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娟,李 慧
(1.南京審計大學圖書館,江蘇 南京 211815;2.吉林大學圖書館,吉林 長春 130022)
傳統(tǒng)的閱讀推廣信息服務模式相較于線上推廣更加人性化,面對面的交流探討能給人帶來深刻的閱讀體驗和觀感。無論學者或普通學生,均能參與并從中受益。然而,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下,圖書館的閱讀推廣信息服務模式不得不發(fā)生相應改變,那就是為防止疫情蔓延和通過密集的人群感染傳播,只能將幾乎所有線下活動一律改為線上活動,發(fā)生了活動模式的驟然收縮[1],這也為閱讀推廣信息服務帶來了極大的難度。如何在只有線上活動的基礎上,保障閱讀推廣信息服務的活動效果,保障社會文化生活的逐步提升,成為擺在圖情工作者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更何況,閱讀推廣信息服務的活動效果本就是一個難以量化沒有邊界的指標,如何在僅有線上活動的基礎上將眾多的閱讀推廣信息服務模式進行網格化科學聯(lián)動,并開展閱讀推廣活動的持續(xù)創(chuàng)新,從而將服務推向縱深,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文化需求,成為擺在文化工作者面前一道必須重點關注和無法繞過的屏障[2]。
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加速了信息服務活動由線下到線上的遷移進程,從而給高校師生帶來更大的閱讀空間。以往受場地空間和時間限制的線下活動經過線上活動的轉變,反而為更多的師生帶來極大的閱讀便利。只要開展閱讀推廣活動的線上平臺人數不超過可承載的上限,跨校閱讀、跨城市閱讀,甚至跨省、國際閱讀都成為瞬時可能。目前,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活動預告有兩種線上發(fā)布方式,一種是在學校圖書館官網發(fā)布,另一種是微信官網公眾號上發(fā)布。因此,讀者如果想參與某校的閱讀活動,聆聽遠方大師的高論,可以直接按照發(fā)布信息所提示的平臺和登錄方式進行登錄參與。但由于各高校館在社會共享信息方面的意識處于早期,一般只考慮到服務本校師生,因此這方面的機制尚少有人探究,而一旦建立起網格化閱讀聯(lián)動機制,則勢必為高校師生打開一扇豁然而開的知識殿堂大門,實現信息資源的效益最大化,既能造福本校師生,同時也能造福社會大眾。并可以使得許多質量不佳走形式的活動被自然淘汰,節(jié)約大量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更能無形中大力推動閱讀推廣信息服務的良性循環(huán)與全力發(fā)展,哪怕是在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下。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進行閱讀推廣信息服務活動網格化是未來發(fā)展趨勢,但也面臨挑戰(zhàn)。首先是面對數字版權問題,因為它以大流量的信息資源檢索利用模式突破了圖書館傳統(tǒng)的版權界限,因此如何在法律上對接數字版權,是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的一大挑戰(zhàn)。另外,網格化不能簡單理解為搜索引擎,因為它不是從零散的信息里搜索出來的,而是一種專業(yè)性很強的集成。網格化信息不應是割裂的文字代碼或符號,而應是帶有其專有性和特質性的特征。其次面臨的是思想觀念的挑戰(zhàn),新技術的出現勢必帶來新的知識技能需要重新學習和理解領會,習慣了過去傳統(tǒng)模式的活動開展,以及利用搜索引擎解決問題,如果看不到網格帶來的諸多好處,難以形成高效運作。而網格的效果顯現并非立竿見影,需要進行新舊對比,用科學的統(tǒng)計數據來證明其高效性與科學合理性。
