語言很不相同,其所反映的內涵也會有所不同。專門報道學術成果的新聞提及,本身是面向學術同行,仍然是反映學術界內部的科學交流。與之相比,將學術成果作為觀點的支撐,使用通俗或有趣的用語,才能面向學術界之外更廣泛的讀者,體現(xiàn)學術成果的社會影響力;第四,新聞作者身份的多元化趨勢,一方面,有利于學術成果在社會中的廣泛和深入傳播;另一方面,由于許多新聞平臺在涉及學術成果的嚴謹性方面缺少質量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數(shù)據(jù)源作為學術評價依據(jù)的可靠性。
本研究對于科技評價的啟示主要有3點:第一,從新聞提及學術成果的方式和內容來看,新聞提及能夠反映學術成果與社會各界的互動,因而能夠體現(xiàn)學術成果服務于社會方面的價值;第二,不同類型的新聞提及所影響的范圍、受眾和程度是不同的,應當區(qū)別開來加以應用。同時,不同類型新聞平臺的新聞提及往往具有內在統(tǒng)一性,因此可根據(jù)新聞平臺的類型劃分,較為迅速地為新聞提及打上標簽;第三,鑒于新聞提及數(shù)據(jù)的產(chǎn)生過程缺少質量控制,評價中不宜為其賦予過高的權重,為了鼓勵學術成果通過新聞傳達給更廣泛的受眾從而產(chǎn)生更廣泛的影響,宜以適當?shù)男问綄π侣勌峒敖o予認可。
雖然Altmetric數(shù)據(jù)庫是當前替代計量學研究中最權威的數(shù)據(jù)源之一,但是,該數(shù)據(jù)庫索引中國新聞平臺的全面性尚無法估計,即無從估計所有提及學術成果的中國新聞平臺中,有多少是納入了Altmetric數(shù)據(jù)庫的追蹤范圍。因此,本研究并非從全面性的角度去分析,而是基于可獲取數(shù)據(jù)的探索性分析,其結果可為了解中國新聞平臺作為替代計量數(shù)據(jù)源的基本特征提供參考。并且,理解新聞平臺的特征,有利于未來開展對新聞替代計量指標的標準化研究。最后,本文呼吁建立我國本土的替代計量數(shù)據(jù)庫,讓替代計量研究能夠服務于國內的科學交流和科技評價。
參考文獻
[1]Nicholas D,Rowlands I.Social Media Use in the Research Workflow[J].Information Services & Use,2011,31(1-2):61-83.
[2]Moed H F.Altmetrics as Traces of the Computerization of the Research Process[EB/OL].http://arxiv.org/ftp/arxiv/papers/1510/1510.05131.pdf,2015-10-25.
[3]Mike T,Stefanie H,Vincent L,et al.Do Altmetrics Work?Twitter and Ten Other Social Web Services[J].PLoS ONE,2017,8(5):e64841.
[4]Xin S,Alberto P,Johan B.How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Reacts to Newly Submitted Preprints:Article Downloads,Twitter Mentions,and Citations[J].PLoS ONE,2012,7(11):e47523.
[5]宋麗萍,陳巍,賀穎.論文層面科學評價實證研究——以PLoS ONE為例[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5,(7):85-88.
[6]Mohammadi E,Barahmand N,Thelwall M.Who Shares Health and Medical Scholarly Articles on Facebook?[J].Learned Publishing,2020,33(2):111-118.
[7]Haustein S,Costas R.Identifying Twitter Audiences:Who is Tweeting About Scientific Papers?[J].ASIS&T SIG/MET Metrics,2015:1-3.
[8]Yu H,Xiao T,Xu S,et al.Who Posts Scientific Tweets?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Productivity,Locations,and Identities of Scientific Tweeters[J].Journal of Informetrics,2019,13(3):841-855.
[9]Yu H,Zhang W,Wang Y,et al.Who Shares Scholarly Output on Facebook?[A].Proceedings of the1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cientometrics and Informetrics Conference,ISSI 2021[C]//Belgium: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Scientometrics and Informetrics,2020:1569-1570.
[10]Na J C,Ye Y E.Content Analysis of Scholarly Discussions of Psychological Academic Articles on Facebook[J].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2017,41(3):337-353.
[11]劉曉娟,王晨琳.用戶動機視角下的Altmetrics指標研究[J].圖書情報知識,2020,(3):63-70,96.
[12]Htoo T,Jin-Cheon N.Who are Tweeting Research Articles and Why?[J].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Theory and Practice,2017,5(3):48-60.
[13]Haustein S,Bowman T D,Costas R.Interpreting“Altmetrics”:Viewing Acts on Social Media Through the Lens of Citation and Social Theories[J].Arxiv Preprint Arxiv:1502.05701,2015.
[14]Costas R.Towards the Social Media Studies of Science:Social Media Metrics,Present and Future[J].Arxiv Preprint Arxiv:1801.04437,2018.
[15]由慶斌,湯珊紅.不同類型論文層面計量指標間的相關性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4,58(8):79-84.
[16]劉曉娟,王晨琳.用戶動機視角下的Altmetrics指標研究[J].圖書情報知識,2020,(3):63-70,96.
[17]Costas R,Rijcke S D,Marres N.Heterogeneous Couplings:Operationalizing Network Perspectives to Study Science-society Interactions Through Social Media Metrics[J].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2021,72(5):595-610.
[18]沈靜.新媒體對科普宣傳的影響與提升[J].新媒體研究,2018,4(2):19-20.
[19]賈鶴鵬,王大鵬,楊琳,等.科學傳播系統(tǒng)視角下的科技期刊與大眾媒體合作[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5,26(5):445-450.
[20]Palmer S E,Schibeci R A.What Conceptions of Science Communication are Espoused By Science Research Funding Bodies?[J].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2014,23(5):511-527.
[21]余厚強,曹雪婷,王曰芬.新聞替代計量指標的分布特征研究[J].情報學報,2020,39(10):1981-1092.
[22]Yu H,Li J,Cao X.Understanding News Altmetrics:A First Look at the Source Platform[J].Metrics 2021:ASIS&T Sigmet Workshop,2021:23-24.
(責任編輯:陳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