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歷史的王老師
古人近視了怎么辦
古人稱近視為“不能遠視”,就是看不清遠處的東西。古人也認識到用眼過度是導(dǎo)致近視的主要原因,如“數(shù)看日月,夜視星火,夜讀細書,月下看書,抄寫多年,雕鏤細作”等。但是,古人對近視的發(fā)病機理沒有科學(xué)的認知。近視的機理是眼球內(nèi)部的視網(wǎng)膜和晶狀體之間的距離拉長,光線不能在視網(wǎng)膜上聚焦,導(dǎo)致物體影像模糊。而古代中醫(yī)卻將近視的發(fā)病機理歸結(jié)為陽虛,因此對近視的治療方法竟然是補腎。即使到了清代,醫(yī)學(xué)家林佩琴依舊認為:“能近視不能遠視,陽氣不足也,治在膽腎。加味定志丸,或八味丸。”
為了彌補近視的問題,古人會使用放大鏡和眼鏡。我國已知最早的放大鏡,出土于東漢廣陵王劉荊墓,為水晶材質(zhì)。唐代,大量西域制造的玻璃材質(zhì)放大鏡進入中原,被稱為“火珠”或“火齊珠”。從名字便可以看出,唐朝的放大鏡主要用于聚光點火,并非近視者專用。用放大鏡觀閱文字的記載,最早見于北宋?!断救沼洝酚涊d:北宋提刑官史沆在查閱案卷時用水晶鏡觀看文字。為何放大鏡看字在宋代普及呢?可能是因為宋朝科舉制大規(guī)模擴招,讀書人用眼疲勞而導(dǎo)致近視增多,以至于放大鏡大派用場。
南宋時期,我國出現(xiàn)了雙鏡片的老花鏡,名為“叆叇”(ài dài),其外形和今天的眼鏡很接近?!抖刺烨邃洝分杏涊d:“叆叇,老人不辨細書,以此掩目則明?!边@種眼鏡的鏡框用木片或牛角制成,中間有橫梁,架在鼻子上,沒有鏡腿,使用者可用細繩縛于腦后。
今人使用的有鏡腿的現(xiàn)代眼鏡源自西方,清代學(xué)者趙翼認為其在明朝宣德年間傳入我國。十三世紀,歐洲出現(xiàn)了眼鏡。隨后,眼鏡制造業(yè)迅速發(fā)展,意大利還出現(xiàn)了相關(guān)的行業(yè)規(guī)范。明朝仇英的名畫《南都繁會圖》就有戴眼鏡的人物形象。
到了清朝,眼鏡的使用更為普遍。那時的來華傳教士,很多人將眼鏡作為禮物獻給清朝皇帝。這里的眼鏡,既有老花鏡,又有近視鏡。清朝的雍正皇帝是個眼鏡控,僅雍正九年(1731)獲得的西洋眼鏡就有百副之多。不僅收藏,雍正見到新式眼鏡,還會命內(nèi)務(wù)府仿制。清朝內(nèi)務(wù)府下設(shè)有專門制造皇家御用品的造辦處,其中就有專門制作眼鏡的“眼鏡作”。雍正皇帝還經(jīng)常將眼鏡賞賜給大臣,算作一種特殊的福利。
清朝時期,民間制造眼鏡的作坊也開始興起。乾隆年間,英國馬戛爾尼使團訪華,在廣州就見到了這種眼鏡作坊。使團人員在著作中記載道:“中國人不少戴眼鏡的,他們把眼鏡捆扎在頭上。他們的眼鏡片是水晶做的,廣州工人能用一種鋼鋸把水晶刺成薄片……中國工人大概不懂光學(xué)原則,他們不能按著人的視力缺陷把鏡面磨成相適應(yīng)的凸度和凹度。他們把鏡面磨成各不同的凸度和凹度,放在那里,供顧客自己試驗配戴?!笨梢钥闯?,清朝人賣眼鏡沒有今天驗光的步驟,只是將不同度數(shù)的眼鏡放在那里讓顧客試戴選擇。這個方法和過去農(nóng)村集市上賣眼鏡一樣,沒有量身定做,自己試戴合適即可。
由于民間眼鏡作坊的發(fā)展,清朝文人和官吏戴眼鏡成為普遍現(xiàn)象。乾隆時期,有一知府進京面見皇帝。知府相當于今天的市長,能見皇帝一面也是難得。這位知府在述職后向乾隆皇帝提出了一個特殊要求:“臣出發(fā)前啊,家中老母命臣務(wù)必瞻仰圣上龍顏,以便回去后向家母描述圣上的尊容,讓她老人家不虛此生!”乾隆皇帝聽后就樂了,下令道:“那你就看啊!”可是這位知府是個近視眼,瞇縫著眼睛也看不清?!按_認過眼神”,乾隆知道這位愛卿也是一個近視的人,便問道:“你有眼鏡嗎?”這知府還真從袖中掏出一副眼鏡,戴上后,將乾隆皇帝仔細看了一遍。瞧瞧古人這情商,多會拍“彩虹屁”。
