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靜 常 琳 薛玉龍
(揚中市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江蘇揚中 212200)
小麥是揚中市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在糧食生產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全市小麥常年種植面積為4 866.6 hm2,雜草發(fā)生面積占總面積的75.6%。雜草在田間與小麥爭奪水分和養(yǎng)分、侵占生態(tài)空間、傳播病蟲害等,直接或間接影響小麥生長,造成減產和品質下降。近年來,由于耕作制度的變化及栽培技術的更新,加上單一類型除草劑的長期使用及雜草抗性速度加快,導致麥田雜草種類、群落結構發(fā)生了一定程度的變化。為此,對全市麥田雜草發(fā)生情況進行了系統(tǒng)性調查,分析了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綜合防除對策。
麥田雜草調查時間為5月中旬,在揚中市選擇3個鄉(xiāng)鎮(zhèn),每個鄉(xiāng)鎮(zhèn)選擇3個村,每個村選擇種植環(huán)境、種植方式基本一致的10塊田,記錄樣框內全部雜草的種類及數(shù)量。
采取倒置“W”九點取樣法,記載樣框內全部雜草的種類及數(shù)量,樣框為邊長0.5 m的正方形框;采取雜草優(yōu)勢度七級目測法調查雜草群落及危害等級。相關計算公式如下:
平均密度=全部樣方的某一物種數(shù)/樣方全部面積;
頻度=某一物種在調查樣方內出現(xiàn)的頻率;
相對頻度=頻度/各物種頻度之和;
多度=全部樣方某一物種數(shù)/全部樣方總物種數(shù)。
調查結果(表1)表明,揚中市麥田雜草主要有11科23種,其中,禾本科7種、菊科5種、十字花科1種、茜草科1種、蓼科1種、石竹科2種、藜科1種、傘形科1種、玄參科2種、豆科1種、牻牛兒苗科1種。
表1 揚中市麥田雜草種類
根據(jù)七級目測法調查結果(表2),麥田雜草發(fā)生量大,混生面積廣,區(qū)域優(yōu)勢雜草發(fā)生危害嚴重。其中,禾本科雜草優(yōu)勢種為日本看麥娘、菵草、早熟禾,闊葉雜草優(yōu)勢種為稻槎菜、豬殃殃。常見雜草為馬蘭、看麥娘、棒頭草、蛇床、波斯婆婆納、野老鸛草、牛繁縷、薺菜、大巢菜、刺兒菜、通泉草、泥胡菜,偶見雜草為繁縷、小飛蓬、硬草、鵝觀草、小藜、酸模葉蓼。從雜草分布上來看,優(yōu)勢雜草和常見雜草在全市均有發(fā)生,偶見雜草局部發(fā)生,在麥田上層、中層、下層混生,上層雜草以菵草、大巢菜、豬殃殃為主,中層以日本看麥娘、棒頭草為主,下層以稻槎菜、早熟禾為主。
表2 揚中市麥田主要雜草發(fā)生統(tǒng)計
麥田雜草出草危害時間長,受冬季低溫抑制,常年有2個出草高峰。第1個出草高峰在播種后10~30 d,以禾本科雜草和豬殃殃、薺菜、大巢菜、牛繁縷、波斯婆婆納等為主;第2個出草高峰在翌年開春氣溫回升以后。稻茬麥田則以禾本科雜草為主,伴生豬殃殃、稻槎菜、薺菜等闊葉雜草;冬季麥田以禾本科雜草為主,春后大巢菜、豬殃殃、薺菜等闊葉雜草生長旺盛,是主要危害期。
近年來,揚中市秋播冬前化除由于水稻收割時間偏遲、寒流來得早,導致冬前化除面積小,全市只有10%左右的麥田進行化除,2月氣溫逐步回升后以陰雨天氣為主,土壤濕度大,有利于各種雜草的萌發(fā)和生長,增加了春季雜草的基數(shù),導致春季重草田面積大,給春季化除帶來很大壓力。
由于除草劑更新?lián)Q代速度較慢,導致長期單一使用某種除草劑,增強了雜草的抗藥性。最突出的表現(xiàn)是禾本科雜草對驃馬抗性增強;異丙隆、麥極、使它隆防效有所下降,需加大劑量才能有一定的除草效果;奔騰以觸殺作用為主,防治后地上部分枯死,基部仍然萌發(fā)新的植株[1]。雜草抗藥性問題導致藥劑用量逐年增加,雜草抗藥性逐年增強,雜草發(fā)生逐年加重的惡性循環(huán)。
