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ang是誰?在波音公司(美國航空航天制造公司)現存的文獻中,僅以“T.wang”稱之,而國內對他在航空工程界的貢獻也一度鮮少記載。直到20世紀90年代,經后人鍥而不舍地追查、多方求證,才得悉“T.wang”的大名叫“王助”,并發(fā)現,他不但是美國波音公司創(chuàng)立時的主要成員,也是中國飛機制造業(yè)的先驅。
“波音”首任工程師
威廉·波音本是美國西雅圖的一個木材商。1914年,他坐了一次飛機,從而對航空工業(yè)產生了熱情。1916年7月,他與熱衷航空事業(yè)的軍官威斯特夫制造了一架水上飛機,即“B&W-1型”水上飛機,并試飛成功。威廉·波音立即向美國海軍推銷這一款產品,但后者因機身升空后傾斜,起飛與降落的成功率很低,不愿訂購。
1916年7月,威廉·波音與威斯特夫成立了太平洋航空產品制造公司,但經營慘淡。1917年,威斯特夫跟隨美國海軍參加一戰(zhàn),不得不選擇離開公司。威廉·波音將公司更名為波音,并急尋一名航空技術人才。威斯特夫的同學王助于是被推薦進波音公司,并被聘為第一任工程師。
王助(1893-1965)12歲考取煙臺海軍水師學校。1909年,他和巴玉藻等人被清朝海軍將領薩鎮(zhèn)冰帶到英國學習,并考入英國阿姆斯特朗海軍大學。1912年,王助和巴玉藻湊了2英鎊,隨飛行家波特到溫德梅爾湖區(qū)上飛行,從此與航空結緣。1915年9月,王助進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學習航空工程,還去通用等飛機工廠實習,后獲得航空工程碩士學位,這是中國人第一次獲得航空碩士學位。
王助最終設計出一架有著雙浮筒雙翼的B&W-C型水上飛機,成功地通過了美國軍方的測試。美國海軍認為該型飛機性能穩(wěn)定,并且兼具巡邏艇和教練機的雙重功能,一次就訂購了50架。這份訂單為波音公司帶來了第一桶金——57萬美元,為正處于萌芽階段的世界飛機制造業(yè)開拓了全新的發(fā)展空間。
建立中國自己的飛機制造廠
在B&W-C型水上飛機剛獲得商業(yè)成功時,王助轉身回到國內。王助是“憤然”回國的,在美國時,他受到了嚴重的種族歧視,在B&W-C型水上飛機進行飛行測試時,美國竟不允許王助進入測試場地,擔心他會偷學“美國最高航空技術”。這是明顯針對中國人的歧視,王助選擇回國,發(fā)展中國自己的航空事業(yè)。
王助等人回國后,強烈要求北洋政府籌款創(chuàng)辦飛機制造廠。1918年2月,中國首家正規(guī)的飛機制造廠——馬尾船政局海軍飛機工程處成立,王助擔任副處長。1919年8月,王助與巴玉藻為海軍成功設計制造了第一架水上飛機—— “甲型1號”初級教練機。1922年8月,兩人在上海江南造船所設計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個水上飛機浮動機庫——浮塢, 解決了水上飛行停置和維修的難題。
從1918到1930年的12年間,海軍飛機工程處陸續(xù)設計制造出教練機、海岸巡邏機、魚雷轟炸機等飛機15架。王助重視質量和對人才的培養(yǎng),飛機的制造水平因此不斷提高,性能并不低于同時代歐美各國的產品。例如,1930年制造的“江鴻”號飛機,曾由福州馬尾飛至湖北武漢,經受了長途飛行的考驗, 顯示了我國當時較高的飛機制造水平。
但北洋政府和國民政府時期,政治黑暗,經濟凋敝,科學技術發(fā)展屢受掣肘。王助雖多次呈請撥款擴充設備以批量生產,均未獲重視,眾多技術人才也難以很好發(fā)揮作用,中國初創(chuàng)的航空工業(yè)也就得不到發(fā)展和壯大。
曾擔任錢學森的導師
1934年2月,國民政府與美國聯(lián)洲公司合辦中央杭州飛機制造廠,即中杭廠。王助任首任監(jiān)理,主持制造了幾百架中型轟炸機。當時美方人員儼然以工廠的“太上皇”自居,唯獨對王助,他們不僅視王助為國民政府派來的“大員”,更是一個技術權威。
在中杭廠期間,王助結識了實習生錢學森。他很快發(fā)現了錢學森的才華,教授他各種航空知識。當時國民政府規(guī)定,公費留學生出國前,要在國內找導師輔導,錢學森考取留美公費生時,王助就是其導師, 曾以“干實際工作,不能脫離實際”與錢學森相勉。
解放戰(zhàn)爭爆發(fā)后,王助跟隨國民政府遷往臺灣。然而他“出身”的海軍水師學校,隸屬于北洋海軍系統(tǒng),始終未能得到蔣介石的重視,只在成功大學教書,抑郁而終。1965年3月4日,王助在臺南病逝,終年73歲。
(摘自《老人報》等)D5A7ECD6-87F6-4B1F-8490-E498944D9EC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