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逛街,我到了一個商場,看到一家服裝店里的衣服挺不錯的,就進去挑了一件。準備試穿時,營業(yè)員對我說:“里面有個女士在試穿,請等一下?!迸赃呌袀€十幾歲的女孩。當里面的女士出來時,女孩立即走上前,原來女士是她媽媽。女孩很從容地幫媽媽整理領子、裙擺,而媽媽全程像個孩子,任女兒擺弄。最后女孩把媽媽拉到鏡子前,說:“你看看,灰色多襯你的氣質啊?!眿寢寣⑿艑⒁傻刈罂从铱?。女兒又說:“你看看這個袖口和領口都很有設計感,裙擺也垂墜,顯得你的脖子更長,身姿更挺拔……”
我聽完不由得上前打聽:“小姑娘,你看起來才十四五歲,怎么這么懂得服飾搭配?。俊迸寢岄_口了:“我女兒是我的服裝顧問呢。她從小就喜歡研究衣服,小時候還經常穿我的衣服和高跟鞋顯擺。長大點就挑剔我的品位了,非要幫我打造新形象……”站在一旁的女兒插話:“你就說說我的眼光怎么樣嘛!”媽媽立刻像個小學生,聽話地說:“的確,經過你的指點,同事們都說我越來越年輕、越來越有氣質了。”
頓時,我對這母女倆的日常生活產生了興趣。我問女孩:“你這么用心地幫媽媽打造形象,那媽媽為你做什么呀?”她和媽媽相視一笑,說:“她幫我做飯,還買奶茶給我喝?!蹦俏粙寢尶次页錆M好奇,又補充一句:“我笨啊,學習的事情我?guī)筒涣怂?,只能給她做點好吃的。好在她爭氣,自己都做得很好?!闭f完,她們付完款就走了,留下我在原地久久回味。一個正值青春期的女生,可以和母親挽著手臂逛街,還全程歡聲笑語,和諧默契,這實在是難得。
我突然想到媽媽嘴里的關鍵詞“我笨啊”。我見過太多與之相反的父母,從職業(yè)屬性來說,他們真正屬于高智商人群,而正因為他們對自己的認知、社會經驗充滿自信,所以熱切期待給孩子做榜樣,為孩子做選擇。他們的出發(fā)點是好的,但是如果太過認同自己是唯一正確的、能干的,就會讓他們的孩子覺得:自己是錯誤的、不能干的。
我的一個來訪者說,他畢業(yè)于名校,卻很自卑,在超過五個人的環(huán)境里就不敢說話。原因就是,他有個特別能干的父親。小時候只要他表達任何看法,甚至轉述一個新聞,爸爸就要出面糾正:“你這樣說是不對的,和新聞有出入,下次要記得一字不漏地說出來,不然容易誤導別人?!?/p>
爸爸執(zhí)著地認為,他如果不糾正兒子,兒子就無法變得優(yōu)秀,發(fā)展就會受限。他沒想到的是,他孩子還沒有走向社會,就已經被他限制了。
那么我們來看看,家里有個自我認同感強、總否認孩子的父母,孩子會受到哪些影響呢?