“網格——通向信息共享世界的階梯”,中國科學計算研究所李曉林[3]如是說。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信息系統(tǒng)無可避免地出現應用分割,形成信息孤島、應用孤島和用戶孤島,造成巨大的成本浪費從而使得效益越來越低下。對于高校圖書館而言,常常是各高校反復地開展各類讀書活動,從時間軸上來說,很難形成科學合理的一致性和連貫性,活動開展一般一學期一規(guī)劃或一學年一規(guī)劃,使得各高校同時存在多個雷同的活動主題,卻難以實現無縫的信息共享,從而使得大量“信息孤島”存在。要化解信息集成和共享的矛盾,需要新的思路和技術——網格。網格是下一個信息社會的沖擊波,它引領人們進入一個新的信息時代——信息共享世界,意味著信息由多、亂、雜變得有規(guī)律、有秩序,使得人們獲取信息更加方便快捷。圖書館是一個生長的有機體,而網格化則可以使其無序成長性和動態(tài)有序性實現統(tǒng)一,有利于達成科學聯(lián)動,保持從量的平衡到質的優(yōu)選。
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下,閱讀推廣活動不僅應全部轉為線上,更重要的是應該更加傾向讀者參與互動。讓讀者主動融入,才能產生良好的效果,這是一次讀者主動提升自我的絕佳時機。閱讀推廣信息服務多以線上競賽的活動形式如書評、影評、短視頻創(chuàng)作、專業(yè)展播、云上真人圖書等不同形式來調動讀者的積極參與力,形成讀者主動思考和縱深思考,積極準備,全方位鍛煉自身多方面的能力。如果只有主講人的一言堂,勢必出現接受模式單一形成的倦怠和松懈,容易降低學習效率和學習興趣,時間長了不利于對知識的吸收與掌握,也難以產生思想碰撞而形成創(chuàng)新思維。在眾多的活動開展中,如何遵循高校師生的學習、教學和研究規(guī)律,將眾多的活動從紛繁雜亂中有序聯(lián)動,從而提升活動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是值得圖情工作者認真思考的重要命題。閱讀推廣信息服務的網格化聯(lián)動,可以實現信息資源、人力資源的重構,有利于讀者以最少的時間成本獲取最便捷并吻合需求的信息,增長知識,提升思辨能力,進行智慧開啟[4]。
網格化數據信息共享指的是大家的信息通過互相傳遞、相互分享,來實現互通有無及信息使用效率的最大化。這里面既有關聯(lián)度相當的橫向互通,也有跨層級的縱向交流。信息源縱橫交錯,可以使得信息堆疊到一定程度形成區(qū)塊鏈,讀者通過網格化的信息篩選,從區(qū)塊鏈中獲取對自己有價值的信息,來達成其學習和工作目標。這就要求圖情工作者在數據資源獲取方面擁有一定的專業(yè)技能,并保持一定的職業(yè)敏感度,架接起圖書館和讀者之間的專業(yè)橋梁,助力讀者從繁復的信息中抽絲剝繭,提煉知識的精華,得出結論,形成思維并產生成果。從這方面來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天津財經大學、武漢大學圖書館等在實現網格化閱讀推廣科學聯(lián)動上,做了大量有價值的工作。
網格化聯(lián)動對環(huán)境的要求需要摒棄故步自封的保守意識,以開放的心態(tài)進行無差別文化傳播。誠然,各高校進行閱讀推廣活動準備常常會花費一定的時間成本和付出相應的經濟代價,聘請名人名家進行講座、演講等,有的還涉及知識產權[5]。筆者認為這可以區(qū)別對待,根據活動開放程度的檔級進行選擇:凡大眾化的閱讀推廣信息服務活動,開放程度可以高一些,允許敞口全開放,以活動室能容納的人數為上限;專業(yè)化程度較高的可以有針對性地開放,甚至可以進行校際間的對等開放;對于高級別涉及重要知識產權的活動,可以將開放敞口收縮到自認為合適的程度,通過高級別的權限設置進行驗證通過方能參與。
以身處疫情風暴中心的武漢大學圖書館為例(見表1),自2020年年初開始,武漢大學在其圖書館官網上幾乎每個工作日都發(fā)布眾多的閱讀推廣信息服務活動,以“停館不停學”為宗旨,以強烈的責任心為廣大師生帶來一系列高質量的信息服務盛宴。在全國人民心系武漢疫情、關注武漢的時刻,很多知識界人士關注武漢大學圖書館,尤其是它推出的“戰(zhàn)疫”欄目“一期一書”。武漢大學圖書館通過近二十本關于疫情和戰(zhàn)勝人類恐懼、強意志強意念的正能量書籍有聲閱讀,給處于隔離中的武漢人溫暖的力量,感覺自己不再是座孤島,而是一個個身披鎧甲的勇士,身負重擔,以心甘情愿的居家行為,默默為這座城市做著貢獻。
