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響 理 萍 王麗君
支原體肺炎主要是指肺炎支原體所導致的下呼吸道感染,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發(fā)熱、咳嗽等癥狀,可引起心肌炎、腦炎等并發(fā)癥,多以兒童居多[1]。目前,西醫(yī)多采用阿奇霉素、解熱鎮(zhèn)痛等藥物進行治療,可一定程度緩解患兒癥狀,但對于患兒已損傷的機體修復效果欠佳。從中醫(yī)角度講,支原體肺炎屬“肺痹”“咳嗽”等范疇,恢復期以正虛邪戀、肺脾氣虛為主要核心病機,且恢復期的常見證型為肺脾氣虛證。近年來,中西醫(yī)結合治療也受到廣泛關注,培土生金法是一種臨床預防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主要方法,通過運用培土生金法,以調(diào)節(jié)脾、肺功能,達到未病先防的效果?;诖?,本研究現(xiàn)探討培土生金法聯(lián)合阿奇霉素應用于恢復期肺脾氣虛證支原體肺炎患兒的效果。
1.1 一般資料選取周口市中醫(yī)院2018年9月—2020年9月收治的95例恢復期肺脾氣虛證支原體肺炎患兒作為研究對象,采用抽簽法分成2組。對照組47例,男25例,女22例;年齡2~12歲,平均(8.32±1.74)歲;病程5~14 d,平均(9.41±2.43)d;體質(zhì)量12~35 kg,平均(23.68±3.48)kg。觀察組48例,男24例,女24例;年齡2~12歲,平均(8.41±1.63)歲;病程4~14 d,平均(9.32±2.37)d;體質(zhì)量12~36 kg,平均(23.74±3.51)kg。2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實用兒科學》[2]及《兒童肺炎支原體肺炎中西醫(yī)結合診治專家共識(2017年制定)》[3]相關診斷標準。
1.2.2 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小兒肺炎喘嗽中醫(yī)診療指南》[4]相關診斷指南:主癥:氣短乏力、咳嗽喘息、食少納差、痰多白黏;次癥:發(fā)熱、動則汗出、脘腹脹滿、面白少華;舌質(zhì)淡、胖大,苔薄白;脈緩弱無力。以上癥狀具備主癥及次癥(2項以上),同時結合舌脈可確診。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
1.3.1 納入標準①符合以上中、西醫(yī)臨床診斷標準;②患兒病情穩(wěn)定,且處于恢復期;③患兒年齡2~12歲;④患兒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3.2 排除標準①中途退出者;②伴有嚴重臟器功能不全者;③存在認知功能障礙者;④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者。
1.4 治療方法
1.4.1 對照組給予阿奇霉素治療。阿奇霉素干混懸劑(生產(chǎn)廠家:輝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60112,規(guī)格:100 mg/袋)內(nèi)服,每天按體質(zhì)量10 mg/kg頓服,連服3 d后,停4 d再服,7 d為一個療程。
1.4.2 觀察組增加培土生金法治療。口服參苓白術散加減,組方:黨參15 g,白術15 g,茯苓15 g,白扁豆、山藥、蓮子各12 g,白芥子、桔梗、甘草各10 g。隨癥加減,舌有瘀點、瘀斑等血瘀之狀者加郁金10 g;咳喘痰多者加炒苦杏仁10 g;腹脹、胃脘脹滿者加焦檳榔10 g;納少者加炒麥芽10 g。加水沒過藥,浸泡于500 ml冷水1 h后開始煎煮,以武火煮至沸騰后改用文火慢煎30 min,濾出藥汁后加水再煎1次,1劑/d溫服,根據(jù)患兒年齡不同,隨機增減每劑藥量。7 d為一個療程,所有患兒均治療2個療程后評估各項觀察指標。
1.5 觀察指標
1.5.1 心肌酶譜指標治療前和治療14 d后,通過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北京普朗新技術有限公司,型號:PUZS-600A)對患兒心肌酶譜指標進行檢測,主要包含:血漿肌酸激酶(CK)、心肌酶譜乳酸脫氫酶(LDH)、α-羥丁酸脫氫酶(HBDH)、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
1.5.2 機體免疫功能2組治療前和治療14 d后,清晨空腹時抽取外周靜脈血3 ml,進行離心處理,分離血清,采用透射比濁法對血清進行檢測,主要包含: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
1.5.3 不良反應治療過程中,觀察并比較2組患兒頭暈頭痛、腹痛腹瀉、厭食、皮疹等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2.1 心肌酶譜指標觀察組CK、LDH、HBDH、cKMB等心肌酶譜指標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兒心肌酶譜指標比較
2.2 機體免疫功能觀察組IgA、IgG、IgM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兒免疫功能比較
