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紅麗(天津市第四中心醫(yī)院心內科,天津 300000)
失眠主要指睡眠起始及維持出現(xiàn)異常,于心內科住院的老年患者受疾病、住院環(huán)境等因素影響,易出現(xiàn)緊張、焦躁等不良情緒,進而引起失眠。長期失眠的老年患者睡眠質量不能滿足正常生理需求,可能誘發(fā)反應遲鈍、軀體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精神萎靡等癥狀,嚴重時還會有抑郁癥及自殺傾向出現(xiàn)[1-2]。研究表明[3],自身身體素質和失眠呈線性關系,如患者具有嚴重的內科疾病,就會具有嚴重的失眠癥狀。高質量、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患者恢復飽滿的精神狀態(tài),還可促進內分泌自我調節(jié),對疾病康復及癥狀改善具有積極意義。既往常規(guī)護理干預多向患者普及睡眠健康相關知識,指導患者使用阿普唑侖或其他抗焦慮、助眠的藥物以改善患者睡眠質量。但長期使用藥物可能出現(xiàn)一定的不良反應,未能獲得理想干預效果。因此,積極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改善心內科住院老年患者睡眠質量尤為重要。集束化護理干預是將一系列有循證基礎的護理措施對患者實施針對性干預的護理方法,有助于提高護理效果。本研究將集束化護理應用于心內科住院失眠老年患者,旨在觀察其臨床應用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心內科住院失眠老年患者100例,依據護理干預方法分為集束化護理干預組、常規(guī)化護理干預組各50例。集束化護理干預組中男23例、女27例;年齡60~85(71.35±10.25)歲);受教育程度:小學18例、初中22例、高中7例、高中以上3例。常規(guī)化護理干預組中男24例、女26例;年齡61~86(72.62±10.42)歲,(48.00%);受教育程度:小學19例、初中21例、高中8例,高中以上2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入院前均具有正常的睡眠質量;(2)均神志清楚;(3)均符合失眠的診斷標準[4]。排除標準:(1)合并非循環(huán)系統(tǒng)器質性疾??;(2)極危重型心血管疾病。
1.3 方法 常規(guī)化護理干預組向患者宣教睡眠健康知識,每晚睡眠前30 min 遵醫(yī)囑口服1 片阿普唑侖。給患者營造一個良好的治療環(huán)境。集束化護理干預組具體措施如下:(1)組建集束化護理小組。護士長、護士分別為組長、組員,定期召開失眠護理對策與技術研究會議,通過查閱以往護理資料、總結以往臨床經驗,選取最佳的護理措施;(2)睡眠評估。詳細了解患者病史,并詢問其當前疾病狀況、用藥情況、睡眠情況等,仔細觀察其精神心理狀態(tài),綜合評估干擾患者睡眠的心理及生理因素,結合患者性格特點、受教育程度、家庭環(huán)境等多個特點制定針對性護理對策。(3)睡眠干預。對患者進行指導,使其培養(yǎng)良好的睡眠習慣,將失眠的主要因素講解給患者,依據患者實際情況制定科學的睡眠時間。督促患者白天多鍛煉,睡眠前5 h 對服用興奮性藥物、飲用咖啡、濃茶進行嚴格避免,同時對晚餐過饑或過飽現(xiàn)象進行嚴格避免;(4)環(huán)境干預。改善病房環(huán)境,將病房內溫度調至22℃~25℃,濕度調至50%~60%,保持良好通風、空氣清新無異味,保持病房安靜,減少不良刺激,定期更換床單,保持床單整潔,夜間將室內信號燈調至最低范圍,增加患者舒適度,以改善睡眠。(5)放松指導。依據患者的睡眠程度指導其收縮肌肉、無張力活動,睡前用約40℃熱水泡腳,同時,督促患者按摩足底,并播放舒緩音樂,對其睡眠進行輔助。(6)建立家庭、社會支持系統(tǒng)。護理人員積極主動與患者溝通,充分發(fā)揮醫(yī)務人員支持作用,耐心傾聽患者內心想法,了解其心理狀況,并給予心理疏導,改善其心理狀況。與此同時,鼓勵家屬盡可能多陪伴患者,使患者感受到溫暖與關愛,進一步減少不良心理情緒,以改善睡眠質量。兩組均隨訪1個月。
1.4 臨床觀察指標 (1)睡眠進程。包括入睡潛伏期、睡眠維持率、實際睡眠時間、覺醒時間、覺醒次數(shù)等[5];(2)睡眠質量。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shù)(PSQI)評估患者睡眠質量,該量表包括7項,每項0~3分,總分0~21分,評分越高睡眠質量越差[6]。
1.5 療效判定標準 痊愈:干預后無失眠癥狀,睡眠時間在6~8 h 之間,具有較深的睡眠,第2 天精力充沛;顯效:干預后基本無失眠癥狀,睡眠時間延長3 h及以上,具有較深的睡眠,偶有夜間覺醒;有效:干預后具有較輕的失眠癥狀,睡眠時間延長3 h以內,具有較深的睡眠;無效:干預后失眠癥狀未減輕或加重,睡眠時間未延長或縮短,睡眠深度無加深或變淺[7]。