由表1可知,以上活動僅僅是選取了武漢大學圖書館疫情期間部分閱讀推廣活動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活動,這些活動均為線上活動,讀者可以打開其網站,直接點擊鏈接,便可無障礙閱讀、傾聽、參與其中,并從中受益。而閱讀推廣的網格化聯(lián)動,就是讓對此感興趣的讀者首先能通過科學的網格篩選,推送到設定的信息接收平臺供讀者知曉,然后才能使用并參與。而在其訪問、使用和參與的過程中,留下相關的訪問足跡,并能生成該讀者的訪問路徑報告,如此日積月累,形成該讀者關聯(lián)度強大的區(qū)塊鏈,再通過大數據進行分析,形成其獨一無二的閱讀指南,以供其日后以最便捷的路徑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讀物及活動。
表1 武漢大學圖書館疫情期間開展的閱讀推廣信息服務活動
閱讀推廣信息服務離不開書籍的推廣,無論是電子書還是紙制書,幫助讀者以最快捷的方式獲得其所需要的書,是閱讀推廣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對于讀者電子書需求,可通過網格化技術,通過發(fā)布資源鏈接、數據資源共享、微信或QQ推送的方式;對于紙制書的需求,則可以通過創(chuàng)新外借服務,如送書到樓、定點取書、網上借購、快遞送書上門、服務人員全天候咨詢、網格化咨詢等。
高校圖書館的閱讀推廣網格化建立在大數據基礎之上,網絡世界充斥著無數有用無用的信息,而高校圖書館活動畢竟有限,無論是橫向的校內和校際間活動,還是時間軸上過去曾經舉辦過的活動、現在正在舉辦的活動及將要舉辦的活動,一旦實現網格化聯(lián)動,主辦方可以更加科學合理地進行閱讀規(guī)劃,而讀者則可以更加便捷地獲知更適合自己參與的活動,通過線上參與獲得知識或技能的提升[6]。如為引領當代大學生在書籍中汲取營養(yǎng)和智慧,保持健康心態(tài),增強戰(zhàn)疫信心,用閱讀匯聚抗擊疫情的青春正能量,中國圖書館學會閱讀推廣委員會于2020年5月舉辦了第二屆大學生“悅讀之星”書香戰(zhàn)疫讀書演講風采展示活動。根據活動主題自選書目閱讀,將讀書心得錄制為演講視頻,在線參加大學生“悅讀之星”讀書演講風采展示活動。南京審計大學參賽作品18件,推選出了兩件優(yōu)秀作品參加全國“悅讀之星”總決賽評選,這樣的活動形式新穎,適合大學生在家中進行充分的準備和錄制。在準備過程中,需要從大量的有關書籍中選出能引起讀者共鳴的作品,用自己的語言進行組織,聲情并茂地講述,還要自行錄制、剪切,進行編輯處理并最后上傳。這一系列的流程能夠充分調動參與者的積極性,也能給予關注該活動的讀者以啟迪和深思。天津某科技公司對此次活動進行了全方位的數據采集,生成各種有關的統(tǒng)計數據,即能成為閱讀推廣的網格數據,提供活動參考和對以后類似活動進行優(yōu)化,大大降低活動策劃的時間成本和人力成本[7]。
疫情期間,筆者有幸參與了南京郵電大學圖書館閱讀推廣活動之一的“聽云講座”,其中30位名師推出的30場講座,基于“環(huán)境”“健康”“生命”“謠言”“災難”“中醫(yī)”,每場講座都是一扇窗,推開它讓我們看到了另一個不同的世界。該活動是半開放式的,在它的官微上,告知了登錄流程并公布了邀請碼,讀者只需輸入邀請碼即可參與,親歷名師將自己的寶貴經驗和知識分享給讀者,值得推崇。
基于網格技術下的圖書館新的協(xié)作關系促進了圖書館運行管理和工作模式的轉變,尤其是公共衛(wèi)生突發(fā)事件下,要盡快構建網格環(huán)境下的基于Web的跨庫整合與鏈接整合,開發(fā)成一個高度融合的系統(tǒng)和互聯(lián)網搜索引擎的圖書館信息資源知識平臺,可以極大地提高讀者對信息資源的利用率。圖書館閱讀推廣信息服務活動仍然會層出不窮地以各種形式舉辦,但巧用網格技術,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