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瑤
同學們好,歡迎來到國學講堂。本期將與大家分享一段警世格言,一起來讀一讀原文吧。
品讀典故
古之君民者,仁義以治之,愛利以安之,忠信以導之,務除其災,思致其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身已終矣,而后世化之如神,其人事審也。
魏武侯之居中山也,問于李克曰:“吳之所以亡者,何也?”李克對曰:“驟戰(zhàn)而驟勝。”武侯曰:“驟戰(zhàn)而驟勝,國家之福也,其獨以亡,何故?”對曰:“驟戰(zhàn)則民罷,驟勝則主驕。以驕主使罷民,然而國不亡者,天下少矣。驕則恣,恣則極物;罷則怨,怨則極慮。上下俱極,吳之亡猶晚。此夫差之所以自歿于干隧也。”
注釋:
1.君民:統(tǒng)治百姓?!熬痹谶@里用作動詞,是“統(tǒng)治”的意思。
2.審:弄明白。
3.驟:屢次。
4.罷:通“疲”,疲乏。
5.歿:死。
6.干隧:地名。
本文節(jié)選自《呂氏春秋》,以春秋時期吳國的失敗為例,討論了什么是正確的治國之道。原文大意如下:
古代統(tǒng)治百姓的人,用仁和義來治理百姓,用愛和利來使百姓安定,用忠和信來引導百姓,致力于為民除害,想著為民造福。這就是五帝三王無敵于天下的原因。他們自己雖然去世了,可是后世蒙受他們的教化,將其視同神靈一般,就能把人和事都弄明白了。
魏武侯當中山君的時候,向李克問道:“吳國滅亡的原因是什么?”李克回答說:“是因為屢戰(zhàn)屢勝?!蔽浜钫f:“屢戰(zhàn)屢勝,這是國家的福分。吳國偏偏因此滅亡,這是為什么呢?”李克回答說:“多次作戰(zhàn)百姓就會疲憊,多次勝利君主就會驕傲。用驕傲的君主役使疲憊的百姓,這樣國家卻不滅亡的,縱觀天下都很少。驕傲就會放縱,放縱就會用盡所欲之物;疲憊就會怨恨,怨恨就會用盡巧詐之心。君主和百姓都走到極端,吳國滅亡還算晚了呢。這就是夫差在干隧自殺的原因?!?/p>
吳越相爭的故事我們都耳熟能詳,“臥薪嘗膽”的勾踐最終打敗了驕奢自大的夫差。本文總結了吳國失敗的原因,認為正是一次次的戰(zhàn)勝讓吳國的君主盲目自大,吳國的百姓卻飽受戰(zhàn)火摧殘。所謂“國雖大,好戰(zhàn)必亡”,我們應當引以為戒,不能被一時的勝利所迷惑,做任何事都應張弛有度,穩(wěn)扎穩(wěn)打。
拓展延伸
“治大國如烹小鮮”,治國理政的道理與為人處世之道有時候是相通的。一國之君如果不顧百姓的困苦,屢次興兵,國家就會上下離心,走向衰亡。為人處世也是如此,做任何事都應當循序漸進、量力而為,如果沉迷于一時的勝利,急功近利,一意孤行,也逃不過失敗的命運。下面我們來看一個故事:
建文削藩
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孫子,明朝的第二位皇帝。他的父親太子朱標英年早逝,朱元璋十分喜愛這個兒子,便沒有挑選其他兒子作為儲君,而是直接把皇位隔代傳給了朱允炆。然而朱允炆只做了四年皇帝,就被他的叔叔燕王朱棣從北平(現在的北京)一路打進首都南京,奪取了皇位,朱允炆本人下落不明。究其原因,在于朱允炆所執(zhí)行的“削藩”。
朱元璋建國后,把自己的兒子們分封到全國各地去當藩王,一來可以限制他們覬覦皇位的野心,二來也能代表皇室監(jiān)控地方,拱衛(wèi)京城。為此,他還大興牢獄,把一大批跟隨自己征戰(zhàn)多年的武將砍頭抄家,以防止他們趁著朱允炆年輕、根基薄弱的時候作亂。對于朱允炆來說,朱元璋的這個初衷是好的,可惜他還是低估了皇權誘惑下人性、親情的脆弱。
早在登基之前,朱允炆就感受到了來自叔叔們的不滿和輕視。一來他沒有上過戰(zhàn)場,在朱元璋那些戰(zhàn)功赫赫的兒子面前多少有些抬不起頭。二來太子死后,于情于理都應在他的兄弟們之中挑選儲君,而不是直接傳位給皇孫。藩王們不敢對父親朱元璋的安排說什么,只能將矛頭對準朱允炆這個受益者。因此在登基之后,僅過了兩三個月,在黃子澄、齊泰等近臣的鼓動下,朱允炆就迫不及待地發(fā)起了削藩行動。
首當其沖的是朱允炆的五叔周王,罪名很簡單:“圖謀不軌”,至于具體的行為,史書沒有記載。不過周王并沒有起兵造反,朱允炆只是派一隊人馬過去,就把周王抓了回來,貶為庶人,流放云南。那時的云南是真正的窮山惡水,蟲蛇猛獸、毒霧瘴氣遍地都是,一位本來養(yǎng)尊處優(yōu)的藩王以一介白身被流放到那里,基本等于送死。四個月后,齊王、湘王、代王也遭人告發(fā)。又過了兩個月,岷王被治罪。還是一樣的套路:沒有具體的犯罪行為,只是扣上一頂帽子以方便處置。朱允炆將他們統(tǒng)統(tǒng)貶為庶人,流放的流放,囚禁的囚禁,絲毫不顧及一點人倫情分。其中,湘王朱柏最為剛烈,他被安上“謀反”的罪名,無法自辯,也不甘受辱,索性一把火點了自己的宮室,全家自焚而死。
登基不過兩年,朱允炆就雷厲風行地收拾了五位藩王,這讓他信心倍增,也引起了其他藩王的恐懼和不滿。更讓天下人議論紛紛:皇室理應是天下人的楷模,如今叔侄相殘,恐怕于國于民都不是什么好事。果然,就在朱允炆準備對實力最強的藩王之一——燕王朱棣動手的時候,朱棣起兵了。他打著“清君側,靖內難”的旗號,從北平出發(fā),一路南下,幾經波折,最終戰(zhàn)勝了朝廷的軍隊,打進了南京,史稱“靖難之役”。一場大火過后,建文帝朱允炆生死不知,下落不明。朱棣即位為皇帝,就是后來的明成祖,也稱“永樂大帝”。
反思朱允炆的所作所為,我們不難發(fā)現:朱允炆的失敗,就在于他急功近利,魯莽冒進,總想著快刀斬亂麻,畢其功于一役,卻沒有認識到削藩問題的嚴重性和復雜度。藩王們在政治上是開國皇帝朱元璋留下的一道“祖制”,在身份上是朱允炆的親叔叔。作為剛剛登上寶座的年輕皇帝,即便察覺到他們的野心,也應當仔細謀劃,謹慎行事,而不是隨便羅織些罪名就把人廢黜流放,最終激起藩王們的同仇敵愾之心,逼得他們走投無路,只能奮起一搏。在朱棣靖難的途中,有許多藩王暗地里提供了不少幫助,這正是因為朱允炆的做法太過暴烈,讓人不得不倒向朱棣。對于朱允炆的教訓,我們應當牢記于心,做任何事都切忌冒進,“欲速則不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