1.6 統(tǒng)計學處理 數(shù)據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重復測量的計量資料行方差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例(百分率)表示,行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睡眠進程比較 干預后,兩組入睡潛伏期、覺醒時間均短于干預前(P<0.05),睡眠維持率高于干預前(P<0.05),實際睡眠時間均長于干預前(P<0.05),覺醒次數(shù)均少于干預前(P<0.05);干預后,集束化護理干預組入睡潛伏期、覺醒時間均短于常規(guī)化護理干預組(P<0.05),睡眠維持率高于常規(guī)化護理干預組(P<0.05),實際睡眠時間長于常規(guī)化護理干預組(P<0.05),覺醒次數(shù)少于常規(guī)化護理干預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睡眠進程比較(±s)
表1 兩組睡眠進程比較(±s)
組別集束化護理干預組常規(guī)化護理干預組n 50 50時間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入睡潛伏期(min)56.23±9.34 18.01±3.66 55.23±9.86 29.55±5.30睡眠維持率(%)70.44±5.42 90.02±3.23 72.10±6.13 81.11±4.48實際睡眠時間(h)3.55±1.00 6.88±1.44 3.48±1.11 5.50±1.31覺醒時間(min)45.55±5.33 13.67±2.70 47.00±5.42 34.24±4.02覺醒次數(shù)(次)7.30±2.13 1.44±0.27 7.25±1.97 4.22±1.11
2.2 兩組睡眠質量比較 干預后,兩組7 項評分及PSQI 總分均低于干預前(P<0.05),且集束化護理干預組均低于常規(guī)化護理干預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睡眠質量比較(±s,分)
表2 兩組睡眠質量比較(±s,分)
組別集束化護理干預組常規(guī)化護理干預組n 50 50時間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入睡時間1.71±0.24 0.97±0.18 1.74±0.20 1.27±0.25睡眠效率1.60±0.22 0.81±0.10 1.66±0.28 1.18±0.14睡眠時間1.87±0.23 1.11±0.32 1.91±0.31 1.48±0.20睡眠質量1.82±0.36 1.00±0.31 1.78±0.21 1.42±0.23催眠藥物0.96±0.13 0.77±0.16 1.84±0.26 1.41±0.25睡眠障礙1.63±0.27 0.64±0.13 1.67±0.21 1.06±0.30日間功能障礙1.88±0.33 0.77±0.16 1.84±0.26 1.41±0.25 PSQI總分11.53±1.67 5.71±1.00 11.35±1.70 8.64±1.73
2.3 兩組療效比較 集束化護理干預組總有效率(94.00%,47/50)高于常規(guī)化護理干預組(80.00%,40/50)(P<0.05)。見表3。
表3 兩組療效比較[n(%)]
睡眠是生命活動必要的生理過程,睡眠障礙可造成神經系統(tǒng)過度疲勞,增加心腦血管系統(tǒng)疾病發(fā)生風險,對機體健康產生嚴重不良影響[8]。大多數(shù)心內科住院老年患者屬于繼發(fā)性失眠,可增加患者焦慮、抑郁等情緒障礙風險,影響患者健康;此外,失眠還可進一步加重患者病情,進而影響患者康復進程,降低生活質量[9]。積極探尋科學、有效的干預措施,改善心內科老年患者失眠情況,對促進患者機體康復意義重大。既往常規(guī)護理僅指導患者應用鎮(zhèn)靜、催眠藥物,但長時間使用藥物可能產生藥物依賴,臨床干預效果不甚理想。
集束化護理在循證醫(yī)學基礎上,以實際研究證據或成果為指導,對患者進行全方位護理評估,并將一系列分散的護理措施進行優(yōu)化與整合,促進護理行為完善化、整體化、系統(tǒng)化[10-11]。研究表明,集束化護理干預一方面能對心內科住院失眠老年患者的睡眠差問題進行改善,另一方面還能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改善[12]。本研究通過觀察采用不同護理方式的心內科住院失眠老年患者睡眠情況,結果表明,干預后,集束化護理干預組睡眠進程及睡眠質量均優(yōu)于常規(guī)化護理干預組,且集束化護理干預組總有效率高于常規(guī)化護理干預組,提示集束化護理可改善心內科住院失眠老年患者睡眠進程及睡眠質量,提高護理效果。分析其原因在于,集束化護理在實施護理干預前,充分了解患者病史、疾病狀況、用藥情況、睡眠情況等,綜合評估患者出現(xiàn)睡眠障礙的原因,并依據個體狀況實施心理干預、家庭支持等針對性護理干預措施,盡可能減少或解除導致患者失眠的因素,從而改善患者睡眠狀況[13-14]。精神緊張是心內科住院老年患者發(fā)生失眠的重要因素[15]。集束化護理要求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放松訓練,通過活動肌肉、泡腳、按摩足底、聽音樂等方法使患者達到放松的狀態(tài),進而幫助其有良好的睡眠。
綜上所述,心內科住院失眠老年患者應用集束化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較常規(guī)化護理干預好,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