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紹振
高中語文統(tǒng)編教材選擇性必修下冊選入了柳永的《望海潮·東南形勝》。從藝術(shù)上看,這首詞并不是柳永最高成就的代表作。教材同時選人了姜夔的《揚州慢·淮左名都》,二者藝術(shù)風格迥異,抒寫對象同為歷史名都,一為杭州的頌歌,一為揚州的悲歌,很顯然,旨在文化歷史意味的對比。從表面看來,這樣的對比異常鮮明,與審美分析相比難度較小,但是深入文化歷史對比,涉及的杭州和揚州——唐宋之際的世界級大都市,在中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上的重要性的興衰更替,所需要的歷史文化學術(shù)資源大大超過對其審美價值的分析。經(jīng)濟、文化、歷史語境的還原,更是深刻理解頌歌與悲歌的藝術(shù)的基本條件。
《望海潮》全面鋪寫杭州盛世繁華,宏詞麗句,鋪張華彩,屬丁頌歌性質(zhì),并非婉約派代表柳永的代表作。其最高成就當為抒寫紅巾翠袖,淺斟低唱,男女離情別緒,纏綿悱惻。
白晉以來,就有上人狎妓母題,一般并不動真情。最坦率的就是杜牧那樣“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雖然有情,然白貶“薄幸”,用情不專,十年“夢”“覺”(醒來),不兀夢幻之悔。而柳永并不薄幸,也沒有逢場作戲的夢幻之感,他是全部生命投人。即使對歌妓,亦超脫身份高下,情深意摯,在詞史上留下了一系列不朽經(jīng)典,諸多名句至今膾炙人口。如寫離別之痛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雨霖鈴》),寫思念的“想佳人,妝樓颙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八聲甘州》),還有為王國維欣賞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蝶戀花》)。狎妓母題在柳永筆下,在藝術(shù)上提升到新的高度。千年來讀者對那些兒女情長的詞作,并未僅僅當作對女性的消費,更是當作兒女情長的藝術(shù)經(jīng)典來欣賞。
柳永本身是一個作曲家,許多經(jīng)典杰作不但依曲填詞,而且因詞度曲。以他的生花妙筆為歌妓傳神寫照,贊其美貌歌藝,她們往往因此身價百倍。柳永詞也為歌女唱紅。葉夢得在《避暑錄話》中說,“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聲傳九州,名動京師。葉夢得還說,皇家教坊樂工“每得新腔,必求永為辭”。
公元11世紀,柳永堪稱詞壇最當紅的明星。但是,其詞在當時卻被正統(tǒng)文人視為“淫詞艷語”,庸俗猥褻,登不得大雅之堂。其人也被視為流連秦樓楚館的浪子。這種聲名影響導致他的科舉仕途坎坷。在一次科考失利之后,他在《鶴沖天》中這樣說: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
牢騷發(fā)得很委婉,可又充滿了矛盾。明明是名落孫山,只說是“偶失”,偶然的失誤,并不絕望;又說“明代暫遺賢”,自己是賢才,皇上又是圣明的。“如何向”,出路何在?“未遂風云便,爭不恣狂蕩?”既然政治上不可能風云際會,干脆風流浪漫一番,用今天的話來說,何不就此瀟灑走一回?!安抛釉~人,自是白衣卿相?!薄鞍滓隆本褪菦]有資格穿官階體制的各色服飾。雖然身為平民,但是作為明星寫手,在民間的名聲給他以僅次于帝王的感覺。這可能是自我安慰,也是決計換一種活法:“幸有意中人,堪尋訪。且恁偎紅倚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餉?!鼻啻禾虝毫耍c其耗費在科舉上,不如和意中人(哪怕是臨時的情人)廝混:“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比起偎紅倚翠的實實在在的體驗,當官作宰的光彩不過是“浮名”——過眼煙云而已。