眼鏡剛傳入中國時,其價格和一匹馬一樣昂貴。后來,眼鏡作坊普及,成本降低,五六錢銀便可買一副,差不多就是今天的五百元。這樣親民的價格,也是眼鏡在民間普及的重要原因。
古人近視看不清字時,除了用眼鏡來解決問題,還會請人來幫忙讀書給自己聽。宋人葉夢得在《石林燕語》中記載:“歐陽文忠近視,常時讀書甚艱,惟使人讀而聽之?!睔W陽修這操作相當于雇了個“人工點讀機”,哪里看不清就點哪里,估計文忠公得有好幾百度近視。
古人用什么洗臉
我們曾提到古人會用淘米水洗頭發(fā)。其實,淘米水在古代可謂萬能,不光能用來洗頭發(fā),還可用來潔面?!抖Y記·內(nèi)則》說:每三天要洗一次頭發(fā),如果臉臟了,就用淘米水洗洗。淘米水呈弱堿性,可以祛除臉上酸性的污垢,還可以吸除面部多余的油脂。淘米水洗臉還有一定的美白功效,其富含的維生素B和淀粉能在臉上形成遮蓋效果,有短暫性的美白作用。直到今天,仍然有女性用這種古法洗臉。
除了淘米水,古人還用草木灰洗臉。草木灰是植物燃燒后的灰燼,內(nèi)含碳酸鉀,總體呈堿性,有很好的去污效果。古人將草木灰兌水,制成“灰汁”,可用來潔面或洗澡。武則天喜歡用益母草制成的灰汁來洗臉護膚,醫(yī)書稱之為“則天大圣皇后煉益母草留顏方”。怪不得唐太宗、高宗父子兩代都喜歡這張面孔,原來人家有護膚秘籍。
但要說古人最常用的潔面用品是什么,答案竟然是豬胰臟。豬的全身都是寶,不光能吃肉,還能用來洗澡。豬胰臟為長條形,十余厘米長,粉紅色,內(nèi)含有各種消化酶,能夠有效去除和分解污垢。南北朝賈思勰的《齊民要術(shù)》中就記載了豬胰臟的去污功效,距今已有近一千五百年的歷史。
古人以豬胰為主要原料,制作出了古代最常用的潔面品——澡豆。唐朝孫思邈的《千金藥方》記載了澡豆的制作方法:先將豬胰臟洗凈并去除脂肪油污,然后研磨成糊狀,加入豆粉后攪拌均勻,最后經(jīng)自然干燥形成塊狀或球狀的澡豆。古人為了增加澡豆的美白和增香效果,還在澡豆中加入各種配料,如甘松、丁香、麝香、白芷、冰片、皂角、阿膠、糯米等。孫思邈親自為澡豆代言,稱其“治面黑不凈,一百日其面如玉,光凈潤澤,臭氣粉滓皆除”。有些加入特殊配方的澡豆,還具有去除粉刺、痤瘡的功效,看來古人也飽受青春痘的困擾。
澡豆是伴隨著佛教在我國的流行而普及的,至唐宋時才在民間普及。很多人最初并不知道澡豆為何物,為此還鬧出過一個著名的笑話?!妒勒f新語》記載,東晉的王敦與舞陽公主結(jié)婚,成為駙馬。公主的生活方式很是時髦,王敦有些跟不上趟兒?;楹蟮囊惶欤醵卦诩疑蠋?,公主的侍女就端來干棗和澡豆,干棗是用來塞鼻孔阻隔臭味的,澡豆則是廁后用來洗手的。王敦哪認識這些公主用的高級貨,還以為這些是“如廁甜品”呢,直接就給吃了!這一彪悍行為逗樂了侍女,忍不住偷偷地捂嘴笑。
宋朝人在澡豆的基礎(chǔ)上,又制成了肥皂團。南宋的都城臨安,有專門經(jīng)營肥皂團生意的人,可見其當時的流行程度。其實,肥皂團就是今天香皂的雛形,只是前者純天然手工制,后者是現(xiàn)代化工產(chǎn)品。明清兩朝,這種澡豆型的肥皂團繼續(xù)流行,由于是用豬胰臟制成,民間俗稱為“胰子”。清朝末年,僅北京一地就有七十多家胰子店,產(chǎn)品遠銷海內(nèi)外。當時有家名叫“花漢沖”的化妝品店,售賣各種“花漢春”品牌的美妝和洗護用品,其中胰子和香粉是爆款,大內(nèi)皇宮也在該店訂購化妝品。這家誕生于明朝嘉靖年間的化妝品店,興旺了四百多年,直到1952年才退出歷史舞臺。2018年,北京大柵欄當年的舊址上,“花漢沖”老鋪重新開張,希望繼續(xù)傳承國妝之美。
古人如何下館子