第一,在家里,孩子就會被父母打敗。比如孩子成績一般,好不容易考了九十分,希望獲得表揚。結果媽媽對孩子說:“九十分又沒有什么了不起,我小時候可是得滿分的?!焙⒆恿⒓聪袼虻那炎?,懷疑自己也懷疑人生。
第二,失去試錯和探索的機會。比如孩子第一次穿衣服,或者第一次做手工,慢吞吞的,左右不分,把東西搞亂,桌子搞臟。媽媽就不耐煩了:“你都幾歲了,連這都做不好。”言下之意,她比孩子厲害,她比孩子行。那當孩子下一次嘗試新鮮事物之前,就會缺乏勇氣和動力,因為過去媽媽的差評歷歷在目。
第三,自暴自棄,不敢求助。當孩子遇到困難,受到挫折回來找父母傾訴時,如果父母大顯身手,告訴孩子該這樣,該那樣,希望自己的教導立竿見影讓孩子成為神童??墒切募背圆涣藷岫垢?,父母越是心急,孩子越是心虛焦慮。因此,結果往往是孩子沒有領悟,卻反而遭遇父母二次打擊,“我都這樣教你了,你還不會,那我也沒話可說了?!闭f這種話的父母為了推卸自己的責任,往往還會暗示孩子,他們的方法很好,只是孩子的能力太差,所以學不會。孩子如果敏感一點兒,會直接理解為自己是世界上最傻的人。這樣導致的后果:孩子自暴自棄,也不再求助父母了,因為害怕被羞辱。
有個朋友說,她從小就在聰明的父母下巴底下求生存。二年級時老師要學生將古詩五首連背,她是全班背得最快的,一路小跑回來報喜,結果媽媽要求:“背一首給我聽聽。”她照做了,可背到一半,媽媽打斷了她:“你面無表情地背,這有什么用???我見過那些在電視里詩朗誦的孩子們,都是聲情并茂、眼光灼灼地背。你這樣不行,沒有帶著深刻的情感……”然后她就哭了,再也不喜歡背古詩了。
我也犯過這樣的錯。在輔導孩子功課方面,我總以為自己在寫作文方面有指導權。結果我十分“聰明”地去看兒子的作文,再自以為是地告訴他:“你開頭不漂亮,中間情感太少,結尾不夠有力度……”兒子氣呼呼地說:“你就是說我的完全不行唄!”然后他就憤怒了,說再也不讓我看了。我后來還死不悔改,又干預了一次,還給他創(chuàng)作了一篇范文。再后來,我就徹底失去了指導兒子作文的權利。因為他說:“如果完全依靠媽媽寫作文,即使作文獲得老師表揚了,那也不是光榮的事。”我如夢初醒,頓時覺得自己的智商為零,從那以后,我也變成了只會做飯洗衣的媽媽了。雖然兒子并沒有創(chuàng)作出什么佳作,但是他對我態(tài)度更好了,學習也更自覺了。
看過一個記者采訪商界名流,記者問他:“聽說你家族三代都是農民,你認為,他們是怎么影響你成就這樣優(yōu)秀的事業(yè)的?”名流很幽默地回答:“爸爸不管閑事,媽媽做飯好吃?;旧?,要做什么,不做什么,我從小都是自己決定,除非要找他們要錢。每每這時,連省城都沒去過的爸爸就問,‘這是要去做什么時髦事情哦?媽媽一看錢也不多,就說‘我娃反正不會去干壞事,放心拿去就行?!辈淮蚵?,不懷疑。后來他考上了重點大學。爸爸的心愿就是“你帶張你學校照片給我看看”。媽媽則有點舍不得兒子:“你到了那么遠的地方,怎么吃媽媽做的燉肉哦。”沒有過分的張揚和興奮,有的是默默的高興和祝福。這對父母深刻知道他們自身有局限,所以一直把家里的大門敞開,讓孩子自由地走出去,去做夢,甚至去造夢。看起來他們不聰明,但是這是何等的智慧?。?/p>
所以,我們做父母的可以在自己的事業(yè)上面更聰明,更面面俱到。但是回到家里,最好能收起“過來人”的身份,更不要以專家示人。孩子的自信是成長和成功的基礎,如果孩子發(fā)現(xiàn)自己無論如何努力都無法超越父母,就會絕望,繼而放棄努力。假如父母不那么能干,不那么完美,不那么確信自己是唯一正確的,那么孩子就有了試錯和進步的機會。孩子不用擔心回家被說教或者奚落,所以會有更多的勇氣去闖,去追。而所謂的成功,就是闖出來的,而非父母教出來的。因此,做父母的少一點聰明,多一點“傻”才好。
(資源支持:微信公眾號“周周的心空間”)
編輯|郭緒書