一是農戶受習慣性思維影響,見草打藥,冬除面積很少,導致春除壓力較大;二是部分農民習慣使用手動背負式噴霧器,噴霧粗,水量少,防除效果不理想;三是有些除草劑的使用對溫濕度等氣候條件有較高的要求,而農民不懂或一知半解,盲目用藥,導致產生藥害;四是除草劑使用技術不到位,如春除不同除草劑隨意混配使用、隨意加大用藥量、用藥時間推遲、用水量過少等,導致除草效果下降或藥害發(fā)生[2]。
一方面,稻茬麥田雜草在水稻后期就開始生長,早于套播麥生長,會形成草欺麥的局面;另一方面,農作物秸稈連年全量還田,田間歷年累積的雜草種子數(shù)量越來越多,即使勉強進行化除也因秸稈全量還田不均勻,部分點面覆蓋過度,影響除草劑效果的發(fā)揮。
針對麥田雜草發(fā)生逐年加重的趨勢,各級農業(yè)部門要加強草情監(jiān)測,系統(tǒng)掌握麥田雜草草相和分布特點,特別是加強冬前草情的調查和監(jiān)測,對達標田塊及時開展防除工作。有條件的地區(qū),可嘗試開展抗性調查。
稻茬麥田雜草在水稻后期脫水后就開始生長,早于套播麥生長,這樣一方面套播麥會形成草欺麥的局面,另一方面由于沒有機械滅草,在化除時雜草種類較雜、數(shù)量較多、草齡較大,防除效果較差。滅茬免耕麥能夠保證全苗、勻苗、壯苗,有利于形成麥欺草的態(tài)勢,再加上通過機械耕翻滅茬能夠殺滅早期已出的大齡雜草,達到除草效果[3]。
充分利用農業(yè)措施,降低雜草基數(shù)。一是把好種子質量關,播種前去除混雜在麥種內的雜草種子,以減少雜草種源。二是清潔農田環(huán)境,通過清除田邊、路邊、溝邊、渠邊的雜草,可以減少雜草傳播到麥田的概率。三是適期遲播,減少麥草共生期,等第一峰雜草充分出盡,再通過機械滅茬免耕殺滅已出的雜草,播種后由于田間雜草萌生高峰已過,出草量會大幅度減少。提倡深翻作業(yè),抑制雜草發(fā)生。四是推廣種子處理,提高播種質量,確保全苗、齊苗、壯苗,以苗壓草。
冬季化除由于雜草小,抗藥性低,容易防除,效果好,但冬季化除受寒流影響易產生凍藥害,農戶往往不敢采用冬季化除,造成大量雜草遺留到春季,而春季化除時這部分雜草草齡太大、抗藥性太強,再加上春季雨水多、氣溫不穩(wěn),小麥可防除時間短,化除效果往往不理想。因此,要以冬季化除為主。目前,可以選用氟噻·吡酰·呋、異丙隆等藥劑進行土壤封閉處理。
麥田除草劑種類較多,功效各異。驃馬因長期使用,雜草抗藥性太強,防效不理想;近年來,炔草酯雜草抗性上升較快,世瑪除草藥害較重;相比而言,異丙隆雖然使用時間長,但效果較好,且效果穩(wěn)定。建議以菵草為主的田塊,采用異丙隆+唑啉草酯配方;以日本看麥娘為主的田塊,采用異丙隆+啶磺草胺配方;闊葉雜草用氯氟吡氧乙酸或氟氯吡啶酯·雙氟磺草胺等藥劑進行防除。
實施化除時,要做到“三個準”,即選準藥種、用準適期、看準天氣[4]。做好土壤封閉,苗后結合雜草草相和抗性雜草種群,有針對性選擇安全性好的除草劑配方,用足藥量、水量,保證防除效果。選擇溫濕度適宜的晴好天氣,均勻施藥,做到不重噴、不漏噴,確保防除效果。輪換用藥,不要長期使用同一類型除草劑,減緩抗藥性發(fā)生,延長除草劑有效使用時間。
傳統(tǒng)的人工除草能松土、培根、保墑和增強土壤通透性,且不受時間和季節(jié)的限制。錯過化學防除適期時,可采用人工防除,尤其是對多年生雜草、大齡雜草,除草效果明顯。
麥田雜草發(fā)生種類多,田塊之間差別大,防除技術要求高,加上除草劑不斷推陳出新,因而要切實加強宣傳培訓和技術指導,全面提高技術到位率,確保防除效果。一是要加強對農藥銷售人員和基層農技員的培訓,使他們能診斷用藥。二是要加強對種糧大戶的宣傳培訓。揚中市近80%的農田由種糧大戶種植,對其進行宣傳培訓,有利于確保技術到位率。三是要廣泛建立示范區(qū),在示范區(qū)因地制宜實施綜合防治配套技術,讓周邊農戶看到防治效果,從而提高大面積防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