酒樓行業(yè)興起于隋唐,繁盛于宋朝。在《清明上河圖》所描繪的汴京街景中,酒肆鱗次櫛比。宋朝的酒樓分為兩種:“正店”和“腳店”。二者的區(qū)別在于是否有釀酒權(quán)。宋朝官方掌握國營釀酒坊,同時也允許民間釀酒,但需要獲得官方授權(quán),并且只能從官方購買釀酒用的酒曲。擁有釀酒權(quán)的酒樓便是正店,其余的大部分酒樓沒有釀酒權(quán),它們要么從國營釀酒坊進貨,要么從正店進貨,統(tǒng)稱為腳店。通俗地講,正店相當于今天的“旗艦店”,腳店則是“加盟店”。
走在汴京的大街上,你一眼便可認出哪些是酒樓。除了皇宮,裝修最豪華的便是酒樓,尤其是那些正店,很高很顯眼。其中最著名的酒樓名叫樊樓,樓高三層,下面還有兩層石砌臺基,總高度有五層樓。這個高度在古代非常了得,周圍街景一覽無余。但是樊樓內(nèi)的西側(cè)房間是不能開窗眺望的,因為西面就是皇宮了。吃飯之余,還想順便看看皇帝家的“直播”?這是絕對不允許的。
酒樓不僅高,門面裝飾也非?!昂罊M”。門前用長木桿搭起與樓齊高的“彩樓歡門”,每一層搭出山形花架,裝點上花鳥飾物,再在檐下垂掛絲綢流蘇,精巧又華麗。酒樓門口或屋頂上,還掛著高聳的“望子”,又稱“青簾”或“酒旗”,多用青白布制成,上面寫有酒樓的宣傳廣告,很遠便可望見。此外,高檔酒樓大門兩側(cè)還會裝一排木質(zhì)柵欄,用來攔擋行人和車馬,這種特制的柵欄被稱為“柜馬叉子”,宋代以前只有官府門前能用,可見宋代酒樓的牌面之高。
走到酒樓門口,千萬別慌,裝作??偷臉幼樱€(wěn)當?shù)刈哌M去。門口會有兩個帥氣的小廝招呼你,相當于今天的門童迎賓。他倆“頭戴方頂樣頭巾,身穿紫衫,腳下絲鞋凈襪”,俯首躬腰將你引導(dǎo)到座位。如果你想體會市井的熱鬧,坐在大廳就好了。大廳里有很多張大小不一的桌子,名曰“座頭”。如果你想和朋友邊吃邊聊點私事,那就上樓上的“閣兒”,也就是包房。
入座后,先來服務(wù)的是“過賣”,即點菜的伙計。過賣很有眼力見兒,而且記憶力非常好。幫你點完菜后,他會將所點菜品一次性傳唱給“鐺頭”,即廚師長。二人配合十分默契,所有菜品只須傳唱一遍即可。接下來,專管點酒的酒保會過來為你服務(wù)。和今天不一樣,宋代高檔酒樓里菜和酒是分開點的,過賣和酒保各司其職,保證服務(wù)的專業(yè)性。
酒菜點完,稍息一會兒,“行(xínɡ)菜者”就會為你上菜。這些行菜者端菜可是絕活,左手捧三個碗,右臂展開能托二十個碗,并且保證不會上錯。高檔酒樓對服務(wù)品質(zhì)的要求極高,假如菜名報錯或菜上錯桌了,行菜者會被扣工資甚至開除。菜上來后,就要輪到“量酒博士”出場了。雖稱博士,但他們并非學(xué)者,只是負責(zé)打酒、量酒、篩酒的服務(wù)員。博士是大家對他們從事專業(yè)的尊稱,類似今天理發(fā)店里的“托尼老師”。上酒菜的過程中,過賣也不會閑著,他們會觀察桌上的菜品變化,不斷為你換菜。當你舉杯飲酒時,會為你換上“細菜”,也就是開胃小菜。換完細菜后,高檔名菜就會壓軸上場,讓你整場飯局的吃喝很有層次感。
宋朝酒樓里還有很多閑散的編外服務(wù)員,比如“閑漢”,長年在酒樓等待為顧客提供有償跑腿服務(wù)的機會。如果你想加點外面的菜品,閑漢就會幫你去買,相當于今天的送餐小哥。從中可以看出,宋朝酒樓的經(jīng)營之道很是大氣,并不會“謝絕自帶酒水”。
酒到酣處,有人助興嗎?當然有。宋朝酒樓為了給顧客提供全方位的服務(wù),允許歌妓在酒樓賣藝,時人稱為“趕趁”。常見的賣藝項目是彈唱,另外還有吹簫、彈阮、鑼板、散耍等??腿藗冊谄穱L美酒佳肴之時,“隨意命妓歌唱,雖飲宴至達旦,亦無厭怠也”。
(摘自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古代人的日常生活2》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