詩詞畢竟是想象的境界,現(xiàn)實卻不能輕松逃避。科舉登第才是精英知識分子生命價值的最高實現(xiàn),何況他還是個官二代,與宗族期望、社會地位相比,“白衣卿相”就顯得不夠踏實了,還是得繼續(xù)投入科考。據(jù)吳曾《能改齋漫錄》說,臨到發(fā)榜之時,仁宗皇帝看到柳永的名字,就很不屑:“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于是柳永就這樣又一次落榜。
他本名三變,字耆卿。這個名字,已經(jīng)成為政治前途的障礙,乃改名“永”。也許改名得法,也許時來運轉(zhuǎn),終于中了進士,經(jīng)歷一番宦游,當了屯田員外郎,從六品,相當于今天農(nóng)業(yè)部糧食局副局長。雖無實權(quán),也算是中級官員。一般中了進士,等待銓敘多年,當上個縣令之類,也不過是從八品到九品。小日子應該過得不錯,但是有傳說他晚景凄涼,喪葬費用還是一些妓女籌集的,可能不太靠譜兒。
中了進士以后,他就擁有了雙重身份:一是六品官員柳永,拿著很高的薪俸;一是歌詞寫手柳三變,享有紅得發(fā)紫的名聲。故他的詩詞也就有了兩重風格:一類則是文華氣正的“雅詞”,一類是所謂淺斟低唱的“俚詞”。
從藝術(shù)成就來說,俚詞更高一些。高中課本選擇的這首《望海潮》顯然屬于雅詞。除因為具有相當?shù)乃囆g(shù)水準之外,還在于它有俚詞所不及的文化歷史價值。
此詞是柳永為資政殿學士、知杭州孫何所作。這位高官曾是柳永的發(fā)小,如今坐擁一方,門禁森嚴。柳永欲一見而不得,乃作《望海潮》求名妓楚楚者,于盛會時歌之。其中“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大肆頌揚(吹捧)孫何,其必問作者。這一招很成功,孫何立馬把他請來。(陳元靚《歲時廣記》卷三十一引楊浞《古今詞話》)
柳永的得逞,雖然是利用了其為柳三變時積累下來的歌伎人脈,但是此詞從內(nèi)容到風格不同于風流俚俗,而是正統(tǒng)高雅。此時,抒情主人公身份不再是偎紅倚翠的柳三變,而是面對坐擁千騎長官的柳永。
全詞以大全景極寫杭州都市盛華:自然景觀,湖光山色,煙柳堤沙;都市繁華,絲竹鼓樂,歡歌徹夜,官府排場。將杭州的歷史性繁華盡收于一詞,對長于抒寫柔情繾綣的柳三變來說亦是創(chuàng)作難度的克服。
詞作為一種文學樣式,從盛唐時期就開始在民間、文人群體、宮廷流行,從唐明皇到楊貴妃,從白居易到張志和,均偶爾為之,皆為比較短小的六十字以內(nèi)的“小令”。南唐時期李璟、李煜父子,乃至宮廷文人馮延巳、溫庭筠,所作皆為小令。宋朝初年,權(quán)威詞人之作如晏殊的《珠玉詞》、歐陽修的《六一詞》、晏幾道的《小山詞》大都是七言為主的小令,雖為長短句,然大多是與詩差不多的五七言。要用這樣短小的形式和簡單的句式寫宋時杭州的極度繁華,幾乎是不可能的。
在唐朝,杭州還不如揚州,不能成為全國頂級大城市。到了宋朝,長江、淮河以北戰(zhàn)亂頻仍,北方人口大量遷入江南,南方人口已經(jīng)占全國三分之二,是經(jīng)濟、商業(yè)、文化中心。杭州的絲織業(yè)、印刷業(yè)、瓷業(yè)、造船業(yè)十分發(fā)達。蘇軾在《乞開杭州西湖狀》中說:“天下酒官之盛,未有如杭者也,歲課二十余萬緡(按:每緡一千文)?!盓668EFCB-4E5B-4273-8228-39A313F97762