2.3 不良反應治療過程中,對照組出現(xiàn)頭暈頭痛3例,占比6.38%(3/47);腹痛腹瀉3例,占比6.38%(3/47);厭食2例,占比4.26%(2/47);皮疹1例,占比2.13%(1/47)。觀察組出現(xiàn)頭暈頭痛3例,占比6.25%(3/48);腹痛腹瀉4例,占比8.33%(4/48);厭食3例,占比6.25%(3/48);皮疹2例,占比4.17%(2/48)。2組不良反應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臨床上針對支原體肺炎患兒給予西藥治療,可一定程度上改善患兒臨床癥狀,但西藥大多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不宜長期治療,而無法達到理想治療效果。根據(jù)支原體肺炎臨床表現(xiàn)可將其歸為中醫(yī)“肺痹”“咳嗽”等范疇。肺脾氣虛證是支原體肺炎的常見中醫(yī)證型,《諸病源候論·上氣喘息》有云:“肺主于氣,邪乘則脹,使肺管不利,而氣澀,故明息不通,上氣喘逆”。因此,治療當以扶正為主,治以化痰止咳、健脾補肺之法。培土生金法是一種運用調(diào)理脾胃之法來改善脾肺功能的治法,既能補脾益肺,也可改善相關臟腑功能,從而達到脾肺同調(diào)之效。
心肌酶與ATP再生、肌肉收縮、細胞內(nèi)能量具有直接關系,若機體心肺功能受損,會導致心肌酶釋放到血液中,從而引起血清CK、LDH、HBDH、cKMB等心肌酶譜指標在支原體肺炎恢復期發(fā)生明顯升高,導致肺脾氣虛,脾氣虛則不能運化,肺氣虛則水道不能通調(diào),水谷精微,則聚為痰,而阻于肺,以致氣塞,而氣機不利,則成氣滯。古人曾言“五臟皆虛應從中而治”,故治療該病應從健脾益氣入手[5]。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CK、LDH、HBDH、cKMB等心肌酶譜指標明顯低于對照組,說明中西醫(yī)聯(lián)合用藥治療改善心肌酶譜指標,優(yōu)于單純西藥治療。西藥治療中阿奇霉素能夠滅殺入侵患兒肺部的支原體,從而改善患兒肺功能,增加氧氣供應量,調(diào)節(jié)心肌酶譜指標,但效果欠佳[6]。參苓白術散載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為培土生金法的代表方劑,具有益肺氣、補脾胃、化濕濁之功,契合本次支原體肺炎中脾肺氣虛的主要病機,還可培土生金,達到未病先防之效。方中黨參、白術、茯苓共為君藥,能補脾胃之氣、燥濕益氣、健脾利濕,三者聯(lián)合可達益氣健脾之效;山藥能補脾養(yǎng)胃,蓮子擅滋補元氣、健脾補胃,二者共為臣藥,可助君藥健脾益氣;白扁豆、白芥子可達健脾化濕之效,桔梗宣肺利氣、通調(diào)水道,以上三者共為佐藥;甘草為使藥,以健脾和中、調(diào)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健脾益肺、滲其濕濁之效,從而有效改善患兒癥狀,降低心肌酶譜指標[7]。同時,現(xiàn)代藥理研究也表明,參苓白術散中黨參具有增強心肌收縮力、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山藥能夠增強免疫功能,改善肺功能;桔梗具有減慢心律、減弱心房收縮力的作用。
支原體肺炎為呼吸系統(tǒng)疾病,該疾病發(fā)病原因主要為免疫功能異常,若患兒呼吸道發(fā)生感染,機體IgA、IgG、IgM水平會出現(xiàn)明顯下降[8]。治療后,觀察組IgA、IgG、IgM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中西醫(yī)聯(lián)合用藥治療改善機體免疫功能,優(yōu)于單純西藥治療。西藥治療中阿奇霉素能夠抑制支原體,改善氣道炎癥因子水平,雖可一定程度改善患兒癥狀,但整體療效欠佳[9]?,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10],參苓白術散中的黨參含有人參皂苷,可有效增強B細胞和T細胞功能;茯苓含有茯苓多糖,其作為免疫增強劑,可促進機體有效合成IgA、IgG、IgM,還可促進巨噬細胞恢復吞噬功能,以增強機體免疫力;白術具備免疫調(diào)節(jié)作用,能夠顯著增強IgG水平,提高機體免疫反應。相比單純西藥治療,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可有效改善機體炎癥反應,提高免疫功能。研究發(fā)現(xiàn),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治療后未加重不良反應,表明中西醫(yī)聯(lián)合用藥治療,相比單純西藥治療,安全性較高。其機制在于參苓白術散有健脾益肺、滲其濕濁之效,從而促使患兒盡快康復,且黨參、桔梗等中藥可達健脾利濕、宣肺利氣之效,從而減少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采用培土生金法治療恢復期肺脾氣虛證支原體肺炎患兒,能夠改善患兒心肌酶譜指標、機體免疫功能,不良反應較少。由于本研究樣本量不足,觀察指標有限,關于培土生金法的作用機制有待后續(xù)大量研究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