就人口而言,柳永在《望海潮》中所說“參差十萬人家”是個約數(shù)。實際上,光是戶數(shù),北宋元豐(1078—1085)年間,戶口就有二十萬左右。主戶(有戶口的)十六萬四千二百九十三,客戶(沒有戶口的)三萬八千二百二十三。按每家四口計算,將近百萬,貢獻賦稅,不論男女老少,平均每人兩千文以上,合銀二兩以上。杭州成為世界級的超級富豪大都市。再過二百年,到了13世紀,歐洲最發(fā)達的城市意大利威尼斯只有十萬人口。早在北宋時期,宋仁宗給一個外派到杭州的官員題詩日“地有湖山美,東南第一州”(《賜梅摯知杭州》)。杭州乃名正言順地取代揚州成為第一大都市,北宋詩人潘閬(?—1009)的《酒泉子》中,就有“長憶錢塘,不是人寰是天上。萬家掩映翠微間,處處水潺潺”??梢姟吧嫌刑焯?,下有蘇杭”之美談早已口耳相傳。那位梅摯知州到了杭州,建了一座“有美堂”,請歐陽修作《有美堂記》,歐陽修贊杭州:“為一都會,而又能兼有山水之美,以資富貴之娛”,更美在“四方之所聚,百貨之所交,物盛人眾”。
今其民幸富完安樂,又其俗習工巧,邑屋華麗,蓋十余萬家。環(huán)以湖山,左右映帶。而閩商海賈,風帆浪舶,出入于江濤浩渺、煙云杳靄之間,可謂盛矣。
杭州之“美”有了新的歷史特點:“山水登臨之美,人物邑居之繁”,不但在湖山映帶,而且在商賈之盛,乃成為士大夫聚集覽勝之地。杭州在經(jīng)濟、商業(yè)、人文等方面全方位、歷史性地崛起,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因而提高了品位。在歷代詩詞中,杭州之美聚焦在自然景觀。如白居易《憶江南》(其二):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游?
自然景觀的中心當然就是西湖。歐陽修多次寫到杭州,總是離不開西湖,如《采桑子》:
荷花開后西湖好,載酒來時。不用旌旗,前后紅幢綠蓋隨。畫船撐入花深處,香泛金卮。煙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歸。
到蘇東坡就更集中了,如《飲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蘇軾才華絕世,超越一般詩人狀眼前之景,把西湖的山光水色在不同時間、氣候、光照(晴光和煙雨)的不同效果,凝聚在一首詩中。楊萬里在《昭君怨》中寫杭州,也是“午夢扁舟花底,香滿西湖煙水”。辛棄疾號稱豪放,到了西湖也變得婉約起來,“誰把香奩收寶鏡,云錦紅涵湖碧”。此后幾百年,幾乎是寫不盡的西湖。吳文英“飛紅若到西湖底,攪翠瀾、總是愁魚”,姜夔“長記曾攜手處,千樹壓、西湖寒碧”。到了宋末元初,趙孟頻筆下,仍然是:“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勝悲。”直到元代的徐再思,也還是寫西湖的頌歌:“里湖,外湖,無處是無春處。真山真水真畫圖。”
詩人只要寫到杭州之美,就是美在西湖。西湖成為杭州之美的載體,美的內(nèi)涵就是自然景觀。這是詩詞水準的歷史水平線,對于詩人來說,這是現(xiàn)成的高度,但是對于杭州超越揚州的歷史性崛起,卻成了遮蔽,一道美艷而透明的屏幕,使詩人對于杭州的歷史新貌視而不見。這種盲視很頑固,因為它是由于對藝術(shù)經(jīng)典的陶醉而深入潛意識里,但是這些經(jīng)典大多形式短小。描摹杭州如此宏大的歷史景觀,流行的短小形式太不夠用。寫全杭州盛世風貌,需要形式的擴張,而形式的擴張不僅包括容量,還有格律改造。這需要歷史的積累。柳永是幸運的,生逢其時:詞的形式正在擴張的臨界點上。
流行的短小形式對柳永來說,是一種無形的束縛,但歷史為柳永提供了新機遇。物質(zhì)、文化生活在以空前的速度發(fā)展,樂曲也自然而然與時俱進。新樂曲越來越多,產(chǎn)生了所謂“變舊聲,作新聲”的風氣,文人詞的規(guī)模也不能不與時俱進。在敦煌曲子詞中,在一些邊緣性的文人詞里,比小令字數(shù)多的所謂“長調(diào)”得到發(fā)展。柳永是作曲家,長期與樂工合作,故在他筆下,詞的規(guī)模符合格律的拓展,就從自發(fā)變成了自覺。例如,《甘州子》本為三十三字,柳永改為七十八字;《女冠子》四十一字,柳永改為一百十一字,甚至一百十四字;《拋球樂》四十字,柳永增為一百八十七字;《浪淘沙》五十四字,柳永變?yōu)橐话偃?《雨中花》五十一字,柳永改為《雨中花慢》,共一百字。這樣的改變,成為所謂“長調(diào)”,或者叫作“慢詞”。柳永以他的藝術(shù)成就使“長調(diào)”蔚然成為一代新風。
三
《望海潮》為柳永自度長調(diào),一百零七字,二十三句。沒有這么大的規(guī)模,要寫出杭州的歷史新貌是不可想象的。
超越經(jīng)典,寫出杭州歷史新貌的頌歌,不但需要擴大形式、格律,而且需要新的語言。突破經(jīng)典的語言是需要才華的。比柳永年齡小的范鎮(zhèn),也是上層知識精英,當過史官,參與編撰《新唐書》,還撰寫“仁宗實錄”,他承認:“仁宗(在位)四十二年太平,鎮(zhèn)在翰苑十余載,不能出一語詠歌。乃于耆卿詞見之?!保ā斗捷泟儆[》)。對于杭州的歷史新貌,這個身在翰林十余載的大文人竟然找不到自己的語言來形容,直至看到柳永的詞才知道杭州得以用這樣的語言來形容才到位。
規(guī)模的突破只是提供了量的基礎(chǔ)。但是,一味滿足于量的拓展,也可能造成煩冗蕪雜?!锻3薄访媾R的難度是以精練的意象全面鋪開杭州多方位的美。
“錢塘自古繁華”,大開大合的繁華意象,宏觀場面的鋪陳。對杭州的頌歌是鳥瞰式的,但不限于空間即景,而且從時間的角度作歷史遠眺,夸耀其“自古繁華”。事實上,錢塘并非自古就很繁華?!端问贰ぬK東坡傳》中記載:
杭本近海,地泉成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頃,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五代)錢氏,歲輒浚治,宋興,廢之,葑積為田(按:長滿菰根的水田,在沼澤上鋪上泥土,種植,叫作葑田),水無幾矣。漕河失利,取給江潮,舟行市中,潮又多淤,三年一淘,為民大患,六井亦幾于廢。
從五代到宋初,錢塘(杭州)稱不上繁華,直到蘇東坡執(zhí)政杭州。
見茅山一河專受江潮,鹽橋一河專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復造堰閘,以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復入市。以余力復完六井,又取葑田積湖中,南北徑三十里,為長堤以通行者。吳人種菱,春輒芟除,不遺寸草。且募人種菱湖中,葑不復生。收其利以備修湖,取救荒余錢萬緡、糧萬石,及請得百僧度牒以募役者。堤成,植芙蓉、楊柳其上,望之如畫圖,杭人名為“蘇公堤”。E668EFCB-4E5B-4273-8228-39A313F97762
到了北宋年間,杭州改變了五代的衰敗,打下了崛起的基礎(chǔ)。但是,詩人有權(quán)想象,突破空間即景,兼從時間上回顧歷史“名都”,輕輕一瞥帶過,只是引題。正題之一:“煙柳”是自然美景,“畫橋”則是市容華美。“云樹繞堤沙”,“云樹”是天工,“堤沙”則是人美,性屬陰柔;“怒濤卷霜雪”則屬陽剛?!疤靿q無涯”把白居易的“郡亭枕上看潮頭”的風景變成了邊防的要沖。其實,錢塘江并不在長江、淮河前線,這是因為民族矛盾尖銳,潛意識中的錢塘江潮景觀也帶上了軍事價值。重點在于直接抒寫:“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的“豪奢”,與“參差十萬人家”構(gòu)成商業(yè)繁華的宏大氣象,話語超越歷代權(quán)威詞人,表現(xiàn)出新時代風貌。
整個上闋沒有提及西湖,看來是為了下闋鋪墊。從上闋到下闋不能跳躍,中間要有過渡,這叫作“換頭”(或者叫作“過片”)。因為這是長調(diào),從樂曲說,要有個“過門”;從抒情說,情感以動態(tài)為上,最忌線性平鋪。“換頭”多用于情感提升或者轉(zhuǎn)折。
《望海潮》從市井繁華到西湖盛大場景,即以“換頭”來作過渡。最好的“換頭”承上總結(jié),啟下提綱挈領(lǐng)。如蘇東坡《赤壁懷古》大江東去,赤壁壯麗,承上的總結(jié)是“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啟下的提綱則是“遙想公瑾當年”,二者的功力全在高度精準的概括力上?!锻3薄飞祥牭目偨Y(jié)是“競豪奢”三個字,下闋的提綱則是“重湖疊巘清嘉”,直接概括西湖的山和水之美。柳永筆下的西湖不是一般的西湖,而是重湖(白堤把西湖一分為二);山也不是平面的山,而是層疊著,性質(zhì)是“清嘉”,如淡墨山水畫有遠近之層次感。這是寫山,還是遠景,大背景,近景西湖才是主體?!叭锕鹱?,十里荷花”,自然景觀的概括功力不凡。白居易也寫西湖的桂花——“山寺月中尋桂子”,范成大后來寫西湖“映日荷花別樣紅”。柳永將西湖秋季的桂花和夏日的荷花構(gòu)成意象群落,所用的語言不過是兩個詞組,連句子都不是。這個組合是有機性的,全靠對仗結(jié)構(gòu)的功能。這個對仗結(jié)構(gòu)是如此成功,膾炙人口,影響超越了蘇軾的“淡妝濃抹總相宜”,甚至感染了遠在北方的金國君王。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卷十三記載:“此詞流播,金主(完顏)亮聞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傳說不一定十分可靠,但亦可見八字對仗藝術(shù)感染力非凡。
西湖的自然山水自唐宋以來變化不大,但是其經(jīng)濟勃興卻集中表現(xiàn)了中國經(jīng)濟中心由北向南的歷史轉(zhuǎn)變。柳永筆下的西湖的突破,就在山水之美帶上了新時期的市井商業(yè)文化的特征。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
西湖之美不是靜態(tài)的、無聲的觀照,而是歡樂的慶典;不是水光瀲滟、山色空蒙的目擊,而是日夜歡歌的聽覺享受;不是僅僅與美女游嬉,而且與老邁釣翁同樂;不僅是文人雅趣的煙霞吟賞,而且是大眾共同參與的自得其樂;不僅是民間的嘉年華會,而且有官方的千騎儀仗。
這是柳永自度的樂曲,用以被諸管弦,供歌女演唱。從傳播學意義上看,這不是私人自我欣賞,或友朋交流,而是在大庭廣眾之中傳播,集體欣賞。
杭州宏大的全景,從不登大雅之堂的市井豪奢、晝夜歡歌,到高雅的山重湖并的風華,從千騎儀仗的威嚴到醉聽簫鼓的閑適,美學要素如此豐富,就是長調(diào)一百多字也難以概括周全。再加上全詞皆為圖景(異日圖將好景),而杭州之美為圖景所難以窮盡,故柳永描繪每一圖景之語言皆高度濃縮。其法門之一,分別取對仗,省略空間、時間上的連續(xù)。如“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兩個不完整的詞組,從空間上概括了山中桂子和湖中荷花,從時間上橫跨了秋季和夏季。全詞這樣的對仗是成套的:
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
云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
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
重湖疊嗽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
全詞二十三句,六個對仗共十二句,占了一半有余。而“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前面的“重湖疊巘”,兩個詞組本身又是對仗的。對仗的密度相當大,從數(shù)量上看,幾乎與律詩相當了。不過律詩中間四句對仗,開頭結(jié)尾則為非對仗句,統(tǒng)一中有變化,而這里則是每一對仗之前后皆有非對仗句,結(jié)構(gòu)單純而豐富,并列的圖畫因而不呆板。值得注意的是,詞和近體詩不同,很少用對仗句。因為對仗具有空間、時間的跳躍性,省略句間連接詞語,但是詞調(diào)詞語更多,并不回避連接詞語,相反,以連接詞語顯示句間邏輯聯(lián)系,使其情感的脈絡(luò)顯露為直接抒情。
如柳永《雨霖鈴》中的“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這里的“更”所表現(xiàn)的邏輯遞進層次,在近體詩中則應該回避為“多情自古傷離別,何堪冷落清秋節(jié)”。至于“此去經(jīng)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shè)。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其中的“應是”“便縱有”“更與”,在古詩中都可以省略成“良辰好景應虛設(shè),千種風情何人說”。
對仗的功力在句子與句子之間。柳永的才華還表現(xiàn)在句子之內(nèi)的凝練。這種濃縮往往突破了普通句法?!叭锕鹱?,十里荷花”,只是詞組,但起到了句子的作用。相同的還有“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四個詞組,合成兩個對仗詞句,詞組之間又隱含對仗:“煙柳”對“畫橋”,“風簾”對“翠幕”。
“市列珠璣,戶盈羅綺”,兩個句子對仗,屬于正對(詞句的語義和句法性質(zhì)相同,但是詞語不能相同)。這里的關(guān)鍵是動詞,“市列珠璣”的“列”是市面上公開陳列;“戶盈羅綺”是私家擁有,是隱藏著的、看不見的,不用“藏”,不用“擁”,而用了一個“盈”字,這才配得上后面的“競豪奢”。這個“盈”用得含而不露。這是近體詩的“煉字”,柳永把近體詩的煉字手法帶進了詞,好在煉得不著痕跡。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羌管是器樂,“弄”是演奏的意思。李白“明朝散發(fā)弄扁舟”,隱含自由自在的意味?!芭弊肿鳛閯釉~,其賓語“晴”是名詞,近體詩活用,使其有了時間副詞的功能,意為白天演奏。下句“菱歌泛夜”與之對仗。“菱歌”是偏正結(jié)構(gòu),不是字面上菱的歌,而是采菱女的歌。其謂語動詞“泛”連上賓語“夜”,用得很險,語法和語義都不太順,但是“泛夜”與“弄晴”對仗起來,結(jié)構(gòu)功能大于要素之和,極其凝練,僅八個字就充分表現(xiàn)出湖上聲樂與器樂日夜不停。
一連串的對仗句成系列性的排比,作為景觀的描繪,性質(zhì)上是賦體,贊頌的情感滲透于意象群落的美化,是為間接抒情。文人詞起源為民間歌曲,更多直接抒情,賦體的平行羅列與樂曲的起伏和情志的抑揚有矛盾,因而比較罕見。而柳永在這里的排比式賦體并未淹沒情志,這得力于圖景的大幅度轉(zhuǎn)換。畢竟文勝質(zhì),堆砌辭藻之嫌難免。好在最后突然作直接抒情:“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夸”,愿如此美景會伴隨閣下升遷京都。用直接抒情卒章顯志,將情致的聲調(diào)提高了八度。
《望海潮》作為詞中長調(diào),全詞五言和四六言交替,但是,同樣是五言,節(jié)奏上卻有一個不可忽略的特點,如“有三秋桂子”,讀者自然而然地讀成“有——三秋桂子”,按五言詩的節(jié)奏,應該讀成“有三—秋桂子”,這就不通了。這里的“有”,是詞的句法節(jié)奏中特有的,叫作“領(lǐng)字”。這在長調(diào)中很普遍,詞的節(jié)奏因而比之詩的節(jié)奏豐富起來。不過,本文已經(jīng)太長了,欲知其詳,且看下期對姜夔《揚州慢·淮左名都》的分析。E668EFCB-4E5B-4273-8228-39A313F97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